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週年暨平裝版紀念序
讀懂《心經》的五個關鍵心要
2006年寫了《圖解心經》,至今已經超過30刷了。應出版社邀約寫新序,主要是推出新的平裝版本取代原本的精裝版,目的是讓書本能更親民更加普及。在《圖解心經》發行後的十幾年,陸陸續續進行好幾場演講。演講過程中總是會遇見聽眾突然眼睛一亮或是猛點頭的時候,通常那是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瞬間領悟。當然也會看到聽眾露出迷惘的表情,這時候就必須仔細地重複說明,當場解決聽眾心中的疑問。
而我最喜愛看到的是閃亮的眼睛與一抹微笑的神情,因為知道聽眾此刻已經達到心領神會的境態。再加上幾年來出版社轉來讀者的信件,提出書中值得深入討論的要點。於是,這個新序就以過往演講與讀者來函的互動,精簡整理出五個關鍵心要,讓讀者能更快進入《心經》美好的智慧空間。
◎第一個分享,首先必須弄懂心經的「是」
玄奘大師《心經》的版本「是」一字總共出現九次。「是」字在先秦的用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正式文章的「此」(類似英語中的this),或是口語的「是」(類似英語is)的意思。簡單的說,「是」在正式文章與生活口語的用法是不一樣的。
由於《心經》是正式文言文章,經中的「是」應該翻譯為「此」(this)。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確意思是「色即此空,空即此色」。還有「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應翻譯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此大神咒,此大明咒,此無上咒,此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接著讓我們一起跳下智慧之海吧!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
《心經》是充滿宇宙智慧的佛教經典,可以引領人們進入美好的心靈層面。其實,它是一本游泳的指導手冊,指導如何渡至彼岸。雖然只有短短260個字,卻能夠完整告訴人們如何由此岸游到彼岸,也就是由「有的世界」游向「空的世界」。什麼是有的世界呢?簡單來說,有的世界是由人類的「感官意識」(眼耳鼻舌身)與「邏輯意識」(意)所創造出來的。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就是人類的六根,透由它們的運作創造物質存在「有的世界」。在佛教的概念之下,這一切「有的世界」都是虛幻的,非永恆實存。也就是金剛經裡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那空的世界又是什麼呢?空的世界就是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的心智境態所體悟的奇妙世界。這是什麼樣的心智狀態呢?它是一種神聖的意識狀態,在玄奘的《心經》譯本稱為「智」。「智」的梵語是jnanam,德國語言天才家孔茲(Edward Conze, 1904∼1979)精準譯成cognition。中文將cognition 翻譯成「認識、認知」,但中文意思不夠精確。在牛津辭典裡,cognition 的解釋是除了人類原始的感官意識(perception)、經過教育學習的邏輯思考(reasoning),再擴展到無法透由言語表達的「直覺意識」(intuition)的認識、認知。請注意,啟動直覺意識是《心經》中的一個大突破、大躍進。
◎啟動直覺意識,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一開始提及觀自在菩薩進入「照見五蘊皆空」的禪定狀態。照見五蘊皆空的「照見」並不是大腦神經的功能作用。它既不是用感官意識的肉眼觀看,也不同於以邏輯意識進行「分別觀想」,而是集中心力不透由任何媒介的「直接觀照」,接近上述具備直覺意識的認識、認知(cognition)。這種觀被稱為「直觀」,與觀自在菩薩的「觀」意思是相近的。弄清楚感官意識(眼、耳、鼻、舌、身)、邏輯意識(意)與直覺意識(智),是安穩進入心經學習的第二步。
◎正確領略「無」的意思,意思包含「超越」!
《心經》全經最多的字就是無,共有21 個。像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的無。這裡的無不是單純的沒有,更重要的含有「超越」的意思。當超越之後就沒有了,沒有的境態是種更優美的空性智慧領略,是「無」的境界。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這是心靈智慧走在觀見真理的道路上,在一種直接且沒有任何媒介之下去領悟空性。而「直接且沒有任何媒介」(the direct and unmediated realizationof emptiness)的意思是說不透由文字、語言、邏輯判斷,也不透由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或是觸覺來觀照空性世界,而是完全沒有媒介的方式來認識空性。
◎更多的超越!「無智亦無得」!
讓我們以哲學角度再次說明直觀,因為太關鍵了,所以要連續強調三次。這種近似哲學中的直觀,是指既不靠邏輯推理或實體觀察,也不靠理性或經驗而可獲得知識的能力。人類認為它是原始的、獨立的知識來源,不同於一些經過學校學習的世間真理與基本道德原則的知識。直觀無關人類的智慧商數,也無關於社會的道德規範。當然也無關於文字語言,包含經文的範疇,也就是《心經》裡面說的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法」。
無就是要超越!在超越眼耳鼻舌身意之後,還有更多的無,也意味著更多的超越。當來到「無智亦無得」已經是接近心經的尾端,那是超越「智」與「得」的心靈極致。所以《心經》的最終指導是告訴人們,超越感官意識與邏輯意識之後(無眼耳鼻舌身意),還要人們超越直覺意識(無智亦無得)。然後是「以無所得故」與「依般若波羅蜜多」,才能達到菩薩的圓滿完美的寂靜(究竟涅槃),與佛陀無法超越的、完全的、徹底的覺知境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無法在其上,也就是佛陀的覺知狀態無法再超越了,是心經智慧的終點站。
無所得是全經最後的智慧分水嶺,跨過去就是菩提薩埵與佛陀的修行境態。認識《心經》的「是」,明白「無」的概念,再加上清晰理解「感官意識」、「邏輯意識」、「直覺意識」這五件事,你就可以安穩地進入《心經》中空的世界。祝福你在閱讀《心經》時也可以露出閃亮的眼睛與一抹微笑的神情。然後進入禪定實修,自在地啟動你的智(jnanam)。
張宏實(寫於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