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合理地設計人生基礎
在本書中,我想提出一個最簡單的成功法則。那就是「合理性」。話雖如此,我並不是要說一些「請你合理地活著」這樣愚蠢的話。那樣的人生就只是「機器」人生罷了。
想要自由地生活,就必須合理地設計人生基礎。
這就是本書的論點。
過去二十年,我一直主張「自由不是一個哲學上、心理上的問題,而是取決於是否擁有能自由生活的經濟基礎(基礎結構)」。這現在被稱為FI(財富自由,Financial Independence)。
我的前一本著作《幸福的﹃資本﹄論》(幸福の「資本」論)將其擴展,並將幸福的基礎劃分為「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三種資本來做說明(圖1)。
能夠客觀地去定義幸福,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三種資本全部擁有就是「幸福」,一個都沒有就是「不幸」,所有人都會落在這個譜系中的某個地方。
有些人雖然擁有龐大的資產、事業有成、社會聲望高,仍然覺得自己「 不幸」。但根據定義, 他們是「 幸福」的。另一方面,有些人即使孑然一身,身無分文、沒有工作、沒有家人和朋友,卻認為自己很「幸福」。但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定義,他們是「不幸」的。
你可能會認為「這也太奇怪了」,但通過以這種方式將幸福從主觀上分離出來,我們就能客觀地去討論它的基礎。在本書中,我們將從「合理性」的框架來更深入地審視這個基礎。
合理性可以定義為「從投入的資源(資金)中獲取更多的利潤(回報)」。大家應該都知道,比起投資一百日圓只返還一百日圓的交易,返還一百一十日圓的交易更為合理。然而,邏輯(經濟)合理性在這層意義上的作用,對於每種類型的資本都不盡相同。如果在圖1上畫一條「合理性」的輔助線,就會變成圖2。
金融資本的運用是指將資金投入金融市場以獲取利潤,這幾乎都可以用理性決策理論(金融學理論)來解釋。原則上不存在「虧損但有價值的投資」。然而也有例外,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有住宅。稍後我會詳細解釋,但在金融理論中,很難證明被稱為自有住宅的「高槓桿不動產投資」是合理的。儘管如此,許多人還是冒著風險購買自己的房子,因為這是一個「夢想」(無法用合理性來解釋)。
人力資本的運用是指將個人勞動力投入到勞動市場中以獲得利益,但不能一概而論地說「單位時間內收入越高的工作就是好工作」。這是因為在選擇工作時,除了金錢因素以外,工作價值、自我實現、社會評價等的影響也很大。儘管如此,即使是免費工作也好,只想為大家做點事,這種「自己覺得值得就好」的理想主義,遲早會失敗。在人力資本的運用上,一半、甚至一半以上必須要根據經濟合理性來做判斷。
社會資本是指人際關係,即「羈絆」或對群體的歸屬感(認同感)。我們很自然地會將親情或友情與經濟合理性分開。例如:做愛之後送鑽戒是愛情,但是給一萬日圓紙鈔就會變成嫖妓。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在選擇伴侶,或是要保留哪些朋友、捨棄哪些朋友的時候,不存在著合理性的要素。在網路理論中,你被認為是五個最親密朋友的平均值。即使你對對方一無所知,只要看看他們的社會關係,就可以做出一個大致的判斷。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理論篇中,討論了「合理性選擇」的含義。在第二部分中,會具體考慮如何合理地設計幸福的三大資本。
如果作為基礎的舞台穩固的話,在上面演出的人生故事,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了吧。在本書中,我想將擁有這樣一個「堅實的基礎」定義為「成功」。
一旦你合理地設計了人生基礎,要在那裡編織什麼樣的人生故事,就是你的自由了。即使那非常不合理也沒關係,你仍然是個「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