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博
冒牌獨立:只有「心理獨立」,才是真的獨立

冒牌獨立:只有「心理獨立」,才是真的獨立

  • 定價:400
  • 優惠價:79316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2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我們以為生活獨立、經濟獨立,就是獨立。
但只有「心理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

台灣讀者極需要的一本心理書,因為我們懼怕權威、服從權威。
~~~~~~~~~~~~~~~~~~~~~~~~~~~~~~~~~~~~~~~~~~~~~~~~~~~~~~~~~~

當我們常深陷自責、內疚與羞愧,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事」的煎熬,
但其實,這並不是我們能力不好,而是無法心理獨立。

我們最常慣用的逃避或離開,並不是心理獨立。
只有「覺察」和「發聲」,才能讓你心理獨立。

  ‧「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才生不出小孩?」──成為母親前需要的心理獨立
  ‧總是將同事抱怨公司的話,在主管面前說出來,讓自己淪為炮灰?!──縱橫職場時需要的心理獨立
  ‧「是不是我一定要過得不好,媽媽才會放過我?」──開始自己過生活所需的心理獨立
  ‧從小受父親虐待,想與父親劃下界線。同事卻說:「父母就算有萬般錯,現在都老了,孤獨老人多可憐。」──自我療癒所需的心理獨立

  三步驟,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完成心理獨立
  一、你得辨別自己身上「來自重要他人/權威者的影響」。
  二、要對「來自第三人/競爭者的影響」有所覺察。
  三、最重要的一點,你要把最多的力氣,用在探索「自己真正的看法」,並接納「真正的自己」。

  用「同理式覺察」,劃下界限:用「對話式發聲」,完成心理獨立
  「同理式覺察」是指我們與重要他人/權威者互動時,不再依附對方的看法,而是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並且能理解、同理對方為什麼會跟我們有不同的想法,劃下彼此的界限。
  「對話式發聲」不同於「對抗式發聲」,我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是為了要「贏」過對方,或透過說服來改變對方,這樣的發聲不會激起對方的防衛,而是帶來溝通和理解,達成關係裡的獨立與共好。

  當心理獨立,我們能:
  ‧不再被他人的情緒與觀點牽著走、不會寄生在不平等的關係裡,且能告訴對方:「我理解你,但我站在自己這一邊」。
  ‧不再自責、自我懲罰,因為沒有錯誤的決定,只有「屬於自己」的決定。
  ‧不再懷抱羞愧感,能追求與接納自己的成功與幸福。因為「我讓自己過得好,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從生活、情感、親情、人際、職場、婚姻選擇、母職選擇等7大面向的案例,剖析心理獨立。那些晤談室裡的案例,每一則都像發生在我們身上或周遭,他們如同溺水般地苦苦掙扎,我們再深切感受不過。這是一本台灣讀者極需要的心理書。

  關於心理獨立,惠萱心理師還希望我們如此思索:
  ‧透過「覺察」與「發聲」來完成與他人的「分化」,從而實現真正的獨立。
  ‧權威者之所以能對我們發揮影響力,除了權力比我們大之外,還因為我們愛他,而且渴望得到他的愛。
  ‧很多給你意見的人,並不了解你,他們只是想突顯「你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才對的」,藉此來肯定他們自己。
  ‧你有權力拒絕任何事,不需要理由或解釋。
  ‧當人們把自己的好壞或價值寄託於他人,就需要用「他人的不好」來襯托或證明「自己的好」。
  ‧身為父母,我們往往先以孩子的成就,來定義自己身為父母的成功與否,接著,再以孩子是否「孝順」,評斷自己一生的付出是否值得。
  ‧我們希望沒有孩子的人比身為父母的人不快樂,卻又覺得他們一定比做父母來得快樂。
人們多麼希望把一些不公平、羨慕,甚至忌妒的感受,推給某個不是原因的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困境  ,來安慰自己的挫敗。
  ‧世界之大,各種選擇皆能幸福,只要你時常保持本心,堅守內心的獨立。
  ‧用「同理式覺察」與「對話式發聲」,劃出人我界限。
  ‧把自己擺到「前景」,幫自己「長大」;把他人退到「背景」,減少情緒感染,避免淪為炮灰。
  ‧沒有錯誤的決定,只有「屬於自己」的決定。
  ‧人生中許多獨一無二的痛苦,只有自己尋得的答案,才有意義。
