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暢銷
  • 電子書
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掌握自己的「專注力容量」,快速完成工作與學習,表現更好,自由時間更多! (電子書)
主題活動 試閱
收藏試閱本 48
人收藏
適合手機 適合平板
4.5
2人評分我要評價

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掌握自己的「專注力容量」,快速完成工作與學習,表現更好,自由時間更多! (電子書)

MCKINSEY DE MANANDA JIKAN NO TSUKAIKATA GA UMAI HITO NO ISSHUN DE SHUCHU SURU HOHO, マッキンゼーで学んだ 時間の使い方がうまい人の一瞬で集中する方法

  • 定價:370特價:292
  • 特價再79折:230
  • 優惠期限:2025年07月18日止
  • 不可銷售區域:中國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內容簡介

  一心認定「最好能夠長時間專注」已經不合時宜。
  你需要「專注」,也需要「不專注的專注」!
 
  ★ 本書適用對象:上班族,自由工作者,學生,考生。
  想著「預留時間」只會「浪費時間」;想著「必須專注」只會「無法專注」。
  掌握專注力容量的「瞬間專注」,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效。
 
  ★ 改變「專注」的定義,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注形式。
  當你進入「無我」,就是瞬間進入專注。
  當你「退而反思」,也是在幫助自己專注。
  專注來自「放鬆」,在腦中揮之不去的雜念與煩惱,會阻礙專注。
 
  ▎ 善用「間歇與瞬間專注」形式,確切掌握你的專注力容量。
  首先,請接受以下這段話:
  如今是理所當然無法專注的時代。
  人的專注力,只能維持10~15分鐘!
 
  我們一天的專注力容量有限,到底要如何運用才好?
  本書作者大嶋祥譽,從過去在麥肯錫等顧問公司的工作經驗以及優秀同事身上,提煉出多種掌控專注力的實用方法,例如:
  .減少判斷的選項:自由選項多,人就會無法前進。
  .找出影響專注的隱性疲勞原因:其實是「眼睛」在告訴我們很累? 
  .試著不立刻回覆訊息:在立刻回覆的壓力下,每天上演「一回神,半天就沒了」的悲劇!
  .當「問題堆積如山」就去休息:邊休息邊工作是全球標準。
  .運用「番茄鐘工作法」提升專注力與產能:藉由間歇「專注」和「休息」,產生工作步調的時間管理術。
 
  ▎ 如何實踐「不專注的專注」?
  作者提出幾項實用方法,例如:
  .回顧失敗是邁向成功的捷徑: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煩惱。
  .如果腦袋滿載,就寫下來:將浮現腦海的所有事情寫在紙上,思緒就會驚人地整理分明,恢復專注力。
  .澈底排除雜物:為了摒除內心的雜念,也必須清除「視野內的雜物」。
  .試著嘗試「U型理論」吧:先面對內心深處的自己,自然會看見該做的事。
 
  ▎ 你無需懼怕未來,在任何領域都是人才!
  《麥肯錫瞬間專注技巧》介紹各種專注的方法,邀請你從中挑選適合自己的方式,在工作與學習中找到充實感,在AI時代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注形式。
  你便無需懼怕未來,在任何領域都能游刃有餘。
 
各路高手認同推薦


  Adele|雙語內容創作主持人
  艾兒莎|ekhoEKHO創辦人
  張修修|自我成長型YouTuber
  陳法憲|AndAction生涯教練品牌共同創辦人
  ──(依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嶋祥譽(Oshima Sachiyo)


  高階主管教練/人才開發顧問/TM(超覺靜坐)冥想教師/Senju Human Design Works代表董事。

  上智大學畢業,取得美國杜克大學MBA學位,芝加哥大學研究所課程修畢。歷經麥肯錫、惠悅企管顧問公司(Watson Wyatt)等外資顧問公司後獨立門戶。如今,以經營者和經理人為對象,除了擔任高階主管教練、商務技能研習講師之外,進行人才開發諮詢,以及尋找自我工作方式的工作設計私塾「GIFT」主辦者。
著有《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課》(遠流出版)、《麥肯錫新人培育7堂課》、《麥肯錫精準提問術》、《麥肯錫服務客戶最強的19個行銷細節》等暢銷書。
 
