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 定價:474
  • 優惠價:8741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人類在歷史發展中常常要面臨來自人或自然的一系列重大挑戰,在這些重大挑戰交匯的關節點上,人類社會存在多種可能的走向。”20世紀三四十年代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引發了眾多思想家的思考,他們試圖探尋這場全人類危機的最深層根源,並努力尋找逃離困境、走向光明的道路。卡爾.波蘭尼就是這眾多思想家之一,凝聚其深刻洞見的《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於1944年在美國首次出版,隨即被譽為20世紀該領域最重要、最具創造性的作品,並經受時間考驗,成為“20世紀的經典之作”,啟發了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諸多學科的學術議程。

《大轉型》一書描述了歐洲文明從前工業世界到工業化時代的大轉型,揭示了伴隨這個過程所發生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社會政策、經濟政策、國內與國際政治經濟上的大轉變。波蘭尼不僅精當指出了自我調適的自由市場的內在缺陷,還準確預言了這種“市場經濟”對人、自然、生產組織的嚴重破壞及其悲劇性的社會後果和國家干預的必要性,對21世紀的中國與世界仍極具啟發與參考。
 

作者介紹

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

1886年10月25日出生於奧匈帝國匈牙利王國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家庭,1924年移居奧地利,1934年起先後遷居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曾執教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本寧頓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等諸多學術機構,1964年4月23日與世長辭。波蘭尼著有《大轉型》《達荷美與奴隸貿易》《人的生計》《早期帝國的貿易與市場》(合著)等作品,是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想家、政治經濟學家、經濟人類學家和經濟史學家之一。
 

目錄

前言 約瑟夫 • 斯蒂格利茨
導言 弗雷德 • 布洛克
2001 年版附注
作者致謝
 
第一卷  國際組織
第一章 百年和平
第二章 保守的20 年代,革命的30 年代
 
第二卷  市場經濟的興衰
第一篇  撒旦的磨坊
第三章 “安身與致富”
第四章 諸社會與諸經濟體系
第五章 市場模式的演進
第六章 自發調節的市場與虛擬商品 :勞動、土地與貨幣
第七章 《斯品漢姆蘭法令》,1795
第八章 前奏與後果
第九章 貧困與烏托邦
第十章 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的發現
笫二篇  自我保護的社會
第十一章   人、自然與生產組織
第十二章   自由主義信條的誕生
第十三章 自由主義信條的誕生(續):階級利益與社會變遷
第十四章 市場與人
第十五章   市場與自然
第十六章 市場與生產組織
第十七章 自我調節的削弱
第十八章 破壞性張力
 
第三卷 進行中的轉變
第十九章    大眾政府與市場經濟 
第二十章    社會變遷中的歷史 
第二十一章 複雜社會裡的自由
資料來源注釋
索 引
 
 

能夠為卡爾· 波蘭尼這本經典著作撰寫前言,是一件榮幸的事。這本書描述了歐洲文明從前工業世界到工業化時代的大轉型,以及伴隨這個過程而發生的觀念、意識形態、社會和經濟政策上的轉換。由於歐洲文明的這個轉型,可以類比於今日世界各地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轉型,所以,波蘭尼常讓人們感覺到,他是在直接針對當下問題發言。他的觀點—以及他的關切—與1999 年和2000 年在西雅圖和布拉格大街上那些反對國際金融組織的騷亂者和示威者們提出來的問題是一致的。在麥基弗(R. M. MacIver)為這本書1944 年首版所寫的導言中—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的存在還僅僅限於紙面,他以一種與波蘭尼相似的預見能力寫道:“這本書在當下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它為未來國際組織的締造者們揭示了歷史教訓。”如果這些人當時真的讀了這本書,並認真對待了它所揭示的教訓,那麼他們鼓吹的政策將比實際提出的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試圖用不多的幾行字來概括這樣一本複雜而微妙的著作是非常困難的,甚至很可能是錯誤的。儘管從語言和經濟學方面看,一部半個世紀以前寫就的著作在今天可能會不大好理解,但波蘭尼所提出的問題和視野並沒有喪失其卓越性。他的中心主題包括:自發調節的市場從來沒有真正存在過;它們的缺陷—不僅僅是就它們的內在運轉而言的,也包括它們的後果(即對窮人造成的影響)—是如此重大,以至於政府干預成為必需;以及,所產生的這些後果是否嚴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變遷的速度。波蘭尼的分析清楚地表明,廣泛流行的涓滴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y)的教義—即包括窮人在內的所有人都會從增長中受益—得不到歷史事實的支持。他還廓清了各種意識形態與特殊利益之間的相互關聯: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是如何成為新工業利益的婢女的,而這些利益又是如何對這種意識形態加以選擇利用的—當他們對利益有要求時,他們照樣會要求政府干預。

