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什麼是男孩需要的教養與陪伴?
▊教養兒子真的不簡單
有位母親在網路上發文,說她正在教育兒子「不要和女孩子往來」。原因是最近兒子和幾個女孩一起玩耍,兒子被女孩子揍了之後,孩子也打了一拳回去,沒想到兒子在學校卻被講成單方面的加害者。後續雖然有積極協調化解誤會,但是她也不斷告誡兒子,和女同學玩的時候要小心,最好避開女孩子,自己玩就好。
我每天都會聽到許多媽媽教養兒子的抱怨。媽媽們的眾多煩惱不斷透過私訊和留言送到我這,包括因為只講一次,兒子卻充耳不聞,所以每日每日地操煩、擔心兒子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或是煩惱兒子做出不當行為在學校被孤立等等。我還記得有人訴苦說好不容易養大了三個孩子,卻因為晚年得子讓現在的生活像是墜入地獄一樣。
從最近的社會氛圍來看,男孩子的教養問題特別被關注。男孩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和妥瑞症狀(TIC)是女孩的四倍以上,過動和未達基本學力的比率超過兩倍。可能是因為如此,書店裡充斥著男孩教養的相關書籍。遇到家有兩個以上兒子的父母,大家都會說:「一定常常因為兒子而辛苦吧!」這類的安慰。久而久之,男孩媽媽認為必須好好管教兒子的想法越來越高漲,相反地,想要好好理解兒子的想法卻逐漸減少。
「因為是兒子,所以才會那樣!」已經是老舊的、過時的想法,與此同時,現在也有很多認為兒子和女兒在某些地方不同的意見。當然,沒有人會在兒子犯錯時,用「因為是兒子啊」的話來迴避責任。然而「男孩、女孩有哪裡不一樣嗎?」這句話,如果仔細探究起來,好像會變成這個時代的人相信「孩子是隨著誰是主要照顧者而改變」,實在是非常可惜。
如果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就會讓人陷入我可以塑造孩子的錯覺。但就算是在相同的環境、用同樣的方式教育五個孩子,這些孩子還是會各自長成不同的樣子。原因就是人類深受與生俱來的特質所影響。
所以我們在學習教導孩子的方法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哪些是教也改變不了的事。人種、國籍、家庭、性格、性別⋯⋯這些無法輕易變更的個人性質,稱為這個人的「身分」,尤其「性別」更是影響一個人既有性格與行為模式的極大變數。
▊媽媽要如何讀懂兒子的心?
我想將現今社會定義為「無法理解男孩的天生氣質」的時代,男孩仍是社會的一部分,只是大家無法正確理解男孩。雖然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兒子有許多地方必須要矯正,是個難以理解的存在,但那也只是兒子比較不一樣罷了。他們並不是有哪裡不足,而是擅長的事情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那麼該如何面對兒子呢?
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了解兒子的情緒就好。即便是現在,兒子們仍然迫切需要有人能指導,如何處理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的情緒。
透過本書,我想跟各位分享的不是一般市面上大家都知道的教養法,而是男孩們真正需要的教養與陪伴。舉例來說,兒子因為沉迷於某件事而導致其他能力變差,在爸媽為「他為什麼就是聽不進去我的話」而生氣的瞬間,能夠想到「啊,他不是忽視我,而是需要我的幫助」。
遊戲中毒、過度沉溺YouTube、愛講粗話等等是教養兒子時最讓家長頭痛的問題,該用什麼觀點看待兒子、該如何教養指導兒子,這些議題我都會詳細寫進本書中。
當然,不是所有男孩都有這樣的問題。有些兒子比成熟大人更懂得遵守規則,掌握狀況的能力也很優秀。但是這樣的兒子就沒有煩惱了嗎?不是喔,父母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煩惱。就像出生在同個家庭裡的手足,會有各自的困難、各自的問題,邁向不同的命運,希望各位不要認為兒子面臨的困難是因為自己錯誤的教養所導致,請以放鬆的心情閱讀本書。
「孩子聽話」不代表我很會教小孩,「孩子不聽話」也不代表我的教養方式出了錯。我想讓各位知道,雖然有些孩子不需要特別教導就能掌握狀況、行為舉止都很合宜,但也有孩子是無論父母怎麼教,都會因一時衝動做出錯誤的行為。該如何與孩子共度未來的美好時光,我想以實際的觀點,詳細、客觀地傳達給每一位習慣將兒子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並因此感到自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