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語言展
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獨家簽名版)

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獨家簽名版)

The Conscience of the Party: Hu Yaobang, China’s Communist Reformer

  • 定價:700
  • 優惠價:79553
  • 優惠期限:2025年08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從紅軍少年到總書記
從推動平反到改革幻滅
重量級中國問題專家以十年完成權威傳記
一部個人生命史道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

  一九一五年,胡耀邦出生於湖南。十五歲加入紅軍,從長征走入延安,在毛澤東麾下歷經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成為黨內少壯派的重要成員。改革開放初期,他被鄧小平提拔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大刀闊斧推動歷史平反與政治寬容,鼓勵知識份子發聲,被視為改革派的象徵性人物。然而,他也因此觸怒黨內的保守勢力,最終在風波中黯然下台,並於一九八九年去世。他的辭世,意外點燃學生悼念與抗議的浪潮,最終導致天安門事件的爆發。

  本書作者是美國資深中國問題研究者,曾任CIA中國分析專家,對中共內部的運作有深厚的理解,本書歷時十年完成,以嚴謹的方法與同理心重建胡耀邦的一生:從革命年代的黨內鬥爭,到改革年代的希望與幻滅,層層鋪陳出胡耀邦作為「中共改革者」的歷史意義。

  本書描寫胡耀邦個人的抉擇與掙扎,也直面中共黨內改革與保守的權力糾葛。胡耀邦如何在鬥爭與信念之間尋求平衡?他與鄧小平、趙紫陽之間的政治互動,如何形塑八○年代的改革路線?他倒台後的歷史評價,又為中國政治留下什麼影響?

  這是認識中國現代史不可或缺的一本書,不僅讓讀者理解胡耀邦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也讓人們重新思考改革、政治責任與歷史記憶。

本書特色

  1.    橫跨七十年的中共政治核心觀察

  從紅軍少年到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一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一面鏡子。書中以時間為經、政治事件為緯,系統整理其政治軌跡與思想轉變,為讀者呈現中國革命與改革過程中的關鍵轉折點。

  2.    首次全面勾勒胡耀邦的個人性格與政治理想
  作者蘇葆立透過細緻的筆法,深入描寫胡耀邦在重大歷史時刻中的選擇與掙扎,展現其作為中共領導人中少見的「良知與改革意志的化身」,揭示一位理想主義者如何在體制內行走與碰撞。

  3.    廣泛運用第一手中文資料,重建內部決策現場
  本書大量參考中英文文獻與黨內記錄,挖掘胡耀邦在黨內整風、知識分子平反、經濟改革等議題中的主導角色,呈現其與鄧小平等領導人之間複雜微妙的關係網絡。

  4.    打破對中共歷史人物的單一敘事
  本書挑戰將改革成果單純歸功於「鄧小平模式」的歷史框架,強調胡耀邦作為改革引路人、而非配角的歷史地位。這個觀點不僅重估其歷史貢獻,也為讀者重新理解八○年代的政治可能性提供關鍵線索。

推薦人

  王丹專文推薦
 
  王 丹|歷史學者、作家
  矢板明夫|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
  汪 浩|國際政經專家
  李志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侍建宇|國家安全研究院國安所副研究員
  桑 普|律師、政治評論人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賴怡忠|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閻紀宇|資深新聞工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列)

  「平衡優美、動人深刻、資料豐富、思慮周全的傳記……在所有現代中國領導人的主要傳記中,沒有一本如此深刻剖析、解放讀者的心智……這本書非讀不可。」──澳洲國防情報組織前中國事務主管保羅.蒙克(Paul Monk),《澳洲人報》(The Australian)

  「本書深具洞見……這不僅是胡耀邦的傳記,也是共產黨自身的傳記。」──前美國國家安全副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蘇葆立的寫作為胡耀邦立下開創性的描述,以豐富而深思的筆法探索他是怎樣的人,以及他如何在官僚體系中成為懷抱改革理想的領導人……其成果是一部極為細膩的作品,不僅刻劃胡耀邦這位勇敢而有思想深度的改革領袖,也照亮中國近代史重要的轉折點。」──康奈爾大學中美關係史研究講座教授陳兼(Chen Jian),《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這部鉅著為中共研究開創新的標準……蘇葆立為胡耀邦其人其事留下權威性的闡述,也對我們理解中國共產主義有重大貢獻。」──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中國書評》(China Books Review)

