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書特請大學好友林兄源榮署耑,感謝之至,吾兄圓融平和,脩身潔行,篆隸草行楷,無一不精,教師之典範也。又承出版協會榮譽理事長、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楊董事長榮川兄慨允出版,特此致謝也。又,本書打字由碩士陳雲英一肩承擔,費心勞力,並致謝忱也。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著錄,《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此四者並亡。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曰:
按,老子,《史記》有〈列傳〉。今存二卷,八十一章。最好注本為王弼注,清、《四庫全書提要》云:「弼以老、莊說《易》,論者互有異同,至於解《老》則用其所長。故是注,詞義簡遠,妙得微契。《老子》注本,此為最古。」
案:《史記‧老子列傳》曰:「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莫知其所終。」是《老子》上下篇,猶今所見帛書本《老子》「德」前「道」後者也。《韓非子‧解老》即以第三十八章為首解,而王弼注亦以此章為最詳盡,是證此章為《老子》王弼注本之首章也。至乎東漢末黃巾賊起,五斗米賊興,乃有五千文本出,妄刪《老子》文字為五千,並改先後次第,乃以「道可道」為首章,妄改「無名萬物之始」之「萬物」為「天地」。
後以《道德經》名之,張脩唱之,張魯承之,而後河上公者從而注之,至於隋、唐二代,帝王崇道,乃以《老子道德經》名之,及乎御注本出,則學者望風披靡,而不知其謬,多以「無名天地之始」說之。是未見王弼注曰: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
是證王弼注《老子》正文作「萬物」,且《史記‧日者列傳》宋忠見賈誼而曰:「此老子之所謂『無名萬物之始』也。」是亦其證也。然唐以來王弼注本存而不用,至乎宋,徽宗政和乙未晁說之曰:「其文字則多誤謬,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五十餘年後,孝宗乾道庚寅熊克分教京口鏤版以傳。曰:「若其字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而四庫館臣是取明神宗萬曆中張之象刻本,是又四百年矣,豈能不誤。乃以《永樂大典》所藏本校之,而不知其為河上公本之訛文,校之而正文、注文多不相應。又,王弼所注者是《老子》,乃以《老子道德經》名之,是亦謬矣,蓋自《隋書‧經籍志》已如此。是不正底本,其來亦久矣。
至若杜道堅曰:「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時代所尚,各其成心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案:此說不然。如從此說,則《論語》豈有《漢論語》、《晉論語》、《唐論語》、《宋論語》也。且注者隨時代所尚,各以成心師之,《老子》第二章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是惡而不善者,此不能求真而妄說者也。且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四卷、《玄經原旨發揮》二卷,所據者河上公本。是誤以河上公注本為《老子》而妄說者。段玉裁《經韻樓集‧與諸同志論校書之難》曰:
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譌不漏之難也;定其是非之難。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說之是非。
凡不定底本,則多誣古人,不定立說之是非,則多誤今人,焉可以成心而師之。《老子》第三章曰:「虛其心,⋯⋯弱其志。」虛弱其心志,焉可悖道而師成心也,說者謬之甚矣!太史公曰:「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也。
今所見王弼注者,多以《老子道德經》名之,若《世說新語》凡語及王弼者唯以《老子》說之,而王弼注者乃《老子》而非《道德經》,清四庫館臣不能明之,而近人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因之。故其正文、注文多有相歧異者,又有後人見王弼注殘缺而妄補者。故據帛書本、郭店本《老子》參校《韓非子‧解老‧喻老》等,以正《老子》底本,然後能証王弼注之是非也。唯樓氏《校釋》為詳盡,故多據以為說,蓋首創者難為功也。自一九九九年著《老子校正》以來,凡所論者皆與《老子》相關之論文,今撰「《老子》王弼注校証」,是正底本、明是非,但求不誣古人,不誤今人也。
二〇二四年仲秩瑞安錫勇謹序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