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熱賣加碼
  • 電子書
金融與美好社會:諾貝爾經濟學家帶你認識公平、效率、創新的金融運作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58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金融與美好社會:諾貝爾經濟學家帶你認識公平、效率、創新的金融運作 (電子書)

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 定價:480
  • 優惠價:360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席勒身為預見金融浮濫的權威分析者,
  當他開口為金融辯護時,我們都應該側耳細聽。」
  ──馬丁‧沃夫

  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席勒曾兩次高瞻遠矚,預見網路泡沫和房貸泡沫的危機。而這次,他再一次展現睿智深遠的眼光,當世人仍在金融風暴的餘波裡驚懼未平,忙著為金融裹小腳時,他已在為社會對金融矯枉過正的退縮態度感到憂心。於是,他再次挺身直言,為金融正名辨義。

  金融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經濟創新的來源,它在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它如何能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席勒認為,金融並不是社會的寄生蟲,相反地,創新開明的金融體系是文明進步社會絕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席勒主張,與其消極限制,不如積極管理,推動金融走向公平、效率和創新。

  這本書,寫給政策制定者,寫給金融工作者,更寫給即將踏入金融圈的眾多學子。席勒期待他們在專業上重拾自信和使命,在職涯裡發現定位和期許,讓金融創新成為實現美好社會藍圖的力量和契機。

名人推薦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彭博新聞》一致好評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沈中華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李存修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  周行一
  共同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席勒Robert J. Shiller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專長為財務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著有《葛林史班的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和《次貸解方》(The Subprime Solution);前者準確預言網路公司泡沫化,後者準確預言次貸風暴。與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克洛夫(Geroge Akerlof)合著有《動物本能》(The Animal Spirit,天下文化出版)。現於耶魯大學任經濟學教授。

譯者簡介

林麗冠


  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雪球:巴菲特傳》、《漫步華爾街》(以上合譯)、《玩具盒裡的創新》、《白地策略》、《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獲利的魔鬼,就躲在細節裡》(榮獲2012年金書獎)等書。
 

目錄

推薦序    有「德」才能走向金融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吳惠林    
推薦序    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沈中華   

平裝版序    
自序    

前言 金融、管理和目標    

第一部    各司其職    
第1章    執行長    
第2章    投資經理人    
第3章    銀行家    
第4章    投資銀行家    
第5章    抵抽貸款機構和證券化機構    
第6章    交易員和做市商    
第7章    保險業者    
第8章    市場設計者和金融工程師    
第9章    衍生金融商品供應商    
第10章    律師和理財顧問    
第11章    遊說團體    
第12章    監管人員    
第13章    會計師和稽核員    
第14章    教育者    
第15章    公共財融資者    
第16章    穩定經濟政策制定者    
第17章    信託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管理者    
第18章    慈善家    

第二部 失落的美好許諾
第19章    金融、數學和美感    
第20章    金融家、藝術家與理想主義者    
第21章    冒險的衝動本能    
第22章    守常與守舊    
第23章    債務和槓桿    
第24章    金融黑暗面的負面誘因    
第25章    金融投機的重要性    
第26章    投機泡沫及社會成本    
第27章    不平等與不公義    
第28章    慈善事業的挑戰    
第29章    資本所有權的分散    
第30章    昔今歷史裡的幻覺    

結語 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    

各章注釋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有「德」才能走向民主化金融創新之路


  接到出版社電邀為本書作序,一看到書名《金融與美好社會》(Finance and the Good Society )就心動,再看到作者是席勒(Robert J. Shiller),更加篤定的答應。因為世人此刻正受到金融的摧殘,這不是金融本身之為惡,而是「人」:人心受到毒害而腐蝕,進而產生貪婪、自私、欺騙。尤其是有權有勢的人,以及諸多所謂金融專業人士,扭曲金融的本質,以致於形成泡沫、騙局,蠱惑千千萬萬地球人一起加入騙局。「龐氏騙局」、「馬多夫騙局」是西方著名的案例,「五鬼搬運」則是東方的名言。金融遭誤用、濫用的關鍵在於,世人對金融本質的不了解、甚至誤解,亟需能講清楚、說明白金融為何物的正面讀物,這本書的書名似乎透露這種訊息。

