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加碼書展
博物館裡的臺灣史:博物館與紀念場址如何建構臺灣人身分認同、形塑歷史記憶,定調「臺灣的故事」

博物館裡的臺灣史:博物館與紀念場址如何建構臺灣人身分認同、形塑歷史記憶,定調「臺灣的故事」

The Landscape of Historical Memory: The Politics of Museums and Memorial Culture in Post-Martial Law Taiwan

  • 定價:500
  • 優惠價:79395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1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
博物館與紀念館呈現何種臺灣史、臺灣認同才「正確」?

▍作者帶路!走訪全臺逾二十處紀念空間與博物館,重探臺灣現代史、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同,以及政治的多元敘事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齊聲推薦

臺灣曾處於全球冷戰的對抗核心,也經歷過數十年戒嚴的高壓管制。隨著一九八○、九○年代的政治自由化,學者、記者、藝術家和作家紛紛開始探索並主張新的國家認同形式。博物館及大大小小的展覽也是重要推手──各式各樣的策展與紀念、記憶場址反映出新時代對臺灣認同和歷史記憶的新詮釋。諸多關於身分政治和主體性的論爭最初發生在知識界,後來由博物館將這些辯論帶入公共領域。

本書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學者鄧騰克教授,在二○○○及二○一○年代,曾數度來臺。他對解嚴後臺灣博物館的定位與轉變尤其感興趣,趁旅臺期間走訪北、中、南,甚至外島的博物館與紀念場址,也耙梳文獻檔案、學界評論、臺灣本地新聞、官方資料等,藉此探索歷史記憶和臺灣認同的複雜議題在「展覽」與「紀念」脈絡下,是如何被呈現、解讀;其中有哪些政治陣營角力的因素,在這些教育或紀念性空間背後隱隱作用。

作者會帶讀者探訪各大紀念場址與博物館,也引導讀者思考有關歷史記憶的問題,例如:
 
❏一九三五年總督府用來舉辦臺灣博覽會的中山堂所在地,到了世紀末諷刺地豎立起對日抗戰紀念碑。國、民兩黨不斷拉鋸、爭論:在二戰時幾乎無人反抗日本的臺灣,這種紀念是否妥適?
❏臺灣不少博物館(如宜蘭設治紀念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會展示原住民文化,可能呈現的是族群和諧的景象,而漢族與原住民族的衝突歷史不時會被粉飾。在「挪用歷史」與「多元主義敘事」間,是否存在合宜允當的平衡點?
❏臺北二二八紀念公園的二二八紀念碑採用立方體、圓形的設計元素有何意涵?建造過程經歷哪些波折?兩黨政治對壘下,最終碑文符合了「誰」的歷史詮釋?
❏全臺各地的眷村故事館、文物館與博物館,都以怎樣的敘事基調講述國民黨軍事與軍眷記憶?保存記憶場址僅是為了「懷舊」?或也難免成為政治角力的工具?

多黨民主制只要存在於臺灣一天,那麼在博物館界或更廣泛的各個領域,對歷史的爭論就無一天會消失。本書探討的博物館與紀念文化反映出臺灣數度被殖民、政治經過劇烈變革,以及在冷戰、後冷戰全球政治中地位岌岌可危的複雜歷史。值得思考的是,從這些歷史記憶,能否找到更包容的敘事與理解框架,讓我們定義出多元共融的新時代臺灣認同。

▍口碑好評
博物館是透過資本堆疊資源,將訊息框限在特定場域中,有計畫向觀眾介紹知識的教育場所,公立博物館則反映以公帑支持的館舍需要呈現的政府立場及文化推廣目的。而臺灣衝突紛呈的國族認同與政治環境,更顯示有不同「鄉愁」的各屆民選政府,希望透過公共資源,說什麼故事和如何說的選擇取向,其敘事的豐富面向與多重性格,甚至在不同場館與不同時期彼此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立場,恐怕有全世界博物館少見的複雜程度。本書縱橫博覽臺灣眾多公私立、中央及地方政府博物館,精采的多元性本身也反映自由民主價值與體制的珍貴。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雖然我們常說年輕世代已成為天然獨、天然臺,但「認同」與「民族主義」的爭議還沒有結束,特別是關於過去歷史的詮釋、教科書的設計,至今仍常常成為新聞焦點。目前還有不少人依然是以整個中國作為想像的共同體,因此也常認為應該把我們的教學課綱改成(改回)以中國為中心,批評臺灣認同者是在「去中國化」。而博物館就是個最外顯、最直接的歷史詮釋競爭場域,特別是公立的博物館。到底該呈現什麼樣的歷史、該納入哪些展出內容,以怎麼樣的觀點來詮釋,只要認同爭議(特別是大中華思想)沒有落幕的一天,爭議就不會結束。

