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語言展
父親的乖女兒:關於那些努力變得優秀,卻失落自我的女性

父親的乖女兒:關於那些努力變得優秀,卻失落自我的女性

Fathers’ Daughters: Breaking the Ties that Bind

  • 定價:550
  • 優惠價:79434
  • 優惠期限:2025年09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擺脫「乖女兒」標籤的枷鎖

在華人社會生長的女兒們,最擅長的就是自我檢討,只要行為稍微不符社會期待,就會開始陷入深深地自我質疑,甚至為自己貼上叛逆標籤,卻沒想到在拚命武裝自己時,不知不覺地模仿了父權社會對於獨立的想像,又再一次落入被期待的角色窠臼之中,對於他人的要求,女兒們了解甚多,然而該如何做回自己,卻一無所知。其實力量就長在自己身上,在學習愛人的同時,也要拿出相當的力量支持自己。

 

內容簡介

  ☆ 揭露作為「好女兒」的隱性代價,陪伴女性療癒父愛伴隨的傷,勇於活出真實自己。
  ★ 作者身為榮格取向的心理治療師,赤裸且坦誠地自我剖析,「父親乖女兒」的特質及其個體化的挑戰。
  ☆ 筆法淺白,收錄個案訪談、夢境,從中看見父女互動,形塑女人的內在、外在關係。
  ★ 市面罕見針對父女關係進行深刻且細緻的書寫,提供父職經驗作豐富的參照。
 
  父女之間隱微的共謀,會對她的女性特質造成傷害。──茉琳‧莫德克
 
  妳也是追逐父親身影,不惜犧牲自我的「好」女兒嗎?
 
  有一種女性,是「屬於父親的女兒」。彷彿無形中與父親結盟,她繼承了父親英雄般的才華和使命,備受寵愛、深受栽培,在主流社會舉止得宜、成就斐然,卻對自身的意義感到迷失,難以與女性身分和平共處。
 
  本書作者茉琳.莫德克身為關注女性自我的榮格取向心理治療師,自經典名作《女英雄的旅程》出版後,收到各地女性讀者來信,訴說著在事業和經濟上雖然表現傑出,私下卻憂鬱不快樂、與內在疏離。
 
  這些女性的成長歷程,與茉琳自己似乎有著共通點,讓她不得不面對這背後潛藏的關鍵──父女關係。茉琳梳理眾多女性的訪談與夢境,包含深入自己與父親的糾結,終於完成《父親的乖女兒》。她發現,女兒會內化父親對她的看法,而女兒對父親的認同越強,就越難建立獨立的身分認同。她從神話、戲劇及童話溯源,描繪了富有代表性的父女情結、象徵和原型力量,首次剖析伴隨父愛而來的權力束縛,如何使女兒們與天賦的陰性感受斷裂,只為得到父親認可。
 
  茉琳相信,女兒們終將打破熟悉的父女相處模式,掙脫父親以愛為名的隱形約束。這表面上背叛了深愛的他,但唯有經過從幻滅到和解的過程,女人才能成為自己真實的模樣。
 
共同推薦
 
  呂旭亞/諮商心理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林晴晴/財團法人臺北市磁山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
  哈克(黃士鈞)/諮商輔導博士
  翁士恆/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曹中瑋/資深諮商心理師
  陳宏儒/諮商心理師、臉書社團「榮格讀書會」創建者
  陳淑琴/TAT訓練師、彩虹心樹有限公司負責人
  黃天豪/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
  葉偉忠/巴黎索邦大學拉丁文博士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作者讓我們體認到:原來很多我們以為的「自由選擇」,其實只是為了不失去父之肯認的安全選項──我們內化了父親,也內化了父權下對優秀女孩的標準。──林晴晴
 
