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號召批判性思維

號召批判性思維

  • 定價:576
  • 優惠價:87501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是劍橋思維技能測試的推薦用書。在網絡時代,發布和獲取信息的門檻大大降低,我們身邊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本書號召人們將批判性思維運用到時事討論、大眾媒體、有效寫作和問題解決等多種領域和情境中。本書將指導你如何運用各種批判性思維策略和工具去辨別、分析、評價和構建論證,如何將論證用於理性說服。
 

作者介紹

喬爾·盧迪諾(Joel Rudinow),哲學博士,曾在加拿大韋仕敦大學、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美國索諾馬州立大學擔任教授職務,現任美國聖羅莎初級學院哲學系主任。
 
文森特·巴里(Vincent E. Barry),在美國貝克斯菲爾德學院擔任哲學教授三十多年,出版多部哲學著作。
 

目錄

叢書總序  / iii
前言  / xvii
 
第1單元   基礎知識  / 1
第1章  批判性思維  / 3
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 4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 11
批判性思維的障礙 / 15
展望未來:問題與爭議 / 34
詞彙表 / 43
附加練習 / 44
註釋 / 46
第2章  語言  / 47
什麼是語言? / 48
語言的功能 / 49
語言中的意義 / 54
定義 / 59
詞彙表 / 79
附加練習 / 80
註釋 / 85
 
第2單元 論證:理性評議的基本媒介  / 87
第3章  論證  / 89
論證識別 / 91
論證分析 / 94
詞彙表 / 104
附加練習 / 105
註釋 / 109
第4章  論證分析Ⅰ:描述論證結構  / 111
論證分析的目標 / 111
基本方法 / 113
畫圖 / 115
投影圖 / 117
中級挑戰 / 121
詞彙表 / 135
附加練習 / 136
註釋 / 140
第5章  論證分析Ⅱ:轉述論證  / 142
轉述 / 142
高級應用 / 148
附加練習 / 150
註釋 / 154
 
第3單元 演繹推理  / 155
第6章  評價演繹論證Ⅰ:範疇邏輯  / 157
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 / 158
論證形式 / 161
範疇邏輯 / 172
術語表 / 193
附加練習 / 194
第7章  評價演繹論證Ⅱ:真值函數邏輯  / 199
邏輯運算符的真值函數分析 / 200
論證形式 / 207
用真值表測試有效性 / 219
術語表 / 223
附加練習 / 225
註釋 / 228
 
第4單元 歸納推理  / 229
第8章  評價歸納論證Ⅰ:概括和類比  / 231
評估歸納強度 / 232
類比推理 / 238
詞彙表 / 251
附加練習 / 252
註釋 / 257
第9章  評價歸納論證Ⅱ:假言推理和舉證責任  / 259
推定與舉證責任 / 260
假言推理 / 262
因果推理 / 272
詞彙表 / 279
附加練習 / 280
註釋 / 283
 
第5單元 評價整個論證  / 285
第10章  評價前提:不證自明、一致性與間接證明  / 287
必然真理 / 289
未定主張 / 292
超越不證自明 / 298
詞彙表 / 302
附加練習 / 302
註釋 / 306
第11章  非形式謬誤Ⅰ:假設、語言、相關性與權威  / 307
謬誤的假設 / 308
語言謬誤 / 312
相關謬誤 / 329
訴諸權威謬誤 / 351
詞彙表 / 356
附加練習 / 358
註釋 / 361
第12章  非形式謬誤Ⅱ:歸納推理  / 364
民意調查、或然性和統計學 / 365
類比和舉證責任 / 371
因果關係 / 373
最後的提醒 / 379
詞彙表 / 382
附加練習 / 383
註釋 / 388
第13章  捍衛你的立場:論證寫作  / 389
意識和參與 / 390
問題陳述 / 391
研究和媒體 / 393
主旨句 / 401
論證設計 / 402
自我表達 / 405
詞彙表 / 410
附加練習 / 410
註釋 / 411
 