理解金融的另一扇窗

  作者席勒是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但我並不是因為諾貝爾獎的光環而對本書有期待,而是因為席勒多年前就寫了《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 )這本暢銷書,陳述金融資產泡沫的「非理性繁榮」,讓我對席勒導正金融觀念有信心。由於金融泡沫、金融風暴一再上演,寬鬆貨幣(QE)政策已成戒不掉的毒癮,「印鈔救市」一幕接一幕,而衍生性金融的劇毒,讓我對金融產業和金融創新抱持極負面看法,也認同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返還無趣、傳統的金融體系」之呼籲,但這本書卻開啟了另一扇窗。

  席勒很明確地指出:當前嚴重的金融危機讓大家不只看到金融體系各個部分的問題,也看到整個金融泡沫主義的問題,而民眾也強烈排斥金融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在這些不愉快的經驗下,席勒選擇積極前進的路,自問:「金融在美好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做為一門科學、一種行業和一種經濟創新的來源,金融如何幫助人們推動美好社會的目標?金融如何能夠促進自由、繁榮、平等和經濟安全?我們如何能夠使金融民主化,使它進一步造福全人類?」

消極限制不如積極改革創新

  在思索過有關的批評後,席勒認為:必須採取的變革應該要擴大範圍,而不是著眼於限制金融資本主義的創新能力。如果一味譴責金融資本主義是「不負責任的體系」,我們將無所進展。但如果我們擴充、修正和重新調整金融體制,就有可能啟動實現美好社會的助力,也就是讓工業化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擁有繁榮和自由的社會。

  席勒進一步指出:我們不能將金融視為本質上屬於精英或是只能容納精英的行業,也不能將它視為導致經濟不公平的驅力。儘管存在種種缺失和脫序,金融業是一股力量,能夠打造一個更美好、更繁榮和更平等的社會。事實上,當前幾個重要市場經濟體的崛起,金融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核心角色。許多媒體頭條指控銀行家和金融家是自我膨脹、導致經濟失衡和苦難的罪魁禍首,但金融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機構,有它才能夠控管風險,讓社會將創意轉化成重要的產品和服務,包括改良的手術計畫和先進的製造技術、精進的科學研究企業,以及整體的公眾福利體系。金融機構與民眾之間的連結,對社會十分重要。本書的主旨就是釐清這些連結的條件,並且建立適當的脈絡,以便執行和加強這種連結。

讓金融發揮正面功能

  席勒表示,要讓社會繼續前進,最好的方式並非限制金融創新,而是開放創新。開放可以減輕這類金融災難的衝擊,同時使金融業民主化。他在本書各個章節描述目前正在發展的金融創新,同時也提出更新的創新構想,證明擁有創意和善意的人們,仍然可以進一步改進社會,促成金融體系民主化。 

  不過,席勒也強調,金融危機提醒了我們,金融創新必須朝扮演社會資產管理人的方向進行。此外,金融創新的最佳方式是,建立、遵守各種專業金融人士(執行長、交易員、會計師、投資銀行家、律師和慈善家)的最佳實務,藉此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本書是席勒在耶魯大學講授25年的金融課程講義的通俗版,全書主要有兩部,第一部講述各個金融角色的分工合作,第二部則剖析金融的願景並檢討得失。席勒解說金融歷史的演化,清楚描述從事金融業務的各個角色,最後在結語中,語重心長地對「金融、權力與人性價值」作感性告白。

  席勒指出:「金融的民主化與人性化密切相關。金融離不開人性,我們對人類心理的了解愈透徹,金融會將這種知識納入體系、模式和預測中。」他也強調:「完善的金融資本主義能為權力鬥爭建立安全的競技場,而不致引發暴亂。想獲得這樣的體系,需要適當的創新,將金融變得更人性化,並且考量到從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中得到的更多知識。目前還沒有已知的經濟體系能夠改進人性中的攻擊衝動,但至少能夠加以緩和。」席勒明確地表示:「金融機構的進展比軟硬體發展更重要。金融體系本身是一個資訊處理系統,是建立在人力基礎而非電子元件基礎上的系統,而且人工智慧領域要取代人類智慧還言之過早。」

