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節
語言.科學.哲學分析:紀念林正弘教授學術論文集

語言.科學.哲學分析:紀念林正弘教授學術論文集

Language, Science, and Philosophical Analysis: Essays in Memory of Professor Cheng-Hung Lin

  • 定價:580
  • 優惠價:952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9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十二篇學術論文,都是專為紀念林正弘教授(1938-2022)而作。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東吳哲學學報》林正弘教授紀念專刊」共六篇論文,討論主題有以林正弘為樞紐的臺灣哲學家在科學實在論議題上的爭辯、智慧的認知結構、語言行為的規約性分析、思想實驗的認知功能、性別理論定義困境、新的生物機制模型的科學探索等,呈現出多元與跨領域主題的哲學研究。第二部分「林正弘教授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亦收入六篇論文,有對「白馬非馬」的邏輯重構、荀子批判法家的倫理意涵以及《荀子》名、實、類觀念探究、性傾向定義的探討、孔恩後期科學理性觀點的解析、以及臺灣戰後邏輯學的發展譜系的梳理,以豐富多元的臺灣哲學研究繁景,向林正弘教授致敬。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瑞麟
 
  現任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與科學史、臺灣哲學和科技與社會。在國外學術期刊(如Synthese、Erkenntnis、European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等)、國內學術期刊、國內外學術論文集出版超過八十篇中英文論文,也與國際學者合編英文論文集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s(2018),並有八本中文著作,最近一本為《科學作為探索:超越現象的科學形上學》(2025)。
 
蔡政宏
 
  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東吳大學端木愷校長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知識論、語言哲學、實踐智慧。其研究成果發表於多份知名國際期刊,包括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和Synthese等等;近年也於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專書Wisdom: A Skill Theory。
 
鄭光明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哲學系碩士,研究領域為語言哲學、法政哲學、言論自由問題。
 
侯維之
 
  現任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後於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獲哲學碩士(MPhil)、博士學位。哲學專長為縮簡主義(deflationism)、蒯因哲學、後設哲學、歷史因果理論。
 
陳湘韻
 
  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言哲學、哲學語意學、分析女性主義。曾任職於美國Centenary College of Louisiana,現擔任臺灣哲學學會祕書長、美國哲學學會(APA)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副主編。
 
葉筱凡
 
  現任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國立中正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免所與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專長為科學哲學、生物學哲學(新機制哲學)、醫學哲學。目前研究議題為癌症生物學家建立理論與發現機制的實作哲學,並關注科學價值與生醫實作有關的倫理議題。
 
馮耀明
 
  現為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曾先後在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並先後在東吳大學哲學系、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及東海大學哲學系擔任客座教授。研究以中國哲學、比較哲學及中國語言邏輯為主要範圍。著作有《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儒家哲學》(2023)、Dao Compan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of Logic(編/作者,2020)、《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2003)、《公孫龍子》(2000)、《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四冊(1992)及《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1989)。已發表的中英文學術論文逾150篇。
 
方克濤(Chris Fraser)
 
  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陳漢賢伉儷基金講座教授。曾任多倫多大學利氏中華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代表作包括Zhuangzi:Ways of Wandering the Way(2024)、Late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2023)及The Philosophy of the Mozi(2016)。
 
王華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雙博士。研究重心主要是早期儒學、倫理學、道德心理學與後設倫理學的跨文化哲學探討,目前專注於先秦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心理學議題,特別是《荀子》中有關禮在道德轉化與智慧中的作用。
 
徐佐銘
 
  原任淡江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2024年屆退後改兼任。教授跨領域的哲學課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學士、碩士、博士。
 
戴東源
 
  現任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研究員。清華大學哲學所碩士,東海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科學哲學、自然哲學、科技倫理、科技與社會。學術論文發表於《科技、醫療與社會》、《臺灣宗教研究》、《思與言》、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等期刊。
 
李瑞麟
 
  現任虎尾科技大學數理教學中心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數研所碩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數理邏輯所博士。曾於捷克國家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及中研院數學所進行博士後研究。研究興趣為計算複雜度(平行演算及其相對應的代數系統/有界算術系統)以及非古典邏輯(特別是具備古典模型存在性的子邏輯)。
 

