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到底在想什麼? 前言
什麼是男孩需要的教養與陪伴?
▊教養兒子真的不簡單
有位母親在網路上發文,說她正在教育兒子「不要和女孩子往來」。原因是最近兒子和幾個女孩一起玩耍,兒子被女孩子揍了之後,孩子也打了一拳回去,沒想到兒子在學校卻被講成單方面的加害者。後續雖然有積極協調化解誤會,但是她也不斷告誡兒子,和女同學玩的時候要小心,最好避開女孩子,自己玩就好。
我每天都會聽到許多媽媽教養兒子的抱怨。媽媽們的眾多煩惱不斷透過私訊和留言送到我這,包括因為只講一次,兒子卻充耳不聞,所以每日每日地操煩、擔心兒子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或是煩惱兒子做出不當行為在學校被孤立等等。我還記得有人訴苦說好不容易養大了三個孩子,卻因為晚年得子讓現在的生活像是墜入地獄一樣。
從最近的社會氛圍來看,男孩子的教養問題特別被關注。男孩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和妥瑞症狀(TIC)是女孩的四倍以上,過動和未達基本學力的比率超過兩倍。可能是因為如此,書店裡充斥著男孩教養的相關書籍。遇到家有兩個以上兒子的父母,大家都會說:「一定常常因為兒子而辛苦吧!」這類的安慰。久而久之,男孩媽媽認為必須好好管教兒子的想法越來越高漲,相反地,想要好好理解兒子的想法卻逐漸減少。
「因為是兒子,所以才會那樣!」已經是老舊的、過時的想法,與此同時,現在也有很多認為兒子和女兒在某些地方不同的意見。當然,沒有人會在兒子犯錯時,用「因為是兒子啊」的話來迴避責任。然而「男孩、女孩有哪裡不一樣嗎?」這句話,如果仔細探究起來,好像會變成這個時代的人相信「孩子是隨著誰是主要照顧者而改變」,實在是非常可惜。
如果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就會讓人陷入我可以塑造孩子的錯覺。但就算是在相同的環境、用同樣的方式教育五個孩子,這些孩子還是會各自長成不同的樣子。原因就是人類深受與生俱來的特質所影響。
所以我們在學習教導孩子的方法之前,必須要先了解哪些是教也改變不了的事。人種、國籍、家庭、性格、性別⋯⋯這些無法輕易變更的個人性質,稱為這個人的「身分」,尤其「性別」更是影響一個人既有性格與行為模式的極大變數。
▊媽媽要如何讀懂兒子的心?
我想將現今社會定義為「無法理解男孩的天生氣質」的時代,男孩仍是社會的一部分,只是大家無法正確理解男孩。雖然從媽媽的角度來看,兒子有許多地方必須要矯正,是個難以理解的存在,但那也只是兒子比較不一樣罷了。他們並不是有哪裡不足,而是擅長的事情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那麼該如何面對兒子呢?
其實沒有那麼可怕,了解兒子的情緒就好。即便是現在,兒子們仍然迫切需要有人能指導,如何處理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清的情緒。
透過本書,我想跟各位分享的不是一般市面上大家都知道的教養法,而是男孩們真正需要的教養與陪伴。舉例來說,兒子因為沉迷於某件事而導致其他能力變差,在爸媽為「他為什麼就是聽不進去我的話」而生氣的瞬間,能夠想到「啊,他不是忽視我,而是需要我的幫助」。
遊戲中毒、過度沉溺YouTube、愛講粗話等等是教養兒子時最讓家長頭痛的問題,該用什麼觀點看待兒子、該如何教養指導兒子,這些議題我都會詳細寫進本書中。
當然,不是所有男孩都有這樣的問題。有些兒子比成熟大人更懂得遵守規則,掌握狀況的能力也很優秀。但是這樣的兒子就沒有煩惱了嗎?不是喔,父母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煩惱。就像出生在同個家庭裡的手足,會有各自的困難、各自的問題,邁向不同的命運,希望各位不要認為兒子面臨的困難是因為自己錯誤的教養所導致,請以放鬆的心情閱讀本書。
「孩子聽話」不代表我很會教小孩,「孩子不聽話」也不代表我的教養方式出了錯。我想讓各位知道,雖然有些孩子不需要特別教導就能掌握狀況、行為舉止都很合宜,但也有孩子是無論父母怎麼教,都會因一時衝動做出錯誤的行為。該如何與孩子共度未來的美好時光,我想以實際的觀點,詳細、客觀地傳達給每一位習慣將兒子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並因此感到自責的父母。
致, 被兒子搞瘋的媽媽 作者序
一本賜予媽媽安慰與智慧的書
我在七年前開辦了為男孩設計的美術班。單是在去年的線上課程,我就輔導了將近兩萬名有兒子的媽媽。