  透過這本書,我開始理解,過去被壓抑的感受並不會消失,而是真實地影響著我。這本書幫助乖女孩認識被壓抑的情緒,理解自我需求,重新看見與父親的關係。──陳淑琴
 
  本書為國內首部深入探討父女心理的專業著作,推薦給想探索自身父女關係的女性,以及正在經歷父職旅程的父親。──陳宏儒
 
  閱讀《父親的乖女兒》,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父女之間最珍貴的,不是彼此的認同或依賴,而是能夠在愛之中,讓對方自由地成為自己。──黃天豪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茉琳‧莫德克(Maureen Murdock, 1945-)
 
  為榮格取向的治療師,其寫作與教學都以神話與回憶錄相關的主題研究為核心。她曾於加州帕西菲卡研究所(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諮商心理系碩士課程(MA Counseling Psychology Program)擔任系主任與核心師資。目前同時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修部寫作學程(UCLA Extension Writers Program)以及國際婦女寫作協會(International Women's Writing Guild)教授寫作課。
 
  茉琳.莫德克所著之《女英雄的旅程》(The Heroine' s Journey),為省視女性處境的名著,譯為十多種語言。她為遍及全美與歐洲的女性開設工作坊,並親自帶領成員參與。莫德克的其他著作有《父親的乖女兒》(Fathers' Daughters)、《真相難信》(Unreliable Truth)、《向內旋轉》(Spinning Inward)與《女英雄旅程的操練手冊》(The Heroine' s Journey Workbook)等書。
 
譯者簡介
 
李淑珺
 
  台大外文系學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進修。曾任新聞翻譯,實踐大學講師,自由譯者,新北及台東地檢署檢察官,現為執業律師。
 
  譯作累積達六十餘種,橫跨心理學、文學、建築、藝術、歷史、法律等範疇。重要譯作包括《老年憂鬱症完全手冊》、《喜悅的腦:大腦神經學與冥想的整合運用》、《不可思議的直覺力:超感知覺檔案》、《當孩子得了躁鬱症》、《巧奪天工》、《滅頂與生還》、《心靈詭計(電影【福爾摩斯先生】原著)》、《波特貝羅女巫》、《非零年代》、《戰時燈火》、《分離》、《彼得潘》、《亞法隆迷霧四部曲》、《越界的法律人》等。
 

目錄

推薦序1 ▎給女兒的做膽書/蔡怡佳
推薦序2 ▎兩顆行星的距離:關於父女連結、個體化與成長的思索/黃天豪
推薦序3 ▎女性與父親之間,那些說不出口的愛與解結/陳宏儒
推薦序4 ▎逃離母女的愛恨交織,卻誤入另一場與父之錯位的命名/林晴晴
中文版序
前言
引言

【第一部】私人的脈絡 
第一章|父親的乖女兒們

父親的乖女兒群像
排斥母親
審視父女關係的困難

第二章|身分認同:身為爸爸的乖女兒代表什麼? 
好女孩
壞女孩
身分認同中的性別角色
模仿父親的感受模式
父親-女兒-母親三角中的情緒表達

第三章|父親的乖女兒與性
身為安全模範的父親
理想化的父親跟女兒的性
把女兒交出去……或者絕不
侵犯界線
驢皮公主

【第二部】形形色色的父親的乖女兒 
第四章|身為英雄的父親,身為命運的女兒

身為英雄的父親
將父親變成神話
缺席的英雄
身為命運的女兒
承載父親的投射
身為兒子的女兒
英雄主義的代價:女性特質的犧牲
英雄的死亡及女英雄的誕生

第五章|滋養或斬斷創造力
身為導師的父親
身為創造模範的父親
身為受創藝術家的父親
無手的少女

第六章|女人與權力
內在與外在的權力
性別與權力
為父親工作的女人
以母親或父親為模範的不同
與權力強大的父親競爭
幻影父親
救贖父親的無力感
舊秩序的死亡:李爾王與寇蒂莉亞
女人的力量