譯者簡介

張智淵


  台北人,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從事翻譯20餘年,譯有《失樂園》、《利休之死》、《愛之國》、《艾比斯之夢》等60餘本小說,以及《無印良品為什麼在全世界大受歡迎?》、《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課》等40餘本實用書,現為專職譯者。
 
 
 

目錄

序言
麥肯錫同事告訴我的答案
並非能力強,就能把工作做好
為了提升表現而找到適合你的方法
 
第1章 接受自己無法專注
阻礙現代人專注的「事物」與「想法」
 
.專注力低下,問題不只出自於我們怠惰
對於「專心聽政治人物說話」感到訝異
束縛現代人的事物
我們失去了專注力?
資訊爆炸產生的惡性循環
.「必須專注」這種強迫觀念,會剝奪專注力
一心認定「最好能夠長時間專注!」
改變「專注」的定義
何謂「不專注的專注」?
*第1章的總結
 
第2章 你無法專注的五個理由
大量的判斷.立刻回覆的束縛.資訊的魔力.隱形疲勞.真正的理由
 
1「大量的判斷」──現代要決定的事太多
自由選項多,人就會煩惱
自由並非易事
用來維持判斷力的兩個方法
一大早查看電子郵件的潛藏「陷阱」
2「立刻回覆的悲劇」──回覆聊天訊息,一回神半天就沒了
不疲勞的簡單方法
3「資訊的魔力」——越想知道越是一頭霧水
為何比爾・蓋茲和賈伯斯都不讓孩子持有智慧型手機?
「資訊過多」所妨礙的事物
選項多,人就無法前進
選項多,會讓人選不到自己想要的事物
現代人喪失思考的時間
4「隱形疲勞」──不知不覺間,侵蝕你的「疲勞」是?
智慧型手機剝奪了「睡眠」
「TP值(時間價格比)消費」的終點
現代人甚至沒有自覺到疲勞
「問題堆積如山」時,就要休息
凡事都有適當的時間點
5「真正的理由」──人的專注力只有15分鐘?
人無法專注是理所當然的事
*第2章的總結
 
第3章「專注」的定義在AI時代有所改變
人必須具備的新技能
 
.「侵蝕」──二○三○年,一千六百六十萬名受雇者會被AI取代?
行政工作也注定消失
必須專注的工作開始逐漸消失?
AI真的會搶走工作?
越來越兩極化
上班族的未來
經理人工作會如何?
若是創造性的工作,人類就能勝過機器人?
.「充實感」──照亮未來的關鍵字
「聰明」的定義改變了
人為了「思考」而專注,勝過AI
.「緩急」──在麥肯錫學到的「專注的彈性」
不是為了完成工作而專注,而是為了「思考」和「行動」而專注
邊休息邊工作是全球標準
.「無我」──為何一流人士會做「冥想」?
運動選手進入的「Zone」
U型理論與專注的共通點——清楚掌握事物
*第3章的總結
 
第4章 大嶋式「專注」的驚人架構
在麥肯錫和一流企業學會的知識
 
.摒除內心的雜念
不試圖專注
切勿再增添煩惱
如果腦袋滿載,就寫下來
澈底排除雜物
一天一次,擁有獨處的寧靜時光
.不判斷、不煩惱
看清不需要的事物──減少判斷量
以主旨判斷哪些電子郵件該看
根本不該接收的電子郵件
假如猶豫,就做「新的事」
尋找最佳時間點
.切勿忽視身體的訊號
每10分鐘起身一次
閉眼30秒
避免「多工」
.切換成「專注模式」
打造進入專注的例行儀式
透過設定截止時間,達到專注
記得將事情做到盡善盡美
提出「魔法問題」
釐清輸出畫面
刻意在短時間內做做看
.希望主管知道「團隊」也有專注力
專注會「同步」
用來發揮團隊力量的「前提條件」
從混合型工作方式,尋求最適解
*第4章的總結
 
第5章 大嶋式「專注」的驚人架構 我如何安排一天的時間
擁有早晨、白天、夜晚的例行儀式
 
.早晨的例行儀式
為了起床之後,立刻迅速成為專注模式
減少雜訊
「上班」
一大早不要開啟電腦
擺放「指針時鐘」
一大早排好預約行程,就無法偷懶
.白天的例行儀式
工作要零碎地進行
讓人靜下心來,提升專注力的「香草茶」和「香氛精油」
以全力瞬間活動身體
到處走動,與人交談
意識到預定行程的留白
一味講究筆
假如感到疲勞,就冥想
.夜晚的例行儀式
提升肌力對於強健「心理」有效果
擁有本業以外的副業
晚餐要節制
回顧一天
接著,隔天早上神清氣爽地醒來
*第5章的總結
 