波蘭尼是在現代經濟學家界定自發調節市場的局限性之前寫作《大轉型》的。在今天,沒有任何有聲望的知識份子會支持這樣一種看法,即市場本身就是有效率的,而不必去考慮它在公平上產生的後果。無論何時,只要出現資訊不完備或者市場失靈—也就是說,本質上總是如此—那麼干預就存在,而且從原則上講,這種干預可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大體上,我們已經達到一個更加平衡的立場,能夠既認識到市場的力量,也認識到它的局限,以及政府在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必要性,儘管大家對這種角色的邊界還存在爭議。例如,對於金融市場需要政府管制這一點,人們已經達成普遍共識,但還沒有就如何才能最好地做到這一點獲得一致的意見。

自現代以來,增長可能會導致貧困的增加這一歷史經驗已經得到非常多證據的支持。但我們同樣知道,增長可以為社會的絕大多數帶來巨大的好處,正如一些更開化的(enlighted)發達工業國家中所發生的那樣。

波蘭尼強調了自由勞動力市場、自由貿易和自發調節的貨幣機制這三個信條之間的相互關聯性。由此,他的著作成為今天占支配地位的系統研究方法(它是由20 世紀之初一般均衡論經濟學家們所預示的)的先驅。現今仍然有少數經濟學家在堅持金本位的信條,他們認為現代經濟的問題正是由於偏離了金本位體系而造成的,但這使得自發調節市場的鼓吹者的地位更易受到挑戰。浮動的匯率是那個時候的常規,人們可以認為這將支持那些信奉自發調節的人所持的立場。畢竟,憑什麼外幣匯兌市場應該由不同於支配其他市場的規則來管理呢?不過也恰恰是在這裡,自發調節市場的軟肋也暴露了出來(至少對那些從來不注意這個信條的社會後果的人而言是如此)!因為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這類市場(與許多其他資產市場一樣)表現出過度的脆弱性(volatility),也就是說,表現出了超出構成要素的變化所能解釋的脆弱性。同樣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這些價格—以及更廣泛而言投資者的預期—表現出來的過度脆弱性可能會對一個經濟體造成嚴重災難。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讓當代人又記起大蕭條的教訓:自發調節的市場並不總是像它的鼓吹者希望我們相信的那樣起作用。甚至美國財政部(不管是在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治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些自由市場體系信仰的堡壘,都不認為政府不應該干預匯率,儘管它們從來沒有給出一個內在一致、有說服力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應該區別對待這個市場與其他市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自相矛盾—在表明信仰自由市場體系的同時,卻作為一個公共組織而經常干預匯率市場,為外來債權人解套(bail out)提供基金,與此同時卻因提高利率而使國內企業破產—已經在19 世紀的意識形態爭論中有所預示。事實上,勞動力和貨物的自由市場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儘管如今鼓吹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人寥寥無幾,而且發達工業國家也在教導不那麼發達的國家避開保護主義和政府補貼的邪惡,但另一方面,它們卻並不怎麼樂意向發展中國家比較具有優勢的商品和服務開放市場,儘管它們強硬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自己的市場。

