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節
運動反派的告白:左外野方向的逆轉思潮

運動反派的告白:左外野方向的逆轉思潮

  • 定價:450
  • 優惠價:79355
  • 優惠期限:2025年08月31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2024年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獎」得主──陳子軒,繼《左‧外‧野》後再一次挑戰運動主流的批判之作
當運動不再只有英雄,我們才真正理解比賽的意義。
左外野方向的逆轉,不只是在球場,而是整個世界觀的翻轉。

  在運動場上,我們習慣為英雄喝采,為勝利者高歌,但如果有那麼一刻,你開始對「反派」心生共鳴呢?《運動反派的告白:左外野方向的逆轉思潮》挑戰運動敘事的既定框架,深掘那些在主流光環之外、被視為異端的聲音。

  這不僅是一本談論比賽勝負的書,而是從球場延伸至文化、政治、性別、媒體的運動批判之作。從奧運到12強的激情狂熱,到亞洲籃球賽場的困境;從國族認同的運動敘事,到「洋將」與本土球員的競合關係——這本書揭示了我們習以為常的運動觀念背後,往往隱藏著複雜的權力運作與社會結構。

  當我們談運動時,我們其實在談什麼? 是單純的競技、榮耀,還是被賦予了國族、資本、媒體的濾鏡?當「外人」的身分開始模糊,當「運動英雄」被捧上神壇,我們是否忽略了那些被邊緣化、甚至被標籤為「反派」的角色所帶來的省思?

  本書透過對運動文化的深刻剖析,試圖打破勝負二元對立,讓讀者重新思考比賽的意義。無論你是資深運動迷,還是關心社會議題的觀察者,這本書都將帶你進入一場思維上的逆轉勝,從左外野方向,重新審視這個熱血與矛盾並存的世界。

逆襲推薦

  成大歷史學系副教授/謝仕淵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華視總經理/劉昌德
  職棒球星/周思齊
  運動評論家/石明謹
  中華職棒大聯盟會長/蔡其昌
  體育主播/張立群
  《少年報導者》總監、《報導者》顧問/楊惠君
  資深球評/曾文誠
  Hito大聯盟主持人/王啟恩
  體育主播/李秉昇
  資深主播/錢定遠
  體育主播/田鴻魁
  國際奧會2019女性與運動世界獎/劉柏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子軒


  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教授,台灣運動社會學會理事長。主持多項國科會運動與媒體研究計畫,並在課餘擔任美國職棒MLB及棒球國際賽球評。研究專長為運動社會學、流行文化與媒體觀察。除了以球迷身分關注運動場內,更致力研究場外種種面向對於運動場域的影響。合譯有《聰明看棒球:一本讓你變成棒球達人的書》,並著有《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一書。
 
 

目錄

推薦序 專剋「右」打者的左外野手 /成大歷史學系副教授 謝仕淵
作者序

運動與國族
1.    東京奧運激情後的現實:一起進擊吧,一日球迷們!
2.    恐攻、戰爭、愛國主義──二十多年了,九一一仍是運動史上最漫長的一日
3.    本土與傭兵疆界日益模楜,如何看待台灣運動界的「外人」?
4.    亞洲盃男籃的仲夏夜夢與魘:職業賽、國際賽的平行與交錯
5.    女足世界盃、世大運、U12世界盃──二○二三夏日運動的黑色喜劇
6.    蹭卡錯了嗎? 運動員的多元身分認同與策略
7.    棒球,就是如此浪漫──那些十二強奪冠出現的「魔幻數字」

運動與媒體
1.    FOX體育台撤出台灣,然後呢?運動轉播新時代的必然與遺憾
2.    影像記憶歸零──FOX體育台離開後,台灣運動文化保存難題
3.    政治、轉播、運動敘事──亞運之光折射出的台灣運動媒體生態
4.    巴黎奧運開幕式的媒介真實:一次法國反叛歷史的時代印記
5.    巴黎奧運激情後,談運動轉播的文化公民權
6.    分賣或獨佔?付費或免費?從中職線上轉播授權爭議,看運動賽事轉播贏的藝術
7.    從奧運到英超轉播──台灣運動媒體新舊交替的困境
8.    NBA轉播權「壓哨球」,預告了頂級運動轉播大遷徙時代
9.    運動媒體的戰國時代下,中職與轉播權的分進與合擊