附錄 部分練習的答案和提示 / 412
附錄 專題清單 / 418
索引 / 425
譯者後記 / 433
 

邁向教育改革的核心:培養作為21世紀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莊子》
21世紀以來,國際上出現了21世紀技能導向的教育改革運動,越來越多地從重視基礎性讀寫算的“3R”技能(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轉向重視面向所有人的高階性、多維性和複雜性的“4C”技能(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以應對全球競爭、人工智能和知識社會帶來的迫切挑戰。作為21世紀技能核心的批判性思維技能,日益被認為是21世紀個體生存力、社會創新力、國家競爭力的核心以及個體自由和社會進步的標誌,也應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21世紀教育改革的核心
 
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西方世界興起的後現代諸種思考如後殖民主義、後結構主義和批判主義,並未產生一種後現代社會。“柏林牆的倒塌”反而預告了現代性的全球擴展。這種全球擴展又進一步受到全球貿易和技術進步特別是數字革命的推進,從而產生了一種知識經濟的全球化,一種新的現代化形式。
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推動了以21世紀技能為導向的全球教育改革運動。知識經濟正在改變全球勞動力市場對技能水平的要求。在工業國家,以知識為基礎的行業迅速擴張,勞動力市場需求也相應發生改變,對勞動力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擴展,又迫使各國革新和提升自己的勞動力培養水平,以維持和改善其國家在全球競爭中的相對位置。未來勞動力水平成為了各國全球競爭力的核心關注。各國在全球性PISA測試中排名的焦慮,就是其表現之一。因此,OECD指出,個人和社會在21世紀的生存法則就是掌握21世紀技能。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的3R技能已經不能勝任新時代的要求了。於是,自21世紀以來,很多工業國家和國際組織不斷推出不同版本的21世紀技能框架,並由此形成了21世紀技能教育改革運動。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環球教育中心(Center for Universal Education at Brookings)2016年對113個國家的教育系統所做的調查,與過去相比,在全球範圍內,正規教育越來越強調發展學生廣泛的技能(超越傳統學科知識)。
 
很多國家或組織制定了21世紀技能框架,界定本國或組織所認可的21世紀最為重要的技能或能力,來引領學校變革和課程教學變革。各國的21世紀技能框架雖然彼此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三個部分:4C技能;ICT技能;生活與職業技能。這些技能基本上具有三個主要特徵:橫向的或通用的,不與特定的領域直接聯繫,但與很多領域相關;多維度的,包含知識、技能和態度;與高階技能和行為相關,涉及應對複雜問題和突發情況的能力。[ ]從國際教育史來看,這些技能中具有革命性的部分就是4C技能。因此,我們還可以把21世紀技能改革運動理解為從21世紀之前的知識性和基礎性的3R運動變革為21世紀技能性和高階性的4C運動。
作為高階技能的4C,正是全球知識經濟時代所迫切需要的技能。2012年,全球最大的管理教育機構即美國管理協會(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進行了一項針對關鍵技能的調查(AMA 2012 Critical Skills Survey),在被調查的768位企業管理者中,有90%以上的管理者認為4C技能最重要或重要(表1)。當技術越來越聰明時,作為人的獨特的4C技能變得尤為必要和迫切,其中,批判性思維技能最重要。
 
表1. 認為4C技能對企業發展最重要或重要的企業管理者比例[ ]
4C技能 百分比
批判性思維技能 97.2%
溝通技能 95.5%
合作技能 93%
創造力和創新技能 91.6%
 
批判性思維技能居於21世紀技能的核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21世紀技能框架的核心是作為道德成熟和理智成熟的個體為自己思考並承擔起自己的學習和行動責任的能力,這種“自我反思”是自主性、互動地使用技術以及在異文化中交流三個組成部分的共同核心或更高階的部分。在美國的21世紀技能框架中,“生活與職業技能”就是個體要適應多種不同的角色和職責,要在具有模糊、多變的環境中有效地工作,必然需要自我調整和自我反思的技能;“信息、媒介與技術技能”的核心是個體批判性地評估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能;在“學習與創新技能”的4C技能中,沒有批判性思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創造,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溝通與合作。在對各國21世紀技能框架的進一步梳理中,我們可以發現批判性思維技能處於最重要的位置上(表2)。
表2. 21世紀技能重要性排序圖[ ]
 
