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66折
教養也要有界線,別讓你的努力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不是話多就等於有溝通!真正的教養從放下指令開始,打造有溫度、有原則、有回應的親子相處日常

教養也要有界線,別讓你的努力成為孩子的壓力來源:不是話多就等於有溝通!真正的教養從放下指令開始,打造有溫度、有原則、有回應的親子相處日常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9月1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還在把「控制」當成「教養」嗎?
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的平衡
當你願意認真聽,孩子才會願意說

寫給每一位努力卻仍感到無力的家長
一本重新找回親子關係起點的書

  【重塑親子互動的核心觀念】
  本書首重「關係大於方法」的教養觀,指出親子間的情感連結才是一切教養策略的基礎。透過解析家長的焦慮與無力感,帶領讀者理解影響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與需求,並引導家長跳脫「做更多才能教好孩子」的迷思。書中強調,唯有在信任與理解的關係中,孩子才會願意敞開心房,進而自發成長與學習。

  【開啟有效溝通的橋梁】
  第二部分聚焦於親子溝通的本質,強調真正的傾聽並非只是等待對方說完,而是以情緒為線索,辨識孩子背後的訊號與未竟的表達。書中也介紹多種共感訓練方式,包括語氣調整、非語言表達的覺察、對話中情緒回應的技巧,讓家長能從細節中轉變互動方式,營造出孩子願意開口、敢於表達的安全空間。

  【塑造孩子心理韌性的根本力量】
  書中進一步說明,孩子不是被「教」出來的,而是模仿中成長的。家長的情緒處理模式、日常選擇與家庭文化氛圍,都將悄悄內化為孩子的人格雛形與應對世界的方式。本書透過心理學理論與實務案例,幫助家長檢視自身行為背後的影響力,從調整家中語言風格、建立情緒儀式、修正不一致的訊息,慢慢營造出有信任、有回應的健康家風。

  【打造穩定成長的養分】
  最後,本書帶領讀者探索如何在愛與規範之間取得平衡,建立清晰而有溫度的界線,讓孩子在被尊重中學會責任與自律。書中說明讚美與鼓勵的差異,幫助家長用對方式支持孩子發展自我價值感。透過給予信任、面對失敗時的陪伴與修復,家長與孩子都能在互動中獲得成長,共同經營出一段彼此看見、彼此成就的親子關係。

本書特色

  本書以溫柔且深具洞察力的筆觸,為現代父母揭示建立親子連結的關鍵方法。作者提出不以「管教」為主,而是以「理解」為核心的教養觀,強調傾聽、尊重與共感在育兒中的重要性,以具體情境與真實案例引導家長從語言、情緒、身教、價值觀等層面重新與孩子建立關係,讓教養不再是壓力與控制,而是共同生活的藝術。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周承曜


  諮商心理碩士背景,長期投入親職支持與家庭溝通的實務工作,專注於陪伴家長處理教養壓力、情緒理解與關係修復。習慣從安靜的陪伴與細緻的觀察出發,協助大人重新理解孩子,也重新理解自己。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
第二章 真正的傾聽,是放下自我
第三章 孩子不是「教出來」的,是模仿你長大的
第四章 尊重不是縱容,而是看見孩子的完整
第五章 好的溝通不是「說對話」,而是「懂得停」
第六章 讚美與鼓勵:建立孩子的自信根基
第七章 孩子的情緒,不是問題,而是訊號
第八章 了解孩子的獨特節奏與特質
第九章 學習與成績只是旅程的一部分
第十章 信任,是給孩子最深的愛
 

前言

  有沒有那麼一刻,你覺得自己真的已經做得夠好了?

  你努力下班後不喊累地陪孩子寫作業,堅持不使用打罵教育,練習用正向語言講道理,也常在深夜翻閱育兒書籍,告訴自己要更有耐心、更懂情緒管理、更會讚美、不要吼叫。你幾乎用盡所有力氣,只為了成為一個「好家長」。

  但是孩子呢?他們依然有情緒、有脾氣、會頂嘴、會失控,有時候甚至彷彿完全不在意你的努力。他不寫作業、玩手機到半夜、當眾跟你吵架、總是挑戰規則,讓你一次次陷入自我懷疑。你會想:難道是我做錯了什麼?是不是我還不夠好?或者,這就是孩子「難教」的命?

