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66折
暗黑引爆點(博客來獨家限量.燙金火焰書封):小事件如何燎原成大災難?
4.5
2人評分我要評價

暗黑引爆點(博客來獨家限量.燙金火焰書封):小事件如何燎原成大災難?

Revenge of the Tipping Point: Overstories, Superspreaders, and the Rise of Social Engineering

  • 定價:520
  • 優惠價:79410
  • 優惠期限:2025年08月0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編輯選書

引爆變質,敘事變毒

在《引爆趨勢》中葛拉威爾以樂觀的筆調描述如何透過關鍵少數引發社會變化;而在新書《暗黑引爆點》中他則從一個更暗黑、更警覺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機制如何被操控與濫用,令人反思「引爆者」角色的本質是否已經徹底轉變。過去的引爆者可能是人脈廣、專業強、說服力高的個體,如今則可能是一則情緒貼文、一段片段化影片,「overstories」過度敘事的概念,掩蓋細節以似是而非的方式放大偏見,不僅改變人們行為,也扭曲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葛拉威爾擅長案例式寫法,具備敘事魅力與引導思考,在資訊過載與情緒泛濫的時代,如何保持判斷力與批判性。同時我們也必須認知,在這個社群時代只要有一個最小的破口,就足以造成最大的傷害。

 

OKAPI 推薦

  • 劉奕酉/當引爆點變成武器:我們正活在一場被設計的敘事裡──讀《暗黑引爆點》

    文/劉奕酉,|,時報出版2025年06月16日

    「每一場社會變動的背後,不是突發的事件,而是被安排好的敘事節奏。」 這是我闔上《暗黑引爆點》後腦中浮現的一句話。 25年前,葛拉威爾透過《引爆趨勢》一書告訴我們:小變化可以引爆巨大趨勢。如今他卻用新書《暗黑引爆點》後警告我們:這些趨勢不再是自然發生,而是被精心策畫。我們正活在一場 more
 

內容簡介

一起青少年自殺事件為何引發模仿效應?
兩名搶匪如何讓搶案蔓延成全州現象?
一家製藥公司何以能造成全國性的藥物成癮?

在引爆點的槓桿效果被放大的時代,
我們更要洞悉社會流行現象的陰暗面。 

  ──────傳奇再現──────
  /
  繼《引爆趨勢》締造書市奇蹟、
  引爆點一詞成為流行語,
  葛拉威爾超越自我,
  再度掀起全球關注與討論的嶄新論點。
  /
  亞馬遜書店評選年度最佳書籍
  /
  未上市即被《時代》、《出版者周刊》、《芝加哥論壇報》、
  《歐普拉日報》、《美聯社》等眾多媒體評選為最受矚目書籍;
  甫上市旋即攻占並蟬聯《紐約時報》、亞馬遜總榜等各大暢銷榜。

  ❝ 尤其在道德和文化議題上,
  政治立場無法決定問題走向,流行文化才能引爆改變 ❞


  美國迷你影集《大屠殺》(Holocaust)為沒人知道怎麼談論的納粹大規模暴行,正式定名為「大屠殺」(holocaust),更感染西德在起訴前戰犯時效即將到期前,廢除了追訴時效;《威爾與格蕾絲》是首部潛移默化大眾把同性戀視為一般人的影集,更成為扭轉同婚劣勢的背景助力。這就是說故事者的本事;他們可以改變「大背景故事」,而這正是社會流行的關鍵因素之一。

  ❝《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25年洗鍊的全新洞見 ❞

  《引爆趨勢》25年前橫空出世,寫下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榜425週的傳奇紀錄。自此,葛拉威爾持續自我辯論,引爆點是否尚有其他可能性,本書就是他繳出來的答案卷。

  有別於《引爆趨勢》提出的「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聚焦於促成正向改變;本書更貼近當代社會情勢,進一步探討「大背景故事」、「群體比例」、「超級傳播者」如何成為社會流行病盛行的催化劑。

  引爆點如今集中在比「少數原則」更少數的「超級傳播者」;選舉、法律或民意固然有其作用,卻無法像「大背景故事」觸及問題核心;跨越神奇的三分之一「群體比例」,共識就會被撼動。只要掌握流行病的規則,我們就能看穿引爆點會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由誰驅動。

  ▎大背景故事 // 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它們都具傳染性 

  .為什麼白楊林鎮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有如骨牌效應?
  .為什麼洛杉磯在一九八○至九○年代成為銀行搶案最多的城市?

