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希望」不能拯救你,但「信念」可以!
這不是一本所謂的「自救書」。
沒人需要那種以十個步驟、七個階段或每週努力十六個鐘頭,就一定能把自己從停滯不前或混亂不堪的生活中解救出來的說教書。只要去逛逛你家附近的書店或上亞馬遜網站看看,你就會陷入提供「自救法則」的無底洞。這類書閱讀起來通常很爽,也的確很暢銷。
可惜這種書大部分都沒用,至少不是真的有用,就算有用也很短暫。或許能讓你在某方面有些進步,但如果你跟我以前一樣意志消沉,或像是在一片無盡的高原上來回踱步,任憑自己真正的潛力日漸荒廢,那麼光是看書也救不了你。
「自救」,其實是「自我改善」的一個花俏術語,雖然我們應該天天努力變得更好,但「改善」往往是不夠的。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與自我嚴重脫節,以至於必須深入自己的內心、心靈和靈魂,重新修復那些被切斷的連結,因為只有這麼做,才能重新發現並點燃信念—信念就像在黑暗中閃爍的燭火,具有激發你進化的力量。
信念是一種堅韌、強大而原始的力量。一九五○年代,科學家柯特.里克特博士證明了這一點。他準備了幾十隻老鼠,放進三十吋(編按:一吋=二.五四公分)深、裝滿水的玻璃圓筒裡。第一隻老鼠在水面上游了一會,接著游到底部尋找逃生口,結果在兩分鐘內就死了。其他幾隻也依循同樣的行為模式,有的堅持到十五分鐘,但最終都放棄了。里克特很驚訝,因為老鼠其實是游泳好手,但在實驗中,牠們沒怎麼拚命求生就溺水而亡。因此,他對測試進行了調整。
里克特把下一批老鼠同樣放進圓筒裡觀察,就在牠們看起來快要放棄之前,他和助手把老鼠撈起來,用毛巾擦乾後捧著一段時間,以確保牠們的心跳和呼吸系統回到正常的數值範圍。這段時間夠長,讓老鼠在生理上意識到自己已經得救。這樣反覆做了幾次,里克特又把老鼠放回那些邪惡的圓筒裡,看牠們靠自己能撐多久。這一次老鼠們並沒有放棄,盡情地發揮了游泳的本領,平均游了六十個小時,中途沒獲得任何食物或休息,其中一隻甚至游了八十一個小時。
里克特在報告中表示,第一輪受試者之所以放棄,是出於絕望,而第二批受試者之所以堅持了那麼久,是因為知道可能會有人來拯救牠們這些苦命的老鼠。如今針對這項實驗有一項見解很受好評,那就是里克特的干預打開了老鼠大腦裡的某個開關,而這讓我們每個人都看到了「希望」的力量。
我很喜歡這個實驗,但救了那些老鼠的並不是希望。說真的,希望能撐多久?希望或許在一開始觸發了一些情緒反應,但沒有任何生物會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單靠「希望」連續游六十個鐘頭以求生存。牠們需要某種更強大的力量來激勵牠們繼續呼吸、踢水、奮戰到底。
登山者在攀登最高峰和最陡峭的山壁時,通常會把自己拴在一條固定於冰層或岩石的錨釘的繩子上,這樣在滑倒時就不會墜崖致死,頂多滑落十到十二呎(編按:一呎=○.三公尺),然後站起來,拍掉身上的灰塵,再爬一次。人生是每個人都在攀爬的高山,但「希望」並不是一個錨點。名為「希望」的玩意兒太柔軟、蓬鬆、轉瞬即逝,沒有任何實質內容。它不是你能鍛鍊的肌肉,也沒有在任何地方牢牢扎根,只是一種來來去去的情緒。
里克特在老鼠身上發現的,是一種幾乎堅不可摧的東西。他可能沒注意到牠們適應了生死考驗,但牠們想必找到了一種更有效的游泳技巧來保存體力。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牠們變得越來越有韌性,直到開始相信自己能活下去。牠們的信心並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退,而是不減反增。牠們當時並不是「希望」能獲救,而是「拒絕」受死!在我看來,是「信念」使那些普通的實驗鼠變成了海軍陸戰鼠。
信念有兩個層次。首先是表面上的層次,我們的教練、老師、心理治療師和家長喜歡宣揚的那一面。他們都愛高嚷著「相信自己」,彷彿在人生的戰鬥中遇到困境,光靠「相信自己」就能撐下去。但一旦我們感到疲憊不堪,懷疑和不安全感就會滲透並打散這種脆弱的信念。
而另一種信念,是源自韌性。它來自你透過層層痛苦、疲憊和理性的努力,無視「放棄算了」這種永遠存在的誘惑,直到你找到一個甚至不知道它存在的燃料來源。這種信念消除了所有的自我懷疑,讓你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深信只要繼續前進,最終一定能凱旋而歸。這種程度的信念,能超越科學家的期望並改變一切。這不是一種能夠分享的情感,也不是某種智力的概念,而且沒人能把它送給你,它必須從你心中油然而生。
