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
竹村亞希子
本書作者自十年前參加我的夜間課程以來,一直持續學習《易經》至今。
他身為一位普通上班族,卻每年閱讀書籍超過一百冊以上,同時具有十七年的指導顧問經驗。
他領略《易經》的奧妙,並以認真的態度面對自己,最終促成本書的出版。我衷心地讚揚他的勇氣,希望能全力給予支持。
這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曾經任命自己為「《易經》的行銷推廣部長」。我總是告訴學生,講師只是我的一個起點。對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我希望每一位來上課的學員,都能將「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當作自己的目標。這裡的「卓越之道」,指的不是照本宣科的追隨老師就能習得,而是要經由自己的思考與體悟,達到真正讓自己信服、打從心裡明白的境界。
雖然我們會從《易經》的基礎與整體架構開始學習,但我始終鼓勵學員們要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試著「自己讀懂、自己消化」。
如果不努力將它與日常生活連結、實際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中,就無法真正「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
作者服務於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培養自律型人才」。除了私下的交流外,我們曾在名古屋和東京舉辦題為「從《易經》學習建設性引導」工作坊。這本書是作者透過自身經驗,以及思考下一代人才成長而凝練的結晶,也是深思熟慮「如何讓下一代社會人士輕鬆踏上《易經》入門門檻?」這個問題的成果。
正因如此,本書豐富的案例多數發生於我們這個時代,引人入勝而容易產生共鳴。
期盼透過作者本書的出版和未來的努力,讓各位有朝一日能夠順利達成「樹立自己的卓越之道」的目標。
我希望初次接觸《易經》的讀者,能夠暫時擱置難解的部分,先了解《易經》有趣之處,產生興趣,並且能夠喜歡上《易經》;至於已經練達的讀者,希望能以支持作者熱情和志向的寬容心態來閱讀本書。
(本文作者為日本知名易經研究家)
引言
優化決策勝算的最強指南
與現代風行的成功法則相較下,《易經》或許顯得不合時宜。然而,《易經》這套自上古流傳至今的經典智慧,在「隨波逐流者,終將隨波而逝」的常態下,歷經三千年的歷史洪流,其中必然蘊含著屹立不搖的真理。
只要親身體會並按照正確步驟了解《易經》的意義,並實踐其中的智慧,將能獲得驚人的成果。
我個人在學習《易經》之後,有了脫胎換骨的改變。工作、家庭等生活上的煩惱和迷惘消失,每一件事情都變得十分順利且閃耀著光采。這是我持續學習《易經》超過十年所得到的實際感受。
或許各位覺得難以置信。當然,僅僅改變思維方式並不會使運氣突然變好。揭示其中奧祕的是,改變對幸與不幸的看法,並且透過自問自答,就能事先找到讓自己能接受的答案。僅僅這樣就足以使我們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這就是《易經》所論述的內容。
我曾經在掌管的事業中失敗,失去了在職場的棲身之處。在失意沮喪的狀態,覺得「我是一個失敗的領導者、我的人生已經完了……」身心如同化為白茫茫的灰燼時,我遇到了《易經》,接著我跟隨著《易經》的指引,透過反覆的自問自答,我發現了一件事。
即便是在白茫茫的灰燼中,《易經》的教誨卻能給我對未來的希望。
探究人生的意義
我一開始,先從徹底思考人生的本質開始。
所謂徹底思考本質,意味著思考「人生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生」?
人生就是一連串抉擇的組合。就如同我們吃下的食物,會影響我們的身體狀況。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在建構我們的人生。人生是否幸福,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身的選擇。即使人工智慧發展得再好,依然需要由人類來判斷取捨。
因為不想做出錯誤的裁奪,所以我們期盼事先看清未來。這種迫切的期待,正是《易經》的原點。
中國古代的帝王為了裁定攸關百姓民生的重責大任,運用他們擁有的龐大財富和權力,整理出《易經》這本實用的知識寶庫。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何其幸運,只需透過書籍,就能完整地得到前人的智慧結晶。
那麼,能夠深刻影響人生的「幸與不幸」,到底是什麼呢?
根據《易經》的觀點,幸與不幸是天地循環的兩面,如同落葉翩翩,忽正忽反地飄然而落,無法任由我們的想法操控。
人類所能做的就是盡量延長幸運,並將不幸降低到最輕微的程度。如果將不幸分為「天災」和由不當應對引發的「人禍」,那麼雖然難以逃過天災,但卻可以避免人禍,這就是《易經》的觀點。
因此,為了趨吉避凶,預測幸與不幸的能力變得極為重要。《易經》首先基於「陰與陽」的二進制,推演出六十四種情況的變化(二的六次方等於六十四卦)。然後對應各種時間、空間、成長階段和不同立場的多樣性,但共同規律是每一卦象都是六個爻,形成總計三百八十四爻(六十四乘以六)的變化模式。
透過這些變化模式,《易經》能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幸與不幸,並準備好因應每種情況的最佳決策。
雖然想要提前預測不幸,但我們也不希望因此而活在憂慮中。
然而,我們也不希望事後才後悔莫及。
那麼,各位會想避免哪一種情況呢?
後悔令人痛苦。有句諺語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如果有辦法提前「知道」,就能將損害降到最低,達到「防範未然」的目的。這裡想傳達的重點,就是「提前為可能會後悔的事情做好準備」。
即使發生的事情讓我們無可奈何,至少在發生之前盡力而為;讓我們在事情發生之前,有採取各種因應方法的選擇,還能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準備。
最後,我要問的是,究竟什麼才是「幸福」呢?
幸福,就是「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心滿意足」,換句話說,就是「能夠自主決定自己的人生」。從這個定義來看,在職場上升官、被他人讚揚自己是個成功人士、變得富有而受人吹捧等,這些都不一定等同於「幸福」,因為這些都是「取決於他人」的事情。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本書將大量舉例說明一些所謂的「悲劇」。例如投入一切,為了夢想犧牲人際關係和健康,最後卻發現「這不是我要的幸福……」等這類並不罕見的悲慘結局。
希望得到幸福,首要之務就是不要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價值。
因此,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養成自問自答的習慣;而《易經》所提供的正是這個功能。
培養這樣的習慣,可以事先為即將發生的事情未雨綢繆。這麼一來,就不會重蹈古代先賢的覆轍,同時還能重現先賢取得的成功模式。
歷史上那些從《易經》學以致用的先聖先賢引導周圍的人獲得幸福,透過這樣的方式以實踐幸福的人生。由於《易經》充滿睿智的名言和寓言,讓領導者更容易向人傳達抽象的思想,比如「幸福是什麼?」
而且,必要的話,還可以透過占卜將未來可能發生的模式「可視化」,並與他人討論面對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而做準備。如果充分理解《易經》的結構,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易占」知識。
期盼閱讀本書的各位,能夠引領自己與他人走向幸福,並因此對未來充滿希望,看見生命中無限的可能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