不過,今天,爭論的焦點與波蘭尼寫作時的情況已大有不同。如我在早些時候所觀察到的,如今只有頑固分子還肯—在一個極端—為自發調節的經濟辯護,或者—在另一個極端—為政府運轉的經濟說話。每個人都意識到了市場的力量,也遵從於它的局限。但在這之上,經濟學家們的觀點之間還是

有重要的區別。其中有些觀點差異是容易辨識和摒棄的,比如裝扮成經濟科學和良善政策的意識形態和特殊利益。最近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自由化推進(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美國財政部發動)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再一次地,人們很少會不同意,在許多國家,規制既沒有加強它們的金融體系,也沒有促進經濟增長,很明顯這些規制應該被剝離掉。但“自由市場分子”走得更遠,並給遵從他們建議的國家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正如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所證明的那樣。而且即使是在最近這些事件發生之前,已有充分證據表明,這樣的自由化可能給一個國家帶來巨大的風險,並且這些風險將會不成比例地落在窮人身上,而支持這樣的自由化會促進增長的證據—往好裡說—卻是明顯不足的。不過,與上述例子不同,還有一些問題的結論遠非清晰可見。自由國際貿易使一個國家得以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增加平均收入,儘管它會使一些個人失去工作,但在失業率非常高的發展中國家,由貿易自由化而毀掉的工作機會可能明顯要比它所創造的要多。特別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貿易自由化與高利率捆綁起來時,情況尤其如此,因為這使得創造工作和新企業成為不可能。沒有人可以宣稱,將工人從低生產率的工作中轉移出來進入到失業狀態會減少貧困或者增加國民收入。自發調節市場的信徒在內心信奉某種形式的薩伊定律,即勞動力的供給會創造自己的需求。對於一個由低工資而發家的資本家而言,高失業率甚至可能是一種有利條件,因為它會對工人的工資需求產生壓制力量。但對經濟學家而言,失業工人體現的是一種運轉不良的經濟,我們已經在太多的國家看到了這種或那種運轉不良的壓倒性證據。自發調節經濟的某些鼓吹者把這些運轉不良歸罪於政府本身,但不管這種歸罪是否合理,真正重要的是自發調節經濟的神話在今天實際上已經壽終正寢了。

但波蘭尼強調了自發調節經濟的一種特殊缺陷,這種缺陷直到最近才再次成為討論的對象。它涉及的是經濟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經濟體系—或者經濟變革—是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例如,我們現在談論社會資本。我們認識到,在拉美許多地方,過長的失業期、持續的嚴重不平等以及無處不在的貧困和污穢,已經對那裡的社會整合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並成為層出不窮、愈演愈烈的暴力現象的助推劑。我們認識到,俄羅斯改革的方式和速度侵蝕了社會關係,破壞了社會資本,導致了俄羅斯黑手黨(the Russian Mafia)的出現乃至威脅到它的統治地位。我們認識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印尼食品補貼的取消,正如工資的直線下降和失業率的急劇上升一樣,導致了可預見(並且確實已被預見到)的政治和社會動亂。考慮到這個國家的歷史,出現這種局面的可能性本該表現得非常明顯。在所有這些例子中,不僅經濟政策(儘管有些比較脆弱)造成了歷史悠久的社會關係的崩潰,社會關係的崩潰本身也會產生非常不利的經濟影響。投資者不情願把他們的錢投入社會高度緊張的國家,而且這些國家內的很多人也把他們的錢抽離出來,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絕大多數社會都演化出照顧窮人和弱勢者(the disadvantaged)的方式。工業時代的來臨使得個人越來越難於為自己承擔全部責任。確實,一個農民可能會失去他的收成,並且一個以生存為目的的農民可能會因為要為一個陰雨天氣(或者更準確地說要為一個乾旱季節)儲備錢財而倍受艱辛。但他從來不會缺乏有報酬的工作(gainful employment)。而在現代工業社會裡,個體會遭到他們控制能力之外的力量的打擊。如果失業率很高—像大蕭條中所發生的那樣,或者像許多發展中國家今天的情況一樣—那麼個人所能做的就極其有限。他們可能相信,也可能不相信自由市場分子關於讓工資保持彈性很重要(也就是說,接受在毫無補償的情況下被解雇,或者爽快地答應降低工資)的說教,但他們自己對推進這樣的改革無能為力,即使這些改革確實具有促進充分就業的良好效果。明顯不能成立的是,通過讓自己接受更低的工資,個人能夠立即獲得就業。效率工資理論、內部人—外部人理論,以及一系列其他理論,已經提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勞動力市場沒有像自發調節市場鼓吹者認為的那樣運作。但無論這些解釋是怎樣的,在這裡真正重要的事實是,失業不是一種幻覺,現代社會需要有應對它的方式,而自發調節的市場並沒有這樣做,至少沒有以能被社會接受的方式這樣做(甚至對這一點也是有解釋的,但討論這些解釋會讓我離題更遠)。快速的轉型破壞了原有的應對機制和安全網,但在新的應對機制提出之前,它已經產生了這方面新的需要。很不幸,來自19 世紀的這個教訓已經太過經常地被華盛頓共識—它是自由主義教條的現代版—的鼓吹者們遺忘了。