  ‧在原生家庭裡的創傷經驗,只是我的一部分;我的過去造就我,但,我不只是我的過去;我的過去只跟我有關,你的好奇與介意是你的事。
  ‧總是將他人的需求放在「前景」,把自己置於「背景」,關係看似和諧,卻迷失自我。
  ‧即時溝通,才能改變你的人生劇本。
  ‧溝通不是為了讓對方改變。溝通是為了讓你改變。

本書特色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撰推薦序。

  ◎李欣頻(作家)、林萃芬(諮商心理師;作家)、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留佩萱(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胡展誥(諮商心理師)、Neko嗚喵(說書人;YouTuber)、蔡淇華(作家)、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蘇益賢(臨床心理師)、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齊聲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黃惠萱心理師不只是談怎麼離開,更談怎麼留下來還能做自己。
  她會教你如何分辨內心的聲音,哪些是家庭灌輸的,哪些是社會期待,又有哪些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她也會教你如何在關係裡建立尊重與理解,不是靠吵架,不是靠逃避,而是靠成熟的自我表達與穩定的內在。
  這是我們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堂課。
  從原生家庭中分化出來,不是為了離開誰,而是為了回到自己。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
  目前於「黃偉俐診所」以及「抱抱心身醫學診所」擔任臨床心理師(心理字第000761號),並於《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以及《能力雜誌》的職場心理相談室,擔任專欄作家。

  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系,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擅長心理健康促進(原生家庭關係梳理、界限練習、心理獨立);增進情緒健康(憂鬱、焦慮、憤怒情緒探索與調節);梳理親密關係(分手、親密障礙、離婚),以及母親角色適應(備孕期焦慮、產前產後憂鬱、新手媽媽情緒調適、親子教養自我覺察療癒)。

  曾任職台安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衛生局憂鬱認知團體治療帶領者、衛生局內觀認知團體治療帶領者、衛生局愛情自我成長團體帶領者、衛生局親密關係自我成長團體帶領者、新北市國小駐點心理師、新北市國小專輔教師督導等。

  已出版《愛情創傷來自童年創傷──走出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的陰影與複製》、《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38種暖方式,把母女關係愛回來》,後者的簡體字版由台海出版社所出版。

  臉書粉專、Instagram、Threads、方格子: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
 
 

目錄

009【推薦序】不是離開就能自由,是覺察讓我們活得清醒/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015【自序】給不再叛逆,仍想獨立的你

026第一章走出人們為你設定的道路
036第二章  心理獨立的方法──透過覺察與發聲,鍛鍊心理獨立

第一部  讓我們痛苦的人際困境與生涯抉擇
生活獨立篇  被原生家庭阻礙的私人生活
048第三章  如果你不快樂,我可以快樂嗎?──擺脫罪疚感的心理獨立 

情感獨立篇  被原生家庭阻礙的親密關係
060第四章  如果你知道,你還會要我嗎?──擺脫羞恥感的心理獨立 

親情獨立篇  被原生家庭影響的自我概念
072第五章  如果父母不愛我──成年後,讓自我完整的心理獨立 

親情獨立篇  親緣淡薄,誰的錯?
086第六章  如果孩子跟我不親──身為成年子女父母的心理獨立

人際獨立篇  藏在雲端裡的批判者
098第七章  大家在心裡都是怎麼看我的?──鍛鍊在社群生活上的心理獨立 

職場獨立篇  從新鮮人蛻變成老鳥
111第八章  我的伯樂在哪裡?──鍛鍊在職場上的心理獨立

職場獨立篇  擺脫職場炮灰體質
122第九章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易受情緒渲染的心理獨立之道 

婚姻選擇篇  離婚都是我的錯?!