運動與都市
1.    房子不等於家──台灣職業運動與城市的距離
2.    死侍與《小球會大明星》──創造威爾斯小球會的灰姑娘童話
3.    大明星之外的小球會──走進被影集翻轉命運的雷克斯漢姆鎮
4.    當職業運動前進「賭城」──線上、線下齊步走
5.    左派球會挺進德甲──聖保利的反叛革命
6.    台北大巨蛋週年記──仍待全民共同書寫的「棒球聖地」

運動與全球化
1.    你準備好為奧運犧牲了嗎?疫情照妖鏡下的國際體壇現實
2.    從領先全球開打到棒球盛行國唯一停賽,中職復賽泡泡為何吹不起來?
3.    東京奧運的冷酷異境──只剩人造歡呼和病毒環繞的運動員
4.    運動與俄的距離
5.    當七成球員都在歐洲踢球,全球化下足球勞務流動如何顛覆世足賽
6.    你該知道的「運動洗白」:從卡達世足後,梅西和C羅在沙烏地的續舞談起
7.    經典賽,如何擺脫「棒球馬戲團」酸名?
8.    體壇「富爸爸」啟示錄──金錢能買到冠軍嗎?
9.    當MLB季後賽日本觀眾數超越美國,全球化如何牽動東亞運動生態

運動與性別
1.    性、霸凌、運動員—超越極限的磨鍊中,如何模糊了身體的「越界」
2.    運動場的終極難題—跨性別與性別發展差異運動員的參賽權與公平性
3.    男生打球,女生加油?中職「啦啦隊之必要」的運動性別分工意涵
4.    啦啦隊愈紅,運動本業恐愈虛──台灣職業運動走向內容農場化?
5.    台灣#MeToo運動燎原下,體壇「房間裡的大象」何時現形?
6.    那些女孩超行的!不必代父出征、不必成為「男版明星」,把女性運動員的榮光歸女性

運動與文化
1.    美洲原住民卑微的轉型正義:北美職業運動的更名爭議
2.    疫情、平權、新政下的超級盃
3.    如果用越南語播中職?從加拿大冰球之夜七語版轉播,看運動多元文化行銷和社會責任
4.    將近一世紀,轉播聲中此起彼落的棒球回憶
5.    台灣運動的一畝夢田在何方?鄉愁、懷舊與歷史感的闕如
6.    穿越時空「在一起」,二手球衣,最高!
7.    三十五歲是新的二十五歲?運動員的不朽與眷留
8.    盛夏日本運動啟示錄:「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打中你嗎?
9.    超越勝負的感動?還是勝負已不再重要?──從籃球假球案社群反應談起
10.    運動歷史的和解與共生──寫在AI跑車疾速狂奔時 
11.    台灣「帕運」正名二十年,帕運不該只是我們的「勵志A片」

運動員的多元宇宙
1.    個人與群體衝突間,運動員的場外課題
2.    彭帥、坎特與冬奧──「逆中」風暴下的體壇啟示錄
3.    冷戰—北京冬奧與兩岸夾縫下的台灣運動員
4.    運動制裁的正義與痛點:運動員需要扛起引戰國家的原罪嗎?
5.    運動社會學家的社交距離──守住運動批判者位置
6.    憶阿標學長──那年七三一罷賽事件的台大碩士生裁判
7.    社會運動與運動之間──尋找「入世」的運動員
8.    大谷翔平與凱特琳.克拉克──賦予新時代意義的運動肖像

 
 

推薦序 

專剋「右」打者的左外野手
成大歷史學系副教授/謝仕淵


  運動的世界裡,勝利的桂冠極其誘惑,發散的光芒耀人,擁護者保皇黨居多,保守價值─國族的、男性的、資本的、厭女的、霸權的,始終靠其捍衛。這些「右」打者慣性把球打到左外野,陳子軒教授的新書《運動反派的告白:左外野方向的逆轉思潮》,專門接殺這些守舊的價值。

  運動賽事是奇觀,玩票與搶票的人多,也常涉及選票與鈔票,錢與權經常是運動場上的幕後王者,只能以「左、外、野」,字字基進的三個字,反派告白逆轉思潮,讓多元、平等與正義等價值棲身球場。

