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暢銷
  • 電子書
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注意力分四種,打破多工迷思,掌握大腦能量峰谷,高效不過勞、不怕干擾、不分心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179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4.5
1人評分我要評價

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注意力分四種,打破多工迷思,掌握大腦能量峰谷,高效不過勞、不怕干擾、不分心 (電子書)

Attention Span: A Groundbreaking Way to Restore Balance, Happiness and Productivity

  • 定價:460特價:322
  • 特價再88折:283
  • 優惠期限:2025年08月06日止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分心不是你的錯,是你不了解大腦運作的規律。
能量、情緒、關係、演算法,都影響專注力。
超過20年實證研究,了解大腦自然專注的方法,工作輕鬆、高效而幸福!

★The Next Big Idea Club年度非小說類好書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新科學人》一致好評!

  明明想專心工作,為什麼會不自覺地滑手機、查看社群媒體?
  工作被打斷後,為什麼工作的速度就降低?
  被各種會議、任務死線追著跑,剛過中午就疲憊不堪?

  其實你不了解該怎麼使用注意力。

  心理學家葛洛莉亞.瑪珂博士是人機互動領域的專家,研究注意力超過20年。
  她從真實辦公環境的數千小時研究中,發現專注力的真相,告訴多工時代的每個人:
  其實你不用那麼辛苦。

  【迷思一】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專注。
  【真相一】注意力是容量有限的資源庫,不可能永遠保持能量滿格。如果一直使用注意力資源而不補充,你就會不可避免地分心。

  【迷思二】多工能幫我們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
  【真相二】每次切換任務損失掉的時間高達25分鐘!一心多用不僅損害而非提升工作效率,還會增加壓力和倦怠。

  【迷思三】玩小遊戲、滑臉書等重複的無腦活動沒有價值。
  【真相三】重複性活動是一種投入而不需費力的注意力狀態,對於恢復能量和保持正向非常有益,許多作家和藝術家都用它來獲取靈感!

  【迷思四】心流是工作時的理想狀態。
  【真相四】心流在知識工作中很少發生!我們的注意力現在平均只有47秒,透過認識自己的專注峰谷,找到獨屬的腦力模式,你就能實現工作的最佳狀態。

  分心不是需要對抗的難題,而是可以順應的節奏。
  提升專注不是為了做更多事情,而是在高效與幸福之間找到平衡。

  在本書中,你可以學到:

  *我們的心力是如何被耗盡的,又該如何補充大腦能量
  *如何識別我們每天都要經歷的四種注意力狀態,並利用它們讓自己高效工作
  *培養對抗數位分心的四個步驟
  *如何順應專注力的起伏,設計一天的工作安排

各界專注推薦

  在我們日益數位化的世界,葛洛莉亞.瑪珂博士是研究分心和多工的權威專家。對於任何關心注意力衰退的人來說,這本書是必讀之作。——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深度工作力》、《沒有Email的世界》作者

  這本書涵括了葛洛莉亞.瑪珂博士數十年來研究網路興起如何影響個人生活的精采旅程。如果你對個人幸福和如何在數位時代獲得能動性感興趣,那麼你需要讀這本書。——蘇珊・大衛(Susan David),《情緒靈敏力》作者

  被打斷是生活中的事實。一直如此,不需要什麼花俏的技術。但今天確實存在厲害的技術,有些是故意設計來讓你分心,對你造成干擾。葛洛莉亞.瑪珂博士的書全面回顧了這些干擾對我們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響。別被我的評論分散了注意力,去讀這本書吧,它是對這個充滿干擾的世界,一個重要而有價值的貢獻。——唐納・諾曼(Donald Norman),《設計的心理學》作者

  這本書專注於實用策略,而不是像『數位排毒』這樣的短效解方。它是一本極具價值的指南,告訴我們如何在日益依賴科技的世界中平衡工作和福祉。——《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瑪珂博士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種基於科學證據的新方法,來解決注意力問題。這種方法不是讓我們退回網路出現之前的時代,而是教你順應這個被科技充斥的現代世界,以及我們愈來愈分心的趨勢。——《衛報》(The Guardian)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葛洛莉亞.瑪珂(Gloria Mark,PhD)


  美國心理學家,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資訊學系校長講座教授,自2012年以來擔任微軟研究院客座高級研究員。她是多工處理、人機互動以及電腦支援協同工作領域的頂尖專家,在頂尖期刊上發表了超過200篇論文,並於2017年入選國際人機互動學會,該學會每年表彰5~8名人機互動領域的領導者。

  瑪珂博士從2000年開始進入企業實地研究,在真實的辦公環境觀察人們與數位裝置互動的情境,並發現多工處理對注意力的影響。她曾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BBC、NPR、《大西洋月刊》及其他媒體發表有關多工與注意力的文章。這是她的第一本著作,也是她過去數千小時研究的精華彙總。

譯者簡介

黃庭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有《生態系競爭策略》、《注意力商人》、《資源革命》等譯作。

 
 