134第十章  找到自己的聲音,開始對話──離婚前的心理獨立

婚姻選擇篇  沒有人支持我離婚
143第十一章  不再依附他人,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做離婚選擇的心理獨立

母職選擇篇  因為大家都去生小孩
151第十二章  我也想要有小孩──備孕過程的心理獨立

母職選擇篇  你管我要不要生
161第十三章  為了誰,生孩子?──處於不孕歷程的心理獨立

母職選擇篇  無子的人生
173第十四章  不做母親的我,很好──決定不生育的心理獨立

第二部  鍛鍊心理獨立的關鍵方法:「覺察」與「發聲」
覺察篇  你如何被他人影響?
186第十五章  你透過誰的眼睛,看世界?──獨立的開始,是「知道哪些不是我」

覺察篇  專注於自我
194第十六章  前景與背景的練習──把「自己」往前拉

發聲篇  為了「不變」而說
208第十七章  堅持自我的練習(上)──說出自己的想法,不是為了改變他人

發聲篇  為了「不變」而說
216第十八章  堅持自我的練習(下)──出於自知與自我接納的發聲

發聲篇  為了「改變」而說
225第十九章  找出新解法的溝通練習(上)──為了找到跟你相處更好的方法

發聲篇  為了「改變」而說
234第二十章  找出新解法的溝通練習(下)──讓我跟你都在我們的關係裡

分離篇  分離與分化
243第二十一章  離開,不是獨立──心理獨立是在你、我有別的前提下,與人相處


 
 

推薦序

不是離開就能自由,是覺察讓我們活得清醒/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這麼多年的心理諮商工作裡,最重要,也是最費時的事情之一,就是協助案主進行「分化」的過程。

  白話一點來說,就是幫助他們真正「獨立」,從原生家庭的關係網中慢慢抽離,建立出一個清楚、穩固的自我。

  所謂的分化,並不只是搬出去住、財務自立,或者外表看起來像是個成熟的大人,而是能夠在內在的層次上,擁有獨立的思想、穩定的情緒、清晰的界限,知道自己是誰、不是誰。知道哪些價值觀來自家庭、哪些是自己真正認同的,並且能在各種關係裡,持續地保持這份覺知與自我。

  也只有這樣的分化,才能讓人真正喜歡自己、接納自己,最終活出自己想過的人生,而不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內疚裡,或反抗裡。

  很多人在這條獨立的路上,卡關卡得很深,根源往往來自過於緊密、界限模糊的原生家庭。有些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和樂融融,父母為孩子付出很多,幾乎是繞著孩子轉的生活模式。孩子從小被大量照顧、介入,甚至沒有真正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想法與界限。

  另一種則是過度緊張、控制欲強的家庭關係。孩子長期處在高壓之下,只能順從、討好,慢慢失去了判斷自己想法的能力,也不敢選擇與家人不同的道路。

  這些表面看起來截然不同的家庭,實則都共享一個共通點。他們都阻礙了孩子內在的「分化」。因為孩子的選擇不是出於覺知,而是出於反射。要嘛順從,要嘛反抗,而不是有意識地活出自己。

  我常看到一種情況,是孩子為了「不要變成爸媽那樣」,於是走向了極端的反方向。明明討厭爸媽的控制,結果自己變得極端自由、極端鬆散。明明不想活得壓抑,結果變成處處反抗、凡事都說「不要管我」,但骨子裡仍然帶著父母的影子。

  這樣的獨立,其實只是對立,不是真正的分化。

  真正的獨立,是一種內在的安定,是你能夠區辨自己與父母的差異,知道哪些情緒和信念是從他們那裡來的,並且學會過濾、轉化、放下。不是用力割裂,而是在經歷內在整理與深度覺察之後,選擇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很多人會問我:「老師,我如果搬出去住,真的就能擺脫那些痛苦嗎?」

  我的答案總是一樣,一半一半。

  我陪伴過很多人面對家庭界限的議題,有些人選擇搬出去,有些人選擇留下,但真正能夠走出影響的,都是那些有意識處理自己內在的人。

  搬出去住,當然可以創造物理上的距離,減少每天面對面的衝突與刺激,但那並不代表你內在就能擺脫來自家庭的牽引。

  我常說,和有創傷的原生家庭住在一起,每天都在付情緒房租。

  這筆房租,就是你心裡的能量不斷地被抽走,用來對抗焦慮、消化情緒、維持和平,甚至壓抑自己。

  很多人的外表看起來沒事,工作表現也不錯,但心裡總覺得使不上力、容易疲憊、情緒低落。其實,這正是長期背負情緒房租的副作用。

  那要怎麼做,才能真正拉出心理界限呢?