  「詳實而引人入勝的生命故事……為我們提供了理解這位浪漫革命家的重要線索──他曾嘗試在一個尚未準備好接受的國度裡,調和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這兩種難以共存的理想。」──俄羅斯歷史學家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

  「這是中國重要改革派領導人胡耀邦的權威傳記……本書矯正了我們對鄧小平過度頌揚的歷史敘事,並突顯其他關鍵改革者的角色。」──印度前外交秘書薩仁山(Shyam Saran),《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

  「深具洞察力且兼顧平衡的傳記……蘇葆立提供有力的證據,指出胡耀邦在改革開放中多項關鍵性的突破。」──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教授裴敏欣(Minxin Pei),《哨兵國家》(The Sentinel State)作者

  「凡是想理解中國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胡耀邦是一位浪漫、人道主義的角色,卻忠於一個以無情著稱的政黨。」──老到明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李少民(Shaomin Li),《中國公司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 Inc.)作者

  「胡耀邦十五歲加入紅軍……這是一個原本不必走向悲劇的故事。」──波士頓大學教授傅士卓(Joseph Fewsmith),《鍛造中國的列寧主義》(Forging Leninism in China)作者

  「如同偵探小說般扣人心弦……這本書讓我們記住個人領袖對中國未來可能產生的關鍵性的作用。」──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中國秩序下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China)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蘇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


  美國國際關係學者,前史汀生中心(The Stimson Center)資深顧問及「對中議會聯盟」(IPAC)顧問。他專研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北韓核武計畫,擁有逾四十五年中國政治研究的經驗。他曾在柯林頓政府時期擔任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主任,也在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間擔任國家情報會議(NIC)東亞事務國家情報官,負責監督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國家情報評估製作。他曾任職於CIA與美國國務院,擁有豐富的情報與政策分析的背景。著有《超越天安門:1989-2000年的美中關係政治》(Beyond Tiananmen)等書。

譯者簡介

林瑞


  筆名。資深媒體人、專業譯者,譯作多達數十本書。
 

目錄

推薦序/王丹
中文版序
前 言 「國魂」
第一章 生在革命的大時代
第二章 沐浴在毛澤東的光芒中
第三章 打贏戰爭,鞏固權力
第四章 疑慮漸生
第五章 捲入漩渦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
第七章 撥亂反正
第八章 改革家的問世
第九章 鄧小平的憤怒與胡耀邦的垮台
第十章 胡耀邦與改革派的命運
致謝
檔案來源
註釋

 
 

推薦序

王丹(歷史學者、詩人)


  在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個人傳記類作品通常被視為邊緣資料,而不是進入中國政權核心的路徑。然而,蘇葆立的《胡耀邦》卻以一種逆流而上的姿態,將中國共產黨內部運作的觀察重心,放置在一位備受爭議而又難以忽視的政治人物身上,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中國政治的路徑。此書最大的貢獻,不僅在於重現胡耀邦一生的政治軌跡,更在於對中共制度邏輯的剖析,與方法論上的示範。

  中國研究的方法論

  本書前言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一個中國研究的核心準則:「了解中國的外交、戰略,必須從內政入手。」這一論斷,儘管看似簡單,實則打破了許多外部觀察中國時常見的誤區。舉例而言,若試圖理解中國對南海或台灣問題的態度,單純聚焦於軍事或國際關係並不足夠;只有深入了解中共的國內治理壓力、民族主義動員機制、以及對黨內合法性的焦慮,才能掌握其真正的戰略動機。這樣的分析框架,對中國經濟研究亦同樣適用。當前不少西方學者在分析中國產業政策或資本市場時,仍未能充分納入中共政治控制邏輯的變數。

  第二個重要的貢獻,是本書選擇「以人觀政」,從胡耀邦一人之生平,解析整個中共組織與時代的變遷,堪稱現代版的「見微知著」。這一策略令人想起孔飛力在《叫魂》中以一起「妖術恐慌」事件為切入點,揭示十八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深層結構。本書所走的路徑,與此異曲同工,選擇胡耀邦這位有著獨特性格與經歷的政治人物作為觀察點,不僅展現了個人的命運,更折射出中國政治轉型的矛盾與困境。

