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何需要這樣一本書?
1. 解經的困境
在詮釋聖經時,人們很容易落入「直覺式」的理解,不僅缺乏詳細的論據,也沒有清楚的方法論。久而久之,造成信徒沒有能力自己解釋聖經。若要解決這樣的疑慮,解經所需的證據往往是關鍵(What counts for evidence)。若觀察現今許多解經的過程,很快就會發現,即便為會眾提供了許多準確的信息與內容,並給予幫助,仍無法造就出更為強壯的信徒,其中問題在於解經大多仍以「亮光」、直覺的方式進行,會眾也缺乏合適的訓練,無法培養能力去找出經文的信息。除此之外,在會眾期盼能自己解釋聖經,而閱讀不同解經書籍時,其內容卻容易著重於找尋最終的信息、應用,難以學習到當中的方法。並非讀者不努力,反而許多時候是因為作者沒有說明方法,讀者得在自己摸索的過程中,以土法煉鋼的方式解釋,故不容易找到準確的方向。
2. 方法論的重要
研讀聖經時,除了在聖靈的引導中明白真理(約十六13),也需要有方法論的幫助。嚴謹的方法論,能協助讀者更有根據地運用聖經與歷史內容,使讀者不僅從文字中尋找資訊,更可以站在解經歷史的宏觀脈絡中解釋聖經。方法上的講究不只是在於找尋特定步驟或理論,更是讓我們了解到教會中歷代以來研讀聖經的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我們踏上屬靈前輩、聖經學者走過的路程,汲取他們的智慧,就能成為今日的幫助或借鏡,發展出更穩固、準確的研經方式。在每次預備並分享經文時,我們也能知道自己的解經是從何而來、要往何處去,更在「聖徒相通」的基礎上彼此扶持,讓自身所消化的經文內涵,成為從生命流露而出的信息。
在華人教會處境中,人們較熟悉的研經方式是「歸納法」。透過觀察、解釋、歸納、應用等不同步驟,將特定經文中的資料蒐集、分析,最後形成原則、實際的應用。華人信徒在研讀聖經時,常遇到的第一項致命挑戰,便是語言的隔閡。由於基督教研究仍以西方世界的資訊為主要來源,大部分著作都是以英文或其他西方語言撰寫,使許多以中文為母語的讀者,在研經路途上困難重重。其次,傳統聖經研究多採用「由下往上」的分析方式,著重於小範圍的鑽研;也在理性主義的薰陶之下,強調語言(langue)系統中的各式用法,因而重視詞類變化、特定文法規則,或重視分析字詞的歷時(diachronic)發展。但這種研究方式的焦點卻不在語言本身,只是觀察某種形式變化,缺少文字在上下文中共時(synchronic)的理解。傳統方法很難在字詞、文法、句型上的理解更加進深,也缺乏針對不同個體在言語(parole)使用上的討論,很難體會不同作者使用語言時的風格與特色。因此傳統方法雖是以歸納的形式進行,卻仍然不太能夠跳脫小範圍的文本,讀者難以建立整體概念,容易落入見樹不見林的危機。
若觀察坊間探討聖經原文的書籍,會發現類似的現象相當普遍。不論是初階或中階以上的希臘文文法書,似乎都仍常常著墨於理性主義的研究方式,而不一定將語言視為一種系統(中文書籍更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它們會相當著重某個文法特徵、現象,卻忽略了上下文的詮釋其實不單包含字詞意涵,而更多是在體會文法意義的同時,將上下文納入考量。因此,有許多原文文法書(特別是新約希臘文的研究)相當注重「功能」,卻忽略了「系統」;只忙著背誦單詞和不同字尾變化,不僅會使獲得的資訊變得零散,更容易在過程當中忽略整體。如此一來,許多學者充其量只能稱為文法學者,而不一定真正以語言學家的視角來編寫書籍。事實上,透過語言功能的研究,我們能嘗試理解作者選用字詞、句法的原因,也能呈現出讀者如何理解經文,將「作者、讀者與文本」連結在一起;進而在信仰群體當中,找到共通的信仰價值,成為理解經文涵義的共同基礎。這種種研究方法的進深學習,都只為了一個目的—為人們提供一種更準確的聖經研讀方法,使人再次被神的話語觸動、安慰、挑旺,經歷生命真實的改變,使眾人能真知道祂。
3. 未來的展望
面對未來世界的福音運動,教會總是將期望放在華人族群。然而,許多基要主義的遺毒,仍舊是華人教會無法擺脫的陰影,這使得信仰與生活脫節的情況愈發嚴重。與此同時,教會也面臨著新文化思維的挑戰。人們對聖經的尊重相對薄弱,對信仰的興趣也淡化,加上傳道同工嚴重不足,使傳道人在關懷、造就、行政等各樣事工上疲於奔命,逐漸無法有充足的時間和心思預備分享神的話語。在屬靈餵養上不足、前後矛盾、不一致的現象,必然會在教會中帶來嚴重後果,使教會在不穩定的根基中前行,更令弟兄姊妹無所適從,落入傳道同工不斷救火、愈發忙碌的惡性循環中。因此,回歸聖經的教導是教會復興、更新的重要關鍵。重視聖經、正確解釋,並在忙碌中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研讀聖經、分享經文與生命經歷,乃是教會的首要工作。
在神學院的教學中,幾乎大部分學生都曾學過聖經原文,特別是新約希臘文,普遍來說都是一年級剛入學時的必修內容。然而,若我們留意畢業後在牧會現場的同工,就會發現,真正持續使用希臘文文法知識來解經、分享信息的人並不多,因為對許多人而言,學習希臘文並不是非常愉快的經驗,每每總是在痛苦的記憶、背誦、考試中度過。因此課程一結束,希臘文的使用壽命也隨之告終,更遑論在忙碌壓力下,還得願意拿起希臘文聖經進行研究。這樣的光景會使得許多學習徒留遺憾,希臘文的應用也似乎只剩下「某些字詞的意思」、「某種文法的功能」,這也同樣反映出缺乏「系統」的現象。因此,盼望這本書能提供語言學其中一條進路的系統,幫助大家在眾多繁雜的希臘文文法知識中,找出合適的框架來歸類;並知道在這些不同元素中,如何真正有根據地進行「歸納」,使所論述的神學有更穩固的根基;更在留意許多不同思潮、文化的同時,嘗試建造更穩固的聖經基礎。
解經的根基應當在於「上下文」(context)。若要明白某個字詞的意涵,就需要分析該字詞與鄰近字詞之間的關係。同理,對於篇章涵義的分析也不能脫離上下文。而上下文通常可以區分成兩種向度:歷史與文學。歷史學者曾用許多不同方式重建歷史處境,文學家也提出了各樣方法,要幫助讀者認識文本上下文的關聯。然而,即使有眾多詮釋方法,仍然缺乏更為精準的判別標準,於是為了探討上下文的意義,學者們便提出「討論重複的用詞」、「修辭提問」、「動詞與名詞的特定用法」或「關鍵字分析」等方法,盼望能作為詮釋的工具。但即便如此,學者們仍無法清楚解釋「重複字詞」的概念。故此,為了建立以上下文為主的解經方式,尋找文本中的銜接性(cohesion)便成了重要的工具,而這也是語言學分析的優勢。以上下文為主的詮釋,關注的是文本的銜接性,透過銜接性的分析,我們便能夠尋找上下文與特定段落之間的關聯,進而詮釋其中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