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到貨2本75折
世界(3):藝術史與博物館

世界(3):藝術史與博物館

  • 定價:528
  • 優惠價:87459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輯《世界3》以“藝術史與博物館”為專題。 博物館或美術館近年成為學術界和公眾文化一個共同注視的主題,由此也成為聯繫知識精英和城市大眾的一個特殊紐帶。特別是中國城市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快速現代化進程,把博物館和美術館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職能問題推到了前臺,多種形態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一方面成為衡量現代城市成熟程度的標杆,另一方面也越來越成為城市居民的關注對象。

因此在中國討論博物館,一個自然而然的焦點是它與美術收藏、藝術史研究的關係,也就是本書的主題。《世界3:藝術史與博物館》將“藝術史”和“博物館”作為兩個持續交叉和互動的框架,深入探討二者之間複雜而多重的關係,以及其他有關範疇和當前的研究動向,不僅探討博物館的本質和結構,也關注更具現實意義的功能,如何通過博物館的展覽和互動,拉近藝術史與社會各種知識理論體系以及參觀者的距離。

關於《世界3》 《世界3》是由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組織編輯的中文藝術史理論叢書,是OCAT研究中心的核心出版物,由主編黃專先生于2014年創辦。主要登載藝術史理論及與其相關的語言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文化史、宗教史、社會史和思想史的前沿性研究課題和譯文,也對相關課題的國際資訊、圖書、展覽和研究機構進行報導與評介。《世界3》將通過為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提供出版平臺,力圖為這一領域新的漢語思想模式和知識形式的形成創造條件。 《世界3》的主要欄目有“專題研究”、“理論焦點”、“前沿動態”、“機構概覽”和“書評”等。“專題研究”是《世界3》的核心欄目,刊登美術史、建築史、影像史、設計史為主體的藝術史理論和方法及與其相關的語言史、心理學史、哲學史、文化史、宗教史、社會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論文和譯文。

“理論焦點”是介紹世界當下重要的理論動向與理論研究,並突出其與藝術史研究的相互借鑒意義。“前沿動態”是《世界3》的綜述性欄目,主要綜述報導上述領域中重大課題的歷史和現狀,評論性報導年度內重大學術活動、人物、會議、出版、展覽的現場。“機構概覽”是介紹世界代表性的藝術史研究機構的概況及研究主題為主。“書評”是推介前述學術領域具有重大學術影響、前沿位置和獨特方法的著作、學術期刊和學術展覽的專欄性評論文章。
 

作者介紹

巫鴻

具有國際影響的美術史家、策展人。1963年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1972—1978年任職於故宮博物院書畫組、金石組。1978年重返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0—1987年就讀于哈佛大學,獲美術史與人類學雙重博士學位。著有《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獲1989年全美亞洲學年會最佳著作獎(李文森獎))、《中國古代美術和建築中的紀念碑性》(獲評1996年傑出學術出版物,被列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意義的藝術學著作之一),參與編寫《劍橋中國先秦史》(1999)等。
 
郭偉其

藝術史博士,2005年開始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現為藝術與人文學院副教授,美術史系系主任,2016年起擔任OCAT研究中心學術總監。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藝術史與學術史。代表性學術專著有《停雲模楷:關於文征明與16世紀吳門風格規範的一種假設》(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2年),代表譯著有《時間的形狀:造物史研究簡論》(2019年)。
 
 
 

目錄

黃專 總序
巫鴻 編者弁言
 
專題研究
雅希·埃爾斯納 論知識體系的建立:收藏物件與收藏文本
雅希·埃爾斯納 收藏者之欲的模範:約翰·索恩爵士的宅邸與博物館
於潤生 俄羅斯私人收藏和肖像畫廊
卡蒂亞·瑪祖科 “攝影”主題:弗裡茨·紮克斯爾對《記憶女神圖集》的索引——瓦爾堡研究院圖片收藏系統分層研究
唐克揚 博物館和記憶之宮
 
理論焦點
雅希·埃爾斯納 從經驗性證據到大圖景:對李格爾“藝術意志”概念的一些思考
錢文逸 20世紀20年代和60年代間的“藝術意志”論爭:一份解題目錄
阿洛伊斯·李格爾 對文物的現代崇拜:其特點與起源
何華帆 李格爾的機體論:《歷史語法》的漸成法
朱麗雅 維也納東亞藝術研究早期軌跡:約瑟夫·斯齊戈夫斯基、卡爾·維特和阿爾弗雷德·薩爾莫尼
 
