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博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擺脫插管與延命,不讓自己與家人受苦的尊嚴善終
5
5人評分我要評價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擺脫插管與延命,不讓自己與家人受苦的尊嚴善終

欧米に寝たきり老人はいない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八成民眾拒絕無效醫療,
為何臨終前仍平均「臥床8年」?

引爆日本《讀賣新聞》討論熱潮
「到這個年紀,不怕死,怕的是受折磨!」


在歐美,幾乎看不到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
在台灣,不住院、不插管,竟成了一種奢望。
醫院不該是用來告別人生的地方。
如何主張醫療自主,為自己、也為摯愛的家人
留下一個體面、安詳、不拖累的善終決定?

許多臥床的長者並非自然衰弱,而是被無效醫療推向衰弱!
如何避免臥床折磨,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我們想要的臨終,與現實的差距
我們都希望在人生最後時刻,能夠清醒地對摯愛家人說:「謝謝你們,再見了。」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結局往往難以實現。更多人是在意識模糊、無法言語、被插管灌食、包著尿布、甚至手腳被綁的狀態下,無聲無息地告別世界。這樣的臨終,誰會願意?

👉家屬的兩難──為何無法如願而終?
即使病人在健康時,曾明確表達不願接受延命治療,但當真發病時,陷入恐慌與不捨的家屬常會曲解其意願,只為了「先救回來再說」。於是,一段原本可以安詳告別的路,變成了長期受苦的臥床折磨。

👉善終,需要的是選擇權
日本高齡醫學專家指出:歐美國家幾乎看不到長年臥床的高齡者,因為他們更重視「尊嚴與自主」的臨終選擇。本書深入剖析亞洲社會對善終的誤解,呼籲我們思考:究竟是什麼阻礙了人們走向安詳的臨終?歐美國家是如何做到讓多數人都能自然善終?該如何為親人選擇合適的臨終醫療?

👉先搞懂這些,做出更好的臨終選擇
✔為何急診室裡七成以上是老人?揭開醫療現場真相
✔歐美長者如何優雅告別?減痛、提升生活品質是重點
✔點滴真的有用嗎?一次的營養只等於一瓶果汁!
✔誰才真正需要插鼻胃管、做胃造口?

👉日本高齡醫學專家的善終提醒
✔生命將盡時,沒有人想要「被活著」。
✔讓人生結束得更像一個人,而不是一個病人。
✔以人工方式強行延命,只是在破壞生命的尊嚴。

【鄭重推薦】
田麗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陳秀丹/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陳炳仁/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黃 軒/台中慈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宮本顯二
北海道大學榮譽教授、北海道中央勞災醫院榮譽院長。1951年出生於北海道,畢業於北海道大學醫學院。

宮本禮子
「日本尊嚴死協會」理事及北海道分部負責人、前江別鈴蘭醫院失智症醫療中心主任,同時擔任日本老年精神醫學會、日本失智症學會的專科醫師與顧問醫師。自2006年起開設健忘門診,致力於失智症醫療研究。2012年起擔任「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代表人。

譯者簡介

高品薰
專職譯者,譯有《一本讀懂50冊經濟學名著》、《一日一頁宇宙大驚奇》(商周出版)、《車輛霸權》、《九型人格職場識人術》、《重審耶穌》(啟示出版)等書。

 

目錄

專文推薦 關心生命品質,掌握自己的生命主權/田麗珠
專文推薦 重新回到能夠安詳辭世的世界/李偉文 
專文推薦 勇於面對老病,拒當生命的延畢生/陳秀丹
專文推薦 讓台灣成為真正病有所安、老有所終的美麗島/陳炳仁
專文推薦 給至愛之人圓滿的善終,而不是痛苦的喪鐘/黃軒

序章 寧靜安詳的謝幕

第1章 臨終醫療的真實情況
.連醫界人士都不想面臨的「飽受折磨的臨終醫療」
.來自醫療現場的一封信:強行續命只是「生財工具」?
.太空人與臥病在床的老人--名為臥床的折磨
.解開急救室裡為何大多是老人之謎
.無視本人及家屬意願,這樣真的好嗎?
.讓人無法自然迎接死亡的醫療系統
.不願為長輩延命而引發的家族內部糾紛

第2章 刻板化的臨終醫療
.高齡者進食量降低有其原因
.臨終期的高齡者不需要注重營養管理
.並非人人都能享有現今醫療帶來的奇蹟
.只有奧運選手才能成為健康的老人
.照顧得好好的,怎麼會遭到警方介入呢?
.歐美的高齡醫療注重的是緩和痛苦和生活品質
.醫療從業人員的問卷調查統計結果

