運動健身展
我不度眾生:貢噶仁波切的人間行旅
5
5人評分我要評價

我不度眾生:貢噶仁波切的人間行旅

  • 定價:460
  • 優惠價:79363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他不度眾生,不是因為他不慈悲,不是他不想幫助眾生,
  而是在眾生與佛平等的境界裡,不存在誰需要度誰的問題。

  在空性中,沒有一個「我」在度,也沒有一個「他」可度。
  真正的佛行,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是一本描寫第十世貢噶仁波切(Bo Gangkar Rinpoche)自一九八三年出世以來,走過人間四十年的生平故事與心情感悟。他的前世,將藏傳佛教帶到漢人社會,引起深遠廣大的影響。他的此生,繼承了前世的光環,但是只以最低的生活條件長大。他的真誠,讓他自在,他的慈悲,使人受惠。

  「在當佛弟子之前,先當一個真誠的好人」是他送給每一個有緣人的箴言。

  他和你我一樣,經歷人間苦樂,但他又和你我不一樣,他心中淡泊悲喜。當他以上師之口說出「我不度眾生」一語,在身分與意義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看似桀傲的語句,實則是《金剛經》闡明的空性智慧。

好評推薦

  噶瑪悉樂行文從容簡淨,寫情不浮濫、說佛理不離生活。三十二篇散文由不同主題切入,各有其起承轉合的完整性,形成串珠式寫作。珠光曖曖內含、相互照映,浮現貢噶仁波切多方面的立體面貌。──奚淞/專文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噶瑪悉樂(Karma Sherab)


  臺灣臺南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師事貢噶仁波切、噶千仁波切,並在堪布卡塔仁波切的指導下,於美國紐約噶瑪林閉關中心(Karme Ling Retreat Center)完成噶瑪噶舉傳統三年三個月閉關。喜歡聽故事,擅長說故事,相信文字的力量,並關懷佛法與大眾的溝通。

  文字作品/
  《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撰述者,2023
  《我不度眾生:貢噶仁波切的人間行旅》作者,2025

  email:karmasrbs@gmail.com
  Instagram:mr.sherab
 

目錄

【推薦序】
世界蓮池/奚淞
前言:為何找我寫書?/噶瑪悉樂

真誠篇

第一章:被欺負的窮小孩

再婚的媽媽,生出第二個靈童
比父親更親:記大司徒仁波切
遊客吃剩的食物
嚴師與墜樓
第一雙手:記劉慈容的溫暖與幫助
認證與坐床:記波卡仁波切

第二章:名人和尚少年郎
前世盛名
我不喜歡讀書
大寶法王噶瑪巴
賣佛
閉關、歷練,與單飛
捲入風暴

第三章:尼泊爾女婿
喜馬拉雅山麓的佛國
意料之外的事業
仁波切結婚
山上的孩子們
在他的心裡,一天都沒有還俗
不轉世了

慈悲篇

第四章:佛法沒有那麼難懂
你搞錯了吧!
仁波切,你快樂嗎?
我覺得你很煩耶!
談愛
我不度眾生

第五章:同志、通靈人、黑皮膚的佛
Gay也會成佛
鬼神帶來的通靈人
馬路比佛塔重要
黑皮膚的佛

第六章:如果你要跟我學
要如何看待「上師」?
養狗、護生、早睡早起、能否喝酒?
人生的苦怎麼辦?
禪修才能成佛
上師存在的意義

結語:出發原來是歸途
 

前言

為何找我寫書?


  貢噶仁波切是一位與眾不同的上師。

  他受過完整的藏傳佛教僧伽訓練,並且得到驗證,具有無私的慈悲心與處世的智慧,這與一般人想像的佛法上師特質無異。但是,他的另一種特質是特立獨行、不畏人言,說話、做事從不討好誰,只求對得起自己的信仰。在不少場合中,他為遵循己志,常讓在座的人或吃驚、或側目,這在藏傳佛教的一眾上師裡,是出了名的。他是隻單飛的雄鷹。

  他實在太特別了。作為他多年的弟子,或親見、或耳聞,我曾幾次提筆想記錄他的故事,無奈缺乏深入的觀察,往往只知其事件,而不知其背後的邏輯與脈絡,無法探其核心價值,只能作罷。

  二○二四年一月,我前往尼泊爾貢噶寺為仁波切慶生,並獻上我為知名的功夫影星李連杰撰述出版的《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一書。仁波切翻閱之後,問我,是否願意也為他寫一本?自己的恩師,我當然應允。回臺之後,隨即著手安排後續的採訪工作。