  這本書,就是為了這樣的時刻寫下來的。不是為了讓你變成「更完美」的家長,而是陪你一起鬆開那種總覺得「還不夠」的焦慮,重新看見真正影響孩子的關鍵,其實不是你做了多少努力,而是你跟他的關係,夠不夠真實、夠不夠緊密、夠不夠理解彼此。

  在過去十多年與家長的對談中,我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越是認真、努力的家長,越容易陷入「教養焦慮」的漩渦。因為他們太在乎了,所以總想用「正確的方法」讓孩子更好。但當方法不見成效,當孩子出現「不合作」的行為,失望與無力就如影隨形,轉而懷疑自己、否定孩子,甚至懷疑愛本身的效力。

  可惜的是,市面上很多育兒建議傾向「工具導向」,像是在提供一套操作手冊,教你用五個步驟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三句話讓孩子願意寫功課。這些方法有其參考價值,但若沒有一段穩固的關係作為支撐,它們就只是技巧,而不是教養。

  因為,關係,才是所有教養的容器。

  如果你與孩子的關係是信任的、理解的、有情感流動的,那麼任何方法都可能成為滋養;但如果關係本身是緊繃的、斷裂的、冷漠的,即使再高明的策略也只會被孩子當成操控與命令。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多半成長於「順從、守規矩」的時代。我們學會了聽話、內化壓抑情緒,也學會了用成績與表現換取認可。但現在的孩子,處在一個情緒自由、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他們比過去更早擁有自我意識,也更容易感受到不被尊重與被掌控。

  於是,我們面對的,不只是如何教導孩子,而是如何與孩子重新建立一種「既親密又不侵入」的關係、一種「彼此看見而不相互消耗」的相處模式。

  這需要的不只是知識,而是覺察;不只是技巧,而是理解。

  教養,不再只是「你應該怎麼做」,而是「你和孩子怎麼一起生活」。

  本書的10章內容,皆圍繞「建立親子關係中的關鍵轉折點」展開。我們不以「解決問題」為出發,而是從一段段關係裡的實際時刻出發──那些你以為的叛逆、懶惰、不配合,背後其實都是孩子的訊號。每一章,都試圖帶你看懂一個孩子的「行為之下」,真正渴求的是什麼。

  本書不會告訴你該怎麼成為「完美的家長」,因為那樣的人不存在。

  但它會陪你重新看見,教養不是關於控制孩子的行為,而是關於修復與孩子的連結。在連結裡,孩子才能長出他本來的樣子;在連結裡,你也能成為更自在、更被理解的自己。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082853
  • 規格:平裝 / 338頁 / 14.8 x 21 x 1.6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愛不是溺愛,是理解與界線

1. 關係比教養更重要


一位母親曾苦笑著對我說:「我已經照書教養孩子,什麼『正向語言』、『設定規則』全都做了,可是孩子就是不聽,甚至越來越叛逆。我到底哪裡做錯了?」她眼中浮現的是疲憊與挫敗,那是一種努力過卻無法得到對等回應的無力。

其實,這位母親並不是做錯了什麼,而是她忘了,真正能讓教養發生作用的,不是方法本身,而是關係的質地。就像種子一樣,再好的種子,若土壤貧瘠、缺水又缺光,再努力也無法發芽。親子教養的所有技巧,無論是規範、讚美、情緒引導,如果缺乏情感連結的基礎,就如同在沙地上築城堡,終究會在下一場風雨中倒塌。

在兒童心理學中,「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是發展中極為關鍵的概念。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提出「陌生情境實驗」,發現孩子若能在早期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安全的關係,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互動、情緒調節與學習動機上,都表現得更有彈性與穩定。

所謂的「安全依附」,並不是要你每天對孩子說上百句我愛你,也不是一味滿足他的需求,而是在他需要時能感受到你的情緒回應與在場。那是一種心理上的「我知道你在、我可以靠你、你懂我」,而這種感受,正是孩子面對世界時的根本安全感來源。

反過來說,若孩子在情感上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穩定連結,他們可能會發展出焦慮或逃避的依附型態。這些孩子往往在教養上會出現更多「不合作」的行為──不是因為他們不乖,而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你能理解他。

我們常誤會「教養」是讓孩子服從、配合,甚至達到某種理想標準。然而,真正有效的教養,並非單向的指導與規訓,而是一種雙向的關係互動──孩子是否願意聽你的話,往往取決於他是否覺得你在聽他的話。

舉例來說,某次家長會中,一位老師分享了一個例子。班上有個孩子經常上課講話、不專心,老師一開始也以為這是典型的注意力不集中問題,便多次請家長協助管教。但當老師某天靜下心來詢問孩子:「你最近上課時心情怎麼樣?」孩子才低聲說出:「我爸爸最近搬走了,我好像很久沒見到他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百工起手式——給進化者的行動指引 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楓葉社全書系
  • 尖端夏日漫博
  • 世茂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