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博
拋棄母親
5
1人評分我要評價

拋棄母親

母を捨てる

  • 定價:360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19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吳曉樂/如果拋棄父母是最後手段,我願意站在你這邊──讀《拋棄母親》

    文/吳曉樂,|,寶瓶文化2025年06月04日

    十幾年來,諮商心理、個人的散文書寫,我們再也無法迴避,東亞社會根深柢固對「孝順」的追求,讓許多人痛苦不堪。人們也漸漸接受了一個我們曾怯於承認的事實:「有些時候,傷害小孩就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每一次打在兒身,都必然痛在娘心。有不少朋友、讀者向我傾訴,他們相信父母在虐待他們的過 more
 

內容簡介

三十八歲那年,我「拋棄」了母親──
「代理家人」成為我的救命繩,
帶我逃離來自母親畢生的束縛。
▎一個兒虐倖存者窮盡一生逃離母親的真實故事。 ▎

  ★吳曉樂 專文作序

  ▎被母親虐待的時候,
  ▎是我唯一能得到「母愛」的時刻……


  「四歲的我無數次被母親殺死,在父親的書房裡徘徊於生死邊緣。」

  作者菅野久美子經歷母親無數駭人、致命的虐待,包含肢體與精神上的凌虐、語言暴力、高壓學習的「教育虐待」。在這過程中,父親始終像個局外人。

  種種忽視與暴力,對她造成巨大的傷害。她在校被霸凌,開始拒學、繭居,成年後出現扭曲性癖,數次嘗試自殺。直到接觸「代理家人」,即從長照到臨終送葬、遺物整理皆一手包辦的服務,她決定,為了不再被黑洞一樣的家拖垮一生,她要「拋棄母親」。

  ▎我不想再為了得到母親的認可而成為奴隸。
  ▎為了逃離父母,我們可以外包「贍養父母」的工作,
  ▎不需要被世間的規則所困。


  「到了這個年紀,我還在沒出息地渴望著母親的愛嗎?我每天都在反覆問自己。我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母親的認同,但也拚命想從她身邊逃離。我對母親混沌、複雜的情感把我推入了痛苦的深淵,可怕的是,就算內心再矛盾,我也必須懷著對母親的複雜情感,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
  到死之前都會如此痛苦嗎?不,我們可以得到自由。在生命走到終點之前,我必須跟母親訣別。為了在社會層面上逃離母親,我們必須先在現實中創造『子女不必盡孝』的選擇。」──菅野久美子

  本書深入探討原生家庭的虐待、缺愛與疏離,也及近年在日本興起的「代理家人」服務。這是作者寫給所有渴望逃離父母之人的一封信,也是對當代社會拋出的提問:面對深愛但也恨之入骨的父母,「孝道」是否仍為必須遵循的唯一道路?

各界推薦

  吳曉樂(作家)專文作序

  李佳燕(家庭醫師)
  李茂生(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名譽教授)
  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陳潔晧(作家)
  隋棠(演員)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一致推薦

  ●吳曉樂(作家)──
  菅野並未承諾,拋棄父母的人會立刻得到煥然一新的生活,相反地,有秩序等待被建立,有空缺等待被填補,有太多的個性等待被認領。無論如何,終究是跨出第一步了。借用菅野的話,如果拋棄父母是最後手段,我願意站在你這邊。

  ●李佳燕(家庭醫師)──
  讓我們誠實地面對這個事實吧!世上絕對有不是的父母,而且還不少。讓我們殘酷地承認吧!你愛你的母親,遠遠多於你的母親對你的愛。
  當窮盡一生在討好無論肉體還是心靈上都不斷傷害你的母親之後,殘破不堪的你,能如何走完你的人生?這本書勇敢地打破親情掛帥的社會倫理常規,解救了許多不曾被好好愛過的女孩。

  ●陳潔晧(作家)──
  來自母親的詛咒無所不在,但仍不放棄在黑暗中尋求溫柔的救贖。我們的人生就是如此。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親子關係是夫妻關係的延伸,每個兒虐問題的背後都有兩個受傷的大人,書中的故事再次證明了這一點。追求和解永遠是心理學家努力鼓吹的目標,但「拋棄父母」或許終將成為某些心碎孩子的選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菅野久美子