美國教育戰略家托尼瓦格納(Tony Wagner)提出21世紀的“七大生存技能”(Seven Survival Skills),同樣把批判性思維放在首要的位置:1.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2.合作與領導力;3.機敏與應變力;4.首創精神與企業家精神;5.有效的書面與口頭溝通能力;6.信息的獲取與分析;7.好奇心與想像力。瓦格納這份源于商業領袖、政治家、學者、教育家所提出的21世紀技能清單,顯示了他們擔心21世紀的學生“不會思考”。[ ]
在不斷走向計算機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對人知識習得數量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但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僅靠積累大量知識難以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才,難以培養創新人才,只有知識不會思考的人腦會逐漸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沒有思考和高階技能,知識只是死的知識、惰性的知識,要成為活的知識,要導向知識的深層理解、善於思考並在新情境中使用知識,就必須導向高階技能,導向批判性思維。這樣一種超越基礎知識、培養高階技能的轉向,是一個重大的教育範式和課程領導范式的變革。[ ]
因此,美國教育研究機構“課程重構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 CCR)對美國面向2030年的課程變革做了細緻規劃,提出從四個維度即知識、技能、品格和元學習來重構面向2030年的美國課程。知識維度強調要更加針對地與真實世界相關,以提升思考的基礎和現實性;技能維度著重發展以4C為核心的21世紀技能;品格維度強調從價值觀和信念來幫助學習者做決策;元學習維度包含元認知和成長型思維,強調對學習的反思性的調控。[ ]這四個維度課程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維。
相應地,21世紀技能的教學和評價也是以批判性思維作為核心。比如美國的21世紀學習示範學校(The 21st Century Learning Exemplar Schools)使用“21世紀技能”量表來監控和評價教學過程和學習結果(表3)。該量表既是教學工具,也是評價工具。教學主要是基於項目式學習,評價任務力求讓學生的推理和思維可見。在21世紀技能中,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和決策緊密相關,學習者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來規劃學習與研究、管理項目、解決問題和做出明智決策。批判性思維是創新和創造力的前提,溝通與合作也離不開批判性思維。
表3.“21世紀技能”評價量表
21世紀技能 卓越 熟練 基本 新手 計分
批判性思維技能 在評價、分析與綜合方面持續展示多種技能 經常應用批判性思維 發展多種批判性思維技能 在評價和分析方面,存在困難
問題解決技能 準確確定解決問題的順序,在多種情境中應用問題解決技能 通常能以考慮周到的順序解決問題 能夠識別各部分問題,但需要得到幫助才能解決問題 感到跟隨問題解決步驟和得出答案具有挑戰性
創造力和創新技能 始終在項目中展示靈活性和原創性,提出很多新問題和做事的方法 通過教師提出一些建議和觀點,學生可以創造新事物 喜歡創造性地思考,但有時不能提出很多新觀點 自己很難提出新的和原創性的觀點
溝通與合作技能 當與他人分享觀點以及合作學習時,會很激動,參與感強 是一個很好的團隊成員——傾聽他人的觀點,把自己的觀點解釋得很清楚 喜歡成為團隊的一部分,但遇到太多不同觀點或他人不認同某一觀點時,會很困惑 有時很難與他人合作並接受他人的觀點。喜歡以自己的方式做事
評論 總分
 
批判性思維技能成為21世紀技能教育改革運動的核心,不僅有著其所強調的經濟、社會、文化甚至政治意義,同時也在顯示,從人類批判精神的發展史來看,這種核心恰恰也是人的更高發展的核心,體現了人的尊嚴和價值的普遍提高。
 
