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關
  • 電子書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電子書) (電子書)
試閱
收藏試閱本 85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電子書) (電子書)

Leprosy Doctors in China’s Post-Imperial Experimentation: Metaphors of a Disease and Its Control

  • 定價:360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OKAPI 推薦

  • 從涼山到麻風,不斷移動的人類學者──專訪劉紹華

    文/陳琡分,|,汪正翔2020年02月12日

    當中國武漢肺炎風暴席捲全球的時候,任職於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的人類學家劉紹華成了諸多媒體追逐詢問的對象,只因她是台灣少數鑽研中國1949年後傳染病防疫史的學者。《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兩本著作,不只投注了她絕大多數 more
 

內容簡介

2018,臺灣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
2019,香港文藝復興非虛構寫作獎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各界推薦

  紹華的眼界與格局超越時空,透視社會主義中國時期的麻風防治動員,直指當代中國政治與歷史的核心。透過鉅觀與微觀、理性與知性兼具的流暢文筆,她讓我們看到中國曾經如何傾力對抗這個流行風土病,更揭露了埋在當代中國歷史底層的珍貴故事。──黃樹民(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作者的筆鋒常帶感情,細膩地描述麻風病患與醫生在風雨飄搖的三十多年間的共同命運。本書從嶄新的角度探討中共建國初期衛生政策在政治體制建構過程中的關鍵性,發人深省。──梁其姿(中央研究院院士,現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

  劉紹華……這本《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寫的一樣是社會的邊緣人,關心的一樣是他們的絕望與希望,終極詰問的,也依然是革命邏輯與倫理訴求之間的張力。這種接得上人間苦難的學術寫作與倫理思考,正是劉紹華做為人類學者的獨特成就。──錢永祥(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思想》總編輯)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
 

目錄

學者推薦
‧黃樹民‧梁其姿‧錢永祥

導 論
‧中國麻風防疫的初步成果‧後帝國論述下的防疫運動‧防疫歷史的再現

第一章 疾病隱喻與政治運動
‧麻風簡史‧社會主義衛生運動‧獨特的麻風防疫之路

第二章 進入社會主義的防疫建制
‧從宗教網絡到蘇聯模式‧薪火相傳、開枝散葉

第三章 聚落體制化與防疫實驗
‧人民公社與集體化運動‧集體化下的麻風防疫‧縱橫交錯的防疫網

第四章 新手醫師的階級、性別與情緒勞動
‧醫士、醫學生與新手醫師‧汙名下的情緒勞動‧記憶的性別與階級‧防疫工作再度轉型

第五章 文革動亂下的麻風防疫
‧政治狂潮與去專業化‧醫療下鄉的挑戰與生機‧科學主義與汙名政治‧文革的下場

第六章 新國際主義下的變與不變
‧進入全球麻風治理版圖‧新國際主義下的本土實作‧全球化轉型中的弱點與焦點

第七章 最後的衝刺及餘緒
‧國際影響下的翻身與嘗試‧教會重返巨變中國‧重樹道德模範‧麻風隱喻的變與不變

結 語 歷史再現與生物政治
‧回顧與展望:兩層倫理反思

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注 釋
書 目
重要名詞
重要人名
 

摘文出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也沒有資格評論史家應持何種態度,可是私下裏總希望他們多說點不相干的話。現實這樣東西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囂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刹那。──張愛玲〈燼餘錄〉(一九四四)

  這本書本來不會出現的。

  我原本計劃要寫的是本英文書,而且是以當前在中國的國際麻風援助為主,這是身為人類學者的我慣有的時代關注傾向。對於中國在一九五○至八○年代開展的麻風防治,我原本僅將之視為理解過去的必要歷史背景。然而,一位高齡九十的麻風醫生突然辭世,改變了我的決定。

  二○一三年十月二十一日,我得知葉幹運教授於兩天前過世。於公於私,這消息都令我震撼。該年五月初,我才收到葉教授的親筆回函,針對我寄給他的一篇我正在撰寫的期刊論文初稿,提供了名詞指正與文獻建議,還附上一張我去他府上拜訪時與他的合照。葉教授在信中對我的鼓勵與容忍,充分彰顯出自由主義者的精神:

  承囑要我對稿件過目,我瀏覽了一遍,認為內容很豐富,分析很到位,你為此多方參閱資料,廣泛訪談專家,很是辛苦,完成此文,可喜可賀。由於文稿的論點與措詞代表了作者的觀點與思路,我只是過目,談不上批評指正。

  自二○○八年首次拜訪葉教授以來,他對我從無知到一知半解到追根究柢的連續拜訪,總是耐心溫和以對,有問必答,甚至讓我閱覽他保存的許多文件與照片。聽聞他離世,我感到失去一位研究上的前輩,也驚覺我所訪問的麻風醫生年紀真的大了。而我企圖從歷史做到當前的漫長研究,卻不知何時才有個底。