  1982年生,日本資深專欄作家、報導文學寫作者。

  畢業於大阪藝術大學電影科。大學畢業後,從事SM雜誌的編輯工作,而後在日本最大商業新聞網站「東洋經濟online」擔任專欄作家。

  成為自由撰稿人後,長年關注日本社會的「孤獨死」問題,出版《孤獨死大國——瀕臨孤獨死的1000萬人的時代真相》,在日本國內引發廣大關注與討論。接著又親臨孤獨死現場,耗時半年田野調查,寫成《孤獨死社會──特殊清潔現場》,在扎實、有深度的非虛構寫作中引領讀者反思,提出相應的措施與建議。

  因曾遭遇家內暴力的成長經歷,她的寫作主題多圍繞在性、死亡與家庭議題上。近年持續採訪、撰寫的題材皆和「有毒父母」,及代替子女包辦父母的照護與後事之「代理家人」有關,這個重要的議題在她的書寫、揭露下,再一次在日本成為熱門話題。

  著有《孤獨死大國》(孤独死大国:予備軍1000万人時代のリアル,雙葉社)、《孤獨死社會:特殊清潔現場》(超孤独死社会:特殊清掃の現場をたどる,每日新聞社)、《女性性產業》(ルポ 女性用風俗,築摩書房)、《家人遺棄社會》(家族遺棄社会:孤立、無縁、放置の果てに,角川新書)、《生存艱難時代》(生きづらさ時代,雙葉社)等。

譯者簡介

劉雨桐


  日本杏林大學翻譯學博士,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研究員。
 

目錄

各界推薦
推薦序──如果拋棄父母是最後手段,我願意站在你這邊 ◎吳曉樂(作家)

前言

第一章 光之監獄
我曾無數次被母親「殺死」
沒有盡頭的虐待輪迴
浴室中的白光
被囚禁在「監獄」裡的女孩

第二章 煙火升空
四歲時,謀殺未遂
無處可逃的母親
教育虐待
搬回母親的家鄉
成為母親的「特別之人」那天
我想得到母親更多的讚揚
我和母親血脈相連的證據
偽裝成天才的小丑

第三章 功能失常的家庭
颱風夜的兜風
如果人生重來
沉迷於新興宗教的母親
母親的瘋狂與無聲吶喊
死亡遊戲

第四章 學校階級的最底層
被全班霸凌
「繭居」生活的開端
排擠遊戲
掐住母親脖子的那天
缺席父親的暴怒

第五章 金屬膠囊
荒誕的世界運行規律
酒鬼薔薇聖斗也許就是我
和《新世紀福音戰士》主角真嗣的共鳴
一個人的畢業典禮
時隔兩年去上學
五百日圓的迷你裙
遇見《寫給日本最醜陋父母的信》

第六章 母親看不見的傷
父親是母親眼中「過去的自己」
名為婚姻的牢籠
在父母面前大哭的母親
自殺未遂
作為村上春樹「鐵粉」的父親

第七章 性與死
衣櫃的噩夢
對性的強烈厭惡
對性的憧憬
SM與對母親的感情
我想過上平凡的生活
與大島照的相遇
孤獨死的他們和我的共通點

第八章 拋棄母親
苦於母親詛咒的女兒們
「有毒父母」的人生終點站
推動「代理家人」服務
和母親一起去脫衣舞劇場
與母親訣別
為了得到自由
母親留給我的東西

尾聲 致我心中的少女
結語
 

推薦序

如果拋棄父母是最後手段,我願意站在你這邊
吳曉樂(作家)


  十幾年來,諮商心理、個人的散文書寫,我們再也無法迴避,東亞社會根深柢固對「孝順」的追求,讓許多人痛苦不堪。人們也漸漸接受了一個我們曾怯於承認的事實:「有些時候,傷害小孩就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每一次打在兒身,都必然痛在娘心。有不少朋友、讀者向我傾訴,他們相信父母在虐待他們的過程得到了滿足。

