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生活展
《老子》王弼注校証

《老子》王弼注校証

  • 定價:480
  • 優惠價:95456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3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按,老子,最好注本為王弼注,清、《四庫全書提要》云:「弼以老、莊說《易》,論者互有異同,至於解《老》則用其所長。故是注,詞義簡遠,妙得微契。《老子》注本,此為最古。」──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
 
  封面書法題字:圓融源榮畫字
 
  今所見王弼注者,多以《老子道德經》名之,若《世說新語》凡語及王弼者唯以《老子》說之,而王弼注者乃《老子》而非《道德經》,清四庫館臣不能明之,而近人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因之。故其正文、注文多有相歧異者,又有後人見王弼注殘缺而妄補者。
 
  故作者據帛書本、郭店本《老子》參校《韓非子‧解老‧喻老》等,以正《老子》底本,然後能証王弼注之是非也。唯樓氏《校釋》為詳盡,故多據以為說,蓋首創者難為功也。自一九九九年著《老子校正》以來,凡所論者皆與《老子》相關之論文,今撰「《老子》王弼注校証」,是正底本、明是非,但求不誣古人,不誤今人也。
  
  本書分上、下篇,收錄《老子》八十篇章。各章架構為:一、《老子》原文;二、王弼注;三、作者校正王弼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錫勇
 
  浙江省瑞安縣人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所退休教授
  專著
  《老子校正》
  《老子釋疑》
  《郭店楚簡老子論證》
  《老子論集》
  《石破天驚說老子》
  合著
  《老子釋義》(研究生陳雲英、張銓任、葉欣如作釋)
  《歷代名著精選集:老子》(研究生吳甄婷導讀)
 

目錄

目錄

自序

前言

上篇
1.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2.通行本第三十九章 
3.通行本第四十一章 
4.通行本第四十章 
5.通行本第四十二章 
6.通行本第四十三章 
7.通行本第四十四章 
8.通行本第四十五章 
9.通行本第四十六章 
10.通行本第四十七章 
11.通行本第四十八章 
12.通行本第四十九章 
13.通行本第五十章 
14.通行本第五十一章 
15.通行本第五十二章 
16.通行本第五十三章
17.通行本第五十四章 
18.通行本第五十五章 
19.通行本第五十六章 
20.通行本第五十七章 
21.通行本第五十八章 
22.通行本第五十九章 
23.通行本第六十章 
24.通行本第六十一章 
25.通行本第六十二章 
26.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27.通行本第六十四章 
28.通行本第六十五章 
29.通行本第六十六章 
30.通行本第八十章 
31.通行本第八十一章 
32.通行本第六十七章 
33.通行本第六十八章 
34.通行本第六十九章 
35.通行本第七十章 
36.通行本第七十一章
37.通行本第七十二章 
38.通行本第七十三章 
39.通行本第七十四章 
40.通行本第七十五章 
41.通行本第七十六章 
42.通行本第七十七章 
43.通行本第七十八章
44.通行本第七十九章

下篇
45.通行本第一章 
46.通行本第二章 
47.通行本第三章 
48.通行本第四章 
49.通行本第五章 
50.通行本第六章 
51.通行本第七章 
52.通行本第八章 
53.通行本第九章 
54.通行本第十章 
55.通行本第十一章 
56.通行本第十二章 
57.通行本第十三章 
58.通行本第十四章 
59.通行本第十五章 
60.通行本第十六章 
61.通行本第十七、十八章 
62.通行本第十九章 
63.通行本第二十章 
64.通行本第二十一章 
65.通行本第二十四章 
66.通行本第二十二章 
67.通行本第二十三章 
68.通行本第二十五章 
69.通行本第二十六章 
70.通行本第二十七章 
71.通行本第二十八章 
72.通行本第二十九章 
73.通行本第三十章 
74.通行本第三十一章 
75.通行本第三十二章 
76.通行本第三十三章
77.通行本第三十四章 
78.通行本第三十五章
79.通行本第三十六章 
80.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結語
 

自序
 
  本書特請大學好友林兄源榮署耑,感謝之至,吾兄圓融平和,脩身潔行,篆隸草行楷,無一不精,教師之典範也。又承出版協會榮譽理事長、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楊董事長榮川兄慨允出版,特此致謝也。又,本書打字由碩士陳雲英一肩承擔,費心勞力,並致謝忱也。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著錄,《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此四者並亡。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曰:
 
