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66折
科技藝術的未來圖譜:從自然科學到數位技術,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審美體驗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形態與未來可能
3
1人評分我要評價

科技藝術的未來圖譜:從自然科學到數位技術,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審美體驗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形態與未來可能

  • 定價:580
  • 優惠價:79458
  • 優惠期限:2025年08月1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科技與藝術的無界融合,關於「感知」的審美新變革!

  以科學技術為引的譜系建構,
  探索數學、物理、生命科學與數位時代藝術形態演變與審美創新的完整圖景

  ▎ 藝術與科技交融的新時代
  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藝術的表現方式、規則與審美價值觀,推動著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與互動創新。本書從交叉學科與藝術形態學的視角出發,系統探討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科學(涵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等)等領域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本書旨在描繪出一幅完整的知識圖譜,展示科技與藝術互動交融的豐富脈絡,並引導未來融合形態的創新與發展。

  ▎科技藝術的多樣形態探索
  本書分章細緻探討各類科技藝術的表現形式。第一章介紹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基本理論,包括科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影響及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脈絡。第二至第四章,分別從數學、物理、化學與生物藝術出發,深入分析從透視法、碎形藝術、拓撲結構,到微觀晶體、氣象藝術、生物資訊與基因藝術等豐富領域的創新成果。每一章節都兼具理論深度與典型案例,全面展現科技推動藝術變革、拓展藝術邊界的多元樣態。

  ▎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與人機互動的創新舞臺
  隨著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技術的進步,藝術創作模式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第五章至第七章,聚焦於人工智慧藝術、人工生命藝術、沉浸式體驗、虛擬實境藝術及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藝術。從AI詩歌創作、生成對抗網路繪畫,到VR電影、混合實境敘事設計,以及GPS藝術、RFID藝術等領域的探索,本書展現了科技如何重新定義藝術體驗,使觀眾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乃至共創者,拓寬了藝術審美與感知的疆界。

  ▎知識建構與未來展望
  本書不僅是對科技藝術現象的爬梳與總結,也是一次有建設性的理論探索。透過藝術形態學譜系建構,作者試圖理清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內在邏輯,並提出多元融合發展的可能方向。從去中心化、多樣化的科技藝術形式,到跨學科、跨媒介的創作思維,本書為藝術與科技的互動創新提供了清晰而具前瞻性的藍圖。無論是藝術與科技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從業者,還是對STEAM教育有興趣的讀者,本書都能提供豐富的理論參考與創作啟發。

本書特色

  本書以跨學科視角,探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領域,結合理論分析與典型作品案例,構建出完整的科技藝術知識圖譜。內容深入淺出,既可作為相關科系教材,也適合藝術與科技領域研究者、創作者及STEAM教育推廣者。書中視野開闊,對未來藝術創新提供了前瞻性啟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燕翔


  研究方向為沉浸式媒體(VR/AR/MR)、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新媒體科普等,現為科技傳播系副教授。藝術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及獲獎。在相關領域出版著作十餘部,發表論文80多篇。
 

目錄

內容簡介
前言
第1章 科技與藝術的交融
第2章 數學之美與藝術創作
第3章 物理世界中的藝術靈感
第4章 化學、生物與生命藝術
第5章 人工智慧與人工生命藝術
第6章 沉浸式體驗與虛擬實境美學
第7章 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藝術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708316
  • 規格:平裝 / 462頁 / 17 x 23 x 2.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1 多元融合: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相遇
 
隨著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及其與人文藝術領域的交融,科學技術與藝術及美的交融也日趨深入,產生了科學美、技術美、傳統藝術審美中的科學規則、科學技術推動藝術的變革及審美形態的發展……等諸多形態各異的交叉融合,如圖1-1,且對應不同的學科領域,進而對科技文明及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產生重要作用。本章就相關的概念進行整理及界定,以便掌握學科脈絡,促進科學技術與美學交叉學科體系的發展。
 
1.1.1 美術、藝術、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關係
 
1)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相輔相成
 
隨著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當代科學、技術與美術、藝術的結合越來越深入且緊密,科技的革新往往催生出全新的美術或藝術形態。而這些全新的美術或藝術形態的繁榮發展,又成就了更多此類的科技。例如,數位影像技術成就了今天影像藝術及影像文化的流行,人們對影像藝術表現的追求,又反過來成就了數位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而2023年火紅的AI繪畫中,科學、技術與美術、藝術同樣是相輔相成地發展著。
 
2)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相互促進
 
當代科學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發展,為美術及藝術的表現形態和物質存在形式,開創了全新的可能性。
 
而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虛實整合等技術的發展,為美術及藝術的精神生產和審美體驗創新,開闢了全新的表現空間。
 
美術作品對空間結構和色彩的追求,推動透視繪畫、顏料化學、攝影技術等科技的發展,而對藝術體驗的追求,又反過來推動科技的創新發展,如虛擬實境技術中對觸覺、嗅覺等的追求,推動這些尖端技術的發展。
 
3)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相得益彰
 
古中華文化四大發明中,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展,對書畫藝術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更促進了紙媒傳播時代的到來,使人類文明進入全新的階段。
 
今天,科學、技術與美術、藝術之間優勢互補的魅力越發突顯。無人機團隊表演、體育賽事開幕式等大型展演,已然成為科學、技術與美術、藝術交融的舞臺,科技的魔力與藝術的魅力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會員評價

3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3.0
|
2025/06/16
張燕翔教授任職於河北中國科技大學,並非中華民國台灣的學者,簡介說「現為科技傳播系副教授。藝術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及獲獎。」這個「國內外」到底是哪個國?好好的講清楚這是來自中國的藝術家並肯定他在中國的藝術成就,並不會折損他的學術價值。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生活風格】投資新手也ok!躺贏人生,打造月月PAY財富,電子書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楓葉社全書系
  • 尖端夏日漫博
  • 世茂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