第七章|女人與靈性
父親的乖女兒與靈性
因宗教階級制度而被神背叛
父權制度中的靈性女兒
靈性的具體呈現
改變對神的認知

【第三部】兩者的和解
第八章|不再是我父親的乖女兒
與父親分化的障礙
把女兒綁在身邊
去你想去的地方──但永遠不要離開我
你跟其他女人不一樣──你跟我一樣
等待被拯救
轉捩點:發展出女人的自主
切斷財務供給但保持情感連結
婚禮鐘聲:把心交給別人,但仍保持連結
跳下來,我會接住你:經由背叛而分化
經由生病而分化
死亡與放手
美女與野獸:自主與情感連結

第九章|與父親和解
掙脫保護與期待交織的網
無手少女長出新的雙手
癒合舊傷口
父親的禮物

尾聲|寫給未來的父親們

註解
書目

 

推薦序
 
兩顆行星的距離:關於父女連結、個體化與成長的思索
黃天豪(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
 
  有一些心理學書籍,深入地探討了某一種人、某一種關係、某一種處境。它們讓人在字裡行間看見自己過去從未真正理解的部分,從而獲得一種深深被理解的感受。《父親的乖女兒》正是其中極為精彩的一部作品。
 
  這本書描繪了那些認同父親,並仿效男性方式追求成功的女性故事。它不僅是個體心理歷程的深刻描述,也是對父權文化下女性成長經驗的細膩剖析。作者以心理學、神話與靈性為經緯,帶領讀者看見,在父女之間親密而隱微的互動中,如何無意間締結出一種深層的盟約——一種既源自愛,也可能成為束縛的情感連結。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自然聯想到自己與女兒的關係。我和女兒之間,有著美好的連結與共鳴。與其說我們的相處是溫柔而靜默的陪伴,不如說,它更常充滿了笑聲與歡樂。我總能以無厘頭而巧妙的方式,逗得她笑到樂不可支。我們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故事,在笑聲中拉近距離,建立起一種輕鬆、自在且穩固的親密感。同時,我也觀察到,她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那是一種更緊密、更情感化的連結,也伴隨著更頻繁的摩擦與碰撞。
 
  在榮格心理學的概念中,女孩與母親之間激烈的情感互動,被視為個體化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藉由愛、抗拒、競爭與分離,女孩逐步從母親那裡分化出自己的自我。而與父親之間,因為較少直接衝突,反而更容易形成理想化的親密。這分親密固然溫柔美好,但若未經覺察,也可能悄悄地轉變為一種無形的束縛。
 
  愛與怒、親近與對抗,交錯流動於母女之間;而我與女兒,則像兩顆自由運行的行星,在各自的軌道上相互呼應。或許正因如此,當我閱讀《父親的乖女兒》時,心中浮現了一種特別的觸動。
 
  我心底並不希望她成為「父親的乖女兒」;不希望她為了討好我,為了維持我們之間的和諧與歡樂,而犧牲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選擇;更不希望她在不自覺中,將「取悅父親」內化為自我價值的一部分。
 
  回望自己與女兒的互動,我慶幸自己天性中並不傾向於控制。她所做的選擇,我打從心底不會想要反對。如果她主動詢問意見,我會以經驗與知識提供客觀的參考;若她未曾詢問,我也能自在地放手,讓她自由探索自己的世界。
 
  當她選擇了與我預期不同的道路時,我通常帶著好奇與欣賞的心情傾聽,而非懷著批判或焦慮的眼光審視。我逐漸體會到,真正的支持,不是為她鋪設好通往未來的道路,而是以信任為基石,陪伴她走出屬於自己的路徑。讓她知道,無論她走向何方,總有人在這裡,為她喝采,也在她需要時,伸手接住她。
 