  胡耀邦的「天真」

  胡耀邦之所以成為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除了他在改革開放初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外,更在於他那種在中共高層中極為罕見的「天真」。本書對此有敏銳的捕捉。胡耀邦堅持推動思想解放、為歷史冤假錯案平反,主張加快改革節奏,這些主張雖然激勵人心,但其背後顯露出他對中共體制深層抗拒變化特性的認識不足。

  1987年他被迫辭去總書記職務時,情緒失控地放聲大哭,這種反應在中共高層幹部中極為罕見,也象徵著一種對政治現實的錯愕與拒絕接受。相對地,同樣被打壓的趙紫陽則冷靜許多,對政治清洗有著更清晰的認知與心理準備,並在其晚年選擇拒絕復出,展現出與胡截然不同的政治性格。

  胡耀邦的「天真」不僅體現在情緒反應上,也體現在他的政策實踐中。無論是他對農村改革的樂觀估計,還是對黨內腐敗問題的疾呼,往往忽略了體制本身作為阻力的角色。例如,胡在1986年學潮後試圖對黨政分開、推動政改,卻在面對黨內保守派如陳雲等人的強力反撲時毫無招架之力。這種改革者的悲劇命運,既令人同情,也讓人警醒:沒有對權力邏輯的深刻理解,理想往往會變成脆弱的泡影。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並未因胡耀邦晚年形象的正面光環而掩蓋其過往的陰影。例如書中提到,胡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也曾參與對同僚的迫害行為,包括使用酷刑逼供。這些黑歷史對許多胡耀邦的崇拜者而言,可能難以接受,但作者以冷靜筆調據實記述,體現出歷史研究者的基本品格。

  這種誠實的書寫,對讀者而言也極具啟發性。它提醒我們,即便是一個相對正直與改革傾向的中共領導人,也難以逃離整個體制文化的影響。在政治運動中,個人良知往往會被集體暴力與意識形態所淹沒。胡耀邦後期對言論自由的支持,與其早年在延安的角色,形成一種諷刺的對照,也讓我們得以從制度的歷史與心理層面更深入理解中共官員的轉變。

  胡耀邦與「團派」的關係

  書中對胡耀邦與「團派」的關係,點到為止,實為一個尚待深入拓展的研究方向。所謂「團派」,即是以共青團系統為基礎,逐步培養出一批政治精英,對中共內部人事安排與政策導向產生了深遠影響。胡耀邦在主政共青團期間,大力提拔了如胡錦濤、李克強等後來的政治人物,實際上奠定了「團派」的選拔制度與價值觀。

  這種「另類精英路線」一度被視為中國政改的希望所在,因其成員多有理工背景、行政經驗豐富、相對重視制度建設與治理效率。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團派逐漸失勢,也突顯出這條路線在面對強人政治時的脆弱。胡耀邦作為團派的精神導師,其政治理想與組織實踐的反差,更值得研究者重新評估。

  未來若能針對胡耀邦與團派的制度性關聯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例如分析他在共青團體系內的用人原則、價值輸出模式,與後來團派精英的政治行為是否一脈相承,將大大提升本書在政治社會學與組織研究中的價值。

  胡耀邦的西藏政策

  最後,作為一點小小的補充,我認為胡耀邦在西藏問題上的政策具有現實意義,值得寫進他的傳記中,否則也是一種遺珠之憾。

  根據本書第八章和鄧力群回憶錄的記載,一九八○年胡耀邦在視察拉薩郊區反帝公社一些居民的住房時,親眼目睹西藏人民極為惡劣的生活狀況後非常震驚,他當面對駐藏官員質問:「中央援助西藏的專門撥款都扔到雅魯藏布江裡去了?!」他對多年來以漢族軍人為主的西藏當局推行極左路線的惡果,痛心地留下這麼一句話:「這完全是殖民地的做法!」

  1980年5月29日,胡耀邦在西藏自治區幹部大會上發表講話。他用六個字概括其講話精神:「免稅、放開、走人」。所謂「走人」,就是把在西藏的漢族幹部大量撤回內地,使藏族幹部的比例達到絕對多數。他說:「在兩、三年之內,我的意見最好是兩年,把國家的脫產幹部,我不是講的不脫產的,不脫產的那要全部是藏族,國家的脫產幹部,包括教員啦,藏族幹部要占到三分之二以上。」他說,對在西藏的漢族幹部「要有計畫地、相當大批地回到內地去妥善安排工作。這麼一來,我看三方面會滿意,中央滿意,漢族幹部滿意,藏族幹部同人民滿意,三方面滿意,我們為什麼不幹這個事情呢!」