當迷失於茫茫大海,孤立無援時,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拚命游泳、弄清楚怎樣盡量撐下去,要麼注定會溺死。我天生心臟就有破洞和患有「鐮刀型血球性狀」,童年時期深受有毒壓力和學習障礙所折磨。我的潛力小得可憐,二十四歲時,我知道再這樣下去將虛耗人生。
很多人都誤以為我的成就與潛力有直接關聯,但我的成就並不等於我的潛能。每個人擁有的那一點點潛能,在心中埋得太深,大多數人永遠找不到,而我不僅找到了,並學會將它最大化。
我知道自己的人生故事可以變得更為精采,不只是因為那時看到自己的頹廢破敗,覺得該做出決定了:而在於是否有能力全力以赴、繼續努力,直到成為一個更為「自我賦權」的人。我對抗了自我懷疑和不安全感,當時每天都想放棄,但最終,信念開始顯現。我相信自己能進化,在於這二十多年來,每當遇到挑戰時,那同樣的信念給了我力量讓我堅持下去。我經常自我挑戰,看能把極限推到多遠,能為我的人生故事添加多少章節。我仍在尋找新的領域,仍好奇自己能從上述老鼠實驗中的筒底往上爬到多高。
很多人覺得他們的人生中缺少了某種(錢買不到的)東西,而這讓他們感到痛苦。他們試圖用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來填補,但這種空虛感不會完全消失,只是會稍微淡化,直到痛苦再度來襲。他們目前的人生,並不能最充分地表達他們是誰或可能成為誰。
不幸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走投無路到會對此現象採取行動。當你被矛盾的情緒和他人的觀點五花大綁時,就不可能汲取信念所提供的力量,而且很容易偏離「試圖自我進化」的衝動。你可能非常渴望體驗不同的東西、去不同的地方或成為不同的人,但當最輕微的阻力出現並挑戰你的決心時,你就會倒退,變回那個心中充滿不滿的人。你依然蠢蠢欲動,依然渴望成為一個新的人,但依然被困在你不滿足的現狀中,而有太多的人跟你一樣。
社群媒體加劇傳播了這種不滿的病毒,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世界上到處都是那些消費著虛幻滿足感的受損之人,他們尋求能立即讓大腦分泌多巴胺的快感來源—儘管這種東西根本沒有任何實質內容。數以百萬計的人不專注於自我成長,而是被「匱乏」所感染,讓他們自覺更為渺小。隨著這些軟弱、覺得想要什麼就該獲得什麼的人生受害者數量不斷增加,他們的內心對話變得更加有毒。
有意思的是,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許多質疑。我們想知道,如果我們在外表上看起來不一樣,如果在起跑點上有更多優勢,或在某個時刻得到幫助,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但很少人會質疑自己扭曲的思想。相反的,他們蒐集羞辱、生活鬧劇和心理問題,將它們囤積起來,直到心中充滿陳腐的悔恨和嫉妒,這些東西成了障礙,使他們無法成為最真實、最強大的自己。
在世界各地,數以億計的人選擇這樣過日子,但其實有另一種思考和存在方式。它幫助我重新掌控人生,清除道路上所有的障礙,直到我的生長因子變得接近無限。我現在仍有心煩意亂的時候,但我已經把心魔換成了邪惡的天使;而現在,包圍我的是好的心煩意亂:我被未來的目標所困擾,而不是過去的失敗—是對自己能變成什麼樣子、對進化的持續渴望而心煩意亂。
與此相關的工作和以前一樣痛苦,且吃力不討好,儘管我開發了一些能提供幫助的技術和技巧,但這個過程並沒有一定的原則、時數或步驟。重點是持續不斷地努力、學習和適應,而這需要堅定不移的紀律和信念—看起來很像走投無路的那種。你瞧,我就是那隻拒絕受死的實驗鼠!我現在在這裡,是為了向你展示如何抵達地獄的另一邊。
大多數關於「表現」和「可能性」的理論,都是在無菌實驗室的受控環境中孕育出來的,通常在大學演講廳中傳播。但我不是理論家,而是實踐家。與已故偉大的史蒂芬.霍金探索宇宙暗物質的方式類似,我對探索心靈中的暗物質(我們所有未開發的能量、能力和力量)充滿熱忱。我的人生哲學,已經在自己的心智實驗室裡透過無數的譏笑、失敗和成功得到驗證。
每個章節的尾聲,會有一篇「進化」單元。在軍中,「進化」指的是提高作戰技能的演習、練習或實踐。在本書中,進化是我們每個人都該面對的殘酷事實,也是你可以用來克服一切障礙,並在人生中脫穎而出的哲學和策略。
就像我前面說過的,本書絕對不是所謂的自救書,而是提供給你大腦的新兵訓練營。本書要說的是你他媽還要虛耗人生到什麼時候?本書是你心裡不想要,但你需要的Morning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