  第一步,是「看見」。看見自己其實還活在父母的模式裡。

  不是你表面上多有主見、多會表達,而是當壓力來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像極了爸媽?

  比方說,你的爸爸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那你是不是在工作裡,只要主管語氣重了一點,就立刻有被羞辱的感覺?

  或者,你的媽媽習慣用責怪表達情緒,那你是不是也常在感情裡,用「你怎麼都不懂我」來測試對方的愛?

  這些反應,不是你的錯。但它們不是現在的你,是過去那個委屈、無力的小孩在反射。

  我們在心理學上稱這種情況為「創傷模式的自動啟動」。它不需要你有意識,只要場景對了,開關就會被打開,你就會下意識地重演那個熟悉的角色。

  所以,真正的心理界限,不是你把父母從生活裡排除,而是你能夠問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來自此時此刻,還是來自童年?」「我現在的反應,是我的選擇,還是只是複製爸媽的樣子?」

  這些自我提問的練習,看似簡單,卻是自我分化過程裡最重要的起點。

  當你越來越能從生活裡一個個細節看懂內在模式,學會覺察、調整,你才會是真正開始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力。

  不是用對抗來拉開距離,也不是用疏離來換取自由,而是從內在穩定來建立邊界與自由感。

  離開家,只是開始。

  有意識地活出不同,才是真正的自由。

  而我非常推薦好友惠萱的新書,她將Hoffman所提到關於心理獨立的四個層次:功能獨立、態度獨立、情感獨立、衝突獨立,拆解得非常清楚,讓人能循序漸進地理解並實踐。

  她不只是談怎麼離開,更談怎麼留下來還能做自己。

  她會教你如何分辨內心的聲音,哪些是家庭灌輸的,哪些是社會期待,又有哪些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她也會教你如何在關係裡建立尊重與理解,不是靠吵架,不是靠逃避,而是靠成熟的自我表達與穩定的內在。

  這是我們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堂課。

  從原生家庭中分化出來,不是為了離開誰,而是為了回到自己。

自序

給不再叛逆,仍想獨立的你


  這是一本寫給成人的心理獨立之書。

  你可能會問:「成年,甚至熟年的人,不是早就獨立生活很久了嗎?獨立不是那些青春的少男、少女才會思考的問題嗎?」

  然而多年來,我在晤談室裡遇見的,正是那些渴望掙脫束縛、期待心理獨立的成年男女們。

  我將自己見證過的生命經驗,轉化為故事,分享給不再叛逆,卻仍想獨立的你。希望他們的蛻變歷程,能溫暖正在改變之路上踽踽獨行的你。

  在本書的第一、二章,我闡明了「心理獨立」的意義,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具體行動來增進心理獨立。

  讀完前兩章,你可以快速掌握本書的核心、重點,瞭解在人生的各階段中,如何透過「覺察」與「發聲」來完成與他人的「分化」,從而實現真正的獨立。

  書的前半部列舉了一些常見的人際困境與生涯抉擇。這些情境可能出現在成年早期,也可能發生在成年中、後期。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涯階段和當前的生活挑戰,優先選擇與自己貼近的章節閱讀。從你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開始來理解何謂「心理獨立」。

  在這些故事裡,你會看到有些人即使離開原生家庭已久,但仍深受早年經驗影響;有些人總是等待他人的支持,才敢做出人生重大決定;有些人在群體中,過於在意他人的想法,情緒隨他人反應起伏,找不到內心的錨點;還有些人雖然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卻因旁人的眼光而感到愧疚或困擾,難以找到安適的立足點。透過閱讀,你或許能逐漸找到讓自己的心理更加獨立的下一步。