二、邁向理性的普遍使用:批判性思維精神史的考察
 
批判性思維的精神源泉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蘇格拉底的教學實踐。蘇格拉底認為,未經批判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他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去追問別人所主張的信條,他發現,即使那些權威所聲稱的信條,也有很多證據不充分、思維不清晰和邏輯不一致性。蘇格拉底之後的柏拉圖、亞裡士多德以及後來的懷疑主義者都強調系統且理性的思考,藉以超越表像,探討事物表面之下更為深層的現實。
黑暗的中世紀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湧現了一大批學者,開始對宗教、藝術、社會、人性、法律和自由進行批判性思考。其中明確探討理智誤用的是培根於1605年出版的《學術的進展》,該書可以被視為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本教科書。……。因此,學問和知識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在他看來,學問受到輕蔑有三種原因:宗教狂熱和猜忌;政治傲慢;學者本身的錯誤和不成熟。
笛卡爾於1628年寫成的《指導心靈的規則》,可以被認為是第二本批判性思維的教科書。他強調直覺和演繹是人類理性的運用方式……。思維要清晰和精確,思考的每個部分都需要進行質疑和檢驗。
托馬斯﹒莫爾在其《烏托邦》中提出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模式,認為現存世界的每個領域都要受到批判。霍布斯認為每個事物都應該基於證據和理性來進行闡釋。洛克則強調為了捍衛人的基本權利,政府應該接受其公民的理性批判。法國的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狄德羅認為,所有的權威都必須接受批判性思維的檢驗,一切都必須經由理性的稱量,並在理性的法庭面前尋求自己的合法性。
波義耳的《懷疑派的化學家》批判了之前的化學理論,把化學從煉金術中脫離開來,使之成為一門科學。之後,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以及牛頓都批判了自我中心的世界觀,強調明智的、基於細心收集證據的推理。
在18世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將批判性思維運用於經濟學。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則指向了理性自身。隨後的19世紀,馬克思開始批判性思考資本主義的問題,提出了著名的社會學、經濟學和哲學的批判。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中把批判性思維應用于人類文化史和生物生命的基礎。弗洛伊德把批判性思維應用到人的無意識領域。
20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薩姆納(W. Sumner)於1906年出版了關於社會學人類學基礎的研究成果——《民俗論》,記述了人類思考中的社會中心傾向以及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灌輸的工具。他發現,學校按照一個模式來培養所有學生,使所有學生接受所謂的正統觀念,而這些正統觀念充滿了大量的錯誤、一知半解和膚淺的概括,因此,要對任何被接受的信條和主張進行檢驗和驗證,以發現它們是否符合現實。薩姆納進而指出,批判能力是教育的產品,是一種精神的習慣和力量,是人類福祉的基本條件……。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具有良好批判能力的公民。[ ]
杜威在其1910年出版的《我們如何思考》中深入地探討了批判性思維和教育過程的關係,把它界定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對其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按照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來界定教學過程,把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密切聯繫起來。杜威在其1938年的《邏輯:探究的理論》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工具主義的批判性思維觀,即探究觀。第一,探究是一種有機體的成長行為和生存行為,是有機體與環境互動的根本方式及工具。第二,探究不是盲目和隨意的,而是一種受控的或定向的、帶有邏輯性的轉變,從一種不確定的情境轉向一種其成分的差異和關係都是確定的情境,從而把初始情境的各要素轉換為統一的整體。第三,這種為達到某種結果的有控制的探究努力,存在於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常識探究,也包括科學探究。第四,探究的邏輯並非一種超越性和先驗性的工具,而是在各類探究行為中所產生的並不斷發展的工具,是可以改善和發展的,具有人為性和契約性。邏輯探究的結果,即作為“有根據的可斷言性”的知識,也是動態的、過程的,也具有工具性。
從這個角度,杜威把民主作為一種聯合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聯合的反省思維。民主是一種理智保障,保障個體和群體的經驗交流和經驗開放。因此,民主的程度的標準,也就是保障反省思維的標準:“群體內成員有意識地分享的利益是否豐富和多樣”,“與其他團體的相互作用達到何種程度的充分和自由”。形成反省和探究的共同體,是杜威終身的教育和社會理想。[ ]