  每座森林最上層的那一片枝葉稱為林冠,而林冠層的大小、密度跟高度,足以影響底部每一個物種的行為與發展,正如每個社群的「大背景故事」對其底下成員的作用。例如,我們如果想知道某個社群是否準備好以不同方式看待同性婚姻,光專注在選舉結果、法律裁決或民意調查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觀察大背景故事是否正在改變。

  ▎群體比例 //「神奇的三分之一」足以造成一個群體的質變 

  .為什麼社區的黑人住戶超過三分之一就會造成白人大遷徙?
  .為什麼哈佛大學特別重視橄欖球運動?

  當一個群體的邊緣人比例達到三分之一,多數人的共識就會被瓦解。以一個九人的董事會而言,唯有當女性董事達到三人以上,她們才不再被視為女性樣版,而可以成為自己。吊詭的是,改變不是循序漸進發生,我們並不知道只要再加上一兩人就能觸發引爆點,導致我們可能離目標愈來愈近,卻以為自己仍在節節敗退。

  ▎超級傳播者 // 社會流行病的傳播力源自少數特例

  .我們對新冠疫情的傳播假設哪裡出了錯?
  .普渡製藥公司何以能造成全國性的藥物成癮?

  以新冠疫情來說,某些人呼出的病毒微粒要比其他人高達數十倍,一個人就足以造成30萬人感染;而對社會流行病而言,一家製藥公司只要派遣業務密集拜訪少數幾位特定醫生,就能推動一場吞噬數十萬人性命的全國性藥物成癮。如今,只需比「少數原則」更少數的「超級傳播者」就能燎原起一場大規模的災難。

  ❝ 引爆點創造了一種不可抗拒的誘惑,
  驅使人們干預世界的運行 ❞

名人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張修修|YouTuber、Podcaster   
  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劉奕酉|《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高度推薦──────

  我們曾以為資訊愈多、科技愈進步,我們就能愈自由。
  但葛拉威爾毫不留情地指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在這個敘事被工業化、情緒被演算法精準投放的時代,真正的自由其實愈來愈稀少。
  葛拉威爾在本書中拆解了「大背景故事」如何打造群體情緒的燃點,也揭露那些看似中立的資訊背後,其實早已藏著操控的邏輯與目的。這不只是一本談傳播效應的書,更是一封寫給我們這個「被故事駕馭」世代的警告信。
  身為長期觀察敘事與品牌戰略的人,我認為這本書最值得省思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唯有重新學會獨立思考與覺察,才能在這場資訊洪流與情緒操控的時代,找回屬於自己的選擇權。——劉奕酉,《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作者

  在本書中,各種引人注目的理論層出不窮,就像葛拉威爾的Podcast《修正主義者歷史》一樣……他顛覆了引爆點的概念,轉而探討推動負面流行現象的力量,這些力量在他看來,更符合我們當下的時代氛圍。——艾瑪·戈德堡(Emma Goldberg),《紐約時報》

  嚴謹的研究搭配風趣的筆觸,這是葛拉威爾的忠實讀者以及對當代社會關鍵問題與危機起源感興趣的讀者必讀之作。——法蘭西絲卡·比林頓(Francesca Billington),《歐普拉日報》