  這是一條雙向成長的道路。她在學著成為她自己;而我,也在學著成為一位以愛守護自由的父親。
 
  閱讀《父親的乖女兒》,讓我更深刻地意識到,父女之間最珍貴的,不是彼此的認同或依賴,而是能夠在愛之中,讓對方自由地成為自己。這是一場漫長且溫柔的練習,一場雙方都需要勇氣的旅程。而我,深深感激,能與她一同走在這條路上。
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女兒與每一位父親,以及每一位不可或缺的母親。
 
推薦序
 
給女兒的做膽書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茉琳.莫德克在出版《女英雄的旅程》後,開始投入這本原名為「英雄的女兒」的書寫工作,企圖探討與父親過度認同的女性,如何修復受傷的陰性,踏上自立的道路。在新書計畫開展之際,莫德克做了一個父親死亡的夢境,讓她一度考慮中止這個寫作計畫:「弒殺」的母題透過夢境浮現、在夢中所經歷的驚懼與孤立無援也預示了書寫此書會經歷的痛苦。莫德克比預定交稿的時間晚了四年才完成此書,究竟是怎樣的歷程讓「英雄的女兒」走得如此艱辛?這條非得經過廝殺才能開出來的路,最後會通往何處?如果讀者曾經從《女英雄的旅程》這本精彩的著作中得到耳目一新的啟發,在《父親的乖女兒》中,則可以繼續從莫德克直面生命歷程的自我剖析中,對女英雄的旅程得到更深刻的認識。
 
  在《女英雄的旅程》中莫德克從女性的困境出發,提出對英雄原型的反思。英雄旅程冒險的開展常以「離開母親」為起點;當女英雄離開母親時,常要在認同父親價值的追尋中付出失落陰性的代價。《父親的乖女兒》延續《女英雄的旅程》對於修復受傷陰性的關切,從父女關係中種種複雜而幽微的樣貌進行了細膩的探討,對於父親如何影響女兒在智性、成就、權力、創造力與靈性的追求也有非常深刻的著墨。書中的分析讓我們看見父性的價值如何在女性生命中猶如天羅地網般地存在,書中事業有成的女性也都經歷了對於父權的省思,從而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力量。以我們所置身的華人文化為例,對於成就的期待往往是「光宗耀祖」之集體價值的反映,而所謂的祖宗,在華人父系繼嗣結構中的祖宗就是父親的祖宗。如果將女英雄的課題放在華人社會的脈絡來看,要對決的就是這套父系繼嗣結構中的父權。父權文化如何以既強大又幽微的形式展現在女性生命之中?女性如何「依附」於父權文化而掙得自己的價值?女性又如何不自覺地成為這套父權文化的繼承人?莫德克在書中呈現的女性自覺的歷程(也可以說是「背叛」的歷程),能夠為這些問題帶來深刻的啟發。
 
  莫德克在書寫完成後,對於先前夢境中「父親的死亡」得到一個新的體認:「父親的死亡就如國王的死亡,象徵了舊心理的統治態度的死亡。如果我要學習我究竟是誰,這個死亡就是必要的。」因此,弒父所殺掉的不是父親,而是作為女兒想要「成為他的掙扎」。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沒有出現像《父親的乖女兒》這樣深刻討論父女糾結、從父權的包覆與照耀中自覺掙脫的著作。就像《女英雄的旅程》不只為女性而寫,《父親的乖女兒》也為所有踏上「弒父」旅途的英雄們而寫。「弒父」不再是小男孩原初愛戀的欲望表達,而是對原初認同的覺醒,以及自在生命的展現。
 