杜威之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不僅成為教育的基本目標,批判性思維還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中,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和實踐貢獻較大的學者有恩尼斯(Robert Ennis)、麥克佩克(John McPeck)、保羅(Richard Paul)、謝夫勒(Israel Scheffler)和西格爾( Harvey Siegel)等。在這些人的推動下,批判性思維研究及培養在美國獲得長足進展。
在1970-1997年期間,美國出現了批判性思維運動,在研究和實踐上經歷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主要由哲學家主導,專注於邏輯、論證和推理,批判性思維被發展為一個獨立領域,並出現了以批判性思維理念為基礎的考試模式。不過,這個時期主要從相對狹隘和技術的角度來看待推理和邏輯,忽視了邏輯的廣闊運用。第二次浪潮出現在80年代,人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批判性思維,並形成了鬆散的群體。有從認知心理學、批判教育學和女性主義來研究批判性思維,也有從生物學、商業和護理等角度來研究和實踐批判性思維,並探討了被第一次浪潮所忽視的要素:情感、直覺、想像和創造力。總的來說,第二次浪潮要比第一次更加綜合,更多從傳統的邏輯和修辭之外來看批判性思維。但由於缺乏共享的智力傳統,第二次浪潮呈現出一種模糊的綜合性,比較鬆散,不夠整合,不夠一致,也不夠深入和嚴謹。但是,有關批判性思維的會議和倡議文件最終促使批判性思維在教育中的發展。其中在高等教育層面尤為顯著,很多大學開始增設批判性思維的通識課。而在中小學,美國部分州的教育部門開始將批判性思維納入到課程框架中,教師也開始修改他們的教學計劃。批判性思維的教科書和培訓項目成為了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
第三次浪潮開始於90年代,試圖超越嚴謹而不綜合的第一次浪潮與綜合而不嚴謹的第二次浪潮,儘管真正的理論建樹不多。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出版的一項關於批判性思維專家共識的研究。來自教育學、哲學、社會科學和物理學等領域的46位專家基於量化研究方法,從認知技能和情感特質兩方面對批判性思維進行了理論建構,達成了有關批判性思維的專家共識。他們認為批判性思維的特徵是:有目的的、自我調整的判斷,這種判斷是理解、分析、評價和推理的結果,也是基於證據、概念、標準和情境的考慮而得出的。在此以後,批判性思維的專家與學校的教師合作開展了很多研究項目,批判性思維研究的重心下移逐漸成為90年代後的主流。[ ]
這裡可以把新世紀以來21世紀技能改革運動對批判性思維的強調視為第四次浪潮。不過,這一次主要是從經濟競爭和技術發展的角度把批判性思維技能視為21世紀個體生存和社會繁榮的第一技能,並把它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
因此,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技能一直是人類進程的基本部分,至少在不同社會的精英階層的教育中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批判性思維這個21世紀技能同時也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於公元前3世紀所提出的技能。當然,不同的是,今天的思維技能更加具有跨學科性、多維性、合作性和高階性,並且是對每個人的要求。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技能,已不再是偶然的、附帶的教育和教學的點綴,而必須成為我們教育體系中普遍的刻意行為。如果要致力於更加公平和有效的教育,那麼,我們就必須普遍教授兒童如何去思考,幫助所有兒童去習得批判性思維技能。也就是說,在柏拉圖時代,作為精英階層的“奢侈品”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在21世紀的全球知識經濟時代,必須走向每個人。
馬克思認為,人並不滿足於像畜類那樣吃飽飯,還要求富有尊嚴的和創造性的勞動和生活,人類必然會克服其所經歷的異化,邁向自由的境界。在康德看來,人的自由其核心是精神的自由,使用理性的自由。人……,其自然稟賦的目的在於使用其理性;其自然稟賦將會充分地發展出來,這是大自然的一項隱蔽計劃。[ ]相反,人類若是也像他們所畜牧的羊群那樣溫順馴良,羞于或怯於使用自己的大腦,就難以為自己的生活創造出比自己家畜的生活更大的價值來。在當今的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批判性思維技能作為21世紀第一技能意味著理性的普遍使用,意味著人的自由和高貴的更高發展。
毫無疑問,批判性思維應該成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幫助個體嫻於批判思考,善於收集、分析、總結和評價信息,同時能夠辨別和鑒別錯誤信息、自己的固執片面、所屬社會和文化中不自覺的狹隘和偏見以及政治集團故意的意識形態煙霧,那麼,在今天這個海量信息的時代,在這個流動的、不確定的時代,在這個日益複雜、日益多元以及日益令人困惑的世界裡,他們就會擁有一雙慧眼來把這個世界來看個清楚明白,去過一種屬￿自己的明智的幸福生活,並能理智和明智地促進共同體、社會、國家和全球的持續發展和繁榮。今天,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連家庭主婦也不禁輕輕地自問,“我到底該買什麼呢?”
毫無疑問,批判性思維已經成為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核心,被視為21世紀成功地生活、成功地工作的第一技能,並被納入到各自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之中,作為其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標誌。
毫無疑問,那些還不重視批判性思維、沒有把它作為教育改革核心的國家,包括中國,應該認真地對待它,思考它,以自己的方式跟隨這一浩浩蕩蕩的潮流,提升其在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力,提升人之作為人的高貴性,實現大自然隱蔽的計劃。
 