 


 
  .麥肯錫同事告訴我的答案

  翻開本書的你,一定想要設法擺脫不斷加班、遲遲無法回家的日常生活。
  你或許認為:「書名中有麥肯錫,其中一定記載著解開困境的妙方。」
  遺憾的是,我用整本書的篇幅,要告訴你的是「無法專注也沒關係」。你八成覺得莫名其妙,但這是我觀察麥肯錫和一流企業的人士,並且親身實踐所得到的答案。
 
  .並非能力強,就能把工作做好
       
  如今是高度數位化的世界,工作變得比二十多年前輕鬆許多。
  電子郵件一下子就寄到國外客戶手裡,容量大的資料也能透過雲端上傳/下載,無需郵寄。
  開會也能在線上看到對方的臉進行,交通時間為零。
 
  工作方式改革的相關法案,早已施行第五年。
  儘管如此,為什麼我們的自由時間沒有增加?
 
  同時負責多個專案、調度幾十名成員、迫在眉睫的期限……要做的事接踵而至,許多人快要不勝負荷。
 
  我任職於麥肯錫時,資深員工和上司肩上扛的工作量是我手上工作的好幾倍。那終究是我處理不了、令人叫苦連天的工作量。

  然而,他們面不改色地完成,準時帥氣地下班回家。他們偶爾也會加班,但是不像在日本企業成為問題,沒有半個人「每天加班」。
 
  .為了提升表現而找到適合你的方法

  我在進入麥肯錫之前,曾經也和許多人一樣,焦慮地心想「必須完成工作」、「必須專注」。

  然而進入麥肯錫,和程度高的同事們一起工作,使我的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自覺到必須從頭開始學習工作的方式。
 
  此外,如今因ChatGPT和AI抬頭,我們的工作價值開始受到重新評價。今後,難保至今做的工作不會消失,或者薪資不再調漲。

  不再只是「妥善完成手上的工作」,而是「做自己才做得到的工作」,必須有更高水準的表現。
 
  誠如上述,社會的需要正在改變,如今我在做的事,和當年在麥肯錫和一流企業學到的例行儀式,沒有太大的改變。

  而不可思議的是,它們都是簡單的事。
 
  為何過去我在麥肯錫學到的事,到目前仍然適用?
 
  答案是:只是「找到進入專注模式的方法」罷了。方法五花八門,有些像是日常的例行儀式,有些則類似儀式感。接下來,我會介紹各種專注的方法,方法還不少,或許你無法一一嘗試,或者「雖然嘗試了,但是沒有效果」。

  以上都無妨,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注方法」。
 
  我在書中介紹麥肯錫以及其他曾任職企業的同事們,他們的工作方式,並且傳達他們進入專注的實際狀況,這些方法都會比你預期的簡單易行,一點也不困難。
 
  希望本書也能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注模式。
 
──大嶋祥譽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81167
  • EISBN:97862641811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2MB

會員評價

4.5
2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4.0
|
2025/03/18
「專注力是有限的資源。」
「應該以間歇方式運用,而非持續消耗。」

大嶋祥譽想傳達兩個核心觀點:

一|專注力不是持續的,而是節奏性的。
二|專注管理的兩大原則:減少決策負擔、提升輸出效率。

...

首先,專注力不是持續的,而是節奏性的。

就像體力一樣,你不會有無盡的體力可以揮霍,但適當的休息又可以回復充沛體力;關鍵在於你如何調節使用的節奏。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已經不太實際;書中更指出,人的專注力通常只能維持 10 到 15 分鐘(透過心流狀態,也許可以拉長專注時間)

所以,這本書挑戰了「專注 = 長時間投入」的傳統觀念,強調「專注」應該是短時段、高品質的輸出,而非長時間的硬撐。

掌握專注力的「間歇與瞬間專注」形式,才能有效提升工作與學習效率。

...