  我是臺灣棒球歷史研究者,歷史脈絡的重構與批判,是運動領域自我解殖之不可或缺,但《運動反派的告白:左外野方向的逆轉思潮》更為敏銳的在當代的、流動的、跨國的視角中,找出了運動場上糖衣包裹的種種毒藥,觀點深具啟發,篇篇都是經典,子軒的文章獨自架構出了另一個運動場,上演著關於運動領域中,轉型正義與保守價值的對抗賽局。臺灣運動迷多,但運動領域中,卻極其欠缺深刻且獨立的批判傳統,這本書有效填補了運動書寫的空洞處,為臺灣的運動文化批判書寫,建立了全新的高標準。

  運動是公民社會構成的重要部門,流動於其中的價值,如同書中的分類,涉及「運動與國族」、「運動與媒體」、「運動與都市」、「運動與全球化」、「運動與性別」、「運動與文化」、「運動員的多元宇宙」等議題。有的是正火熱上演的臺灣棒球場上的啦啦隊,有的則是國外的故事,如同美洲原住民卑微的轉型正義,提醒我們台灣球迷熟悉的戰斧加油歌跨海來到臺灣後,「若透過運動場上揮舞戰斧、兇殘是你想到原住民勇士的第一甚至唯一印象,這無疑讓他們在白人西部『開拓』史中的被害地位以及種族滅絕的歷史退居次位甚至遺忘。」這些世界各地的案例,其實都有個屬於臺灣的參照意義。

  《運動反派的告白:左外野方向的逆轉思潮》可以滿足追求深入分析運動文化現象讀者的好奇心,成為厲害專業的運動迷,很需要培養如本書一般的銳利觀點。子軒老師理當是憤青,但全書文字親善可人,閱讀此書,如同夏夜涼風下看場球的輕鬆。如果你說自己常運動、愛看球,必須要加上閱讀這本書,才能成為超越同好的專業運動迷。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728086
  • 叢書系列:入魂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你準備好為奧運犧牲了嗎?疫情照妖鏡下的國際體壇現實

在二○二一年五月中旬期間,台灣棒球與東京奧運(資格賽)就像是一對現實中難以為繼,但卻勉力維持著關係的愛侶,扛下組訓賽權責的中職,在本土疫情爆發後無法主辦資格賽的現實下,率先宣布基於選手健康,將不組隊競逐東京奧運資格。但作為棒球運動與國際組織對口的棒協,卻無法斷得如此瀟灑,從籌組業餘代表隊、尋覓訓練基地碰壁之後,方才於六月二日晚間宣布放棄組隊,並提報體育署核可。

從網路上的反應看來,中職的決定,得到了絕大多數球迷的讚許,積極補救並籌組出賽的棒協,反倒背負著一片罵名。畢竟疫情當前,運動員的健康與生命是最重要的價值,為何還要讓業餘棒球員和旅外的選手冒此風險?這是來自球迷普遍且合理的質問。但如果我們暫將目光從國球移開,與此同時,我們卻看到女籃三對三代表隊遠征奧地利並轉戰匈牙利、跆拳道選手在約旦奪下四張奧運參賽門票、黃義婷赴東京取得划船奧運門票,甚至與奧運無關的台灣男足也即將遠征科威特,繼續被疫情打斷的世界盃會外賽。難道,非棒球項目的運動員的健康與生命不重要嗎?

在台灣,多數運動項目的生態與集三千關愛的棒球是完全不同的。多數代表台灣出賽的運動選手,如田徑、舉重、跆拳等,都欠缺職業運動環境所能供給日常養分,多少都抱著「四年寒窗無人問,一戰成名台灣知」的賭注。職棒選手本身已有相對優渥而讓其他運動員艷羨不已的待遇,所以有本錢向移至墨西哥的棒球資格賽、甚至東京奧運說不,但那不是郭婞淳(舉重)、羅嘉翎(跆拳道)或是黃筱雯(拳擊)等人的選項。畢竟沒了奧運,連拿成績的機會都沒有,自然也不會有後續延伸包括國光獎金、教職與學位在內的可能生涯禮遇,運動員生涯極其短暫,這一屆沒了,可說不準三年後巴黎奧運的身體狀況,屆時郭婞淳都已經三十歲了(頂尖女性舉重選手巔峰平均是二十五歲)。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灌籃高手首發電子書,套書限時75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夏日旅遊節
  • 大塊全書系(止)
  • 平心x知翎夏日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