機構概覽
胡斌 另一種機構實踐:社會參與式藝術中的美術館
徐志君 另類激進:一種探索性的藝術檔案實踐
高明 佛羅倫斯藝術史研究所:歷史中的圖書館和照片收藏館
 
書評
沈森 “間接補貼”與自由秩序——評泰勒·考恩《優良而豐富:美國藝術贊助體制的創造性成就》
郭謙 來自日本的在地經驗:讀《美術館的可能性》
珍妮佛·斯坎蘭 《設計之物與博物館》書評
 
作者、譯者簡介
《世界3:圖像志文獻庫》徵稿啟事
 
 

我們決心創辦一套以探討藝術史理論、觀念和方法為宗旨的叢書,我們知道我們的選擇是一種雙重冒險,一是因為這門學科的知識狀況,二是因為我們的學識和能力,後者無須解釋,所以我們只談談前者。現代學科意義上的藝術史發端於18 世紀的德國,如果需要給出一個準確的時間座標,那就是溫克爾曼1764 年出版的《古代藝術史》。這門以解釋藝術圖像為己任的歷史科學誕生於啟蒙主義和科學主義在西方剛剛興起的時代,但真正形成自己獨立的學派和研究方法則要等到差不多一個世紀之後,通過布克哈特、沃爾夫林、李格爾、德沃夏克、瓦爾堡、潘諾夫斯基、貢布裡希這些巨匠的努力,藝術史才達到了它自有史以來的一個高峰,也為人文學科帶來了巨大的榮耀和光輝。

今天,藝術史正處於它歷史發展中的一個十字路口,這一方面根源于現代藝術中的各種創新運動,當藝術史將研究物件從古典世界轉向當代世界時,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從歷史觀念、知識形式還是研究方法、研究邊界上,藝術史都開始面臨著來自研究物件自身的挑戰,那些維繫古典藝術史研究的內在形式、作品風格和圖像意義不斷外化為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外在範疇,現在,甚至連“藝術”這個概念本身也變得越來越似是而非。另一方面,戰後各種解構主義的知識運動和新媒體(資訊技術、控制論,尤其是數碼媒體)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視覺文化”(visual culture)研究在挑戰西方人文主義的學術傳統的同時,也直接形成了對藝術史發展的外來衝擊,這些衝擊和挑戰使藝術史學面臨著自它誕生以來的一次最深刻的知識危機,各種形式的“新藝術史”和藝術史“終結論”既是對這種危機的回應,也是它的主要表徵。“終結論”針對的不僅僅是藝術史已有的範式和準則,而是作為人類理性記憶形式的“藝術史”本身;它所帶來的危機因此也不僅僅是學科制度和學科形式的危機,而是藝術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存在的合法性危機。

和其他門類的歷史學一樣,藝術史是人類理性記憶的需要,也是這種記憶機制的一種主要形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如果把這句古訓用來比喻我們的藝術史學,那我們就可以說它既是一門關於記憶知識的科學,也是一門關於觀念、思想和方法的科學。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門交叉性的人文科學,自誕生之日起,藝術史的命運就與人類其他學科的發展息息相關:宗教、哲學、政治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考古學幾乎都或多或少地與藝術史這門學科的起源和發展保持某種親緣關係,藝術史的研究具有瓦爾堡睿智地發現的那種“文明的整體性”。所以,跨界不是這門學科的需要,而是它的一個顯著特徵。我們相信,和所有科學形式一樣,批判性的反思和開放性的討論也是藝術史繼續生存和發展的最直接的動力,《世界3》所力圖展示和推動的就是這種理性力量,作為一套理論叢書,它希望在一種開放的理論氣氛中討論與藝術史的當代危機和發展相關的所有問題:藝術史研究中的古典遺產,藝術史的文獻學範圍及採集方法,古典藝術史與當代藝術史研究的不同特質和關係,藝術史研究的各種歷史觀念、理論方案和具體方法,與藝術史研究相關的制度、出版和展覽,藝術史的學科邊界,以及它與其他人文學科複雜而有機的關係……它也將包容經典藝術史和新藝術史所能涉及的所有課題。簡言之,這套叢書是關於藝術史本身歷史的反思性集刊,或者說,是一套藝術史學史叢書。