這些社會應對機制的失敗反過來已經導致了早先被稱為社會資本的那種東西的侵蝕。最近25 年,發生了兩起這方面的重大事件。一件是前面我已提到的作為東亞危機一部分的印尼災難。在這場危機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國財政部以及新自由主義教義的其他鼓吹者抵制本該成為解決方案重要組成部分的措施:不償付債務。這些債務中的絕大多數是私人部門向私人借貸者提供的貸款,當借貸者無法償還借款時,本來處理這一情況的標準辦法是破產—破產是現代資本主義的核心部分。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此說不,因為這將造成對契約神聖性的侵犯。然而這種對更為重要的契約—社會契約—的侵犯,他們卻全然沒有一丁點兒顧慮。他們更喜歡為政府提供基金,使外國債權人得以解套,儘管這些人在出借時並未曾持守應有的審慎態度。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行的政策讓那些局外人付出了沉重代價,他們是工人和小企業,對危機的發生並沒有起任何作用。

更具戲劇性的是俄羅斯的失敗。這個已經成為一個實驗—共產主義—的犧牲品的國家,又一次成為實驗對象。這個新實驗就是,在政府還沒有來得及讓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就位時,就開始把自發調節的市場經濟的理念付諸實施。正如大約70 年前布爾什維克強制推行了一次快速社會轉型一樣,現在新自由主義者在強制推行另一場將帶來毀滅性後果的快速社會轉型。這個國家的人民得到承諾,一旦市場力量被釋放出來,經濟就會繁盛,正如資源配置的扭曲、由於社會所有而導致激勵不足的低效率中央計畫體系,將被分權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所取代一樣。

然而繁盛並沒有發生。經濟大約萎縮了一半,貧困率(以每日4 美元為標準)從2%上升到接近50%。在私有化使少數寡頭變成億萬富翁的同時,政府甚至沒有錢給窮人支付養老金—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一個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資本市場的自由化被認為是在向世界表明這裡是一個吸引人投資的場所,但它實際上是一個只能進不能出的無底洞。所以,資本成群結隊出逃也不足為奇。由於私有化進程缺少合法性,所以私有財產權的背後並沒有社會共識的支撐。把錢留在俄羅斯的那些人有充分的理由擔心,一旦一個新政府上臺,他們可能會在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即使撇開政治上的問題不談,我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一個理性投資者會將他的錢放在繁榮的美國股票市場,而不是投在一個處在真正蕭條中的國家。如今,儘管有點太晚,但這些錯誤政策的後果正在被意識到,但想要把逃逸了的資本重新吸引回來,幾乎已經不再可能了,除非能夠保證,無論財富是如何獲得的,都能夠保有下去。可這就意味著—實際上必然導致—寡頭結構本身的繼續維持。

