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部台灣人的淨零速記
◎廖俊智/中央研究院院長
2050淨零排放目標,經過數十年的倡議與疾呼,已逐漸成為全人類共同努力的願景。氣候科學家已示警,相較於工業革命前的氣溫,全球升溫幅度必須控制在 1.5°C 以內,才能避免許多難以回復、災難性的氣候衝擊。然而,看似簡明的目標,實際行動困難重重,工業革命至今,排碳幾乎是能源供給的必要之惡,完全不排碳,做得到嗎?經濟榮景與能源轉型能夠並存嗎?企業界與一般民眾對淨零的急迫性或必須付出的成本有共識嗎?哪些科技選項可以幫助我們更接近減碳目標?這些都是人類邁向永續發展的大哉問。
淨零減碳必須對症下藥,我國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約5成來自「發電」,且在轉型的過程中電力的需求不會減少,反而可能增加,未來在各部門電氣化的趨勢下,潔淨「零碳電力」的開發應是淨零策略的重中之重。
現有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在國內雖已展開大規模布建,但其量能及間歇性,尚無法滿足我國所有電力需求。因此,我們積極推動前瞻科技研發,期望運用科技尋找創新機會,開創我國的淨零新局。有鑑於此,中央研究院於2022年發布《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提出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及生質碳匯的「淨零5支箭」,作為我國新興淨零科技研發選項。
淨零轉型不僅是國家戰略,也是確保企業競爭力的必經之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國際間開始以碳排放量作為各項經濟活動的衡量依據,產業龍頭亦逐步對供應廠商施加減碳壓力。我國為全球供應鏈重要一環,除了推動新興淨零科技發展,亦需建立完善的法制環境、治理機制、政策配套,透過政府經濟工具(如:財政稅務、金融政策等)以資金、市場、就業等工具促進產業及社會轉型。2023年8月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10月環境部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量抵換管理辦法》,宣告台灣進入「排碳有價」時代。
中央社發揮社會關懷責任,從新聞媒體的角色出發,透過28篇採訪報導,娓娓道來國內各行各業的大小企業、政府機構在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下,如何摸索前進、各出其謀、布局未來,甚至進一步為自身打造新的產業優勢,提供實際經驗給更多準備加入淨零賽道的企業參考。本書亦解析國內、外的碳交易機制,乃至政策擬定的過程與困難。最後,再回顧台灣自願性碳權布局的歷程。
本書著眼未來,記述台灣淨零轉型路上與時俱進的故事,是一部台灣人的淨零速記。然2050淨零願景仍有賴全國各界攜手達成,歷史仍待續寫。
序
氣候之戰的小小獻禮
◎李永得/中央通訊社董事長
「極端氣候」、「溫室效應」、「淨零減碳」等議題被討論了超過30年,縱使有聯合國出面,簽署了所謂國際公約,但沒有多少國家、沒有多少人認真對待;空談比較多、實際行動比較少。因此排碳量愈排愈多、地球溫度不減反增。
直到最近幾年,人們親身經歷或目睹極端氣候所帶給人類生物前所未有的災難,彷彿看到地球即將毀滅、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的可怕景象。這才真正覺悟到,再不全面採取行動,人類被大自然反撲吞噬的惡夢將會成真。
到了2023年底,包括台灣在內,全世界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公開宣示「淨零減碳」的政策目標及實踐路徑,更進一步制訂相關法律及編列巨額預算來落實行動。
可以說,對抗氣候變遷、淨零減碳、控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不超過1.5℃,已是全世界的共識,是人類有史以來少數獲得不分族群、不分敵我,齊心合作、共同奮戰的目標。
這場攸關地球生存的對抗溫室氣體之戰,將持續沒有盡頭。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局外人。尤其歐盟2023年底率全球之先,開始試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工業產品的製造生產、交通運輸、能源轉型等都會被捲入;未來跟進的國家會愈來愈多,所有的工廠企業都感受到具體的壓力,必須做出符合規定的調整,才能存活。
下一波,則會走進每一個人的生活。因應減碳規範的環境,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必須要大幅調適;由於牽涉生活習慣與價值觀的改變,這將是最艱難的部分,但這也將是打贏這場氣候戰爭的最後關鍵因素。
面對「淨零減碳」嶄新時代的來臨,生出很多新創的觀念、知識與機制,包括政府、機構、企業及個人,其實都還在摸索學習。但因為碳費、碳稅、碳邊境調整機制、碳交易等減碳手段已「兵臨城下」,造成企業界,尤其是中小企業,一陣慌亂。政府相關單位、學術界盡其可能去說明、輔導、協助,但仍無法滿足這波因恐慌而激發的學習浪潮。這個時候,媒體能扮演什麼角色?
身為國家媒體的中央通訊社,有兩項核心的公共使命:一、盡可能的報導事實的真相,二、盡可能報導有用的資訊。
基於這樣的使命,我們決定出版一本有系統且淺顯易懂的書,就是這本《碳交易的28堂課》。
坦白說,剛開始構思這本書的時候,所有參與編採的同仁,也跟大家一樣,對這個議題相當陌生;但同仁非常勇於探索學習,不但勤於拜訪學術界及政府相關部門請教,也參加一些專業課程,取得證照。
這本書有兩個特色:
一、用說故事的方式,來闡述最新且複雜難懂的觀念跟做法。全書採訪了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或機構,將他們「淨零減碳」成功的案例,很深入淺出的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分享,非常精彩且具示範性。
二、與國際同步接軌。「淨零減碳」最重要的是跨國交流。中央通訊社擁有最多且最專業的駐外特派員,他們採訪了駐在國關於「淨零減碳」政策上的最新做法,包括碳交易市場、相關法令規定等,對國內企業界甚至政府來講,都是非常重要且有用的第一手資訊。
這本書在最被需要的時刻得以順利出版,除了感謝編採同仁用心投入外,也要感謝學者專家在專業上提供的協助;更重要的是,要感謝願意受訪的所有單位,毫不藏私的經驗分享;其精彩的故事,構築出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拚「淨零減碳」的圖像,這就是台灣的競爭力。
2024年正值中央通訊社100週年社慶,這本書是一個小小的獻禮,希望在未來的氣候戰爭中,能夠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