目錄


臺大哲學叢書主編序/蔡政宏
編序 林正弘老師的珍貴遺產/陳瑞麟
作者簡介

第一部分 《東吳哲學學報》紀念林正弘教授專刊
第一章 科學實在論爭辯在臺灣的發展:林正弘的關鍵地位/陳瑞麟
第二章 Wisdom as Knowing How to Live Well: An Epistemological Exploration/蔡政宏
第三章 規約型vs.意圖型的話語施事行為:「話語施事失能」如何可能?/鄭光明
第四章 The Epistemic Task of Thought Experimentation/侯維之
第五章 Questioning Real Gender/陳湘韻
第六章 探索生物學新模型:從睡衣實驗到乳糖操縱組/葉筱凡

第二部分 林正弘教授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論文
第七章 「白馬非馬」的理性重建/馮耀明
第八章 荀子對法家的批判/方克濤(Chris Fraser)著 王尚譯
第九章 《荀子》中的名、實與類:一個道德之智與技藝的思考進路/王華
第十章 性傾向定義/徐佐銘
第十一章 孔恩後期思想轉折與科學理性觀點/戴東源
第十二章 戰後臺灣的邏輯學早期發展:從殷海光到林正弘/陳瑞麟、李瑞麟
 

編序
 
林正弘老師的珍貴遺產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林正弘老師離開這個世間、離開我們已將屆三年。在追思懷念之餘,我們感到老師留下大量珍貴的無形遺產,具有極大的價值。然而,如果我們不能把這些無形遺產加以整理並匯集,使之「具形化」,它們的價值可能會湮沒在浩瀚的文獻之海中。所以,我們推動了一項出版計畫。
 
  這個出版計畫最終產生「臺大哲學叢書」特刊兩冊,第一冊《科學.哲學.民主自由:林正弘學術研究與社會關懷論著選輯》收錄林老師的學術研究論文、少數「澄社報導」的政論文章、他與殷海光和陳忠信的通信、筆者所寫的林正弘學術生平傳記,以及林老師的終生摯交楊維哲教授根據回憶所寫的林正弘前半生傳記,再加上林老師的著作目錄。第二冊《語言.科學.哲學分析:紀念林正弘教授學術論文集》收錄十二篇論文,來自兩場紀念林老師的研討會,作者們以自己最佳的學術表現來彰顯林老師的啟迪之功。以下分別說明特刊兩冊的選輯考量、編輯經過,與相關的重大意義。
 
  一
 
  身為一位從事學術教育與研究的哲學家,林正弘老師生前出版了許多論著,他的專業論文已經集結成《白馬非馬》(1975)、《知識.邏輯.科學哲學》(1985)和《伽利略.波柏.科學說明》(1988)三書,分別由三民書局和東大圖書公司出版。然而,這兩本學術專著只是收錄林老師截至1987年的學術著作,之後林老師仍然持續學術研究,在各種學術場合中發表,直到去世前兩年。特別在1987到1996年間,林老師仍然發表了許多有價值的專業學術論文,散見在各種專書和期刊中,主要是探討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科學哲學家波柏和孔恩的科哲觀點,以及探討國內重要的思想家胡適和殷海光的科學觀與自由民主觀的論文。後者涉及自由主義和民主制度的政治哲學課題,似乎連林老師的許多讀者都不甚熟悉。因此,將這些論文蒐集匯整出版,代表林老師更完整的生平專業成就,使讀者更加理解哲學家林正弘的思想全幅。
 
  雖然我們曾想收錄林老師在1987年後發表的所有學術論文,遺憾的是,這裡所收錄的十三篇論文,仍然不是全部。例如林老師於1993年發表在他與傅大為教授合編的英文論文集Philosophy and Conceptu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aiwan的兩篇論文“Hempel on Inductive Shortcomings in Craigian Method”和“Popper’s Logical Analysis of Basic Statement”,限於版權問題未能收錄。其中第一篇我們曾尋求翻譯授權,卻被國際出版社索取高額權利金,只好忍痛放棄。第二篇幸好有老師自寫的中文版於1995年發表在《當代》,因此得以順利收入。
 