三、服務國家戰略:批判性思維技能應該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核心
 
21世紀以來,中國逐漸走向外向,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及戰略已深度融入世界及其全球化進程之中。但是,這種外向發展戰略如“一帶一路”戰略的成功實施,需要人才的保障,如特別需要“拔尖創新人才”、“非通用語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優秀來華留學生”、“國別問題研究人才”等五類人才。因此,外向的國家發展戰略必然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上與國際接軌,把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為批判性思維技能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在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根本標誌和指標。
但是,我國當前的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規避中等發達陷阱、邁向世界甚至領導世界等戰略嘗試,遭遇到國內創新和創造力不足的不利局面,所培養的人才規格和數量還不能滿足黨和國家戰略大局的需求。PISA測試顯示,上海學生在批判性思維、合作性問題解決技能等高階技能方面存在著不足,在問題解決的計劃性和徹底性方面與歐美學生存在著差距,在真實性學習體驗方面也比較貧乏。[ ]而且,PISA的數據還表明,同樣數量的學生,在具有較高問題解決技能的人數方面,上海也相對較少。[ ]顯然,相比之下,我們的教育沒有很好地提升學生的高階技能,沒有培養數量眾多的具有高階技能的學生。近14億的人口中蘊藏著數量龐大的高創造力和高智商的人群,但我們沒有教育好我們這些最優秀的孩子,且不說培養每個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技能。
與美國相比,我們的教育還沒有把批判性思維作為教育的目的,並貫穿到學科學習之中。我們的課程、課本、教學和評價仍然集中于傳統的知識層面。在美任職的華人教授趙勇認為,中國教育界強調學習知識,美國教育強調學習思考。他極力推崇美國教育,認為中國教育泯滅了孩子的批判精神和創造力。[ ]
對此,儘管自近代以來,一些先進的中國人嘗試引進西方的技術、科學和民主來改造我們的對批判性思維不太友好的文化傳統,但取得的效果有限。即使是今天,有力者霸道威嚇、好勇鬥狠以及無力者狹隘偏執、呼天搶地的邏輯,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很少有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很少有良好的論證、說理和傾聽,政府決策以及決策的實施,也很少有充分的論證和評估。
隨著中國的逐漸崛起,人們同時也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不僅需要德先生和賽先生,還需要邏先生(logic,即邏輯)。沒有批判性思維,民主和科學也很難真正推進,德先生和賽先生很難在中國立足。因為民主和科學,實際上就是理性反思的事業。民主需要溫和、理性和開放的公民,科學需要質疑和探究精神。
但是強調“教育即思考”的教育改革,總是遭受來自我們傳統中“教育即道德”、“教育即知識”的阻礙和質疑。“教育即道德”的傳統認為,教育是培養一種仁厚深沉的德性,強調教育即思考會把道德變成算計,培養出瑣碎的斤斤計較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教育即知識”的傳統認為,教育首先是學習知識,特別是扎實的系統的知識,強調教育即思考會導致表面熱鬧、實際上“搞亂課堂”、什麼都學不到的結果。
這兩種觀點都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本質的誤解,也並未看到,社會生活越來越複雜,道德必然需要源於理性思考,知識學習固然重要,但知識並不自動邁向思考,而且,以培養批判性思維作為目標,知識會得到大量積聚、評估和使用,成為真正的活的知識。
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教育,要求4C與3R整合起來,不是不強調知識,而是強調超越知識,培養技能。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維需要深層次的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和理解,否則談不上去理解和思考一個問題。但是,我們更要認識到,學校教育不僅是培養物理學家和文學家,而更是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技能從而致力於文化變革和社會變革的公民,進而使我們的社會成為一個探究的共同體、創新的共同體和致力於人的更高發展的共同體。
因此,對於中國的教育改革來說,需要把批判性思維納入到教育改革的核心,並依據這個核心,也就是說,依據思考品質和理性精神來改革我們的“教育即知識”、“教育即道德”的教育傳統,把知識、思考和道德以思考為中心統一起來,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的批判性思維培養之路。
有些人出於意識形態安全和保護中國固有文化的角度,對於學校教育轉向批判性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在公共領域的運用抱有疑慮,甚至敵意。對此,我們要認識到,同時歷史也多次證明,不經過理性探討和確認來捍衛意識形態安全以及文化特色的防護堤是虛假的、脆弱的,也容易被攻破。在一個數字化、多元化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必然要走出、實際上我們已經走出去,我們必然要遭遇對手,必然要捲入世界之中,與世界競爭,進行偉大的搏鬥,提升我們的競爭地位,因此,我們只有跟隨21世紀技能教育改革運動的浪潮,結合自身的特點,勇敢地把批判性思維納入到教育改革的核心,才能建構真實的理性的防護堤。
這裡需要再次強調,“教學生知識”和“教學生思考”是兩種不同的應對世界的教育策略,前者指向很少變化的依靠常規運轉的社會,而後者則指向應對不確定的高度變化的世界。根據一項針對批判性思維的元分析表明,當批判性思維作為特定課程內容中一個獨立領域來教授時,會產生最大的學習效果,但如果只是將批判性思維作為“教學的副產品”來教授的話,則會產生最小的效果。[ ]因而,有目的地進行批判性思維教學被看作是教會學生使用該技能的最強有力的方法,批判性思維技能應成為教育教學的核心目標,而不是副產品。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即使我們的學校教育倡導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但如果在學校之外得不到鍛煉和使用的話,就會成為“屠龍之技”,並逐漸喪失。如果批判性思維的每次使用都給個體帶來不利的結果,個體就會選擇消極順從的人生策略。一個強大的中國和中國教育需要紮根于新文化,否則批判性思維就沒有土壤,得不到滋養,也沒有施展的機會和舞臺。
我們要從戰略上認真對待和決然轉向培養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教育改革。中華民族的未來和中國21世紀的全球競爭力,取決於每個人、每個人的大腦和思考技能。培養理性、仁愛和力行的國民是中國夢的基石。我們要信任大腦的理性使用。任性的決策與呼天搶地的申訴方式,才是中國夢的最大障礙。
同時,作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的國家,我們要有更大理論氣度和人類情懷,去把批判性思維技能視為個體自由和社會進步的標誌,發展每一個人自由發展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實現《共產黨宣言》所憧憬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人類理想。
因此,我們的教育改革要勇敢地把培養批判性思維技能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德性轉化理智德性,把學習知識提升為學習思維。就目前而言,這幾點是必要的:1.確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整體性和各年級的批判性思維培養計劃,開設獨立的批判性思維課程;2.加強課程的理性思維品質,探討並強調學科和跨學科中的批判性思維;3.增加探究性教學方式,把發展工具性和解放性的批判性思維技能落實到每次的教學之中;4.把高階思維能力作為學習評價的重點;5.建立不同觀點、甚至錯誤受到歡迎的班級文化和學校文化;6.利用現代技術,促進學生思維技能的發展;7.教師教育中加強批判性思維課程,教師要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技能的人,並能夠示範和引領這一技能的發展。這些措施不是忽視德性和忽視知識的教育改革,知識和道德會在思考中得到增值和提升,並進而提升我們的全球競爭力,推動建立一個正義和包容的世界。
 
