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領域理論的道德心理學研究

領域理論的道德心理學研究

  • 定價:234
  • 優惠價:8720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道德教育實踐者和理論者一直致力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而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作為道德心理學新進展之一的領域理論,它以領域區分為基礎刻畫個體道德認知,以領域認知及其相互作用為基礎刻畫真實生活世界中多元、多樣和多變的個體道德心理現實,這對于我國的道德教育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劉春瓊編著的這本《領域理論的道德心理學研究》系統介紹、分析和討論了領域理論及其在道德心理學視野中的研究,系迄今國內心理學界第一部有關領域理論的專著。

既有領域理論的深入研究,包括其發展背景、立論根本、研究基礎以及其獨特的雙重個體發展觀,還在道德心理學發生背景、知情與知行關系的視野下提出領域理論的獨特之處,並對道德與文化的關系、領域理論的中國文化適應性作出了領域理論式的說明。《領域理論的道德心理學研究》對于道德教育和心理學的研究者、對廣大道德教育工作者都能引發深刻的理論思考,期待該書為您帶來思想啟迪。
 

目錄

導言
一、系統研究領域理論的必要性
二、領域理論的研究概況
三、本書的主題與範圍
第一章 領域理論的產生背景
第一節 領域理論簡史
一、特里爾的生平
二、領域理論的代表著作及其發展脈絡
第二節 皮亞杰、格沃斯與領域區分研究
一、追隨皮亞杰
二、分類的邏輯方法與道德和習俗的哲學區分
第三節 哈貝馬斯與領域背景研究
一、新康德主義與道德心理學的發展
二、哈貝馬斯與相互作用的背景分析
第四節 多元文化、個體沖突與領域文化研究
一、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與《走向全球倫理宣言》
二、個體社會交往中的沖突與《蘭德報告》
第二章 部分建構觀︰領域理論的立論基礎
第一節 特里爾建構主義觀點產生的影響因素
一、早期建構主義道德發展研究遭受的批評
二、皮亞杰後期思想對特里爾的重要影響
第二節 領域理論的部分建構觀
一、基于相互作用的部分建構觀
二、既具有同質性也具有異質性的個體思維發展觀
三、異時性的領域發展觀
第三節 對特里爾部分建構觀的比較與思考
一、科爾伯格與特里爾的相互作用觀的比較
二、對領域理論建構主義觀點的深入思考
第三章 領域區分︰領域理論的研究基礎
第一節 規則的系統本質與社會性發展研究的領域效度
一、規則與個體社會性發展
二、規則的系統本質與道德心理研究的效度
第二節 領域區分的動力和條件
一、領域區分的動力
二、領域區分的條件
第三節 領域區分的研究
一、區分領域的標準來源和不同質的社會交往
二、概念化的領域
三、研究領域區分和發展的兩種途徑
四、領域區分的證據和變量
第四章 領域內發展與領域問相互作用︰領域理論的個體發展視野
第一節 領域認知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內容與形式
一、從沖突到妥協︰道德發展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變化
二、領域理論對道德發展內容與形式的融合
第二節 習俗領域認知的發展
一、習俗發展的不同領域概念水平
二、習俗發展的動力形式
第三節 道德領域認知的發展
一、傳統道德發展研究缺乏領域效度
二、領域理論與道德發展中的他律和自律
三、道德領域認知的主題式發展
第四節 領域問的相互作用
一、對科爾伯格道德發展觀的領域理論式說明
二、領域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其應對
第五章 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背景下的領域理論
第一節 相互作用的基本問題
一、兒童是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
二、相互作用成分分析
第二節 相互作用中的背景因素研究
一、社會判斷行為變量
二、社會交往特性變量
三、社會角色和社會關系變量
四、主體特征變量
第三節 領域理論是情境主義的嗎——對領域理論重視背景因素的評價
一、情境主義及其發展
二、領域理論對情境變量的解釋——兼與情境主義的對比
第六章 道德知情、知行關系中的領域理論
第一節 道德知情、知行綜合化取向與領域理論
一、道德心理學知情、知行關系的研究取向
二、領域理論探討道德知行關系、知情關系的優越性體現
第二節 道德知行關系的領域理論研究
一、道德認知的範疇分析以及領域理論的繼承
二、領域理論關于道德知行關系的基本觀點
三、對領域理論知行關系的理性思考
第三節 道德知情關系的領域理論研究
一、心理學對知情關系的研究進展以及領域理論的繼承
二、領域理論關于道德知情關系的基本觀點
三、道德知情關系的領域適應性
四、領域理論知情觀的局限與創新
第七章 領域理論視野下的道德教育
第一節 超越科爾伯格︰道德教育的新理念與新證據
一、從普遍階段發展到領域發展
二、道德教育目標擴展︰廣義發展與相互作用
三、綜合、多層和多維的道德教育實踐與策略
第二節 領域理論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一、設置與領域相適應的課程教育
二、建立良好的道德氛圍
三、促進“發展性紀律”教育與道德自我的發展
第三節 領域理論道德教育觀的遺留問題以及對它的反思
一、理論層面缺乏系統性、充分性和完善性
二、實踐層面存在一系列挑戰
三、對我國道德教育具有針對性的啟示
第八章 領域理論視野下的道德與文化
第一節 文化道德及其缺陷
一、道德與文化
二、文化道德︰尋求共性
三、文化道德觀的局限和不足
第二節 領域理論對道德與文化關系的解釋
一、從文化道德到道德文化
二、領域理論的道德文化觀
三、領域理論道德文化觀的貢獻
第九章 領域理論視野下的中國道德文化
第一節 中國文化下的兩項領域理論實驗研究
一、“孝”與道德概念的主題研究
二、偷竊犯罪人員對偷竊問題的領域推理及其教育影響研究
第二節 從領域理論的視野看中國道德文化
一、中國道德文化中的習俗與道德
二、中國文化下的習俗道德化和道德習俗化表現
三、中國道德文化的領域區分性和沖突性表現
第十章 對領域理論的反觀與展望
第一節 對領域理論的反觀和質疑
一、從認知的領域特殊性取向進行反觀
二、從方法論層面進行反觀
三、領域理論是一種理論還是一種取向
四、領域理論的道德判斷是對科爾伯觀點的一種超越嗎
第二節 對領域理論的展望
一、領域模型︰尚未完結的建構
二、領域分類︰方法的滲透
三、領域視野︰對我國道德教育的新啟示
參考文獻
 

