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書寫大豹社:我群/他者的視差》一書,為個人計畫中擬陸續完成的大豹社(群)史研究三部曲之首部曲。全書的撰述緣起,最先要感謝恩師尹章義教授的啟發。猶記得一九九○年代中期就讀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期間,某次在臺北市西門町的餐敘,首度聽聞尹老師侃侃而談戰後初期大豹社原住民試圖復歸三峽故鄉的陳情事蹟;在此之後,更仔細地閱讀尹老師纂修《新店市誌》中關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大豹社諸役的動人史篇。內心深藏的這顆「種子」,於2010年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轉任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職之後,在師法史學名家方豪教授(1910-1980)實現「近身之學」的當下,那顆大豹「種子」很快地「萌芽」,成為我開始「深耕」三峽乃至於海山地方史研究園地的起頭。
大豹社(群)史的書寫方向以及本書各章論述課題,主要醞釀於2010年至2013年期間。平日傍晚經常登臨住家旁新北泰山各山林步道之時,或是偶與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助理陳東昇先生漫步於北大校園、三峽老街區論學之際,逐漸湧現於腦海中的文思靈感。就在開始組奏大豹三部曲的旋律序列時,也開始用心思考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臺灣史書寫如何展開。
最早接觸臺灣原住民史研究的機遇,緣於二十一世紀初趕寫臺灣師大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期間,與布農族裔田天賜老師(菲利安.帖依斯努南)、知名作家王新民老師(霍斯陸曼.伐伐,1958-2007)等人合作,投入戰後時期東臺灣第一部原住民方志,也是有史以來第一部以布農族為主體的《延平鄉志》的纂修。當時個人對於「原住民主體性」這類議題的理解與思考尚淺,使得該志書內容難免存有漢族中心史觀的問題,直到近年來從事三峽方志與桃園方志書寫中的大豹社(群)的相關研究,對於「原住民主體位置」或是「原住民史觀」才有較為深刻的反省。個人淺見,「原住民主體性」可以有很多的面向,但如何從原住民的觀點或立場,去解讀這些異族統治者或是非我族類的文獻資料,可能是其中的主要關鍵,卻也是種不易轉換的思考路徑。若能有如此的自覺與認知,即使我們運用的是外來殖民統治者留下的漢文或是日文的各種文獻,亦能建構出一些趨近於原住民主體性的歷史敘述。走筆至此,不禁懷念起英年早逝的摯友王新民老師,回憶當年多次在臺東田野的狂歌豪飲,多麼的逍遙快活!而今,已永遠無法獲得他於2007年5月在海端鄉射耳祭會場上,曾經承諾來日將贈送給我的《玉山魂》、《怒山》、《高山大河》三部曲長篇作品。故人雖已遠去,總覺得至情至性、談笑風生且才華洋溢的他,如果還健在,這個世界一定會更熱鬧些。
本書撰述期間,承蒙黃秀政老師、傅琪貽老師、周樑楷老師、溫振華老師、吳文星老師、戴寶村老師、吳學明老師、王孟亮老師、黃德銘老師、張弘毅老師、詹素娟老師、楊翠老師、張省卿老師、陳君愷老師、陳宗仁老師、許世融老師、鄭政誠老師、林瓊華老師、蘇瑞鏘老師、林玉茹老師、林文凱老師、陳鴻圖老師、彭啟原老師、吳智慶老師、李景光老師、李景文老師、林炯任老師、張智傑老師、大海山地方學研究社各位老師以及本校劉坤億老師、楊棧雲老師、葉大綱老師、林曜同老師多年來的鼓勵與相助,永遠銘感於心。再者,從2019年起迄今,擔任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期間,承蒙李乾朗老師、周宗賢老師、戴寶村老師、王惠君老師、詹添全老師、賴志彰老師、張震鐘老師、王維周老師、李文良老師、黃士娟老師、蘇瑛敏老師、王淳熙老師以及文資科同仁們,協助我開啟臺灣傳統建築與有形文化資產的視窗。每週於新北境域各處的文資會勘輿相關會議,也是近幾年來充滿愉快回憶的學習時光。