  特刊第一冊收入的論文直到1996年“Idealization in Scientific Laws”為止,但這並不意味林老師的研究止於當年。之後,林老師仍然有許多論文發表,記錄在林老師自己撰寫的著作目錄中。然而一些是會議論文,我們無法找到底稿,另一些是書籍篇章,以及某些期刊的評論文字,由於年代相對近,容易搜尋,所以我們並沒有收入。如果讀者對於林老師在1996年之後的著作感興趣,可以參看第一冊附錄的「林正弘著作目錄」,根據記載找到相應文稿。
 
  林老師在1990年代解嚴初期,曾參與各種知識分子論政團體如「澄社」、「台灣教授協會」、「大學教育改革促進會」等,並且透過報刊的專欄,議論且針砭時政,發而為文,散發知識分子關懷社會的熱情。這類文章極多,限於人力,我們僅能找到以「澄社報導」為主的十篇政論文章,代表林老師在知識分子社會關懷面向所留下的無形遺產。
 
  必須一提的是,要匯集這些論文並重新出版是一件相當不易的工程。當代AI圖像字形辨識科技節省了重新謄錄打字的功夫。筆者請助理李宗軒將書籍掃描存檔,再由洪松助理使用圖像字形辨識AI把掃描檔轉成文字檔,並且經過校對而成為可重新編輯的底稿。我在此感謝兩位助理的辛勞。
 
  第一冊第三部分收錄的是十分有限但珍貴的書信與訪談錄,它們具有當代學術史料的價值。我們收錄當年林老師與殷海光認識、往來的四封書信。其中三封是殷海光寫給林老師的信,已經收錄於臺大出版中心出版的《殷海光全集》第二十冊《殷海光書信錄》之中。殷海光致林正弘的第一封信,交代了殷海光如何經由《文星》編輯轉交林老師投稿的文章而認識了他。林老師至少兩度回信,但是我們只找到一封——這封信得來十分不易——它是清華大學經濟系趙相科教授赴史丹福大學研究時,閱讀殷海光檔案所發現的。趙教授把林老師寫給殷海光的信拍照存檔並寄給我。然而由於年代久遠,很多字跡模糊,難以辨識。筆者請李宗軒助理重新繕打文字,再根據照片揣摩文意加以修訂,然而仍有一些無法辨識的語詞,只能以虛缺號表示。據筆者研判,這封信可能是林老師寫給殷海光的第二封信,然而林老師的口吻已宛若與知心好友交心一般,當中林老師還抄錄了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英譯文的一段,表達他對殷海光在崇拜者眼中光環的些許不安。這封珍貴的信件內容首度公諸於世,從內容與口吻,我們可以一窺時年26歲的青年林正弘的真摯坦誠與洋溢熱情。
 
  書信中還有林老師寫給陳忠信先生的信。當年,陳忠信先生還只是個高中學生,對邏輯有興趣,正打算考大學,林老師則是剛進入臺大教邏輯的菜鳥講師。陳忠信先生保留這批信件近六十年,在老師去世後捐給殷海光基金會,我們也將它們收錄進來。這四封信中有使用考試答案卷寫就,大量的邏輯數學式子,從其中,我們看到林老師繼承的「殷海光風格」——把求知熱情感染給有潛力的青年學子。
 
  訪談錄中,第一份針對林老師的訪談,是政大臺史所薛化元教授執行的,主要訪問林老師與殷海光先生往來的經過,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林老師與殷海光先生的關係,是十分珍貴的口述歷史材料。在林老師去世後,薛化元教授主動連繫筆者,並提供這份未曾出版的訪談稿。第二份訪談,由前《自立晚報》記者王英銘執行,主要訪問林老師的生平、在哲學學界的一些經歷、對臺灣哲學發展的觀點,以及對於自然、社會科學哲學的看法。這篇訪談刊於《自立晚報》1998年4月13日,張乃慈女士把報紙掃描成圖檔張貼在臉書「哲學家林正弘教授紀念專頁」,臺大哲學系1998年入學的林嘉財同學主動重新打字,提供我們編輯的底稿,並取得王英銘先生的出版授權。
 