本書具體呈現了臺灣的博物館史,作者記錄了臺灣各地許多博物館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最重要的各個博物館的展覽品及其文化意涵。作者帶我們見證了臺灣意識的興起以及在地化的過程。我們可以從本書中看到臺灣多元且豐富的文化、歷史,以及多重的面貌。臺灣的博物館史就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探求、碰撞,以及共同體的形成歷史。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本書以局外人的獨到視角,深入剖析臺灣的博物館如何在藍綠兩黨政治意識形態下發展,並與中國的博物館形成發人深省的對照:從作為紀念名人與鞏固政權的工具,到今日博物館展示臺灣的考古、文學與歷史,呈現多元文化及人權價值,以逐步建構本土認同。全書視野宏大,論述犀利,是一部不可忽視的博物館學重要著作。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鄧騰克為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是美國學界研究中文世界博物館文化與集體公眾記憶的先驅者。此書是他參訪臺灣民主化後設置的諸多歷史博物館與紀念景點的訪察和評述。書中闡明博物館展覽對臺灣主體認同爭論和多元歷史記憶在進入公共領域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是一本論理精闢且結構嚴謹的學術著作,非常值得一讀。
──楊孟軒/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鄧騰克Kirk A. Denton
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系名譽教授;著有《展出過去:後社會主義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博物館政治》(Exhibi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Memory and the Politics of Museums in Postsocialist China,暫譯)和《現代中國文學中的自我問題:胡風與路翎》(The Problematic of Self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u Feng and Lu Ling,暫譯);曾任《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期刊編輯。二〇〇四、二〇〇九年曾來臺,先後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約訪問學人,以及國立中興大學訪問學人。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目前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和淡江大學,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臺灣、中國和國家想像:前現代歷史和考古博物館
第二章 多元文化臺灣的多元文化史: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第三章 紀念死者:忠烈祠和二二八紀念館
第四章 白色恐怖以及和平與和解論述:人權博物館
第五章 國民黨戰爭記憶:抗戰和冷戰紀念場址
第六章 蔣氏王朝記憶:中正紀念堂和兩蔣文化園區
第七章 「民族文化之根」:國立臺灣文學館
第八章 原住民博物館和建構臺灣認同
第九章 地方文化、環境和地方創生:生態博物館
第十章 與世界緊密相連的臺灣

後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56425
  •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 規格:平裝 / 440頁 / 21 x 14.8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9歲~99歲
 

書籍延伸內容

書展活動

 

內容連載

在二○○○年代,民眾主張恢復本土記憶,而眷村保存或許可被視為國民黨陣營捲土重來、與之抗衡的舉措。官方開始想要保存眷村始於二○○六年,當時國防部公布一項法規,鼓勵修復、保存這些地方(Li Danzhou 2015: 110),但臺北和高雄的地方利益考量發生的時間更早。 二○○九年,國防部撥款四億新臺幣,用於保存臺灣各地的眷村,此舉促進了保存運動(Anon. 2009b)。國民黨在民進黨執政八年之後重新奪回政權,軍方便積極保存與國民黨密切相關的臺灣歷史。國防部早在撥款之前就出版了一本臺灣眷村史,附錄中記載了一九五○年代臺灣各地興建的八百八十六個眷村。
 
自二○○九年以來,一些眷村場址獲得國防部的資助而被改造成「記憶場址」──不僅僅是翻新的眷村,而是被賦予新的概念,成為緬懷國民黨過去的場址,以及供大眾出於教育和娛樂目的來參觀的地點。其中一些場址現在已有宣揚「眷村文化」的博物館。眷村博物館分布在新竹(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桃園(龜山眷村故事館)、臺北(眷村文物館)和高雄(眷村文化館)等地。 此處會一併討論高雄、新竹和臺北的場館(請參閱圖5.5)。
 
首先,我應該說這三個場址基本上都設定在懷舊基調中,換言之,它們都聚焦於反映眷村生活的私人文物;展覽通常會展出縫紉機、留聲機、收音機、家具、腳踏車、電視機、電風扇、衣服、書籍、麻將和雜誌等。這些地方一般不會談論敏感的種族分裂問題,也未將眷村視為國民黨鎮壓的外延勢力。這些場館旨在緬懷逐漸消逝的過往歲月。臺北眷村文物館的展覽「遊戲人間」明確傳達了這一點;展覽描述眷村孩童在閒暇時探索周遭村野、釣魚、挖番薯和採甘蔗。標示牌寫道:「然而,這樣的地方已不復存在。今天的孩子只知沈迷於虛擬世界,或者只能靠書籍和圖像來感受前幾代人的生活。」
 
這些場館的論述確實明顯流露一種懷舊之情。 高雄眷村文化館成立於二○○七年,官方口號為:「請和我們一起眷戀那個時代的生活與故事。」新竹博物館呼籲遊客「永遠眷戀這些眷村的記憶」。「眷戀」一詞在這些場館中反覆提及,意思是對某個地方或某個人懷有感情,而「眷村」、「眷戀」的第一個字都是「眷」──有家和家人的含義,而這正是博物館的懷舊焦點。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教練,我好想學□□!!!2025數位學習祭,有聲書/線上課程/電子書參展品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奇科幻小說展
  • 追星語言展
  • 共和國生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