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塞車路段的馬路拓寬,其實無助解決塞車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局理論大師,教你避開聰明決策下的從眾陷阱
你說什麼語言,取決於別人說什麼語言;
你與誰結婚,取決於別人是否單身或已婚;
你與誰為鄰,取決於鄰居想要與誰為鄰。
在日常的每一天,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以獨立思考的方式,做出最好的抉擇。
但其實,你我都不自覺地被外在環境、慣習,以及他人的行為——「推著走」。
本書探討每個人在看似理性驅動下所做的微小決定,最終如何累積成意想不到的、反直覺的群體結果!
˙ 假設有兩間餐廳,讓學生自由選擇要去哪間,唯一的前提是大家都想去「男女比例各半」的餐廳吃飯,卻會導致一間餐廳全是女生、一間餐廳人滿為患。
˙ 一張掉在公路上的床墊,竟讓數百輛車大排長龍。因為每位駕駛都想滿足10秒鐘查看的好奇心,結果集體讓後方駕駛多塞了10分鐘的車。
˙ 假設有兩個不同族群,都希望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鄰居是與自己同族。縱使兩族群都沒有對對方帶有歧視偏見,最終仍會導致高度族群分離的社區出現。
◤人們總以為自己在理性思考,
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卻渾然不覺所下的每一個決定,
其實早已被這個社會悄悄安排好了位置◢
某些情況下,重要的不是數量本身,而是數量所產生的效應。
因此當人們看到別人都並排停車時,自己也開始並排停車;在人聲鼎沸的環境中,大家都提高嗓門才能讓別人聽到自己所說的話;或是因為騎腳踏車的人數夠多,使得汽車駕駛必須禮讓時,騎腳踏車就變得更安全。
當我們能夠理解個人選擇如何牽動整體社會的行為時,就能更精準地判斷市場、流行文化,甚至國際局勢的可能走向。
專業推薦
王智賢|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沈雲驄|早安財經社長、知名podcaster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貝利.奈勒波夫|《分餅》《思辨賽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