經營「成長吧男孩」美術研究所的同時,我們想要做的事情並不是改變孩子,而是發掘孩子的本性,並為他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從美術所這一千名男孩中,掌握、分析他們的性格,同時依據現行的教育模式來觀察,我想要做的並不是大學講堂裡所傳授的教育理論,而是透過實務經驗,找尋引導男孩進入專注世界的有效辦法,進而分析並理出脈絡。這本書就是在此目的下開始執筆的。
然而,越是想要找到引導男孩的方法,越覺得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完美解答。因為一千個小孩就有一千種性格。如果非要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只會產生把孩子勉強放到框架內的危險,因此我們每天都要遭遇好幾次挫折。這大概是無數男孩的媽媽所無法預知的事,導致她們感受到教育兒子時的不安與困難。
七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和「成長吧男孩」美術研究所一起找到的答案,就在「教育者看待孩子的態度」裡。
在面對同樣的孩子時,有的教育者感到挫折,有的教育者卻看到一絲希望。如果本書的讀者是懷著想要讓孩子產生改變的想法,便會發現在某位孩子身上適用的方法,卻對另一位孩子失效。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個體,所以一件突發狀況和生活中微妙的變化,就會如蝴蝶效應般,改變教育的結果。
搞不好昨天還有效的方法,今天就無效了,這樣無數難以理解的狀況也許會不斷地反覆發生。孩子就如同自然界的任何生命,這種不管是什麼種類的花,都想讓它綻放成玫瑰花的成人貪念,遲早會讓孩子感到挫折,並讓孩子想要逃離。
有些成人會大言不慚地說:「我的教育方式是對的,是這個孩子有問題!」這時我總會不可抑制地感到惋惜。許多人在看到孩子做出難以理解的行為時,把錯全怪罪到媽媽身上,我認為這種態度也是不對的。教育理論只是為了充分理解生命才存在。大多數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以不能一言以蔽之地說某些行為就是不正常。在此前提下,那些稍微有點特別的孩子,身上被貼滿各種疾病標籤時,我不禁會想:「是不是因為大人無法理解,就將它說成是孩子的問題呢?」
白頭翁花要養成白頭翁花,南瓜花就應該要養成南瓜花。若希望在這本書裡看到我說:「不管什麼樣的孩子,遇到我都可以變得很傑出。」我勸您還是默默地把書闔上吧。因為我認為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這樣的教育方式,而且教育者也不應該說出如此狂妄的話,這是我和「成長吧男孩」美術研究所對男孩教育所遵從的方向。
諷刺的是,當孩子不想改變的時候,媽媽才會開始好好地觀察孩子,此時孩子才會和大人溝通,並讓大人看到他們本來的樣子。美術研究所的老師也是在有了幫助孩子、完全喚醒孩子天性的想法後,才開始不會感到挫折和徬徨。
這本書主要是記錄我們所遇到的無數經驗。現在還是有很多男孩媽媽透過美術研究所的社群網站(SNS)提出「這種時候應該怎麼辦?」之類的問題。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想不假思索地回答她們,但比起直接給答案,我更希望和大家分享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是我和許多男孩的媽媽,還有最實際美術研究所的老師,一起花時間所得到的領悟。
這本書包含了幫助大人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實用祕訣,例如:如何理解需要引導男孩的大人、如何判斷孩子的性格、如何解讀孩子的心事。尤其希望有兒子的媽媽閱讀本書時,能因為書中的例子,減輕目前的煩惱負擔。
真心感謝製作本書期間與我一起腦力激盪、一起努力的編輯,還有Sallim出版社。還有總是相信並喜歡我們「成長吧男孩」美術研究所的媽媽,感謝一起幫忙研究的各個「成長吧男孩」美術研究所分部的專家,以及研究所的全部成員,幫助我們傳達心聲給世界。「男孩應該要用不一樣的方法教導。」直到我們的小小心聲成為所有人的期待為止,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〇一六年 夏天
於「成長吧男孩」研究所
崔旼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