  我曾經從朋友那裡聽說她小時候媽媽為她做的「做膽」儀式,這是台灣祝福小孩平安長大的民間習俗。為剛出生沒有多久的小嬰兒做膽,是希望讓孩子在長大的過程有足夠的勇氣面對人生的挑戰。習俗的做膽儀式中使用的物品男女有別:小男孩用石頭做膽;小女孩則用父親的皮鞋做膽。朋友說媽媽從外婆那裡承襲了這個儀式,卻錯用了原來要給男孩用的石頭來給她做膽:「所以,媽媽經常說,我的膽才會這麼大。」傳統習俗中用父親的皮鞋給女孩做膽,似乎呼應了「父親的女兒」對力量來源的想像:女兒要透過對於父親的認同才能得到力量。而朋友母親錯用了石頭,也彷彿在不經意中翻轉了傳統對於女性力量來源的理解。莫德克所刻畫的女英雄的旅程,的確需要夠大的膽識才能抵禦歷程中所要經歷的幻滅、失落與痛苦。從這個角度來看,《父親的乖女兒》也可以看成是給女兒的做膽書,為踏上征途的女英雄們做膽,看見主體如何在傳統父權文化的佔據中重新恢復創造與自主的力量。
 
引言
 
  《父親的乖女兒》描述的是身為「爸爸的乖女兒」,也就是過度認同父親,或將父親當作英雄崇拜的女人所具有的獨特心理情結。我一開始會對爸爸的乖女兒如何誕生感興趣,是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女兒,我也需要了解這究竟如何影響了我的人生。我在一九九〇年時寫了《女英雄的旅程》,這本書描述的是女性的心理與靈性發展。我跟知名的神話學家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討論到英雄的追尋這個概念時,覺得深受啟發,而架構出一個發展模式,來重新定義女性在這方面的追尋。這本書出版之後,我收到來自全世界各地女人的數百封來信。其中有許多是來自努力要像男人而精疲力盡的爸爸的乖女兒們。她們多數人都說到自己有傑出的職業跟經濟成就,但同時又表達了深刻的疏離感。她們循規蹈矩地遵循父權文化的規則跟指引,結果她們的內在生命卻是一團混亂。她們對父親過度認同,拼命想要像她們的父親,但對於如何身為女性且感到自在,只有一堆疑問。
 
  我受她們故事中共同的脈絡深深觸動。每個女人都在信中描述她失去了自己本質中的陰性特質,而傳達出一種疲憊與耗盡的感覺。一位在電腦產業工作的女人說出了許多女人的心聲:「加入高科技公司的女人,進入的是一個非常陽剛的模式裡,競爭極度激烈,能倖存下來的都是內心的男性戰士最強大的人。同理、諒解跟支持的感受,對我們的事業發展很危險。我在矽谷工作了十年,從來沒有遇到任何女人沒有拋棄自己的陰性特質,或覺得過得很自在。回顧過去,我很慶幸自己還沒有變成一根鹽柱。」雖然這個爸爸的乖女兒學會如何在男性世界裡成功,但過度認同以父親為中心的價值觀,卻讓她無法在內心找到自在的核心。
 
  爸爸的乖女兒就是認同父親,並仿效男人的方式追求成功的女人。小時候,她是「爸爸的小女孩」,會把父親理想化,並排斥母親。她是爸爸的掌上明珠,得到他特別的關注跟對待。她是兄弟姊妹忌妒的對象,有時候,跟父親沒有同等關係的朋友也會忌妒她。她把父親掌握得服服貼貼,知道她能從他那裡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就像小說家珍妮.史邁利(Jane Smiley)在《一千英畝》(A Thousand Acres)中描述的、被父親鍾愛的女兒卡洛琳跟父親的關係:「她從來不怕他。她如果想從他那裡拿到什麼東西,就抬頭挺胸走到他面前,跟他開口。」
 
  通常爸爸的乖女兒會是第一個孩子或獨生女。但她受到父親偏愛的地位不見得都由出生序決定──而是取決於她跟他連結的強度。爸爸的乖女兒把父親偶像化,視父親為英雄,想要跟他一模一樣。她會仿效他的特質,模仿他的走路姿態、他的品味跟他的意見。她決心要讓他以她為榮。
 