四、結語:關於本譯叢
是的,關於批判性思維,我們已經談論很多了,但是,它被談論的程度還不夠深,被談論的範圍還不夠廣;是的,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也有批判性思維,但批判性思維並不發達,並未受到很好地推崇和探討,更沒有被宣稱為人的高貴和尊嚴之處;是的,市場上已經有不少批判性思維的書籍了,但還不夠多,不夠全面,更沒有專門應對21世紀教育變革以及21世紀技能教育改革運動,沒有專門指向教育變革和中小學教育教育變革。
本譯叢所選5本圖書主要面向廣大教師和高年級學生,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具有實用性、簡易性和案例性,避免過於理論化和形式邏輯化;第二,強調相對系統性和前沿性,不僅涉及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而且還涉及其與溝通、合作、問題解決和創造力的關係,也就是全球21世紀教育改革所推崇的4C的關係。五本圖書的主題分別如下:
五本圖書的主題分別如下:
第一本號召進行批判性思維(號召批判性思維:Invita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本書是劍橋思維技能測試的推薦用書。在網絡時代,發佈和獲取信息的門檻大為降低,我們身邊充斥著良莠不齊的信息,不少人因此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顛倒黑白、是非不分。本書號召人們將批判性思維運用到時事討論、大眾媒體、有效寫作和問題解決中。本書將會教你如何辨別、分析、評價和構建論證,如何將論證用於理性說服。本書有一個配套的網站,裡面提供了強大的在線工具和具有互動性的練習,不僅可以幫助你記住重要的概念,而且學會如何運用它們。
第二本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實用指南(批判性思維實用指南:決定該做什麼和相信什麼:A Practical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Deciding What to Do and Believe)。
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職業生涯中,學會批判地思考該相信什麼和做什麼對於我們取得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目前為止,大部分同類書籍關注的都是批判性思維在哲學領域的形式運用,而本書去掉了繁瑣的邏輯符號,以一種更寬廣的視角探討了批判性思維的概念、方法和標準,提供了定義、分析和評價證據和論證的實用策略。同時,它建立了一個跨學科的批判性思維框架,這個思維框架幾乎可以運用到所有實踐領域中,無論是你的專業學習,還是日常工作和生活!
第三本探討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思維技能: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Thinking Skills: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本書是劍橋思維技能測試的指定教材,涵蓋了劍橋AS和A level考試大綱的所有評價目標和內容,同時還適用於BMAT和TSA等入學考試。本書談論的是高階思維技能,並以劍橋思維技能測試的兩部分為基本框架——批判性思維關注的是分析、評價和構建論證,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現;問題解決關注的是篩選信息、尋找解決步驟和相似性,多以數學題的形式出現。雖有不同的形式,但兩者都是基於邏輯的運用。本書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提高你的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幫助你成為有效的思考者!
 