  充滿趣味與啟發性的軼事……本書讓人不禁思考葛拉威爾的理論,並引發更多疑問……這本書探討個人如何利用權力與影響力來塑造我們作為群體或整個社會所認知的集體敘事,進而引導政策與觀點。——亞歷克斯·塔普史考特(Alex Tapscott),《紐約郵報》

  葛拉威爾在對學術研究的巧妙整合中,加入了新聞調查的好奇心、精煉的寫作風格,以及對反直覺觀點的掌控。他經常從一個謎團出發,尋找能夠闡明問題的案例研究與概念,從而稍微或徹底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茱莉亞·M·克萊因(Julia M. Klein),《洛杉磯時報》

  葛拉威爾為我們帶來了一種互動式的非虛構敘事,類似於偵探故事……本書基本上在質疑,為何我們曾經如此容易相信任何像病毒般傳播的事物都是有益的。在第一本書中,我們認識了「少數原則」「定著因素」和「環境力量」,而現在則有了「大背景故事」「超級傳播者」和「社會工程」……《引爆趨勢》封面上那根優雅的火柴,如今已經燃燒起來。——法蘭克·羅斯(Frank Rose),《華爾街日報》

  這是讀者期待已久的續作,延續了葛拉威爾西元二○○○年開創性的處女作《引爆趨勢》,探討定義當代社會動盪時代的關鍵時刻……充滿好奇與幽默。——香農·卡林(Shannon Carlin),《時代雜誌》

  葛拉威爾擅長講故事,並且寫作時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每個發現都讓他和讀者一樣興奮……本書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審視他的成功以及批評者的觀點。——《經濟學人》

  一場精闢而振奮人心的文化評估,探討文化如何成功或失敗……葛拉威爾巧妙地展示了對統計數據與資料點的關注如何影響企業、學校或社區。——《書單》

  深思熟慮、謹慎敘事……葛拉威爾在重新詮釋並深化他對風俗、習慣與行為傳播的理解,強調那些關鍵的故事脈絡,並以曲折離奇的故事加以說明。——《科克斯書評》(星級評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麥爾坎.葛拉威爾 Malcolm Gladwell


  1963年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

  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近十年,縱橫商業及科技領域,後來升任該報紐約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為《紐約客》特約撰稿人。

  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趨勢》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獲得美國《商業週刊》、《財星雜誌》等極度好評,「引爆趨勢」一詞更成為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

  著有《異數》、《解密陌生人》、《引爆趨勢》、《失控的轟炸》、《決斷2秒間》、《大開眼界》、《以小勝大》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寫下書市傳奇。

  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

譯者簡介

鄭煥昇


  在翻譯中修行,在故事裡旅行的譯者。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黃佳瑜

  臺灣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作品有《慢速工作力》、《Jack》、《但求無傷》、《敦克爾克大撤退》、《成為這樣的我》(合譯)、《隱谷路》等。
 

目錄

作者的話
引言:被動語態
「也被牽扯上了……」

第一部 三個謎團
第一章:卡士柏與西狗
「那就像是野火燎原,所有人就這樣往遊戲中縱身一躍。」
第二章:邁阿密風雲
「他會抽根大麻雪茄,然後在八點到──比方說──中午之間,
他會洗錢洗個上百萬美元。」
第三章:白楊林
「這些家長他媽的瘋了。」

第二部 社會工程
第四章:神奇的三分之一
「從我的經驗來看,我會說,絕對存在某種引爆點。」
第五章:哈佛女子橄欖球隊之謎
「我們覺得學生運動員為社群帶來了特別的東西。」
第六章:首例先生和萬豪疫情
「我們推測是由一個人引入的。」

第三部 大背景故事
第七章:洛杉磯倖存者俱樂部
「我絕口不提大屠殺的事,甚至不對自己的孩子說起。」
第八章:家有喜事
「我是故意把車衝出車道的。」

第四部 結語
第九章:大背景故事、超級傳播者與群體比例
「疼始康定是我們登月的門票。」

致謝
作者與譯者簡介
 

詳細資料

  • 叢書系列:葛拉威爾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4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說書介紹


