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599現折59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內在動機: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

  • 定價:354
  • 優惠價:873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作為一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你是否常常在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壓力和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之間猶豫掙扎?作為一名奮鬥在職場的人士,你是否常常被巨大的焦慮感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而開始懷疑工作的意義作為父母,你是否常常為督促孩子學習而感到疲憊不堪?基於40餘年的科學研究,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告訴我們,陷入以上的生活困境是因為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喪失了內在動機和自主感。

相對于外在的金錢、名聲和社會強加的評價標準,只有在追求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為社會做出貢獻和實現個人成長等內在目標時,人們才能真正滿足內心對自主、勝任和聯結的基本心理需要,並依靠內在動機持續激勵自己,保持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過上真正自主的生活。在本書中,德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他和研究團隊如何從常見的社會現象出發,使用科學實證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闡明人類動機這一深刻而本質的問題,並對於如何擁有自主的人生以及如何用支援自主的方式激勵他人給出了有益的啟示和建議。
 

作者介紹

愛德華.L. 德西 ( Edward L. Deci )

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曾任該校人類動機專案主任。在一項基於引用率和獲獎情況的評選中,德西位列當代最傑出的200位心理學家之中。40餘年來,德西教授持續在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和基本心理需求領域開展深入的研究。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他與理查.里安(Richard Ryan)共同創建了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動機理論之一——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該理論構建了研究人類動機和人格的宏觀框架,並指出滿足個體對自主、勝任和聯結基本需要的環境條件,能夠更好地增強人們的主動性、創造力以及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和績效水準。該理論已被廣泛應用於教育、醫療、工作組織、育兒、體育等諸多領域。 理查?弗拉斯特 (Richard Flaste) 《紐約時報》科學和健康版前編輯,其領導的團隊獲得了1987年普利策獎。
 

目錄

推薦序一 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
推薦序二 獎賞會傷人
001 第1章 “但他是老闆”:權威和不滿
自主與控制 // 002
自我的真實性與疏離 // 005
關係中的不平等 // 008
自我激勵與內在動機 // 010
基於科學方法的動機研究 // 012

第一部分 自主和勝任的重要性
016 第2章 我只是為了錢:關於獎賞和疏離的
早期實驗
內在動機與索瑪拼圖實驗 // 018
獎賞會傷人 // 027
031 第3章 我能決定自己的選擇:個人自主的需要
自主: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一個心理需要 // 031
不聽醫生話的姑媽 // 036
獎賞背後的意圖 // 038
讓支持自主與設定規則共存 // 044
046 第4章 追求體驗還是結果:內在動機與外部控制
內在動機的益處 // 048
外部控制的風險 // 054
反思績效工資制度 // 057
060 第5章 我能做到:帶著勝任感面對人生挑戰
明確行為與期望之間的聯繫 // 061
有效的條件性獎勵 // 063
勝任: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二個心理需要 // 066
非控制性的讚美 // 069
真正的幸福來自對勝任與自主的共同追求 // 072
用支援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評 // 074

第二部分 人際聯結的作用
078 第6章 走向自我的一致與和諧:發展的內在力量
人類發展的本質 // 080
內在動機與社會環境的互動 // 083
一個厭食症案例 // 086
感知到的勝任與自主 // 088
聯結:激發內在動機的第三個心理需要 // 090
093 第7章 自主地承擔重要但無趣的事:
當社會召喚時
社會價值觀內化的兩種類型:內攝與整合 // 094
模範學生 // 099
健康的內化需要社會支援 // 100
支持自主以促進社會價值觀的整合 // 102
真正的自主要對他人負責 // 106
支持自主不等於縱容 // 107
設定界限不等於苛責 // 111
113 第8章 關於“應該、必須、不得不”的信念:
社會中的自我
內攝形成的虛假自我 // 115
自我捲入:有條件的自我價值過程 // 119
真正的自尊與有條件的自尊 // 122
親密關係中的自主:一條雙行道 // 124          
130 第9章 “美國夢”的代價:當社會問題惡化時
6種人生願望 // 133
養育方式與人生願望導向的建立 // 137
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巨大代價 // 138
個人主義不等於自主 // 140

第三部分 如何實現自主
146 第10章 從他人的角度出發:如何促進自主
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 // 149
設定支持自主的界限 // 154
確立目標和評估績效 // 157
給予獎勵和認可 // 160
識別障礙 // 162
165 第11章 從探索動機開始:促進健康的行為
改變的理由 // 167
不遵守醫囑 // 172
支持患者的自主 // 174
生物-心理-社會方法 // 176
責任和支持自主 // 179
學習支持他人自主 // 181
183 第12章 擺脫束縛,接納自我:在控制中做到自主
找到特定的支持 // 185
個人和他們的社會環境 // 186
動機的個體差異 // 189
促進自身的發展 // 190
管理自身的體驗 // 193
調節情緒 // 194
管理行為 // 196
技巧的運用 // 200
接納自己 // 202
 
第四部分 結語
206 第13章 追求自主的意義
內心的自由 // 208
選擇與責任 // 212
217 致謝
218 參考書目
222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幸福來自真正的自主

中國有句諺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似乎必須要追求比別人更高的地位,賺比別人更多的錢,才能獲得快樂,而為了這種所謂的“快樂”,吃苦受累都是值得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說法是否本身就是錯的呢?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做“人上人”才能快樂幸福呢?這是不是外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想法呢?