  胡耀邦的建議一經提出,遭到黨內強硬派的大力反彈,尤其是長期在西藏工作的漢族幹部更是強烈反對,他們紛紛表示,一旦漢族幹部撤出,分離勢力必然增長。因此,胡耀邦的政策沒有被當時的中共當家人鄧小平採納。這裡,其實已經可以看到,圍繞西藏政策,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他們會以穩定為名,維護自身的利益。而穩定,對於中共來說,是一道神主牌,只要打出這張牌,其他主張就只能退避三舍。當然,我們現在也都看到,以穩定為名拒絕接受胡耀邦的建議的結果,並沒有使得西藏的形勢更加穩定。當然,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在此看到了胡耀邦在某種程度上的「天真」。

  總體而言,《胡耀邦》是一部兼具思想厚度與歷史嚴謹的作品。它不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是一份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與政治文化的深刻觀察報告,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透過胡耀邦這個人物,我們得以窺見中共體制的希望與限度、改革者的進取與悲劇、以及政治天真的代價,同時也看到了一個國家是怎樣在一個政黨的統治下,歷經了各種風雨坎坷的道路。本書不僅為胡耀邦正名,更為理解中國提供了另一條從個人入手、見微知著的研究途徑。

  若將此書作為理解中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的起點,那麼它提醒我們:制度從來不只是抽象的規則與權力結構,它同樣寫在一個個人的選擇、掙扎與命運之中。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705278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520頁 / 16.8 x 21.5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大多數的美國人,即使是留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情事與人物的美國人,對「胡耀邦」這個名字也未必熟悉。但是對大多數有一定年紀與教育程度的中國人而言,胡耀邦不僅有名,而且是他們高度崇敬、懷念的人物。在中國數不清的書籍與文章中,他是人們歌頌讚美的對象。與包括毛澤東與鄧小平在內、大多數中國共產黨前朝領導人不同的是,胡耀邦始終在中國人心目中令名不墜。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他猝逝之後,中國民眾以「中國魂」、「共產黨員的良心」、「改革先驅」、「人民喉舌」、「人道領導人」、「偉大的民主鬥士」等美詞來懷念他。
 
他去世後不到兩天,學生與民眾開始湧入北京天安門廣場,擺上鮮花、花圈、旗幟、標語,既表示對胡耀邦的懷念,也藉機宣洩他們對兩年前把胡耀邦拉下台、繼他之後上位的那些中共頭子們的不滿。學生與民眾不理會警方封鎖,把北京市與國家當局官員的禁令拋在一邊,成千上萬湧至,將首都市中心區擠得水洩不通,要求改革—要求領導人像胡耀邦那樣高風亮節,在政治上有為有守。當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於四月二十二日在人民大會堂通過悼念胡耀邦的動議時,他們滿懷悲憤,默然肅立在大會堂外。
 
在紀念儀式過後,有增無減地湧入天安門廣場的人潮高呼口號,要求當局傾聽他們改革治理、提升民權與民主的心聲。他們訴求的重心不再只是胡耀邦,還包括黨與人民。抗議群眾高歌、怒罵,他們節食,組織,封鎖交通,對當局的撤離令視若無睹。面對如此騷亂,嚴重分裂、由元老主政的黨一時拿不定主意,只是一味猶豫、拖延、不斷發言恐嚇、譴責示威,同時彼此之間還繼續明
 
爭暗鬥。最後他們出動解放軍,幹下胡耀邦絕對不會幹的事: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他們以武力在天安門廣場清場,殺了可能數以千計的示威青年與民眾。事後,他們在全國各地抓捕成千上萬的人入獄,將膽敢播報軍警惡行的外國記者驅逐出境,切斷與外界的通信管道,窒息了黨內要求改革之聲。為重建破損不堪的黨譽,他們下令國家媒體將胡耀邦三字徹底消音。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積木全書系(止)
  • 三采暑期童書展
  • 博碩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