第3章 阻礙安寧善終的各種原因
.能指示臨終醫療方向的「醫療決定」未被善用
.強行使用延命措施的五大原因
.家屬為了領取老人年金而堅持延命的情況
.臨終醫療的內容和目的受到媒體曲解與誤傳
.過多的醫療反而成為平靜死亡的阻礙
.其他觀點:從醫師角度看腹部造口手術

第4章 大眾要的是「能平靜迎接死亡的醫療」
.重大誤解!關於臨終期水分及營養的人工補給
.一次點滴的營養,僅等同一罐果汁!?
.原本是為了避免吸入性肺炎而做胃造口,但……
.透過胃造口而獲得幸福生活的例子少之又少
.美國的內科教科書這樣教:「人將死就會不想吃」
.說實話,連一天五百毫升的點滴都不應該打
.安詳而終的人,都沒有做經腸道營養及點滴
.相關議題:「安樂死」與「尊嚴死」

第5章 歐美沒有長年臥床的老人
.為什麼在歐美沒有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
.瑞典.斯德哥爾摩--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
.澳洲.墨爾本--由政府來主導臨終期的醫療方針
.奧地利.維也納--要綁住患者需要繁雜的申請手續
.荷蘭.阿姆斯特丹--所有人都選擇不要延命醫療
.西班牙.巴塞隆那--照護的效能有待確認
.美國.加州--完善的安寧照護服務 
.歐美澳等六國臨終期醫療現場之所見
.相關議題:法國與英國的臨終期醫療

第6章 為了迎來期望中的告別方式
.從最新的臨終醫療問卷調查所顯示的趨勢
.死亡人數逐年增加,病床數不足的問題有待解決
.不需要擔心高齡患者猝死
.讓失智症老人直到最後都能進食的方法
.能否發揮預立醫囑的功能,主治醫師是關鍵
.施作胃造口手術究竟是為了誰
.「你不想承受的事,也別用在我身上」

座談會 阻礙安詳臨終的是什麼?
結 語 高齡者醫療的未來發展
參考書目
 

田麗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
本書幫助讀者真切地了解臨終照顧的相關議題,適合一般民眾、家庭照顧者、長期照顧工作者閱讀,又因其淺顯易懂的優點,亦可用於醫療團隊人員向民眾解說時的參考。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對於臨終高齡的長者而言,這些所謂的「延命醫療」其實不是在延長生命,而是拖長了死亡的痛苦過程。自古以來,我們最狠的詛咒是罵人不得好死,但是,為何有這麼多子女忍心讓自己的父母不得好死呢?

陳秀丹|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台灣每年總數二、三萬靠呼吸器維生的病人中,絕大多數是意識不清、超過七十歲的長者,這種機器人瑞真的是幸福嗎?透過這本書,您可看到先進國家對生命的尊重與實際做法,我很誠摯地推薦給您!

陳炳仁|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
很多時候我們必須領悟,「死亡並非醫師的最大敵人,活著並非病人必然的最佳利益」,與其拚盡全力避免死亡的到來,不如把握機會思考自己怎樣才算真正「活著」!

黃軒|台中慈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閱讀這本書時,在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又一個老奶奶、老爺爺,他們生命最後關頭是在病床上過著掙扎的日子,眼前這些人,就是明日的我們。真期待「不在病床上說再見」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每個人能具體執行實現的幸福。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312530
  • 叢書系列:Talent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1 x 14.8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連醫界人士都不想面臨的「飽受折磨的臨終醫療」
 
在我前去瑞典取經的二○○七年,當時的日本,對已無法自行進食的高齡者施以點滴或插管灌食都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我也曾認為現代醫療就是應該這樣給與患者支持。約莫二○○○年開始,胃造口(腸造口)導食管開始普及,這麼一來,患者們將可自鼻腔通管灌食的苦痛中解放,是大好的消息。對我來說,不施以點滴和營養灌食,讓高齡患者自然迎來生命終點的想法,可說是想也沒想過。
 
不過,仔細再想想,在我幼少時,家裡及附近的老人,到了已無法進食的階段時,都是家人榨些蘋果汁讓老人含在口中,只採取這麼簡單的支援和照護,即使如此,也從沒聽過因口渴或飢餓而痛苦的例子。早年日本的臨終期處理,和現今的瑞典不謀而合,這是我重新認識到的一大發現。
 
從不施作點滴和營養灌食的瑞典回到日本,我在當時工作的醫院巡視了一番,發現大多都是長臥不起的老人,還能夠與人對話的患者可說少之又少。來自外國的醫師在參觀高齡者病房時,似乎都會驚訝於日本的醫院中,竟有如此大量意識不清的長臥老人。
 