中國素有重視道德教育的文化傳統。孔子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也主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黨和國家也十分重視學校道德教育。2004年頒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針對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積極探索新世紀新階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然而,當代中國學校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並不盡如人意,與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與要求,與國家和社會對學校道德教育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相比,反差較大。究其成因,紛繁復雜。從德育心理學角度看,這與學校道德教育未能很好地遵循個體品德發展的心理規律不無關系。當代中國心理學主要重視研究人的認知發展規律,卻不太重視研究人的品德發展規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我國高校設置的大多數心理學和教育學專業,認知心理學及與其密切相關的課程所佔分量較重,而難覓德育心理學課程的蹤影;在新華書店或其他各類書店的心理學書架上,擺放的同樣主要是認知心理學及與其密切相關的心理學書籍,而難覓與德育心理學有關的論著。由于中國心理學研究者普遍不夠重視研究德育心理學,導致至今對不同年齡階段個體品德發展規律的認識還主要停留在當年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研究的水平上。我們知道,皮亞杰和科爾伯格主要探討了類主體的品德發展規律,沒有涉及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的品德發展規律。同時,由于中西方倫理文化的差異性,主要誕生于西方的德育心理學及相應的道德教育方法也不太適合中國的道德教育實際。中國人常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由于在學理上沒有弄清個體品德發展的規律,沒有找到一套合乎個體品德發展規律的道德教育方法,致使現實的學校道德教育實踐走了一些彎路,實效性不高,這是可以預料的。所以說,我們的學校道德教育需要德育心理學,德育心理學也需要研究並服務于學校道德教育實踐。