  我也建議你閱讀那些對你來說較為陌生的議題。這不僅能讓你更瞭解朋友、家人或伴侶所面臨的困境,也能為你們關係中的衝突或糾結,帶來新的解決思路。當你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時,許多難題或許會迎刃而解。

  書的後半部詳細探討了鍛鍊心理獨立的兩個關鍵方法:「覺察」與「發聲」。

  事實上,這兩件事,我們每天都在做。但什麼樣的覺察,能幫助我們擺脫他人的影響?如何為自己發聲,才能在保有自我的同時,兼顧人際關係?本書的後七個章節,借用前半部的故事,展示了主角們如何透過覺察與發聲,一步步提升心理獨立。你也可以試著跟隨他們的腳步,開始練習。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心理獨立之旅的指南,陪伴你在人際關係與自我成長中找到平衡,活出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堅定。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064762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8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影片來源:寶瓶文化提供
 

內容連載

生活獨立篇    被原生家庭阻礙的私人生活

第三章    如果你不快樂,我可以快樂嗎?──擺脫罪疚感的心理獨立 


如果「家」不是你在外打拚失意時,可以回去的避風港,
而是隨時等著你脆弱時,一口把你吞進來的黑洞。
那麼,你將花費很多心力,去對抗焦慮與恐懼,
不能無後顧之憂地開始創立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小穎進晤談室後,沉默許久,然後開始低頭看著自己腳上的娃娃鞋。

在我們維持治療關係的這一段時間裡,我很少看見小穎身上出現新東西。

小穎總是固定的髮型、規律的幾套衣服、同樣的背包,所以我很快就注意到她腳上那一雙新鞋子。

「我很喜歡這雙鞋。這是我第一次冒險,買這麼可愛的鞋子!可是因為它,我前天晚上跟我媽吵架了。」

起了話頭之後,小穎就開始掉眼淚。

「我媽說,你薪水才多少,為什麼要亂花錢?」

小穎描述那天晚上,母女兩人為了這一雙鞋子吵架的經過。

不過,在我聽來,這並不算雙方各執一詞的那種吵架,而是小穎的母親單方面對女兒灌輸自己的價值觀。

小穎的療癒工作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了。在情緒抒發之後,小穎自己能慢慢地整理出頭緒。

小穎知道是自己買的新鞋,勾起了母親的焦慮。不只是對金錢的焦慮,還有看見女兒展現女性特質的焦慮。

錯誤的婚姻被小穎的母親視為自己人生中的汙點。

小穎的父母是奉子成婚,而小穎就是那個讓母親不得不走入婚姻的意外結晶。

雖然母親沒有真正說出口,但小穎知道母親一直覺得「這個女兒是害自己此生過得不如意的元凶」。

「在她的眼裡,我只能穿黑、白、藍、灰這些顏色。衣服和鞋子也要是她能接受的實用款式。她說這些好洗、不退流行,但我知道,她就是不想我看起來像個女生,以免行差踏錯,步上她的後塵。」

這樣的領悟,讓小穎又開始默默掉淚。

儘管小穎知道自己的經濟能力,絕對可以毫無負擔地買一雙新鞋。但透過一雙鞋所激起的母女衝突,卻讓小穎難以消化。
「是不是我一定要過得不好,她才會放過我?可是媽媽不是都希望孩子幸福、快樂的嗎?」小穎哭著問我。

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人生中,許多獨一無二的痛苦,只有自己尋得的答案,才有意義。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每日e書99元】嚴選暢銷電子書,天天更新、天天都有新發現!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古文展
  • 財富管理展
  • 民間信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