影片提供:時報出版

影片介紹

影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內容連載

作者的話
 
二十五年前,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書名是《引爆趨勢》。當時的我在紐約曼哈頓的切爾西區有一間小公寓,我會坐在遠遠能瞥見哈德遜河的書桌前,利用出門上班前的早晨,日復一日地寫。由於我此前是個寫書的小白,所以具體該怎麼做,我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我就是懷著這麼一種混雜了自我懷疑與過分幸福的心情在那兒動筆,就跟每個初次寫書的作者大同小異。
 
「《引爆趨勢》以立傳的方式詳述了一個概念,」我就這樣開始,「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
 
話說我們想理解時尚趨勢的崛起、犯罪浪頭的漲落或諸如此類,想了解沒沒無聞的書籍如何一躍而成為暢銷榜首,或是吸菸如何興起於青少年之間,口碑發酵是什麼樣的現象,乃至於各式各樣其他謎樣的變遷是如何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之想成一種流行病。觀念與產品、與訊息、與行為的擴散,其實就與病毒無異。
 
《引爆趨勢》出版於二○○○年春,而我打書之旅的頭一站,是在洛杉磯一家小小獨立書店裡舉辦的朗讀會。現場就來了兩個人,一個是與我素昧平生的路人,再就是我一個朋友的媽媽──而不是我的朋友(我已經原諒她了)。我對自己說,好吧,好歹也算是出過書, 解鎖成就了。但我太快下定論了!《引爆趨勢》就像書中描述的流行病一樣,進入了成長期──剛開始是慢慢的,然後突然拔腿狂奔。就這樣,到了平裝本問世時,《引爆趨勢》已經一腳踏進了時代精神裡,在那當中有了一席之地。該書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榜上盤踞了數年,還成了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口中「大家都在講的那本書」。Tipping point,也就是「引爆點」一詞,成為了流行語的一員。我常開玩笑說這個詞已經在我的墓誌銘上訂好了位子。你問我《引爆趨勢》是如何引起讀者的共鳴?我也不清楚。但如果要我猜的話,我會說是因為那是一本充滿希望的書,一拍即合地遇上了一個充滿希望氣氛的時代。新的千禧年已然到來,犯罪與社會問題如自由落體般下降,美蘇冷戰也已不再。我在書中針對如何促進正向的改變,提出了一套方案─也就是如副書名「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所言,找到辦法去讓小事情觸發大改變。

會員評價

4.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3
5.0
|
2025/07/01
這本由葛拉威爾所寫的新書《暗黑引爆點》,相較於他在25年前出版的《引爆趨勢》,帶給我更多對於世界上各種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之流行現象的觀察視角與解釋方法。

作者並未直接教導應該如何引發流行,而是透過世界上已經存在的各類流行(或稱「流行病」),從「大背景故事」「超級傳播者」「群體比例」三個不同的切入面向,分析並解釋各項元素在流行擴散過程中的主導角色。

其中,「超級傳播者」與「群體比例」這兩個概念,其實早在《引爆趨勢》一書中已有介紹——

「超級傳播者」指的是那些影響力遠高於常人的關鍵人物,他們擁有更高機率將某種思想、行為或趨勢傳播出去,在事物或理念擴散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群體比例」則是指,當某一行為或理念的實踐者在群體中達到一定比例時,就可能出現臨界點,形成整體社會認同與實踐的轉變,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帶動流行所需達成的「閾值」。


然而,在這兩個既有觀點之外,本書提出了另一個核心新概念:「大背景故事」。
「大背景故事」意指,任何能夠快速擴散的流行現象,其實都發生在一群具有相似社會背景、價值觀或文化脈絡的人群之中。換言之,只有當一個敘事與既有集體認知對齊時,這個故事才會被廣泛認可與快速傳播。