  一個女人記得她青春期時有一次跟父親單獨去吃飯的感覺。她說:「我覺得我是他的女孩,他約會的對象。我覺得自己很特別。他在那段時期絕對是我的英雄。他慷慨到不可思議,而且他感覺好聰明。不管我問他任何問題,他都知道。他精力旺盛,喜歡熱鬧,而且個性專制,對什麼事情都有意見。他不太像個凡人。我當時覺得這樣很棒,樂在其中。」
 
  就像這樣,爸爸的乖女兒沉浸在父親的完美中,對他的缺點則完全原諒。相反地,她會專注在母親的缺陷上。她從小到大都偏好男人跟男性價值,經常會認為母親是低人一等的。
 
  這種對父親的英雄崇拜會延續到成年。一個三十歲的廣告業主管這樣說:「我一想到父親就有一種神奇的感覺。我知道他有他的缺點,而且他也會發脾氣,有時候他也會想幫我做決定,但是他是這麼愛我,又這麼溫暖、開放、支持,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我只怕自己不夠感激他。」
 
  爸爸的乖女兒毫無疑問地會很早就開始發展陽剛的特質,仿效父親跟男性的世界。她對父親的認同讓她在這世界上有種自信能幹的感覺,但她跟母親的分離也導致她內在核心的陰性特質深深受傷。她跟自己身體的關係、創造力、靈性,以及進入親密關係的能力都受到損傷。大多數女人直到自己的親密關係或事業遇到問題,或面對父親的疾病或死亡之前,始終都迴避處理自己跟父親的議題。
 
  榮格分析師瑪麗恩.伍德曼(Marion Woodman)寫道,雖然並不是所有女兒在跟自己父親的關係上都是爸爸的乖女兒,但是大多數女人在面對主流的父權文化時,都是爸爸的乖女兒。從當代女性主義崛起後,女人就開始跟男人與男性體制對抗,爭取在商業界、家庭、學術圈跟政治圈裡的平等。然而許多女人仍舊沒有察覺自己多麼深刻地延續著她們父親的價值觀。一個女兒會內化父親對她的看法,而她對他的認同越強,就越難建立對於自己獨立的身分認同。
 
  在寫這本書時,我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父女關係:心理的、神話的,跟靈性的。身為治療師,我的工作取向是以家庭系統背景為取徑的榮格分析師,所以我寫到的理論學家也都反映這些取向背後的哲學。而書中各處也會反映出我對神話、童話故事跟夢的興趣。在榮格心理學中,童話故事或夢境中的所有人物、角色,都是同一個心理的不同面向。我希望身為讀者的你可以在每個夢境、神話跟童話故事的人物跟場景中,認出屬於你自己心理的某些部分。
 
  這本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女人如此大方地跟我分享的故事,那些都是當代的寓言。我希望讀者能從中讀到自己的,以及我的生命經驗。我相信它們會讓你回想到你跟你父親的關係。對於讀這本書的男性讀者,我希望你們能因此更知道如何教養你的女兒,以及更了解你的妻子、姊妹、同事跟客戶,並且也能因此多了解自己一點。
 
  寫這本書其實很像我跟父親的關係──一開始是一見鍾情,然後就是其他感覺接踵而來。寫完這本書一開始的大綱時,我在一次吃晚餐時拿給我朋友艾麗森看。艾麗森跟我是二十年的朋友了,都是逃離東岸愛爾蘭天主教會家庭的流亡者。我們一起生孩子,一起請艾麗森的母親幫忙看小孩,一起去唸研究所,也在先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跟我們的第一任丈夫離婚。我們都先變成小小孩的老師,接著成為心理治療師。這麼多年來,我們經常交換關於我們父親的故事。艾麗森酗酒的父親在她十二歲時就拋棄了家庭,她也很清楚我仍舊把我父親當成英雄崇拜。她看這本書的大綱看了很久,然後放下來,長長地深吸一口氣,說:「茉琳,你真的要把接下來三年的生命花在寫這個嗎?你不知道這會很痛苦嗎?」
 