  這也是這本《拋棄母親》作者菅野久美子的述事基調,她知道母親對她的虐待背後有盤根錯節的結構因素,縱然如此,母親也不應挑選了最虛弱的對象來宣洩──身為女兒的她。前面幾章實在怵目驚心,菅野描述母親如何以毛毯蒙著四歲的自己、再伸手掐住脖子。毛毯吸收了她的求救聲,也避免母親指頭在她脖子留下虐待的證據。看似幸福的家庭,日日上演這樣恐怖的暴力。菅野只能不停地求饒、道歉,自己不是故意要被生出來,成為母親累贅。

  我也注意到菅野有時刻意使用「成年人」來取代「母親」。暫時抽離親子身分,兒虐無非成年人對兒童施展的暴力,成年人的臂力跟經驗都比兒童高出好幾個量級,可以輕易造成重創。多年的虐待給菅野留下許多後遺症,她始終質疑自己活著的資格、極度渴望有人看她一眼,如此卑微以至於悲哀的個性,讓她在校園時時被孤立。虐待是瞄準一個人的生命扔下核彈,即使倖存,仍得用一生去處理殘留的輻射,就像網路流傳的那句話,「打罵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只會停止愛自己」,即使母親這樣傷害自己,菅野仍憧憬著母愛,想討母親的歡心,弟弟出生後,她更是把虐待昇華為獨占母親的時光。菅野的坦白讓我心痛:「如今我還是這樣,分不清痛與愛」。

  菅野反覆強調,她跟媽媽的感覺是「一體」的,無獨有偶,近幾年引進台灣的《母愛的枷鎖,女兒的牢籠》(齊藤彩著)、《我很高興我媽死了》(珍妮特.麥考迪著),也有近乎一致的描述:媽媽的快樂等同女兒的快樂。女兒沒有空間發展出獨立於母親的感受。借用心理學用語,這些女兒都沒有完成分離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他們沒有在「心理」上把自己給生出來,被迫跟母親「共生」。我們作為形塑情境的一員,是否直接、間接,讓一個孩子覺得他必須要為成年人的感受跟情緒負責?在這些狀況裡,爸爸上哪兒去了?為什麼爸爸們得以這般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

  我也欣賞菅野以一定的篇幅數落父親的罪狀,忽略也是虐待。

  同為教育虐待的受害者,《母愛的枷鎖,女兒的牢籠》裡對話的主角高崎明理,就犯下了震驚社會的弒母案,菅野沒有迴避自己的罪行,她很早就嘗試把自己承受的暴力,轉化成比自己更弱小之人的暴力,等到自己也逐漸有了趨近成年人的臂力、經驗,菅野動過以眼還眼的心思。是什麼阻止了菅野繼續凝視深淵?答案出人意料,書,因為知識,恨意抵達了之前從未想過的方向:每個人都難以掙脫結構所帶來的重擔。魔王般的母親,也有忍氣吞聲、束手就擒的日子。處在結構底層的孩子,成了替罪羔羊。

  看見不等同諒解,釐清了為什麼自己受苦,不代表審判就此畫上尾聲。回到書名《拋棄母親》,菅野提出了一個簇新的觀點,就像與不合的朋友斷絕聯繫,人們應該要有權利拋棄自己的父母?這並非沒有前例。以《活了100萬次的貓》蜚聲國際的佐野洋子,在《靜子》一書中,寫下憎恨母親的自己,寧願花大錢拋棄她,也不願共同生活。對於受虐的子女而言,支付金錢給父母是一回事,更不堪忍受的是情感的持續流失,老邁的父母早已失權失勢,甚至會反過來諂媚子女。菅野的形容很傳神,有些父母就像「自由變換型態的魔物」,子女年幼時,動輒拳打腳踢、出言羞辱,等子女長大,為了換取無怨無悔的照顧而換上可憐兮兮的樣子。孩子無論如何都是調整跟適應的一方。如果可以委任他人處理照顧跟後事。不曉得台灣的社會,看得見這樣的未來嗎?

