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節
博眾之間:當代博物館的觀眾與社群參與

博眾之間:當代博物館的觀眾與社群參與

  • 定價:400
  • 優惠價:95380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360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博眾之間,博物館要與觀眾/社群發展何種新關係?

  本書圍繞當代博物館的構成要素—社群參與。討論「參與」被放置於博物館的政策與環境脈絡,以及不同參與模式與機制如何作用。雖然發展社群參與帶給博物館許多機會,擴大社會影響力,但本書也指出參與的複雜性與挑戰,需要更細緻地看待參與過程如何與社群建立關係。透過多個實徵案例,本書討論了觀眾、公民社群、新住民、青少年與高齡者的博物館經驗,藉此回應博眾之間如何交會與互動。

  本書主張,當代博物館須不斷探問如何以「參與」為途徑,編織與社群之間真誠且互惠的關係。

  ※此書為「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書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玟伶 LIN, Wen-Ling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博士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助理教授。擔任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

  她長期的研究關懷在探究博物館與其社群的關係。透過研究與教學實踐,發展對觀眾與社群多元面向的認識,持續探詢博物館如何成為更具社會影響的存在。
 

目錄

PREFACE 前言

PARTI 當代觀眾與社群的參與
CHAPTER1 認識與理解博物館的觀眾

1.1 認識博物館觀眾:從觀眾研究談起
1.2 誰是觀眾?參觀動機與障礙
1.3 博物館做為觀眾意義建構之地
1.4 邁向博物館的行動主義

CHAPTER 2 博物館社群參與的內涵與樣態
2.1 動態的博物館社群
2.2 關係、程度與權力:參與的三種意涵
2.3 參與式博物館時代來臨
2.4 數位科技所影響的參與文化

PARTII 政策治理與參與實踐
CHAPTER3 參與的政策脈絡與論述

3.1 公共政策中的參與取徑
3.2 文化政策脈絡中的參與轉向
3.3 博物館社群參與實踐的脈絡與發展
3.4 對於參與成果的評量

CHAPTER4 社群參與的機會與挑戰
4.1 社群參與:共融性博物館必經之道
4.2 博物館實踐社群參與的挑戰
4.3 博物館社群參與實際案例

PARTIII 觀眾與社群的博物館互動經驗
CHAPTER5 從個體變社群-參與的影響

5.1 參與動機
5.2 博物館的社會影響
5.3 參與式計畫在個體層次的影響
5.4 研究結果與分析
5.5 結論

CHAPTER6 高齡者的博物館轉化學習經驗
6.1 成人學習者的特性
6.2 高齡者學習的特性
6.3 高齡學習者參觀博物館的動機
6.4 高齡學習者參觀博物館的經驗與需求
6.5 Jack Mezirow 轉化學習理論與應用
6.6 學者對Mezirow 轉化學習理論的批判、補充與修正
6.7 研究方法
6.8 研究結果與分析
6.9 結論

CHAPTER7 觀眾於困難歷史展覽中的情緒參與
7.1 情感研究(Affect Studies)
7.2 情感策展(Affective Curatorship)
7.3 情緒參與(Emotional Engagement)
7.4 研究結果與分析
7.5 結論

CONCLUSION 結語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7327390
  • 叢書系列: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7 x 23 x 1.2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前言
 
近百年間,博物館與觀眾的關係歷經許多轉變,這種從疏離到親密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學者與實踐家對於博物館身分與角色的解構與重塑,同時也對應與觀眾及社群的連結,以及從觀眾到社群的角色轉變。例如Doering(1999)以觀眾的三種身分,巧妙地說明博物館視觀眾從陌生人(strangers)到賓客(guests),再到客戶(clients)的轉變經歷。
 
在陌生人模式,博物館認為其首要責任是館藏(collection)強調「物件問責制」(object accountability),而公眾雖然被允許進入,但實則是無關的陌生人。賓客模式下,博物館基於「為觀眾做好事」的使命,觀眾被假設為渴望接受這種協助並對此持開放態度。客戶角度促使博物館將對觀眾負責(accountable to the visitor)視為重心,不再試圖強加它認為最合適的參觀體驗,而是承認觀眾與客戶一樣,擁有需求與期望,並認為博物館有義務去理解並滿足這些需求與期望(Doering, 1999)。
 
來到「社群參與」盛行的時代, 當代的博物館觀眾已超越Doering(1999)所說的客戶身分,而可能成為「協作者」、「共同創造者」與「作者」(Simon, 2010; Bishop, 2012; Kidd, 2014)。探討朝向上述關係轉變的原因,我們可以先從「後博物館」、「再造博物館」、「後批判博物館」以及「參與式博物館」理論的建構談起。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夏日旅遊節
  • 大塊全書系(止)
  • 平心x知翎夏日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