  同年五月,我再訪尼泊爾,長住貢噶寺,日夜跟隨仁波切。仁波切的華語聽講能力不錯,加之以我對藏傳佛教的瞭解,以及與仁波切多年的默契,對談不成問題。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何想讓我為你寫書?」仁波切答:「很多弟子好奇,想瞭解我,但沒有機緣跟他們說。」我又問:「仁波切想用這本書跟讀者說些什麼?」仁波切說:「是不是一個佛教徒不重要,但是要當一個好人,要有慈悲心,要誠實。」他一貫寡言,難得又開口補述:「慈悲與誠實,能夠帶給你快樂。」

  慈是希望對方快樂,悲是不捨對方痛苦,這種品德都需建立在真誠之上;先有真誠,才有能力慈悲。於是,真誠與慈悲,作為本書的兩大題旨,這是仁波切自己的定義。

  仁波切不喜歡、也不習慣聊天,不論是第二語言華語,或是他的母語藏語。他對人事物的描繪,往往停在點狀的敘述。在訪談的過程中,我驚覺仁波切不曾在記憶裡為自己編年記事,也不為自己的歷史設置里程碑,這與常人迥異。若說歷史建構了自我認識的主體,仁波切恰好相反,他不為自己形塑主體,他不在乎,至於他人要如何形塑對他的認識,他也不在乎。

  我經常在向仁波切提問之後,雙方進入漫長的凝視與等待,最後仁波切可能會說:「我忘了。」或是「這無所謂。」專注在當下,不留戀過去,是仁波切的本能反應。他的記憶是點狀的,「我忘了」也可以充滿美感與意境,並富有詩意與禪機。本書的寫作,取材自仁波切的生平故事,並刻意保留仁波切這項與眾不同的特色,顛覆傳統傳記的編年與長篇敘事,呈現他自然真誠的樣子。

  二○二四年在尼泊爾的採訪,是我第一次這麼長時間且持續地跟仁波切相處。而且,因為仁波切有意協助提供更多資訊,所以幾乎是有問必答(即便答覆時常是「我忘了」),這在與他相識逾二十三年、卻相處有限的經驗裡,是極為難得的。在與仁波切的互動中,不論是主動的問答,或是被動地觀察,我都有許多別於以往的瞭解與感動,或翻轉、或敲碎過往我既有的經驗與理解。

  佛法說,眾生在無止盡的痛苦裡反覆生死,謂之輪迴;就像是用了一個錯誤的公式,永遠導不出正確的解答。要跳脫這個苦之迴圈,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自己在受苦,並有希望脫離的心,再以此心為動力,改變自己的思考與行為,開啟新的局面。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認知概念的改變。上師在這條路上,擔任最重要的引路人。

  回憶二○○一年,我當年十五歲,是很虔誠的藏傳佛教弟子,並且久聞貢噶仁波切大名──依當時的師承輩份算起來,他是我的師公。當年仁波切初次來臺弘法,盛極一時,我的母親帶著我的照片拜見他,請他給予加持與祝福。仁波切看了我的照片,問我母親:「是否可以將他帶回印度?」忽此一問,我的母親不及細想,只回:「那得看小孩本人的意願。」當我與仁波切見面相談後,確定我想前往印度學習的決心,該年便從臺灣休學,前往北印度智慧林佛學院,隻身留在喜馬拉雅山麓的深林裡學習。

  回首來時路,仁波切當年的提問,以及我自己的決定,造就了往後一連串特別的生命歷程。歷史沒有如果,路途也無法重來,二十餘年來,我始終覺得自己是被選中的幸運之人。

  本次有幸,再有機會,長時間地跟隨仁波切採訪。過程中有衝擊,也有感動,這不僅是寫作材料,更是我生命靈性蛻變成長的啟發。本書的前半「真誠篇」,是貢噶仁波切的生命歷程,誠實地揭露他的成長與榮辱。後半「慈悲篇」,寫仁波切的思考與價值觀。誠摯地希望,為貢噶仁波切而寫的這本書,能豐富讀者對一位藏傳佛法上師的想像,乃至啟動您探索內在生命的旅程。

寫於奈良興福寺猿澤池畔 二○二四年中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36887
  • 叢書系列:人物系列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再婚的媽媽,生出第二個靈童
 