  韓劇《少年法庭》有一段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們,受害之後就不會再長大了,即使過了十年、二十年,那也只是時間流逝而已,而他們會被獨自拘禁在過去的日子裡」,如今已四十歲的作者,坐在浴缸裡仍會感到恐懼,埋進被窩裡也會想起險些窒息的回憶。菅野並未承諾,拋棄父母的人會立刻得到煥然一新的生活,相反地,有秩序等待被建立,有空缺等待被填補,有太多的個性等待被認領。無論如何,終究是跨出第一步了。過去這幾年,有不少朋友、讀者向我訴說,自從跟父母斷絕來往之後,身體跟內心慢慢地好轉起來,像是重拾感官一樣,品嘗得出生活各種微小巧妙的滋味。

  借用菅野的話,如果拋棄父母是最後手段,我願意站在你這邊。

  備註:作者談到SM時,使用了扭曲、畸形等形容詞,但我的解讀是,她想表達個人的性癖受到兒時經驗影響而有所偏移。目前精神學界主流皆承認,在「相互知情同意」以及「規則的使用、遵守」等前提下,SM可歸類在正常的愉虐。作為小小的提醒。

前言

  三十八歲時,我決定拋棄母親。在這本書中,你將看到一個於虐待中倖存的人窮盡一生拋棄母親的故事。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我在這天寫下這篇前言。「又到了這個時節。」我心想。

  商場的花店和生活百貨隨處可見紅粉色調的華美裝飾,滿眼都是「感謝母親」、「母親節快樂」等標語。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看到街道被鮮豔的康乃馨點綴一新,我心裡的舊傷總是隱隱作痛。到處都是心形的氣球、美麗的花環。收銀台前,人們拿著康乃馨花束排起長隊,店員們忙得不可開交,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我忍耐著心頭的灼痛,匆匆越過排隊的人群。當「母親」這兩個字如同洪水般向我湧來,我感覺到一陣眩暈。今後,我永遠都不會出現在這樣的隊伍中。

  因為我已經「拋棄」了母親。

  我聽到心裡住著的另一個我正在痛罵自己不孝。自我厭惡感彷彿要把我撕扯成兩半。無論是否情願,我都必須在這個時節面對內心的矛盾與掙扎。

  仔細想來,我和母親之間真的有很多回憶。我恨她,恨到想殺了她。但同時,我也愛著她。曾經,我們母女同心,甘苦與共,她是我最愛的人。

  我曾以為我們就像層層疊疊的年輪蛋糕,難分彼此,永遠不可能分離。

  但是,母親帶給我的傷害太重了。她以各種形式虐待我──肉體虐待、精神虐待、故意忽視等。我多次從母親致命的虐待中僥倖逃生,也多次想殺了母親。蟄居在家的日子裡,我對母親實施過家暴。我掐住她的脖子,場面千鈞一髮。

  因此,當我看到殺害父母、子女的新聞時,總是心驚肉跳地聯想到自己。如果過去的人生中我踏錯了一步,恐怕現在已經成了加害者。母親造成的傷害如今還在侵蝕我的靈魂,讓我無法在社會中正常地生活。

  一直以來,我都在小心地觀察母親的臉色。因此,我的自我認同感非常低,在學校裡屢次遭遇嚴重的霸凌,曾有一段時間無法上學,只能在家閉門不出。我非常討厭自己,難抑自殘的欲望,甚至有幾次自殺未遂的經歷。

  經歷了種種坎坷,我意外成了一名關注「孤獨死」的紀實作家。在孤獨死去的人們家中,我常常能感受到和我一樣被父母折磨的人艱難生活的痕跡。

  每次身處孤獨死現場,我都會感到心痛。究竟怎樣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從名為「父母」的牢籠裡掙脫?究竟怎樣才能與我的母親做個了斷?這樣尖銳的問題就在眼前。

  我表面上維持著與母親的關係,但背地裡已經開始探索拋棄母親的方法。如果不這樣做,我可能會崩潰。我無可奈何,痛苦不堪。

  無比脆弱、渴望被愛的我,為什麼要拋棄母親?如何拋棄母親?我想請你與我一同走到故事的結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064670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8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光之監獄(節錄)
 
我曾無數次被母親「殺死」
 
人永遠都在面對相遇與別離。不只是戀人和朋友,有一天我也會和給了我生命的母親別離。但是,這種別離不一定是一般情況下的死別。
 
正如和戀人、朋友別離那樣,與母親別離的方式其實可以自己選擇。
 
幾年前,我選擇了主動拋棄母親。離開生養我的母親,是我此生做過的最艱難的決定,那種痛苦不亞於活生生撕裂我的身體。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能自信地告訴你,如果與父母的關係讓你感到痛苦,完全可以像分手一樣拋棄這段關係。
 