  第一冊的附錄,收錄由筆者和楊維哲教授所寫的兩篇林正弘老師的傳記,分別從林老師的學生記錄與摯友回憶兩個角度撰寫而成。首先,筆者曾編輯《分析的技藝:林正弘教授七十祝壽論文集》,透過當時對林老師的訪談,寫了一篇學術傳記〈知識與哲學的人生:林正弘學述〉,以該文為底稿,筆者補充林老師在七十歲之後的生平,另寫成〈林正弘傳記:知識與哲學的人生〉。林老師是一位哲學家、學術研究者,因此他的思想作品應該是他傳記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這篇文章可算是簡要記錄林老師哲學研究生平的一篇正式傳記。
 
  楊維哲教授是林老師的生平至交,自高中起友誼長達七十年。筆者邀請楊維哲教授寫一篇紀念林老師文字,沒想到楊教授下筆文思如泉湧,最後交出一篇三萬字的「林正弘半生傳」!楊教授記憶力驚人,對於林老師過往的家族、親人、同學、教師等等如數家珍,回憶中與林老師的親身往來或聽聞事蹟,歷歷如繪,宛若重現當年場景。開場幾節甚至以林老師家族為核心,記錄了臺灣戰後初期的那一段歷史,最後以混沌理論的數學公式總結楊教授對林老師的懷念,凸顯他身為數學家的獨特風格,令人讀來欲罷不能,使得這篇〈還是想念!〉不僅具有林老師詳細半生傳記的性質,也有戰後臺灣當代史、學術史的意涵,十分珍貴。
 
  二
 
  特刊第二冊收錄十二篇學術論文,都是專為紀念林老師而作。在一個意義上,它們也是林老師所留下的無形遺產,因為這十二篇論文的作者,要不由林老師指導和栽培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進入學院從事哲學學術研究;要不就是曾經短暫受教於林老師而被啟蒙了哲學心智,從此終生投入哲學思考。換言之,他們的哲學心智都經過林老師的雕琢形塑,因此他們的思想產品也銘刻著林老師的強烈印記。
 
  2022年6月3日林老師去世之後,當年的臺哲會很快地決定年度學術會議主題之一是紀念林正弘教授,訂名為「理性、自由與公義:台灣哲學學會2022年學術研討會暨紀念林正弘教授學術研討會」,許多曾經受教於林正弘老師的學者紛紛投稿參與此一會議。筆者的論文〈科學實在論爭辯在臺灣的發展:林正弘的關鍵地位〉也受邀成為大會的主題演講。當時臺哲會決議與《東吳哲學學報》合作,邀請大會發表的論文投稿,由政大哲學系王華教授擔任客座主編,出版「紀念林正弘教授專刊」。最後有六篇論文通過外審的完整程序,刊於2023年12月《東吳哲學學報》第47期專刊。經過學報主編米建國教授、專刊客座主編王華教授的同意,以及六位作者的授權,我們將這六篇論文重新收錄,構成特刊第二冊的第一部分。
 
  第二冊第二部分的論文,來自筆者策劃的「林正弘教授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於2023年6月3-4日與「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年度學術會議」同場舉辦。筆者決定將會中發表的論文經審查程序後收入,其中王華、徐佐銘和戴東源的論文,作者先行投稿期刊,並經期刊審查後發表。王華的論文原刊於2023年7月《政大哲學學報》第50期,徐佐銘的論文原刊於《華文哲學百科》,於2024年4月28日上線,戴東源的論文刊於2024年12月《歐美研究》第54卷第4期。其餘三篇則由筆者送審後由作者修訂收入。
 