目錄

前言 打破注意力的迷思

Part  1 注意力的真相
第一章 珍貴而有限的注意力資源
第二章 六個注意力陷阱
第三章 四種注意力類型
第四章 一心多用的本質
第五章 中斷讓你壓力倍增

Part  2 讓你分心的潛在力量
第六章 網際網路的設計結構
第七章 量身打造的演算法
第八章 社交獎勵與社會權力
第九章 人格特質與自制力
第十章 使用裝置時的情緒
第十一章 其他大眾媒體的交互影響

Part  3 找到專注的節奏,重獲心理平衡
第十二章 你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數位行為
第十三章 四步驟找回使用裝置的專注力
第十四章 注意力的未來由我們共同創造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468579
  • EISBN:97862674685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會員評價

4.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0
4.5
|
2025/05/25
現代人專注力不足已經不是新聞,相信每個人都心有戚戚焉,我們習慣了快速又片段的接收資訊,大部分的人已經無法回到以前慢慢思考的狀態了,據研究現代人的注意力只有47秒。討論注意力問題的專書在過去十年推陳出新,每年都會有幾本新書出版且獲得注目,探討的主題大同小異,不外乎社群媒體發明以後改變世人互動的方式。智慧型手機的問世進一步推動快速俐落的資訊接收習慣。人類的注意力從來沒有專心過,自古至今都在分心。

二十世紀電視普及以後,社會學家就很擔心人們不再看書進行深度思考,而是偏好整天盯著電視觀看一小時的節目。這種擔憂事後看來顯得很多餘,因為社會發展的方向不會改變,那些文化評論通常也會被時代的浪潮淹沒,所幸一代又一代後繼的學者仍會持之以恆,繼續用筆桿子著書立說,希望救一個、算一個。假如有人能夠因為自己的研究而改變人生,這也是最讓人開心的學術成果吧?

《內在專注力的節奏》是一本科普作品,它不是商管書籍,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21世紀人類注意力的演變。作者葛洛莉亞.瑪珂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心理學家,她最大的熱情是藝術,但發現藝術在經濟上太難養活自己,還好她數學也很強,意外的進入密西根大學進修統計碩士,接著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心理學是21世紀的顯學之一,包含AI在內的很多科學背後都涉及心理學,或者擴大包含神經科學,這些學科經常需要使用進階的統計研究方法。另外,人的心靈有豐富的樣貌,瑪珂教授有藝術家的細膩心思,投入這個人心與科技交會的領域,簡直是使命的召喚。

她從21世紀之交開始投入人機互動的領域,研究人類如何跟機器互動。人類是唯一懂得發明工具來強化自身能力的物種,科技的進步等於工具的迭代,人們發明越來越強大的工具以更高效的完成工作。每次新科技的出現,往往都會改變人類社會的樣貌,例如車輛發明以後,讓遠距離通勤成為可能,郊區就此出現,車輛也改變人們生活的方式。網路和手機的發明也不惶多讓,它讓所有人都緊密連結,人們也不用再像過往頻繁的面對面互動,轉而以電子傳輸的方式與人交流。21世紀的人機互動研究即聚焦於此,希望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探討智慧型裝置如何影響人類社會,以及人們跟機器互動時,心理層面是否有受到任何影響。

我在讀本書之前,看到「人機互動」當下會聯想到人類跟機器人在互動,以為這是很新穎的研究領域。不過其實這裡的機器指的是電腦和手機,這兩項裝置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舉凡工作到生活,幾乎任何事情都須仰賴這些機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類跟機器已經融為一體,人類不論生理或心理,都需要進行調適,才能在數位時代生存。人機互動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提供一個指引,讓大家可以更從容的應對數位生活的挑戰。

這本書在Goodreads上面有1500則評分,但評分普通3.5顆星,我瀏覽底下的評論,發現好幾位讀者都說本書提供詳盡的研究彙整,但缺少可以直接應用於生活的實體建議,不如直接去讀自我成長(self-help)類型的書更實在。看到這邊讓我也反思看書的意義,我反而是比較喜歡學習理論,了解事物背後的原理,知道理論就能自己實踐了,所以覺得自我成長都是本末倒置…

不過這一兩年隨著社會經驗累積,也開始反省自己思維的盲點太自以為,認清其實大部分的事情不用瞭解太多”原理”,直接實務落地就好,例如開設自我成長頻道,講學術研究沒人在乎,觀眾需要的是實務作法。就像療癒系暢銷書,直接寫為了愛情應該要如何如何,那些文句很容易寫出來,也不需要科學佐證,反正就是一種文字遊戲,讓讀者覺得觸動心靈就達到目標了。以目的為導向,思考太多脈絡意義不大。

本書GR上最多讚(50個算很多)的留言甚至還直接寫:

[It's a science book, but with a bit too many author-insertions/memoir for me. Like, do I care that the author is a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or or that she was pregnant in a sweltering room in Germany one day? Do I care that she had a sabbatical in NYC or in Austria? I do not. And the author says "we" too much, which is a stylistic tic that I personally hate. Not sure that I prefer my science books to be written in first-person.]