首先,我想回顧一下我與母親那極具衝擊力的「相剋的開端」。
 
那件事發生在我剛懂事,第一次認識到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時。當時我才四歲,還在上幼兒園。那是我對母女關係最早的記憶。
 
我記得耀眼的陽光總是從西側的窗戶照射進來,灑落在我和母親身上。那時的情景如今還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中。
 
我和母親一起從幼兒園回到家,我放下黃色的斜背書包,摘下深藍色的貝雷帽。剛剛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還滿臉笑容的母親突然臉色一沉,變得如同惡鬼一般。見到這樣的情景,我害怕得全身發抖。
 
「你給我過來!」母親扯著我細細的臂膀,把我拖到走廊盡頭的房間裡。
 
那是父親的書房,大概三坪左右。窗戶是完全關閉的,但窗簾總是開著,一半的地板被太陽照得金黃。房間裡還能聞到父親那股不算濃烈的刺鼻髮膠味。
 
房間左側擺著暖桌和椅子,桌上隨意放著粉紅、黃等各色螢光筆、色鉛筆及文件。我的父親是小學老師,他總在週末或晚飯後窩在這個房間裡,用暖桌上的筆批改考卷和作業。當然,工作日白天他不會在這裡。
 
母親的虐待一般發生在晴朗的午後,地點固定在父親的書房。我記得她因為「忘記帶東西」、「把衣服弄髒」等理由虐待過我。但現在想來,那不過是她的藉口罷了。
 
回家後,一旦母親心情不好,我就能嗅到虐待即將開始的氣息,害怕得直發抖。有時候,她早上還高高興興地把我送去幼兒園,回家後又是另一副面孔。因此,我完全無法預料她什麼時候會虐待我。
 
那間房間被明亮的光線包裹著。只要我還能看見光,就有希望──雖然只是小小的希望。

會員評價

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5/06/18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一定會感到相當震撼,而為人父母的人也會感到好奇或五味雜陳,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感,會讓作者敢把「拋棄母親」的想法公諸於世?

在法律上,其實一般來說很難真正做到拋棄父母,但有沒有可能單純盡到照顧晚年的義務,而本身又不要跟父母有實體上的面對面接觸?

其實這本書想要談論的不只是嚴重的兒虐事件,而是講述在日本有一個行業可以提供「代理家人」的服務,就如同作者童年時期受到母親以幾近致死的程度施以各種的虐待,要如何在不犯法又不想親自照顧母親的情況下維繫這層愛恨糾結的關係?正好代理家人的服務可以滿足這類族群的需求,雖然可預期會遭受到部分人士的抨擊,但確實給予所有在痛苦親子關係中掙扎的人們另一種選擇及思考。

其實所謂「代理家人」的概念讓我想到佐野洋子在《靜子》這本書提到自己用金錢拋棄了母親,其實正是把母親送進安養院,尤其佐野洋子認為正是母親罹患了失智症,反而讓她對母親產生了一絲絲的憐憫,但對於童年時期遭受到母親忽視的佐野洋子而言,都仍無法放下憎恨母親的感受,何況這本書的作者菅野久美子可說是母親殺人未遂下的倖存者,實在沒有任何理由還要她照顧母親的晚年生活。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書籍會有一種不適感,因為教育告訴我們要尊敬且孝順父母,但卻沒有把其他因素考慮進去,於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反抗父母,更不能公開談論父母的不是,其實這樣的思維只是圍繞在「權力」的關係,而不是把每個人當作「人」來看待,父母與子女之間始終不是平等,而是上對下的關係。

作者的母親帶著「需要愛」又「不被愛」的傷逐漸長大成人,又在不順遂的婚姻中把無處宣洩的怒氣出在女兒身上,從此讓作者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輾轉讓作者關心起「孤獨死」等議題。

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是沈重的,但也佩服作者能用她從小討好母親的文字能力寫下這一路以來的血淚人生,希望更多人正視家庭暴力的問題,並且不要再要求所有受到父母荼毒的孩子們維持表面的和平。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彷彿若有光★2025說書大會|說書·評書·經典導讀有聲書66元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古文展
  • 財富管理展
  • 民間信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