  馮耀明是香港科技大學退休教授,退休後到臺灣東吳、東海等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是林老師最早期的學生之一,已逾來稀之年,十分資深,他是以分析哲學方法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國際知名哲學家。方克濤(Chris Fraser)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陳漢賢伉儷基金講座教授,曾任多倫多大學哲學系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是國際權威性的中國哲學專家,他的哲學碩士學位由林老師指導。第二冊中方克濤貢獻的論文原文是英文,因為討論的主題是中國哲學,所以筆者請政大哲學博士班同學王尚譯成中文,再由方克濤修訂後送審。馮與方兩位具國際地位的中國哲學專家,在接到筆者邀請於「林正弘教授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中發表論文時,都立即答應,並貢獻了十分具分量的紀念論文,同時表達他們對林老師的深深感念。
 
  總觀第二冊十二篇論文,主題涵蓋了科學哲學(三篇)、邏輯(一篇)、知識論(二篇)、倫理與政治哲學(一篇)、性別哲學(二篇)、中國哲學(三篇),十分多樣且都是當代重要的哲學議題,不只涉及典型的哲學主題(智慧、思想實驗、荀子儒學、名家哲學等),也涉及具有現實社會關懷的哲學主題(如情色言論自由的爭論、性別哲學等),標誌了林老師的啟蒙與影響力。其中第一篇與最後一篇論文,直接討論林老師在當代臺灣哲學(科哲、邏輯)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其他十篇論文精采的討論內容,共同構成一幅林老師以及其後的臺灣哲學繁景,皆具有臺灣哲學史的重要意涵。
 
  最後,我感謝所有對本兩冊特刊的誕生有貢獻的朋友們,你們的付出,都是書籍問世的關鍵。我已經盡量在本序文中交代了大家的參與,如果有什麼遺漏的話,還請原諒我的事務繁多,無法面面俱顧。我也感謝臺大出版中心張俊哲主任、編務總監湯世鑄先生和執行編輯郭千綾小姐。張主任爽快同意出版計畫,委請「臺大哲學叢書」現任主編蔡政宏教授協助,由湯總監規劃列入「臺大哲學叢書」特刊。林老師生前一直擔任「臺大哲學叢書」主編直到去世,因此,本兩冊特刊正可以表彰林老師對於「臺大哲學叢書」的巨大貢獻。郭編輯十分盡心地趕在預定日前完成編輯工作,沒有她的努力,這兩冊將無法以現在的面目問世。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09820
  • 叢書系列:臺大哲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404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科學實在論爭辯在臺灣的發展:林正弘的關鍵地位(摘錄)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壹、導論
 
本章的目的是探討「科學實在論」(scientific realism)與對立的「科學反實在論」(scientific antirealism)的爭辯在臺灣的發展過程。這是一篇當代臺灣科學哲學史的論文,特別針對科學實在論爭辯(the scientific realism debate)這個特定的主題。2022年6月去世的林正弘教授,他的觀點與工作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具有關鍵的地位。本章爬梳林正弘的相關著作,探討他的思想如何扮演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
 
科學哲學在1949年之後被殷海光引入臺灣。殷海光引入的是邏輯實證論的科學哲學觀點,是一種反形上學的立場,主張實在論和反實在論的爭論本身是形上學,超出經驗所及,難以判斷真假,因此沒有認知意義。然而,科學本身真地如邏輯實證論的主張般,把自己侷限在經驗所及的範圍內?特別是,科學大量地使用超出經驗的語詞和命題,科學家真地沒有超出經驗之外以掌握真實世界(the real world)的企圖嗎?科學哲學、甚至科學本身真能擺脫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形上學爭辯嗎?後來的科學哲學家以及邏輯實證論的繼承者如建構經驗論者(constructive empiricists)都一致同意邏輯實證論本身是一種反實在論的立場。這意謂著科學哲學本身,無法擺脫或超越科學實在論爭辯的議題。林正弘哲學生涯早期亦受殷海光影響,支持邏輯實證論的觀點,然而在1980年代攻讀博士學位時開始反省邏輯實證論的科學哲學,漸漸發展出接近溫和實在論的立場。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夏日旅遊節
  • 大塊全書系(止)
  • 平心x知翎夏日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