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二○二五年重版出來!
小鬱亂入 林妤恒、白琳
二○一六年,《小鬱亂入》誕生於一個簡單的想法——希望畢業製作不只是畢業製作,更希望用插畫的方式,打破社會對憂鬱症的誤解與汙名化。於是,我從家人的躁鬱症經驗出發,和白琳一起,一邊查資料、一邊摸索,嘗試用我們所學的設計與品牌語言,去訴說一件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卻在當時社會中仍被輕忽的事:理解憂鬱症,也理解那些曾被小鬱「亂入」的人。
當時的我們只是兩個設計系的大學生,懷著一點點的理想主義,沒料到這個畢業專題會走得那麼遠。從作品展到臉書專頁、從網路上的一篇篇貼文到後來的第一本出版品,小鬱這個角色不只沒有在畢業後被收進資料夾,反而成為我們、也成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一路上,我們收到過來自四面八方的留言,有人說「原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也有人說「因為小鬱,我不再討厭自己。」那些粉絲的支持,讓我們明白,當初那個簡單的想法,或許真的有了一點點影響。
八年前,當我們開始著手將《小鬱亂入》變成一本書時,白琳人在紐約,我在台灣。現在,我在柏林,白琳回到台灣。從那時起,我們就再也沒有身處同一個國家,但神奇的是:小鬱亂入始終是我們心頭共同的目標。即使時區不同、人生階段改變,這個角色依然讓我們連結,也讓我們持續思考:「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讓大家持續認識這個議題?」
這幾年,社會對心理健康的討論確實變得比以前多了。人們開始知道「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環,也越來越多人願意談論心理困擾,甚至主動尋求幫助。雖然偏見與誤解仍未完全消失,但我們正在一步步地往前走。而我自己,也從一個曾被小鬱「亂入」的人,慢慢學會了與小鬱共處——學會求助、學會療癒,也學會在跌倒後溫柔地扶起自己。而白琳更不只是只有小鬱,連阿焦(焦慮症)都參一腳她的生活。
所以,當我們決定重新出版這本書時,心裡滿是感激與珍惜。這不只是一個作品的延續,更像是一段旅程的回望。我們想把這段故事,重新交到讀者手上,也讓這個陪伴了我們九年的角色,有機會繼續陪伴更多人。
謝謝一路以來支持《小鬱亂入》的朋友們。感謝你們看見我們的用心,也感謝你們曾在留言、分享、點讚中,傳遞出一種默默的力量。是這些力量,讓我們一次又一次想繼續做下去,也讓小鬱得以活著、發聲、被記得。
最後,也謝謝此刻翻開這本書的你。或許你正在經歷人生的低潮,也或許你是為了理解身邊的人而拿起這本書。不論是哪一種,請相信「你並不孤單」。面對小鬱,旁人能做的不一定很多,但我們還是可以一起完成一些事:了解、談論、傾聽。
所以,當小鬱亂入的時候,讓我們繼續——抱‧緊‧處‧理‧吧。
推薦序
兩個很棒的人,為很棒的理想寫的書
志祺七七
我在二○一五年夏天認識「小鬱亂入」團隊。當時共同創辦的「圖文不符」發起了「不只是畢製」的專案,希望讓國內更多的大四畢業生,能透過畢製這段時間多做一些社會設計相關的專案,以回饋社會。看到他們提出「小鬱亂入」的企劃時,讓我想起了很多很多的事。大四時,我因為一些私人原因,在躁鬱和憂鬱之間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年多,直到入伍當兵後才豁然開朗。憂鬱症的汙名化,讓很多人即使身陷其中也不敢和別人討論,只因為「很丟臉」。「如果我們能翻轉這樣的現象,那這一定是件很棒的事吧?」──這句話在我腦中默默地浮現了出來。
本書透過可愛且簡單好懂的插畫、資訊設計及角色設計,降低了吸收原本複雜繁瑣的憂鬱症資訊的門檻。而吸收門檻的降低,也為憂鬱症患者們和一般大眾間打開了一個新的溝通橋梁,像是:「小鬱是什麼?」、「小鬱的歷史」、「被小鬱亂入會怎麼樣?」、「什麼樣的人容易被小鬱亂入?」、「曾經被小鬱亂入過的名人」以及「怎麼確定自己被小鬱亂入了?」等等……讓人在更容易理解憂鬱症之外,同時能主動發掘、認識自己的情緒。我相信讀者在看完這本書之後,都能對憂鬱症有更深的認識。除此之外,也還能了解當自己或周遭親朋好友遇到小鬱亂入時,我們能採取的作為。
透過認識憂鬱症,我們才有機會去除憂鬱症的汙名化,讓更多人能夠即時反應,挽救更多可能的悲劇。這是由兩個很棒的人,為了一個很棒的理想而寫下的一本書,而透過讀者的分享、應用,我們就能讓這個社會往更理想的模樣再前進一些。我很高興能在這些內容成型的前期就參與,並見證兩位作者一路走來的成長。我真心推薦這本書給大家,相信大家一定能從書中感受到作者的熱情,以及資訊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