對於以上問題,本書作者愛德華·L.德西(Edward L. Deci)早已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只是追求那些外界強加給他的價值和目標的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喪失了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也無法獲得真正持久的幸福。

那麼什麼是內在動機和真正的自主呢?

愛德華·L.德西是社會心理學界知名的學者,他和合作者理查·里安(Richard Ryan)共同提出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推翻了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獎勵是激勵行為的最佳方式的信念,因此在心理學領域影響很大,而該理論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1969年,德西在還是一名心理學博士生時,就開始癡迷於一個問題:小孩子在剛出生的幾年內,往往對外界有著極其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像海綿一樣不停地吸收著一切新的知識,渴望探索和學習。可是為什麼到了學校,那麼多的孩子都逐漸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當時的主流思想是受行為主義主導的,即認為人的行為是被動的,要麼追求獎勵,要麼避免懲罰,而行為動機的缺乏就是因為缺少獎勵,因此老師和家長應該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學習。不過,對於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的觀察,讓德西對受行為主義主導的信念產生了懷疑,也許人們長期以來的思考方式就錯了:不應該問“我們要如何激勵他人”,而應該問“如何做才能讓人們激勵自己”。

這種讓人主動激勵自己的東西就是內在動機,即人們為自己而做某件事,為了行為本身固有的回報而做某件事。

就像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美國藝術教師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所說:“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畫畫—不管這聽起來多麼不合理。如果畫出來了,畫作本身只是一件副產品,可能只是“過去”的一個有用的、有價值的、有趣的標誌。每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背後的目標,都是獲得一種存在的狀態、一種亢奮的狀態、一個超越尋常的存在時刻。”

當然,作為有數學背景的心理學家,德西對於內在動機的研究和探索沒有停留在概念與哲學思辨的層面,而是運用科學實證的研究方法來驗證自己的觀點。

在197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德西讓兩組被試在三個不同的環節中玩一種叫作索瑪(Soma)的拼圖遊戲。在第二個環節中,每成功拼出一個圖案,其中一個小組的被試就會得到報酬,另一個小組則沒有。在第三個環節中,兩組被試都不會得到報酬,而令人意外的發現就出現在這個環節。當德西宣佈任務時間到了,讓兩組被試各自單獨在房間裡待一會兒時,在第二個環節中已經獲得報酬的被試往往會去看雜誌,而從未獲得報酬的被試更願意繼續解決拼圖問題。

由此,德西得出結論,那些被提供報酬的人不再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動力—外部獎勵反而會損害內在動機。不僅是獎勵,其他研究者還發現,最後期限、強加的目標、外在的監督和評價都可能會破壞內在動機,這與人們常用的激勵策略恰恰相反。

德西的研究在當時引起了很多爭議和討論,當然也讓他在1977年遇到了後來的合作者,他最好的朋友理查·里安。里安具有哲學和精神分析的背景,與德西在數學和實驗心理學方面的背景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在人類自主性和動機方面的共同興趣讓兩人一拍即合,很快開始了合作研究,兩人緊密的合作關係持續幾十年,並延續至今。

德西和里安最初的研究聚焦於什麼樣的環境和條件會激發或者損害人們的內在動機。通過研究,他們發現每個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autonomy)、勝任(competence)和聯結(relatedness)。滿足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在基本心理需求理論的基礎上,德西和里安逐步建立了涵蓋內容更廣的自我決定論,其影響力和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比如在教育過程中如何促進孩子自主學習、遵守規則,在親密關係中伴侶之間如何互相支持對方的自主性,在企業管理領域如何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在個人管理方面如何堅持健康的行為、進行自我改變,等等。

在德西寫作本書的時代,美國社會盛行物質主義,人們對消費有著狂熱的追求,他們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得到他們日思夜想的休閒和奢侈。然而很多人並沒有實現所謂的“美國夢”,反而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

當然這一問題在當今美國社會仍然存在,而且在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常見。看上去生活富足、家庭事業美滿的中年人,卻壓力重重,在焦慮、抑鬱中掙扎;學習成績優異的名校學生,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感,在茫然困惑中迷失。類似的故事已屢見不鮮。

德西在書中對這些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分析。也許很多人認為,努力追求財富、名譽、地位和美貌這些目標,就是一種只要“按正確的方式”做事就能成功的自由。但德西警告我們,這正是社會在限制我們真正的自主,也就是說,社會環境在向我們灌輸某種價值觀和規則。

德西指出,當今社會對物質積累的高度重視,使得人們特別容易受到有條件的經濟回報和有條件的愛的控制。現代社會為人們追求期望的結果提供了極大的自主,但矛盾的是,人們的心理自主往往最終受到追求這些結果的限制。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自主呢?

德西認為,真正的自主意味著人們的行為來自自己的真正選擇,意味著人們在行動中被真正的自我所掌控。

德西的觀點,也是我想說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實現心靈的自由,幸福最終來自心靈的解放。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詳細資料

  • ISBN:9787111660231
  • 規格:平裝 / 227頁 / 32k / 13 x 19 x 1.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手作新書79折起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
  • 888現折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