  對於金融、金融商品和金融制度,有克魯曼「返本歸真」回到無趣傳統的保守路,有席勒繼續創新並做機制設計的積極前進之民主路。無論哪一條路,「倫理道德」都是「行為人」必備的條件,尤其創新之路更是如此!否則美好社會非但不可能來到,悲慘社會將在前面等著呢!所以,我們還是期盼席勒能成功地將優良道德融入華爾街文化。

推薦序二

沈中華
台大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金融的善惡雙重性格


  心理學家認為,許多人具有雙重甚至多重個性,同樣地,金融也具有雙重性格。金融的第一性格可能有如天使般良善,例如協助企業融資、推動經濟運轉。另外,在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只認購一小部分股份,但集合起來卻是一大筆資金,有能力、富創意的企業家募集到這筆錢,就能充分發揮,開創新格局制度,但當創意失敗,由大家分擔損失,故損失有限。另外,金融制度本身也住著一個魔鬼,由於股東的要求,對經理人產生莫大的壓力,急著追求很高的利潤,人們變得急功好利,甚至涉足內線交易、做假帳,最後帶來災難。

  歷史告訴我們,在大部分時間與大部分地區,金融都是善蓋過惡。但每隔四至八年,天使開始鬆懈,善念衰退,魔鬼心態開始滋長。一旦惡大於善,金融體系瓦解,這時人們稱之為「金融危機」。為了壓抑魔鬼,政府祭出兩種方法,一是鼓勵公司自願潛心向善,即公司治理或企業社會責任;一是強力嚴格管制,例如充分要求揭露訊息、違規處以巨額罰款。

  歷史上,金融的善惡兩股力量不斷循環交錯,故「金融能否與美好社會共處」,端看這兩者的力量大小。

大師的親民之作

  在美國,許多知名財經學者在年紀漸長後,往往會為大眾讀者著述金融普及書,一方面宣揚自己的理念,一方面是人漸成熟,對學術知識有更深的體認,對西方與東方的市場結構的不同,也更有感觸,且能看出學術理論的優點與缺點,故心中有話不吐不快,也是對自己過去無數學術文章做一總結,例如芝加哥大學的拉詹(Raghuram Rajan)教授寫了《金融斷層線》、紐約大學的魯賓尼(Nouriel Roubini)教授寫了《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教授所撰的《失控的未來》與《世界的另一種可能》、芝加哥大學列維特(Steven Levitt)教授的《蘋果橘子經濟學》,還有柏克萊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囂張的美元》、經濟學大師克魯曼(Paul Krugman)教授的《面對失靈的年代》與《克魯曼觀點》等,不勝枚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教授也是樂於為大眾著述的大師。我每次讀完他的書,都有一種感覺:他的作品在表面上有時會批評金融市場的不恰當(魔鬼的部分),似乎金融會給社會帶來災難,但他本質上一直都認為金融對社會利大於弊(天使的善良力量更大)。

金融為善的樂觀派

  在他的第一本書《新金融時代》(The New Financial Order )裡,他說股市的確有時很瘋狂,但它能分散風險,使人們敢冒險創新,原因是開發產品不易,透過大眾融資集資,成功就能推動全人類的進步,即使失敗了,每一個人也只要負擔小部分損失。在《非理性繁榮》裡,他指出是某些未經過理性思考的東西讓我們過於興奮,例如股市與房市的大幅上揚,而這些就是危機出現的原因,他認為如果我們能夠重新架構我們的金融市場以及監管規則,則經濟就會有理性的繁榮。

  在這本《金融與美好社會》中,他持續推動他的想法。他認為,他過去所寫的金融普及書,雖然文字及觀念已大幅簡化,但對一般人仍覺太難理解,所以此次他決定寫一本更簡單、更適合一般大眾閱讀的書。書中介紹18類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如銀行、券商、投機客等),並介紹各個金融市場。他承認沒有任一類人是完美的(金融有兩種個性),即使有部分角色及市場每隔五、六年會失去理性,給社會帶來災難,但各方仍能集合力量,使人類經濟社會不斷往前邁進。