經濟科學與經濟歷史已經開始認識到波蘭尼論點的有效性。但經濟政策—尤其是華盛頓共識的信條所反映出來的經濟政策,正教導發展中國家和那些轉軌經濟體應該如何完成它們的大轉型—看起來還沒意識到這一點。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波蘭尼揭穿了自由市場的神話性:從來沒有存在過真正的自由、自發調節的市場體系。在它們當初的轉型中,今天已經工業化了的那些國家的政府扮演了積極的角色,不僅通過關稅保護了它們的工業,而且也努力促進新技術。在美國,第一條電報線於1842 年得到聯邦政府的資助,農業生產力的突破性提高—這為工業化提供了基礎—有賴於政府的研究、傳授和擴展服務。在西歐,關於投資的規制直到前不久才取消。甚至在今天,保護主義和政府干預都還活著,而且活得很好,比如美國政府威脅對歐洲實行貿易制裁,除非後者向美國公司在加勒比海所擁有的香蕉開放市場。儘管有時這些干預可以得到正當化,因為它能被當作針對其他政府所進行的干預的應對措施,但確實存在無數不知羞恥的干預和補貼的例子,比如在農業方面的那些。在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時候,我見到了一個又一個例子,從墨西哥土豆和鱷梨,日本電影,到烏克蘭的女式大衣,再到俄國的鈾。香港長期被作為自由市場的堡壘而宣揚,但當香港發現來自紐約的投機者正試圖通過同時對股票和貨幣市場進行投機來毀壞它的經濟時,它就對兩者都展開了強有力的干預。美國政府大聲抗議,說這是對自由市場原則的廢棄。不過,香港的干預勝利了—它成功地穩定了這兩個市場,消除了對它的通貨的未來威脅,而且從交易中大賺一筆。

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的鼓吹者們強調,問題的根源在於政府的干預,轉型的關鍵在於,通過私有化和自由化,“讓價格就位”,並把政府從經濟中趕出去。在這種觀點看來,發展不外乎就是資本的積累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這些技術性的東西。這種意識形態誤解了轉型本身的性質—它是社會的轉型,而不僅僅是經濟的轉型,而且即使這種轉型的經濟方面,也比他們開出的簡單藥方意味的要深刻得多。他們的觀點代表了一種對歷史的誤讀,正如波蘭尼有力地指出的那樣。

如果他是在今天寫作,就會有額外的證據支持他的結論。例如,在東亞—整個世界中經濟發展最成功的一部分—政府扮演了一個真正的中心角色,並且或明或暗地承認保持社會團結的價值,以及不僅致力於保持而且還努力提高社會和人力資本。在這個地區的各個地方,不僅有迅速的經濟增長,而且貧困也大量減少。東亞的成功為政府在其中扮演活躍角色的經濟對自發調節的市場的優越性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明。恰恰是出於這個原因,市場意識形態的持有者才在東亞危機期間幾乎表現出某種愉悅的心情,因為他們覺得這場危機暴露出積極政府模式的致命弱點。儘管他們的說教一方面確實包括了對加強金融監管的承認,但更主要的目的在於抓住這個機會促成更大的市場流動性—這種流動性是消除那些社會契約的代名詞,而正是這些契約提供了保障社會和政治穩定這兩大塑造東亞奇跡的必要條件所必需的經濟安全。當然,事實上東亞危機正是自發調節市場的失敗的最有說服力的例子。正是短期資本流的解放,在全世界晃蕩、想尋找最高回報的數以十億計的美元—它們只受情緒的理性和不理性變化的支配—成為這場危機的根源。