在某家醫院的高齡者病房中,有七成的患者正長期接受營養灌食或靜脈注射(自粗血管中注射高濃度營養點滴)。其中更有半數患者,為了避免濃痰瘀結,做了氣管切開的手術插入塑膠管,讓護理師每隔幾個小時就來抽痰。抽痰時,對患者會造成巨大的痛苦。每兩週我會為患者更換塑膠管,連意識不清、無行為能力的患者,在這種時候都會痛苦得全身顫抖。那情況讓我感到自己彷彿是在折磨他人。看著生活中毫無正面事物,僅留下無盡苦痛的患者,我不免浮現疑問:「這人想必也不願意以這個狀態迎接人生的終點吧!」因此,心中總是對患者抱著莫名的歉意。
 
◆「求求你,就放了我吧!」
 
這是在以前執業過的醫院裡發生的故事。
 
某位進入安老院的八十六歲男性,因為肺炎被送到醫院來。由於他會拔掉點滴,所以兩手都被粗繩綁在病床的護欄上。接著,他會拼命想要坐起來,因此身體也被拘束帶綁在床上,拘束帶甚至還上了鎖。這麼一來,患者連翻身都是不可能的事了。

會員評價

5
5人評分
|
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5
3.0
|
2020/08/03

以第一線醫師的經驗,告訴讀者老有所終和和平安眠的重要,雖然書內案例相當豐富,但讀完一半之後會覺得許多觀念不斷重複。作者想要強化的最重要觀念「不過度醫療的善終」,概念不難,但東西方文化的處置則大相逕庭,因此書中有大量的經驗分享。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0/04/30

非常推薦的一本書
即使現在已是2020年了
在台灣還是有很多醫師和醫院是以延續生命為主要理念在行醫
這是傳統的想法做法沒有對錯
但若是更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以及考量病人的感受與自由意志的選擇
那麼過渡醫療和侵入式的急救可能反而不是病人本身所想要的
放手讓親愛的家人離開真的很難
但是讓他活的有意義不要多受折磨會是更好的選擇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18/04/01

.「你不想承受的事,也別用在我身上」

自已要想想,若人生到盡頭,不能再用嘴巴享受美食,自已能同意被人插管,如果自已都不願意,為捨麼要用在自已最愛ㄉ親人身上,他是為自已而活,還是只是親人不願放手,為我們而活。
我們誰都無法決定別人ㄉ人生

愛他都尊重清醒ㄉ他,在他不清醒時,執行一切他想要ㄉ

展開
user-img
Lv.7
5.0
|
2017/07/24

前段期間我照顧的親人即將去世
邊讀本書邊落淚。甚至半夜驚醒,拿杯水、牛奶,試著餵食,看會不會有奇蹟出現...
去世前住院期間,醫生、病房護理師等皆詢問我是否要放置鼻胃管
拒絕後轉為居家安寧照護
在家中眼睜睜看著至愛親人過世,卻也無能為力...
會買本書是因為看看是否能消除我內心的不安...
也真心希望本書所寫到的訪查是真的...未經管餵食,離世時都是安詳的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16/12/21

看鄭弘儀跟傅達仁在節目推薦這本書
買回來看之後,發覺其實書裡面不適寫安樂死
而是「如何有尊嚴地邁向死亡」

因為家族有長輩當初就是因為子女群的要求,結果讓長輩臥床十五年才過世
老實說,我們也不知道這樣為什麼不好
因為那是我們子女群所相信,不捨得不救的結果

但是這本書除了很強烈的拒絕過度醫療,拒絕胃導管 (就是我們當初一切所做的強制醫療)
更提供原來有些老人不想吃是正常的,身體本來就在邁向死亡時會減少進食
而且還有死亡前一天只想喝水,但最後可以跟家人好好告別 (我家長輩最後在醫院中昏迷)
原來,我們可以這樣的選擇!
原來歐洲就是採取這樣的觀念,減少臥床的老人,增加自在的臨終
原來我們可以叫醫生這樣作.......

所以我很推薦這本書,儘管看到後來自己心裡都很難過
儘管我自己知道,如果我拿這本書給家族中的人看,依照亞洲的觀念與子女群的不同意見
我很難說服他們更改「不救 = 不孝」的想法,但這是可以被推動的!
因為在這十五年來的進進出出醫院,我看了好多臨床老人,他們辛苦的「被活著」
我自己很能接受的<不在病床上說再見>
因為我不想要被綁在醫院,也想更有尊嚴的告別

推薦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積木全書系(止)
  • 三采暑期童書展
  • 博碩暢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