  但席勤教授未為深入討論的是:雖然一旦有損失,小股東只負責一部分風險,但這並不表示他們不關心績效,他們也會給經理人壓力,滋養魔鬼誕生的環境,只要獲利的壓力存在,經理人就會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認為,每當金融協助實體經濟成長約五至六年,金融本身就會為社會帶來災難。因此,金融學家一輩子的努力,應是助長金融的良善,並抑制金融的惡行。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20627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會員評鑑

4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3.0
|
2020/07/03
這本書原文初版於2012年3月,當時的背景正是「佔領華爾街」運動高潮結束後幾個月,作者可以說是為了回應這個運動才寫這本書。在社會大眾將矛頭指向金融界時,作者有意撥亂反正,指出金融產業為社會提供的重要功能,是健康的經濟不可或缺的。金融界的弊端需要予以正視,但不可矯枉過正,尤其作者非常強調「金融創新」的重要性,有創意的金融服務能夠讓社會資源達到更有效的利用。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金融界的各行各業,描述他們在經濟裡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職務遭受的針砭的地方,第二部分則描述經濟體裡的人性本質如動物本能、社會傳染等等,可能將金融活動導向不健康的方向,而我們正需要更巧妙的金融對策來加以矯正。

這本書的大原則是挺令我讚賞的,可惜的是,作者在許多方面的論述不是很堅實,例如第一部談到基金的投資經理人,眾所皆知沒幾個人能長期打敗大盤,這使得這些經理人的存在價值受到質疑。作者對於這點的辯護卻是:質疑市場效率假說,因為市場效率假說也認為沒人能打敗大盤。然而根本無需管理論,實證上確實沒幾個人能在長期上打敗大盤,反駁理論無益於反駁現實。另外提到交易員的社會貢獻,用多巴胺系統來比喻其價值揭露的功能,也令人摸不著頭緒。此外,沒有交易員市場就不能有效揭露價值與提供流動性嗎?我想次貸風暴發生時,即便有好幾倍的交易員,流動性一樣不會改善。作者想要處理的「美國民眾普遍敵視華爾街」的情緒,似乎擺錯重點了,我想應該沒幾個人反對「整個金融系統」,而是反對有問題的金融從業人員,以及有缺陷的制度,作者似乎以為民眾想把整個金融體系廢掉,所以才在本書不厭其煩地描述那些基本的金融功能對經濟體的貢獻。本書最大的缺憾,便是作者沒有實際提出怎麼利用「金融創新」來改善社會。這個幾乎已經被汙名化的詞彙,才是需要費一番功夫來詳述的議題,其實許多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創造之初都是立意良善的,像是資產擔保證券本來可以提供良好的風險分散功能,但在濫用之下反成金融危機的禍首。作者一直強調我們應該運用行為經濟學和神經經濟學來做出改善社會的「金融創新」,卻沒有提出如何達成。誰會去搞這些有益社會的金融創新呢?如何提供正確的誘因結構?忙著賺大錢的金融奇才很少以社會利益為出發點搞金融創新。追根究底還是「人」的問題,作者談論了許多人性的面向,但卻沒有抓到重中之重的關鍵點,甚為可惜。
展開
user-img
5.0
|
2015/07/28
回想到稍早的2008年,如果周邊有親友在金融業的人,相信一定對那時的狀況記憶猶新:華爾街的財經金童們把金融資產過度包裝,結果在一連串的失誤下,封包破滅,造成嚴重的金融風暴。這股風暴先起於歐美,然後衝擊到台灣,許多人把退休金投入高槓桿的連動債券市場,此時血本無歸。
這種風潮下,歐美出現了許多排斥金融界的運動,例如佔領華爾街,這也讓原本被捧為天神般的金融圈瞬間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而金融圈內其實也不好過,減薪、裁員、人事凍結,整個氣氛急凍,當萬年代理的我很能理解這種感覺。不過,既然圈內圈外人都不好過,那這筆帳到底該跟誰算?