國立臺北大學人文學院於2017至2019年執行本校學術拔尖暨推動特色領域計畫「文化.聚落.共有財:環境變遷下之永續發展」,由劉慶剛院長、陳俊強院長主持,筆者有幸參與其中子計畫二研究團隊,與韓國濟州國立大學鄭椙元老師、鄭煐璶老師、白英瓊老師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老師、本校法律學系張惠東老師等協力,共同探索「放眼東亞之無疆界共有資源研究—自然資源與原住民部落共有財管理」等學術課題。加上其他各子計畫參與者蔡龍保老師、陳澤義老師、朱孟庭老師、黃啟瑞老師、蔡瑄庭老師、王冠生老師、王淳熙老師、日籍中生勝美老師、潛道文子老師、小林宏至老師以及助理廖婉伶小姐的群策群力,在臺灣、日本與韓國的每場學術工作坊與國際研討會,彼此之間進行跨國交流、跨域對話以及腦力激盪,迄今依舊令人回味無窮,也有力地推促我接連完成桃園地區方志書寫中的大豹群、大豹群原住民復歸三峽故土的訴求及其迴響兩篇文稿。
鑽研大豹社(群)史系列研究期間,也正是我專注於國立臺北大學校級海山學研究中心業務的時期。本中心於2015年5月成立後,承蒙薛富井校長、李承嘉校長的鼎力支持,在各組召集人與所有校內外諮詢委員、兼任研究員、專業技術指導的長期協助,專任研究員林佩欣老師、李孟勳老師、研究助理蔡宗穎、李岫珊、葉育瑜以及葉泓緯、陳曄、蔡博晏、蔡孟全、洪胤祐、劉濟寬、劉芳亭、張柏宥、鐘文志、陳重安、王亭鈞、張以璇、黃嵩清、邱靖雅、鍾聿晴、蕭策友、李冠佑、許立箴、彭舜群、楊霆翔、許佳瑜、姚芷均等多位夥伴的齊心努力,逐漸在海山地方知識學場域中累積不少調查研究、教育推廣與社會實踐的成績,更兼每遇波折屢有貴人相助,整體進展益顯欣欣向榮,已然成為臺灣地方學研究的重鎮,而這部結集而成的大豹社(群)史研究專著,也可視為當中的成果之一。與此同時,也讓我深切地感受到,臺灣進步的動力在民間,地方學的發展也有種From the bottom up的氣勢,並且回饋臺灣史研究,包括多元學科的借鏡與援用、研究視野的擴大與轉向,以及歷史知識的致用與實踐。
現階段的我不斷地期許自我,並不時與中心夥伴們共同勉勵,海山學研究中心再努力個十年,效法王世慶先生(1928-2011)等諸位臺灣史學名家的才學卓識及其學者風範,用心構築出新世紀臺灣本土的史學傳統,致力於開創出別開生面的研究典範。持續不懈地勇猛奮進、精益求精而能更上層樓,衷心地期盼海山研究,十年有成!
回首來時路,從新北泰山民權居到三峽大觀居,前後歷經十餘年,終於完成這部大豹社(群)史系列專書的首部曲,希望能為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建構與權益爭取,略盡一份心力。本年度承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在此致上最深摯的謝意,同時要感謝戴寶村老師、詹素娟老師的題序加持。此書問世之後,關於大豹社(群)的後續研究,除了聚焦於臺灣近代史上大豹群與漢移民互動關係的探討,也將預定完成一部大豹社(群)敘事史的專書。此外,在海山學研究方面,除了原先計畫中《認識海山》、《海山學概論》、《海山學研究指南》、《海山學的知識建構及其社會實踐》等專書的編刊出版,未來幾年也將深入探究海山學的學術系譜,完成其史學史脈絡的分析,並嘗試建構出海山學以及地方學的理論基礎、思維架構與知識系統。
本書原先預定於兩年前問世,作為自己年屆五十的學術里程碑,後來因為種種個人及外在的因素而延宕多時。這幾年期間,除了海山學研究中心繁忙卻充實的調查研究、教育推廣事務以及《續修新竹縣志(民國81-104年).卷九人物志》、《雲林縣志.政事志》的纂修工作之外,有與內子芯汝迎接小女、小犬出生的莫大喜悅,有享受為人父親陪伴貼心蘿蔔妹、搞笑饅頭弟兩小福星成長的天倫至樂,也曾經歷多位至親長輩短期間相繼離世的哀痛感傷。世間的悲歡離合激起了人生無常的領會,也觸動了「無常乃萬有之常」的領悟,更在步履闌珊地走出那段短暫的心靈低潮之際,直指本心地反思「五十知天命」的奧義—一個人到了五十歲,應該要明白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意義,以及有窮生命存在的道理;也應該覺悟到,在有生之年還能替芸芸眾生做些什麼,最應該為大千世界留下些什麼。—三峽國寶級藝術大師李梅樹先生八十大壽時的感言:「人空空來,空空去,在有生之年,應該為國家社會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也不時在我的內心深處迴響起⋯⋯
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新北新故鄉三峽以及大豹原民朋友們!
洪健榮
2022.11.7.於海山學研究中心初稿
2023.2.15.於新北三峽大觀居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