這位網友不在乎作者曾經生病過。瑪珂博士會生病是因為她為了在世界上最煎熬的職場”學術界”取得一席之地,在三、四十歲努力打拼,但她察覺到自己的注意力被各種外部或內在的因素干擾,使她心力交瘁,而身邊的同儕也身陷各種注意力陷阱。這讓她更加堅信數位時代的注意力危機值得深入研究,她也發揮許多巧思,開創許多創新的研究方法,讓研究員可以在人們真實的生活中進行調查,打破從前只能在受控的實驗室監測的限制。

瑪珂博士曾於學術休假期間去德國的研究機構交流,這是學術交流最吸引人的地方,她得以親自感受大西洋兩岸的文化差異。在德國,同仁期待一起享用午餐聊天激發靈感,並一同散步半小時,精神飽滿開啟下午的工作。她回到美國後,她每天都急急忙忙,路過咖啡館時快速帶上一個冷凍三明治,回到辦公室電腦前開始拼命寫論文,而她剛才經過走廊看到其他的同仁也正啃著三明治敲打鍵盤。我喜歡科普書籍作者將自身經驗代入,不然跟論文有何差異呢?

另一個常見的書評寫法是說這本書應該用一篇雜誌長文寫就即可,不需要長篇大論,這句話已經成為所有書評的經典模板! 這也是注意力稀缺的例證之一,本書是作者二十幾年心血的濃縮,但有些人還是嫌太長了。《內在專注力的節奏》不免俗也會有人如此說道。確實書的內容有些許重複,甚至有些混亂,畢竟”注意力”涉及太多面向,包含科技、社會、人格特質等都會交互影響,變因包山包海。能夠在迷霧中照亮一條道路實屬不易,瑪珂博士卻成功辦到了! 她條理分明將注意力分門別類,並套用在不同的情境底下,說明人的注意力具有「頻動性」(kinetic),可以在不同的認知任務中彈性切換。

20世紀心理學有一個廣受歡迎的”心流”理論,這本書也是自我成長最愛的書籍之一,他鼓勵大家在工作上進入心流,忘我到忘卻時間的流逝。這種高度的注意力是一種理想的情境,但瑪珂博士點破盲點,過往的心理學研究只考慮投入程度,並未將任務的挑戰性納入評估。假如同時考量投入程度和挑戰性,便可以將注意力分成四種類型: [專注、重複、挫折、無聊]。

數位時代的多數工作本質上難以使知識工作者進入心流。我們應該追求的是高品質的專注。本書另一個核心觀點是”認知資源”,大腦每天要處理大量的資訊,每一件事都會消耗寶貴的認知資源,應該妥善分配使用,以及聰明的使其休息復原。看似無腦的滑臉書會用到”重複”的注意力,過度消耗於此不宜,但一個人總不能一直使用”專注”注意力,偶爾切換到”重複”注意力的頻寬,其實可以恢復認知資源。這就是所謂的注意力「頻動性」。

本書的內容所有人都不陌生,例如一心多用並不會提高生產力,反而會耗損注意力;演算法的目的就是要盡其所能提高黏著度…等。我閱讀最大的收穫是從心理學的視角,學到了這些事物背後的科學和歷史脈絡。舉例來說,網路發明時的構想包含了語意網絡(semantic network),這是一種知識的結構或譜系,也是人類意識的運作模式之一,人類的思考並非全然線性,而是透過聯想交織在一起。網路的發明就是要讓所有節點亂中有序、若有似無的連結在一起,讓網路成為人類集體的意識檔案庫。當個體的意識連結上網路,很自然就會開始心思漫遊,不知不覺數小時過去,寶貴的認知資源也就浪費掉了。

我很喜歡本書廣泛地從不同角度分析注意力面臨的挑戰。有一些思辨很有趣,例如自由意志和注意力的關係。人類以擁有自由意志為榮,但有些人提出反面論證,試圖說明我們看似有主觀選擇的自由,實際上一切行為早已被社會機制主導,就像演算法已經限制使用者自行探索的自由,導致扁平時代的來臨。歸根究柢,網路數位化只會更深入滲透你我的生活~今年AI代理人也是最熱門的商業關鍵字。隨著我們漸漸把能動性(agency)交給機器,人類究竟還剩下什麼? 資本社會無暇去思考這些感性問題,它唯一考慮的就是利潤與規模。

看書可能是這個時代碩果僅存還能保留能動性的活動之一,同時又能補充認知資源,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注意力也有節奏。我最近學到一個新的詞叫”物候學” (Phenology),生理節奏和氣候環境會有規律的交互影響,不妨讓我們當個everyday phenologist,好好澆灌心理的沃土,注意力才能長為春華秋實,等待瓜熟蒂落的那一天。
展開
 

贈品訊息

載入中...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百工起手式——給進化者的行動指引 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iPadOS14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 灌籃高手
  • 每日e書
  • 柿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