出自於對這個議題的關心,作者也相當好奇,到底是現代金融的營運方法出了什麼問題?當時的社會是因為金融體系的出現而顛覆嗎?於是作者從金融危機本身出發,先從全球市場與金融體系出現的歷史脈絡切入,爬梳「借貸」與「投資銀行」的起源,這樣一方面是找出答案,同時也是整理自己過往的教學理論。
與大家的認知相反,今天金融市場最開放的美國,直到二十世紀初都還是有著強烈的反商情結,十九世紀末美國的大學也才首次出現商學院,可是反觀今日,為何美國已經是世界上的經濟與金融巨獸?除開政治軍事的影響力以外,其實從歷史脈絡之中,可以發現到美國成功的一個關鍵,在於美國的金融體系因為不斷參考前人經驗改進,相較之下是民主自由的。
這不是自我溢美之詞,當有人類世界的出現,投資銀行的概念就已經無所不在;只是隨著人類歷史不斷的累積,銀行、投資行為會變得越來越多人參與,也就是越來越民主,這樣雖然會出現如金融泡沫般的陣痛,但也可以催生出更健全完美的金融制度,從而減少尖銳的階級對立,甚至是革命的發生。換句話說,革命的發生不一定是必然,而是在於體制的良好與民主的程度與否。
例如十九世紀的馬克思,馬克思主張的階級鬥爭,其前提認為所有資源其實都已經被中上階層掌握,中下者絕無翻身的機會。當他的預言書資本論出版後,在英國卻沒有發生相當劇烈的革命,這是為何?其實這正顯示了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不了解。事實上,在健全與自由的金融體系協助下,資本主義並不如馬克思宣稱的一般,是嗜血的食人巨獸,相對的,資本市場相當鼓勵膽大、有創意的人,只要你同時具備這些條件,就能順利取得貸款;而英國在1850年代的成就也正是透過貸款給新興發展國家,如德國、奧匈帝國、美國與南美洲而成,讓馬克思因此預言失準。
1929年的金融風暴發生當然是一次泡沫的幻滅,可是這種金融風暴只會讓金融市場更健全,在股災後,其實仍有許多財務健全、體質良好的公司就是透過紓困融資而存活下來,並且繼續發展成重要跨國企業。而唯一免災的蘇聯如何?歷史其實也證明,即使在紅色共產世界,仍然需要類似資本社會的運作方式,只是在資本世界我們稱為經理人,而在共產世界則是黨職幹部。大蕭條時期蘇聯雖然號稱沒有受到影響經濟持續成長,可是這種刻意打造的榮景終究是一種泡沫,而且更恐怖的是,在自由市場,泡沫會因為市場天擇而破滅,但是在極權國家中,對市場定價機制這種絕對領域的侵犯,只會讓骯髒泡沫持續更久,最終會讓泡沫破於其他的針尖,而這種不健康的泡沫一破,受傷的就不只是高層,而成為全民共業。蘇聯稍後出現的饑荒以及中國在二十世紀中推行的「大躍進」政策就是鮮明的慘例。
對經濟的干涉從反面來說,如果經濟體之間無法和睦相處,一定要全面控制對方,弄到無法雙贏,那也絕對不是一條可行之路,這是一種「大幻覺」。從歷史來看,帝國主義國家的軍事征服對於經濟的影響,就長遠而言,絕對是弊多於利;就富人的立場來看,這種狀況絕對適用,富人累積錢財不一定是為了剝削而來,而是為了滿足其人生目的,先富,而後貴。於是我們也可以發現當代最成功的藝術創作者中,有相當比例的人其實早已財富自由,因此擁有自己的思考空間,並有金錢支持自己的理念;甚至提出「公民不服從」的美國思想家梭羅,本身其實就是個成功的鉛筆廠老闆,湖邊散記只不過是他公餘時的休閒作品。
其實,金融與全球化自由市場絕對不是洪水猛獸,而是需要理解,需要參與的,而這牽涉到的就是民主自由機制的建立。而反觀當今社會會充滿對立,正是前述「大幻覺」橫行的一種具體表現,執政者要怎樣做才能順勢而為,事半功倍,除了繼續深化金融市場的自由化之外,恐怕財商(FQ)的建立更是當務之急,有普及的財商才有普及的市場參與,也才能有最健全的金融體系,不是嗎?
展開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破關人生,I'm in!職場「破」力養成指南,電子書/有聲書/影音課程6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