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翻新風俗畫的潮牌
林世仁
我最早看到的清明上河圖是台北故宮典藏的「清院本」,後來我才知道它的祖本是北京故宮的張擇端版。然後,又看到仇英版、不知名畫家版……才發現它幾乎是古代城市風俗畫的潮牌代名詞,像「公共模版」一樣,山寨版多到自成一族。
更有趣的是,這卷畫的流傳過程牽引出許多故事。它們多是由歷史暗角中湧生出來,被民間說書人加油添料,或實或虛的與歷史潮湧結合推升。由它衍化出來的戲曲、小說立體化了它的形象,連歷史學家黃仁宇都曾藉它寫過小說《汴京殘夢》呢!
凡名畫皆有傳說,而且經常各彈各調。我們在傳聞、史料的爬疏上,主要是借助於野島剛的《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在敘述架構上,我嘗試用第一人稱,讓當事人來「跨時代接力說書」,希望這樣的方式能跳脫教科書式的寫法,增添一些鮮活的臨場感。一些傳聞、野史則借用野台戲、傀儡戲等方式來突顯它的傳說特質。
清明上河圖是手卷中的經典,很開心能為它鋪展文字。感謝主編筱鳳費心搜羅資料,讓我不必上下求索。更感謝繪者麗珍精美而生動的圖畫!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感受到古物在人間的流轉,都是歷史、文化的一頁頁接力賽。更希望它能激發出讀者對這些畫卷的興趣,有機會去博物館和它們面對面。更多的訊息、更多的故事都躲在畫卷裡等著你去發現呢!
繪者的話
色彩安排傷透腦筋
黃麗珍
出書前兩年開繪本討論會議,世仁提出,不走傳統故事敘述方式,希望有所創新:「什麼?真的要在插圖交叉出現史實和虛構,所以加入野台戲和傀儡戲的場面?」剛看文案的時候,我滿腦子疑惑?這些戲劇當時已經出現了嗎?要怎麼呈現?既然作者提出創新想法,那我就盡力去做,先到圖書館,借出各種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來比較!
結果就在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圖〉裡找到答案,畫裡的野台戲正熱烈上演,橋上叫賣著傀儡偶,路旁演出著布偶戲,進城的駱駝商隊,推獨輪車的工人,這下子構圖全就出現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我花了幾個月細描精致的草圖,雖然作者、主編和美編一致叫好,但是一到上色期間,真是搬石頭砸腳。人物服飾層層疊疊,細節繁複,曠日費時,一個跨頁20-30個人物,光是上色就花掉很長時間,越做越氣餒,甚至有做不完的念頭。
上色時,我習慣先做色彩規劃,插圖和古畫要相互搭配,最初選了帶紅的紫色為主色,想借和服的配色概念來處理,沒想到卻陷入困境,光是仇英的一張跨頁插圖,整整畫了兩星期,效果還是不理想,一直反覆修改,最後只好放棄,重新調整色系,雖然繞了遠路,但我學到色彩會自己說話,呈現出意義和感覺,馬虎不得。
終於趕上出版,圖的敘述方式有突破,感覺有趣多了,希望能把這樣的知識繪本,轉變成多種戲曲和報刊形式表達,既有真實事件,也有虛構傳說,希望能被讀者接受和喜愛。
主編的話
提問、故事和插圖,吸引小讀者法門
馬筱鳳
2002年我到捷克半自助旅行,曾經拜訪過世界遺產克倫洛夫古堡,當時事先預約了城堡導覽,現身的是一位穿著長裙,紮了長辮的中年女子,腰間掛了一大串鑰匙,她以英文先自我介紹這座擁有400年歷史的城堡,每次用鑰匙打開一扇門,她拋出許多有趣的問題來讓我們猜,例如:男主人的床為什麼架高,他每天上床必須爬3階樓梯?為什麼房間有許多長短管線?為什麼女主人需要很多窗戶和鏡子?最後到了一間大廳,空無一物卻畫有壁畫,她打開水晶燈,明明滅滅,我們彷彿置身在400年前,賓客衣香鬢影,跳著華爾滋的盛大舞會。
這場精采的解說贏得滿堂彩,回國後,我帶著故事團體的親子,預約了孔廟解說,但是小朋友覺得很無趣,專注力不到五分鐘,立刻東逃西竄、四處喧嘩。我又去了故宮參觀,巧遇解說員面對著戶外教學的中小學生團,也碰上相似的尷尬情況。
我當時認為這些解說,對古代建築或經典文物背景的解說,缺乏吸引小讀者的有趣提問、曲折故事和置身場景的插圖,因此有了把文物做成圖畫書的構想。
這件文物是怎麼做出來的?如何經過幾百年或上千年保存下來?發生過哪些動人的故事?
找出文物的背景故事,搭配精美細緻的插圖,讓小讀者不知不覺進入古物天地,發現每一件流傳千百年的國寶,其實和皇帝、畫家、收藏官員和商家作坊或太監之間,發生過許許多多有趣的情節!希望他們因此產生好奇,對博物館的文物產生想要深究的興趣,那就是一件無比的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