  她的話讓我嚇了一大跳。始終是爸爸的乖女兒的我說:「你在說什麼?這不可能要花三年的,而且我認為這會是很重要的一本書。我們已經探究過跟母親的關係,現在該了解跟父親的關係了。」
 
  那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而且當時的我顯然還沒有做完艾麗森所做的,關於父親的功課。我對艾麗森的警告不予理會(我母親總是說:「你就跟你爸爸一個樣──什麼都要照你的意思!」),繼續寫這本書的大綱,然後寫出版提案。我的經紀人貝絲把我的書賣給了紐約的一家「大」出版社,離我父親的廣告公司只差幾個街口。當時的我一直都想讓我父親感到驕傲,想得到他的讚許。這下子一定會成功了!
 
  我壓根沒想到完成這本書會需要三個編輯、兩次重寫、三年的時間,也沒想到這會讓我把我父親(以及我自己)從神壇上拉下來,且把我重重擊倒在地。
 
  寫父女關係就像寫一個另類的愛情故事。其中的規矩、限制及禁忌不同於一般的男女愛情故事,但它確實是個愛情故事沒錯,有開頭,有過程,有結尾。
 
  《父親的乖女兒》同樣也有開頭、過程,跟結尾。在第一部,我們會檢視父親跟女兒之間相互的迷戀跟認同,以及同時伴隨的對母親的排斥,而導致父女自己都不瞭解的、暗示的「盟約」。在第二部,我們則會探討爸爸的乖女兒如何犧牲創造力、靈性與女性力量,以求在這世界上實踐父親的命運。在第三部,爸爸的乖女兒學習將自己的認同跟父親分離開來。這其中包含了痛苦但必要的、跟父親分離的個體化歷程,接受父親就是個凡人,並找到身為女人的真實的美麗、力量與創造力。
 
  莎拉.麥特蘭(Sara Maitland)在她的文章〈買一送一〉(Two for the Price of One)中寫了一段話給我們所有探索這段關係的人:「我是我爸爸的乖女兒。除非我愛他,否則我不可能愛自己。」
 
  *本書當事人、團體成員、工作坊學員跟受訪者的姓名跟身分都經過改寫,以確保他們的匿名性。有些女人選擇揭露自己的性傾向,有些人則選擇保留。
 
中文版序
 
  我很愛看到我們鄰里中的父親們在週六早上推著嬰兒車逛農夫市集。他們會停下來跟其他爸爸們閒聊,而其他爸爸們也都推著嬰兒車或背著幼兒。這顯示我們文化中過去三十一年來最好也最顯著的轉變就是父職的轉變。美國社會對於男性與女性的態度改變重新塑造了父親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
 
  我在三十一年前寫作父親的乖女兒時,女性才剛開始大步踏入工作場域,同時改變了父親的角色。男性不再被認定是家裡唯一能賺錢的人。強大而有力量的女性是女兒們新的角色模範。看到母親處於有權力的地位會讓女兒相信自己也能獲得成功。不過儘管女性在家庭外的世界大步邁進,但女性低於男性的論述模式仍舊深植在父權文化裡。女性的生育權在美國正受到攻擊,掌權的男性希望女性回到一九五〇年代想像的性別角色。
 
  台灣的父女關係在過去三十一年來也因為文化、社會、經濟和性別典範的轉變,有了巨大的改變。在中華文化多年的影響下,台灣曾經是以農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就跟東亞的許多地區一樣,台灣在歷史上也是父權社會,父親在家中掌握了權威與權力。
 
  在父權的體制下,傳統上女兒們被認定要嫁入丈夫家裡,扮演持家的角色,讓她們在重大的人生決定上沒有太大的自主權。但在今天,台灣的女兒們普遍受到很好的教育,專注於發展自己的事業,父親也都支持女兒的野心。
 