仁波切說,故事的最開始,要從父母的相戀講起。
 
仁波切的母親叫做巴皆桑茉(Palkyi Zangmo),家族是東藏康區德格(Derge)的窮苦牧民。桑茉長得高䠷,面容美,一雙眼睛格外吸引人。雖然桑茉年輕時的照片付之闕如,但仁波切及他的三位妹妹都遺傳了桑茉的美麗眉眼──那是目光越過人群,遠遠一望,也能看見睫毛與水靈瞳仁的眼睛,一見難忘。
 
初長成的窮牧女,命運難以自主。桑茉約莫在二十歲出頭,便聽從父母之命嫁為人婦。這是桑茉的第一段婚姻,丈夫不是貢噶仁波切的爸爸。
 
在這段婚姻裡,桑茉很快地懷孕生子,是一個男孩。男嬰尚不足一歲,當地的格魯派(Gelukpa)與寧瑪派(Nyingmapa)的僧人們,紛紛前來指認,說這是自己所屬教派大師圓寂之後轉世再來的靈童。桑茉的丈夫不置可否,要這群僧人們自己商量出個結果。最後是由格魯派的僧人迎回靈童。
 
此前,我僅有印象貢噶仁波切的父母是經自由戀愛而結合,不知道在更早之前,他的母親還有一段婚姻,而且所生的男孩也是轉世仁波切。貢噶仁波切至今仍不知道這位同母異父的哥哥是誰,他曾拜託人去找,但毫無音訊。我問仁波切,找人是媽媽的意思嗎?仁波切說不是,媽媽沒有這個想法,是他自己的希望。
 
桑茉的丈夫後來罹患胃癌,不久後辭世。年輕的寡婦桑茉為亡夫祈福,發願前往佛陀聖地印度朝聖。一九八○年代初期,背負著信仰要從藏地徒步前往印度,在政治、交通、氣候、地形與健康條件上,都是一段備極艱辛、極可能喪命的旅程,桑茉沒有跟家人說實話,僅表示要到藏地的岡仁波切峰(Mount Kailash,藏名Gang Rinpoche,屬岡底斯山系)徒步轉山,就此離家。
 
她為了籌措旅費到拉薩打工,在甘丹寺(Gaden Monastery)附近參與粗重的修路工程,每日賺取五塊錢。在一起修路的工人裡,有一位比她年輕五歲的英俊男孩,叫做策旺仁津(Tsewang Rigzin),他們一起修路,逐漸互相吸引,逐漸有了感情。而後桑茉與仁津交往,並加入了三十餘人的徒步隊伍,從藏地出發,預計越過喜馬拉雅山的中尼邊境,取道尼泊爾,目標是佛陀的聖地印度。

會員評價

5
5人評分
|
3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5.0
|
2025/06/07
真摯而動人的敘事,不是長篇大論的講道理,一篇篇散文串起這本書,抱持看故事的心情也能不知不覺讀完。然後要說這書名取得真好,有反叛,有顛覆,更多是傳達出仁波切對於眾生平等的看法與態度。
書中照片也很棒,剎那之間的紀錄。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5/06/07
本書是貢噶仁波切與Sherab師徒的佛法對話。

透過Sherab生動鮮明的文字,
好像就在現場看著師徒對話。

貢噶仁波切個性直率強烈,
但卻讓人思考更專注佛法。

或許因為師徒年齡相仿,
本書沒有嚴肅的經文感。

但在這些有趣和對話裡,
蘊含許多深厚佛法智慧。

誠摯推薦可以購買本書,
順讀或者跳讀都有收穫。

不同篇章的故事,
都圍繞佛法核心。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5/06/03
作者對傳主貢噶仁波切有深刻的觀察,寫出一個現代佛教修行者的生平經歷與心得感悟。傳主貢噶仁波切不是一位普通的學佛者,他是藏傳佛教中,轉世再來的上師。他從小背負著整個傳承弟子的期望,在一個看似無從選擇的結構中成長,但最終形成了出自己自由的面貌。本書揭露了他的成長經驗、許多不為人知的轉世活佛的心境與歷程,並且書寫他成長之後的諸多事蹟,包括他決定忠於自己的情感,還俗娶妻,也忠於自己的佛法責任,在尼泊爾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照顧超過百位的當地貧苦孩童。這是一本傳記,書寫一個在特定領域中重所注目的人,但全文的書寫,能讓讀者共感,有機會平視一段「上師」的生命歷程,並映照反思自己的人生苦樂。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熟齡生活展
  • 人文社科加碼書展
  • 尖端藍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