讓我通過回到波蘭尼的兩個中心主題來結束這篇前言。第一個關注的是政治和經濟之間相互糾葛的複雜關係。共產主義並不僅僅是可以替代自由市場的經濟體系,它們代表了對自由政治傳統的偏離。新自由主義信條的鼎盛時期大概在1990—1997 年,也就是在柏林牆倒塌之後,東亞危機爆發之前。有人也許會說共產主義在蘇聯東歐的終結標誌著市場經濟以及自發調節市場信念的勝利。但我相信,這個解釋是錯誤的。畢竟,在發達國家內部,這個階段的特徵在於所有地方都發生了對這些信條—雷根—柴契爾自由市場信條—的拒斥,以及對“新民主黨”(New Democrat)或者“新工黨”(New Labor)政策的歡迎。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在冷戰期間,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不過是無法承擔採取這些政策的風險,即如此傷害窮人的風險。這些國家有一個選擇的餘地,它們同時被西方和東方所追求,西方處方的失敗可能會使它們站到另一個陣營中去。隨著柏林牆的倒塌,這些國家則別無選擇,具有巨大風險的信條於是毫無顧忌地強加在它們身上。但這種考慮問題的方式不僅不謹慎,同時也是無知的,因為對於一個不能給多數人—或者數量可觀的少數人—帶來好處的市場經濟,人們可以用一萬種暗地裡的方式來拒絕它。一個所謂的自發調節市場經濟可能會演化為黑手黨資本主義—以及一個黑手黨政治體系—很不幸,在這個世界的一些地方,這種擔心是真實而迫切的。

 波蘭尼把市場看作一個更為廣闊的經濟的一部分,並且把這個廣闊的經濟看作一個更廣闊的社會的一部分。他不是把市場經濟看作目的本身,而是把它看作通向更為基本的目的的手段。私有化、自由化甚至宏觀穩定都太多地被當作改革的目標本身來對待。記分卡被用來記錄不同國家私有化的速度有多快,卻從來不去想私有化本身是很容易的—要做的一切無非是把財產分給自己的朋友,並期望對方回報以租金。但總是沒有記分卡來記錄被推向貧困的個體的數量,或者相對于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而言,那些被毀掉的就業機會的數量,或者暴力、不安全感、無力感的增加。波蘭尼談論的則是一些更為基本的價值。這些基本價值與自發調節市場的意識形態之間的斷裂(disjunction),在今天和在波蘭尼寫作時同樣清晰可見。我們告訴發展中國家民主的重要性,但當涉及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那些影響他們生計的問題——經濟時,他們卻被告知,經濟學的鐵律讓你無從選擇,並且由於你(通過你的民主政治進程)傾向於把事情搞糟,你必須放棄做那些關鍵性經濟決策—比如宏觀經濟政策—的權力,把它交給一個獨立的、幾乎總是被金融界代表所支配的中央銀行;為了保證你的行為與這個金融界的利益相一致,你被告知要全力避免出現通貨膨脹—至於就業和經濟增長,不必去管它;為了保證你確實如此行事,你被告知要全心信靠中央銀行的措施,諸如以固定比率擴大貨幣供給;當一種措施未能奏效時,就搬出另一種,比如通脹目標管理(inflation targeting)。簡而言之,在我們左手看起來在通過民主向前殖民地中的個體賦權的同時,右手又把它拿走了。

波蘭尼非常允當地以對複雜社會中的自由的討論來結束他的這本著作。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說,在大蕭條中,“我們沒有什麼可害怕的,除了害怕本身。”他不僅談論了那些古典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以及信仰自由),也討論了免於恐懼和免于饑餓的自由。規制可能會剝奪某人的自由,但這樣做可能促進另一個人的自由。將資本任意在一國移進移出是某些人所實踐的自由,但這種自由的實踐是以其他人的巨大損失為代價的(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這裡存在著巨大的外部性)。不幸的是,自發調節經濟的神話,不管是在自由放任主義的舊偽裝下,還是在華盛頓共識的新偽裝下,並不代表著對這些自由的平衡,因為窮人面臨著比其他人更大意義上的不安全,並且在有些地方,比如俄羅斯,處在貧困境地的人的數量急劇上升,生活標準已然下降。對這些人而言,自由越來越少了,免於饑餓、免于恐懼的自由越來越少了。如果波蘭尼在今天進行寫作,我相信他會認為,全球社會在今天所面臨的挑戰在於,它能不能救濟這些不平衡—在一切都太遲之前。
 
 

詳細資料

  • ISBN:9787509015216
  • 規格:平裝 / 325頁 / 32k / 13 x 19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888現折88
  • 分寸與好運
  • 終結氣候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