  許多社會運動——尤其是倡議女權的運動——在台灣於一九八七年解嚴後獲得動力。性別平等教育法在二〇〇四年通過,要求學校在教科書跟教學上強調性別平等,並發展對父母的相關教育,使台灣在促進性別平等上有長足進步。同性婚姻在二〇一九年合法,台灣也在二〇一六年選出第一位女總統。在性別意識上,台灣成為亞洲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台灣的女性就業率提高,雙薪家庭增加,父親也更投入分擔育兒責任。許多電視廣告都描繪台灣的父親參與家務跟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
 
  台灣社會正在有意識地重新想像父親的原型,顯示父親的典型可以同時涵蓋滋養智性發展及給予紀律。父親的原型已經不再只是「父權國王」,而能包含更多的「智慧的長者」或「人生導師」。在某程度上,台灣社會變得比較能接受男人表達情感。父親被鼓勵表達自己的感受,給予女兒情感支持,也讓女兒有安全的空間也可以表達她們的想法與情緒。父親經常鼓勵女兒獨立、冒險、追求自己的目標,這都能帶領她們獲得更多自信。
 
  離婚跟單親家庭在台灣變得更為普遍,也迫使父親成更為積極的家長。現在男性比較會參與心理治療,這也為女兒做了新的角色模範。他們與女兒的情感互動會幫助女兒將內心與權威、野心跟個人權力相關的部分整合在自我認同中。
 
  當然這些發展背後也有些陰影。儘管台灣在性別平等上有長足的進展,但父親應該負責保護與養家的儒家思想仍舊深植人心。女兒被鼓勵在當代的平等主義社會裡出人頭地,但同時又被期待要盡到傳統孝道的要求,壓力便隨之而來。父親希望她們爭取獨立,卻又要求她們達到孝敬長輩的古老標準,導致她們被夾在互相對立的兩股勢力中。女兒經常會因為無法達到傳統的孝道期望而感到愧疚。
 
  遇到情感衝突的討論時,台灣文化還是習慣默不作聲,因此女兒可能會覺得她們不能表達對父親的不滿。這種沉默滋養了說不出口的怨懟,讓父女之間的情感距離難以拉近。
 
  另一層陰影則是跟母女的分歧有關。就如我書中描述,爸爸的乖女兒的經驗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就是對母親的排拒。現代父親開始會支持女兒爭取自身權利,但這可能加深母女之間的裂痕,因為母親會覺得不被看見,不被肯定。她的女兒往前邁進,但她卻被留在原地。這是一九八〇跟一九九〇年代美國文化中很明顯的心理現象,但我無從得知台灣是否存在同樣的模式。這要由其他的研究者去探索了。
 
  隨著女兒長大,跟父親有較多連結,如果她們認為母親代表的是她們想要脫離的那個體制,就可能選擇與母親疏離。這父女之間隱微的共謀,以及女兒對母親暗地的排拒,就會對女兒的女性特質造成最初的傷害。這傷害會阻礙或甚至完全阻擋她感受自己的本能直覺,容忍自己的各種情感,以及接納身體與生俱來的智慧。在排拒母親時,她也排拒了身為女人的自己。
 
  在你閱讀爸爸的乖女兒時,希望你會注意到自己與父親不斷演變的關係如何影響了你與母親的關係、你的愛情生活、你與自己身體的關係、你的創造力、性慾、精神信仰,以及你在這世界上握有的權力。
 
  雖然不是所有女人都是爸爸的乖女兒,但我們都是父權階級制度下的女兒,儘管我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這制度的壓迫,我們還是要睜開眼睛正視我們是如何把自己的智力、力量與情感都投射到男人身上。
 
瑪莉恩.伍德曼(Marion Woodman)
茉琳.莫德克,寫於二〇二五年五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4415
  • 叢書系列:Holistic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每日e書99元】嚴選暢銷電子書,天天更新、天天都有新發現!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暑期參考書展
  • 東販夏日漫博
  • 深空夏日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