  按,老子,《史記》有〈列傳〉。今存二卷,八十一章。最好注本為王弼注,清、《四庫全書提要》云:「弼以老、莊說《易》,論者互有異同,至於解《老》則用其所長。故是注,詞義簡遠,妙得微契。《老子》注本,此為最古。」
 
  案:《史記‧老子列傳》曰:「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莫知其所終。」是《老子》上下篇,猶今所見帛書本《老子》「德」前「道」後者也。《韓非子‧解老》即以第三十八章為首解,而王弼注亦以此章為最詳盡,是證此章為《老子》王弼注本之首章也。至乎東漢末黃巾賊起,五斗米賊興,乃有五千文本出,妄刪《老子》文字為五千,並改先後次第,乃以「道可道」為首章,妄改「無名萬物之始」之「萬物」為「天地」。
 
  後以《道德經》名之,張脩唱之,張魯承之,而後河上公者從而注之,至於隋、唐二代,帝王崇道,乃以《老子道德經》名之,及乎御注本出,則學者望風披靡,而不知其謬,多以「無名天地之始」說之。是未見王弼注曰: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
 
  是證王弼注《老子》正文作「萬物」,且《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見賈誼而曰:「此老子之所謂『無名萬物之始』也。」是亦其證也。然唐以來王弼注本存而不用,至乎宋,徽宗政和乙未晁說之曰:「其文字則多誤謬,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五十餘年後,孝宗乾道庚寅熊克分教京口鏤版以傳。曰:「若其字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而四庫館臣是取明神宗萬曆中張之象刻本,是又四百年矣,豈能不誤。乃以《永樂大典》所藏本校之,而不知其為河上公本之訛文,校之而正文、注文多不相應。又,王弼所注者是《老子》,乃以《老子道德經》名之,是亦謬矣,蓋自《隋書‧經籍志》已如此。是不正底本,其來亦久矣。
 
  至若杜道堅曰:「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時代所尚,各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案:此說不然。如從此說,則《論語》豈有《漢論語》、《晉論語》、《唐論語》、《宋論語》也。且注者隨時代所尚,各以成心師之,《老子》第二章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是惡而不善者,此不能求真而妄說者也。且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四卷、《玄經原旨發揮》二卷,所據者河上公本。是誤以河上公注本為《老子》而妄說者。段玉裁《經韻樓集‧與諸同志論校書之難》曰:
 
  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譌不漏之難也;定其是非之難。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說之是非。
 
  凡不定底本,則多誣古人,不定立說之是非,則多誤今人,焉可以成心而師之。《老子》第三章曰:「虛其心,⋯⋯弱其志。」虛弱其心志,焉可悖道而師成心也,說者謬之甚矣!太史公曰:「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也。
 
  今所見王弼注者,多以《老子道德經》名之,若《世說新語》凡語及王弼者唯以《老子》說之,而王弼注者乃《老子》而非《道德經》,清四庫館臣不能明之,而近人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因之。故其正文、注文多有相歧異者,又有後人見王弼注殘缺而妄補者。故據帛書本、郭店本《老子》參校《韓非子‧解老‧喻老》等,以正《老子》底本,然後能証王弼注之是非也。唯樓氏《校釋》為詳盡,故多據以為說,蓋首創者難為功也。自一九九九年著《老子校正》以來,凡所論者皆與《老子》相關之論文,今撰「《老子》王弼注校証」,是正底本、明是非,但求不誣古人,不誤今人也。
 
二〇二四年仲秩瑞安錫勇謹序於臺北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939974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通行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
 
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物無不經;有焉,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志)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己而用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
 
是以【上德】,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
 
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
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也。無不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
 
案:四庫館臣曰:「《永樂大典》此章以下缺注,張之象所錄王注,脫誤甚多。今無別本可校,姑仍舊文。」是本章至通行本第八十一章所著錄者乃張之象本王弼注也。然則,王弼當據正文作注,當先注「上德」、「下德」,而後注「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然今所見本妄乙「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二十四字於「『上德』,不求而得,不為而成,⋯⋯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之上,是錯亂王注先後次第。是後人見河上公本有「下德為之有以為」句,故妄乙者也,既衍此七字,又改下句「無不為」作「無以為」,然與下文同,故又改作「有以為」,是妄改也。此句當作「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也」,下接「無不為者,無所偏為也」。又奪「上德」二字,據下文例當補。
 
此下接「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者,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據注,是王弼注本正文並無「下德為之」句,與《韓非子‧解老》、帛書《老子》甲、乙本並同也。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彷彿若有光★2025說書大會|說書·評書·經典導讀有聲書66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動植物書展
  • 女性保健書展
  • 小漫遊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