第四本探討批判性思維與溝通、合作的關係(批判性思維與溝通:理性在論證中的運用: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Reason in Argument)
批判性思維、溝通與合作都被認為是21世紀的核心技能之一。然而,批判性思維通常被認為具有對抗性,不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真的是這樣嗎?本書將要打破這種刻板印象,提出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和共向性論證模式,以實現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本書中,批判性思維被定義為一個以論證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循環探究過程,與中國人所強調的中庸和辯證思維高度契合。透過本書,你可以學會如何在從日常對話到結構化辯論、學術寫作等不同情境中,構建有說服力的論證和反駁。
第五本涉及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越思考越會思考: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 More, Think Better)
本書是香港大學思維訓練課程的教材。作為21世紀的核心技能之一,創造力被認為是人類在人工智能面前最後的領地。本書介紹了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的一些基本原則和工具,它們可以使你的思考更加系統、邏輯和富有想像力。在本書中,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被認為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我們在問題情境中需要創造力將事物聯繫起來、生成新想法,同時也需要批判性思維去評價和改進這些想法。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那麼創造力只能帶來憑空臆造的荒誕;如果沒有創造力,那麼批判性思維只能帶來邏輯堆砌的貧瘠!
這五本書所構成的譯叢試圖在國內率先探討批判性思維及其培養,並把它與問題解決技能、溝通技能、合作技能以及創造力的培養聯繫起來,回應了從3R到4C的全球教育變革趨勢,旨在倡導用富有思維品質的教育來建設教育強國、應對21世紀的挑戰,幫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人最初研究批判教育學、教育哲學,今天轉向知識論和批判性思維,算是追求一種“道”與“技”的結合。這不是“技進於道”,而是“道求於技”。解放性的“道”的事業,需要數據、證據和良好的論證的支撐。當我們確立了明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後,批判性思維有助於它的澄清、評估和落實。就教育而言,最迫切和重要的是,中小學教師要加強學習和落實知識論和批判性思維的教育。小譯叢也有大關懷。這也是光華集團及劉子馨先生的卓見。當然,沒有上海學林出版社的高度專業性的工作,無論是小譯叢還是大關懷,也都無法落實。感謝段學儉先生的大力支持。
 
彭正梅
于華東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
2017年10月1日
 
 

詳細資料

  • ISBN:9787548614364
  • 規格:平裝 / 464頁 / 23.8 x 17.2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針灸匠張寶旬
  • 手作新書79折起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