作者舉了兩個具體案例:
一是美國大眾對於德國納粹在二戰期間大屠殺猶太人行為的理解,從原先的冷漠不關心到後來的群體情緒暴發,並非緩慢的認知累積,而是瞬間跨越了一道心理與文化的門檻;
二是美國社會對同志婚姻的接受過程,歷經漫長的社會抗爭與文化改寫,最終達成價值觀的翻轉與立法成功。


而這兩件事,其實在台灣社會中亦可找到對應脈絡與相似進程。

對應猶太人大屠殺事件的,是台灣的「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在發生初期,由於受害者噤聲,以及整體社會氛圍的壓抑與恐懼,造成一種近似「集體失憶」的現象。歷史的真相被抹去、篡改,逐漸消失在社會的表層記憶之中。
但在隨後幾十年中,透過倖存者的勇敢發聲、學者與文化工作者的持續著述,加上多元媒體的重新詮釋與推廣,白色恐怖的真貌終於逐漸為台灣社會所理解,並成為推動本土歷史教育與反威權運動的重要精神資產。


而台灣數年前的同婚立法,也是一個經歷文化轉折的歷程。
儘管初期社會對同志婚姻普遍抱持排斥與保守態度,但在持續的倡議行動、文化圈的支持(如音樂、電影、文學等),以及一群堅定的文化創造者不斷地敘說、重述同志群體的真實處境後,最終成功促成社會認知的轉變與立法的通過。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當我們有意推動一項理念或社會行動時,除了具備有號召力的個體(即超級傳播者)與一定比例的支持群體(即達成群體比例)之外,更關鍵的是——必須能夠站在更高的視角,去塑造、建立一個被社會廣泛接受且產生共鳴的「背景故事」。

要做到這一點,文化創造者(即說故事的人)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反覆地述說、重構那些曾被忽視的敘事,使其最終內化為社會的集體記憶。也因此,我們所認為重要的議題,即使在當下未被社會重視,也值得一再被提起與強調——因為每一次敘說,都是在為未來鋪路。


但正如作者在書中開篇所警示的:「單一化的文化,既堅固,又脆弱。」

看似穩固的價值認同,其實對於「流行病」式的傳播現象往往缺乏足夠的抵抗力。例如短影音平台上流行的危險挑戰對孩童造成傷害,或是知名人物的自殺事件所引發的模仿效應,都值得社會嚴肅面對。

因此,我們在擁抱自身所認同的背景敘事時,也應抱持謙遜與包容的態度,去理解並尊重其他敘事的存在與意義。

#ChunWeiReadsBooks
展開
user-img
Lv.5
4.0
|
2025/06/16
這本《暗黑引爆點》不走聳動八卦或災難奇觀路線,它像是一本深度觀察「微小混亂如何累積成系統性崩壞」的冷靜筆記。開頭就讓人想起《引爆趨勢》,但與之不同的是,這本書將焦點鎖定在「出錯之前的所有蛛絲馬跡」,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總被忽略的小事件、小摩擦、小異常。




作者讓我們明白,災難從來不是突然降臨,而是源自無數個「沒有被重視」的訊號。他解構了不同領域的案例——工廠爆炸、空難、醫療疏失、甚至日常人際誤解——背後共通的關鍵不是規模,而是脆弱點如何被遮蔽、忽略或習以為常。這種觀點讓我非常有感:原來生活中的許多錯誤不是單點失誤,而是整個系統設計或文化容忍度的問題。




雖然譯文在個別術語轉換上略顯生硬,有時缺乏語境的自然感,但不影響整體閱讀的邏輯推進。燙金火焰封雖然視覺吸睛,但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種讀完後內心浮現的「我該回頭檢查某些細節」的悸動與警醒。這不是一本教你避免失敗的手冊,而是提醒你:不注意的地方,才是災難真正開始的地方。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百工起手式——給進化者的行動指引 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楓葉社全書系
  • 尖端夏日漫博
  • 世茂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