中國德育心理學思想的歷史悠久,但運用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方法來研究德育心理學的歷史卻很短。“文革”前的研究僅有《心理學報》上屈指可數的幾篇研究報告,如李伯黍等人的《關于少年兒童道德行為動機的心理分析》(1964年第1期)、賀宗鼎等人的《關于低年級學生自覺紀律性形成過程的初步探索》(1964年第1期)、章志光等人的《關于小學生課業責任心形成的實驗研究》(1964年第2期)和謝千秋的《關于青少年道德評價能力的一些研究》(1964’年第2期)等。“文革”後,隨著心理科學研究春天的到來,中國德育心理學才開始有系統的研究。除了介紹和評述國外的理論和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開始有了中國本土化的探索研究,出現了一些較有影響的德育心理學研究團隊。例如,上海師範大學李伯黍教授等人關于兒童和青少年道德認知發展的研究,北京師範大學章志光教授等人關于學生品德形成的內外條件及動力系統的研究以及關于建立中國品德心理學體系的設想,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關于教育與品德發展的研究,遼寧師範大學韓進之教授等人關于青少年理想形成和發展的研究,天津師範大學李懷美教授等人關于品德心理結構發展的研究,西南師範大學曾欣然教授關于品德結構及其發展的模擬實驗研究等。其中李伯黍教授、章志光教授和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李伯黍教授的研究團隊從研究道德認知發展拓展到研究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與價值、道德與社會化、品德發展與品德教育等領域。在岑國楨教授等人的努力下,該團隊的研究持續至今,先後出版了《品德心理研究》(1992)、《品德心理研究新進展》(1999)和《道德發展與德育模式》(1999)三本研究論著。章志光教授的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學生品德形成新探》(1993)一書中。林崇德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他的專著《品德發展心理學》(1989)中。可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大多數第一代德育心理學研究者退休之後,德育心理學的研究隊伍逐漸流失,研究力量逐漸分散,研究成果也不斷減少。目前一些第二代德育心理學研究者也退休在即。可以說,我國德育心理學的研究隊伍正面臨著斷層的危機,德育心理學的研究前景令人擔憂!

在德育心理學的學科建設上,我國著名德育心理學專家李伯黍教授早在1981年就呼吁建立“教育心理學的一門新分支——德育心理學”,韓進之和王憲清教授編寫了我國第一本《德育心理學概論》(1986),其後還有陳安福教授的《德育心理學》(1987)、林崇德教授的《品德發展心理學》(1989)、陳會昌教授的《道德發展心理學》(2004)。這些著作為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德育心理學學科體系進行了寶貴的探索,並為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不過,“初生之物,其形必丑”。可以說,中國德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至今還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建構和完善。

鑒于上述原因,我們組織編寫了這套“德育心理學叢書”,其具體目的,一是建構中國德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如上所述,我國德育心理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成熟的學科體系,需要進一步建構和完善。我們編寫這套“德育心理學叢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嘗試構建中國德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使之成為教育心理學的一個成熟分支學科。二是整合和培育中國德育心理學的研究隊伍。長期以來,我國德育心理學研究者人數一直不多,而且目前正面臨著斷層的危機。所以,我們試圖通過編寫這套“德育心理學叢書”,整合全國德育心理學的研究力量,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不辱使命,繼續進行李伯黍等老一輩心理學家開創的德育心理學研究事業。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套叢書吸引和培育更多年輕的志同道合者加入德育心理學的研究隊伍,以壯大我們的研究力量。

……
 

詳細資料

  • ISBN:9787544432443
  • 規格:平裝 / 268頁 / 21 x 14.8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針灸匠張寶旬食療養生書《對症食療小妙招》 祛除百病吃出健康!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翦商作者新作79折
  • 針灸匠張寶旬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