當然,我們更關心的是藝術史在中國的命運和現實。20 世紀初,藝術史學就成為最早進入中國的現代學術之一種,它的命運也與大多數其他現代學術在中國近現代的命運一樣,一直伴隨著民族戰爭、政治運動和啟蒙思潮而不斷沉浮。在王國維、梁啟超、顧頡剛這樣一些現代學術先驅的宣導下,在薑丹書、呂澂、陳師曾、滕固、余紹宋、俞劍華這樣一些藝術史學者的艱苦實踐中,藝術史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也曾有過卓越的開端,而在以後將近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中,中國也出現了幾代具有卓爾不群的思想品質和學術素養的藝術史家,他們是這門人文科學在中國生存和發展的直接動力。

但坦誠而言,無論是古代研究還是當代研究,作為一門歷史學科,中國藝術史在文獻整理、問題意識、研究方法,尤其是對中國藝術“獨特性”的理解上都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藝術有其獨立的品質和歷史,也自當有其獨立的研究方法和路徑,即使作為一門現代科學我們也無法忽略這種獨特性,中國藝術史研究者應該在現代學術環境和研究方法中去發現這種獨特性而不是削足適履。海外從“漢學”(sinology)到“中國研究”(Chinese studies)的學術史環境也成就了一批批卓越的中國藝術史家,他們不僅是溝通西方藝術史傳統與中國藝術史的橋樑,也是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個當然部分。但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在中國藝術史研究領域,本土和海外兩股學術力量的溝通和合作的成果還乏善可陳。更重要的是,在面對藝術史的共同危機時,這樣兩種力量還沒有展現出對探討學科問題、學科方法和學科前景的共同興趣。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我們的叢書也希望在推動藝術史領域的中外交流進而推動中國藝術史學的學術進步上略盡綿力。

這套叢書是為那些相信知識和理性的批判力量可以改變我們世界的讀者準備的,尤其是為那些希望在藝術史的研究和思考中獲得這種力量的人準備的。

“世界3”是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四十年前在他的哲學名著《客觀知識》中提出來的概念,它是指由人在歷史中創造出來又作用於人的再創造的知識世界,它是以物質形態編制和保存於我們的大腦、書籍、機器、圖像之中的觀念、語言、藝術、哲學、宗教、制度、法律的世界。波普爾認為, 人類的進步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和社會的回饋過程,這一過程的支配性機制是,人的主觀精神世界(“世界2”)通過“世界3”作用于自然世界(“世界1”),作為仲介的“世界3”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雙重品質。簡言之,它是人造的而又獨立於人的客觀知識世界。這個理論不僅把我們從上帝和“自在之物”這類神性世界的範疇中解放出來,而且解釋了人如何自己創造自己並且不斷進步的歷史機制,即一種通過“世界3”尋找問題和試錯性解決問題的機制。

《世界3》是一套以藝術史理論與觀念為物件的學術叢書,叢書名援引“世界3”這個概念表明了它的學術態度和志趣,即它希望在與其他“世界3”成員的開放性關係中研究藝術史的起源、現狀、發展和方法。

《世界3》不僅致力於藝術史內部各領域的研究,如美術史、建築史、影像史、設計史及它們之間關係的理論研究,還致力於藝術史與文化史、哲學史、宗教史、語言史、思想史、觀念史之間關係的理論研究。《世界3》對各種觀念形態和方法保持開放的接納態度,它相信理論研究領域和在人類生活的其他領域一樣,只有持續保持理性的批判姿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增長知識和獲取進步。

“研究”(research)即“探尋”(search),我們希望和所有藝術史的研究者一起走入這條探尋之路。
 
 

詳細資料

  • ISBN:9787208168817
  • 規格:平裝 / 426頁 / 16k / 19 x 26 x 2.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中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從「格」的概念出發|
 

購物說明

溫馨提醒您:若您訂單中有購買簡體館無庫存/預售書或庫存於海外廠商的書籍,建議與其他商品分開下單,以避免等待時間過長,謝謝。

大陸出版品書況:因裝幀品質及貨運條件未臻完善,書況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封面老舊、出現磨痕、凹痕等均屬常態,故簡體字館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外,其餘所有商品將正常出貨。 

 

請注意,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調貨時間:若您購買海外庫存之商品,於您完成訂購後,商品原則上約45個工作天內抵台(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簡體書與其它商品分開訂購,以利一般商品快速出貨。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針灸匠張寶旬
  • 手作新書79折起
  • 浪漫小說精選3本7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