  我開始重新思考。歲月不留人,那段歷史混沌未明,我希望在還來得及之前,讓他們指正我的可能錯誤,讀到我的書。於是,我決定將研究重新斷代,並改變書寫語言。在這轉變研究與書寫方向的過程中,亦有其他受訪者相繼過世。而我則在他們老去的同時,勉力讓這本書逐漸成形。

  「我沒有寫歷史的志願」,卻要開始寫歷史。改變研究的範圍,並以中文書寫,其實是更艱難的挑戰,無異於展開一個新計畫。為了聚焦面對一段不易發掘的歷史,我又經歷了四年的困難摸索過程。研究諸多近期人物與在世者的歷史,面臨倫理、人情、專業、知識、材料、敘事差異等多方考量,使得我在過程中數度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莽撞而錯誤。

  讓我得以堅持下去的最大支持,仍是來自於麻風醫生的鼓勵與他們的自由主義精神。我將期刊論文初稿寄給葉教授時,也同時寄給了江澄醫師請他指教。江醫師和另一位麻風醫生閱讀討論了我的文章初稿後,回覆我的第一封信讓我佇在電腦前思索良久:

  以您等的經歷及自身處境,寫就應屬不易。……感到該文對於某些事情評價,主要是褒?是貶?總是讓人搞不清。

  於是,我寫了一封長信回覆,詳細說明我做研究的方法、態度、觀點與目的。數日後,又接到江醫師的回信,我心中的大石頭瞬間卸下,令我既感慨亦感動:

  因我等的年齡、所持角色立場及學術領域不同,加上身處情境之中或形成扭曲的人格。有些研究觀點的差異或看法的不同,是很自然的事。只有這樣,才能有所突破與創新。……我完全理解並同意您在信中所表述的一切,……。大可百無禁忌,不可拘泥我等陳腐之氣。

  長年來,我訪問過的知識分子型麻風醫生,大多和葉幹運醫師與江澄醫師一樣,對知識觀點的不同立場多所尊重。對於我與他們迥異的政治經驗、成長環境與世代背景,向來包容。如同葉、江兩位和其他許多醫師對我的容忍與協助,種種的善意與體會,終究成為我敢於撰寫這段未曾面世歷史的動力。

  當然,為我的動力加柴添火的,還有諸多我銘記在心的麻風患者和救助者的善意與協助。雖然,此書以麻風醫生為主,關於患者與救助者的著墨因而有限。但是,他們對我得以認識大千世界與底層歷史,十分重要。他們讓我理解到,即使只是旁觀他人之苦,或苦中作樂,都需要勇氣、耐力與信心。

  我並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然而,在長年的研究過程中,我經常遇見基督宗教的善心人士與患者。他們讓我看見一種我們可能擁有的共同信念,那便是對普世人性的信仰。我總是誠實地跟受訪者說,我沒有宗教信仰,而且充滿了理性的懷疑。雖然至今我仍然沒有宗教信仰,但我的眼光常會被表現人性的信仰之心吸引過去。

  這個跋也是我對譚建平神父的承諾,雖然他大概已經無法看到我的承諾成為白紙黑字。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我拜訪香港明愛中心(Maryknoll Center)的美國籍譚神父,請教他和澳門的陸毅神父自一九八○年代末開始在中國從事麻風扶助的經歷。我們密集地聊了五個小時。譚神父當時已七十八歲了,說得一口道地的廣東話,但我的粵語能力幾近為零,我們只能以英語交談。我翻閱神父的相簿,看到他年輕時在加州家裡農場留影的照片,看起來很有「貓王」的樣子。我問他:「你退休後要回美國嗎?」神父的表情有點驚恐,他被我的問題嚇到了:「不回去,死了也要在中國!」他心中的中國,便是華人所在之地。

  之後,我們未曾再見。二○一六年九月,我聽聞譚神父被送回美國療養。我請問告訴我這個消息的杜神父:「可是譚神父跟我說他不要回美國?」杜神父有點傷感地說:「沒辦法。譚神父老了,有阿茲海默,得有人照顧。……他也不會知道了。」

  我來不及了,我想。九年前拜訪譚神父時,我告訴他我想寫本關於中國麻風病的書。離開前,神父對我說:「建議你寫完後,在後記寫你從麻風學到了什麼。」我回說:「好,我會的。」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

  我以自身串起對歷史的理解,將人類學研究歷史中人及其情緒的方法帶進來。透過跑田野,漸次體會麻風患者與醫師的艱辛,贏得醫師的信任與真心話,傾聽其成為麻風醫生的故事,感受病人的委屈。我以田野工作者的身心靈與他們的喜怒哀樂交流,輔以人類學進出田野的主客觀交錯與換位實作,理解並構築這些情緒,以撰寫一場防疫運動。這不僅是個關於知識、政策與統計的研究,更是以人為主的情緒與勞動網絡探究。

  (下略)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3598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6MB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