其次,專注管理:減少決策負擔、提升輸出效率。

包括「減少判斷選項」、「避免即時回覆」與「透過休息重啟專注」等策略的本質其實是「減少決策負擔,提升輸出效率」。

一|減少決策成本:用結構化模板簡化選擇
二|避免即時回覆:用批次處理取代零碎回應
三|適時休息重啟:用工作節奏的設計來優化輸出頻率

這些策略與麥肯錫的問題解決模型不謀而合:問題拆解、優先排序、策略行動。

而從專注管理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法實際上也是在減少思考的認知負荷,讓人可以更有效率地運用專注力。

...

對於「專注」我是深有所感的。

其實我並不像外界看待的那樣自律、有強大意志力,但我的確總能讓自己快速「切換」到專注狀態。那麼,我是如何看待「專注管理」這個議題的呢?

「專注,不在於時間長短。」
「關鍵在於如何管理它,發揮最大效能?」

我認為專注管理的重點不在於專注的「時間」長短,而在於如何做好專注的「結構化」管理。

也就是從開始要專注、到真正進入專注狀態,然後到終止專注的這段期間,我很清楚專注的表現變化。這就好像當我們在電腦上傳輸資料時,不是會跑出來一個視窗顯示傳輸速度的變化嗎?

專注管理的結構,大概就是這樣的意象化。結合書中觀點和我個人的經驗,分享我對專注管理的三個建議。

...

一|別再持續專注,而是要「精準」專注

許多人認為,高效工作者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工作,是因為他們可以長時間高度專注。

不少人對我的印象,就是自律、高度專注。

事實上,這是個誤解。我也無法光靠意志力做到長時間專注,甚至單純做一件事會過度專注而感到焦慮。所以我通常會一心二用,邊看書、邊聽音樂,邊工作、邊看電視,分散多餘的專注力,反而能讓我保持精準專注。

這也是我長期試驗的結果,懂得運用環境、機制和方法來讓自己更高效完成任務、又不讓自己有壓力。

書中也指出人的專注力其實只能維持 10 到 15 分鐘,之後會快速衰退。換句話說,沒有人可以一直專注下去,你會分心也不全然是你的錯。

專注的關鍵不在於「專注多久」,而是在「最短時間內投入最深層次專注」的掌握度。

其實,你不需要長時間埋頭苦幹,而是要找到「關鍵時間點」發揮「瞬間高效專注」的價值。

...

二|別靠意志力,專注是「資源配置」的問題

許多人試圖透過「自律」來提升專注力。

但結果往往事倍功半,因為專注力的消耗更像是一種資源分配,而不是靠意志力硬撐。這本書提到幾個降低專注消耗的策略,有些我前面也已經寫過,例如:

1️⃣ 減少決策選項,避免大腦陷入決策癱瘓。
2️⃣ 避免即時回覆訊息,降低思考品質。
3️⃣ 利用間歇性休息,讓大腦重新恢復最佳狀態。

這些方法的本質,是在進行「專注力資源」的配置:減少不必要的專注消耗,讓真正重要的事情得到最佳的思考資源。

高效工作的邏輯也是如此:關鍵不在於做多少,而在於如何配置時間與精力,讓每一分專注產生最大價值?

...

三|藉助視覺化管理,讓「高效工作」更可執行

這本書的觀點,讓我想到「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也可以應用在專注力管理上。

當思維過程被結構化整理,我們的決策與專注自然也會變得更有方向。如果我們把專注力視為一種資源,那麼最好的管理方式就是讓它可視化、可拆解、可優化。

舉個例子,許多人會覺得一天的工作安排很混亂,不知道如何最大化利用時間。但如果把一天的工作流程約時間運用畫成結構圖,你會發現:

1️⃣ 哪些任務該集中處理,避免零碎分散?
2️⃣ 哪些決策要提前規劃,減少即時判斷的消耗?
3️⃣ 哪些時段適合高效能,哪些時段補充能量?

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在於你要「更努力」,而是取決於你能否有「更清晰的結構規劃」?

...

結語:從「努力」專注到「聰明」專注

專注力從來不是靠意志力死撐,你該做的是奪回主導權,讓專注力變成可管理的資源來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

「專注力不是一場耐力戰,而是一場管理戰,關鍵在於如何配置與視覺化專注模式,使其更可執行。」

我會用這段話來總結對這本書。

強迫自己努力專注,不如學會聰明專注。

如果我們能夠像管理資源一樣管理專注力,而不是依賴意志力硬撐,那麼我們不只會工作更快,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更自由。

最好的專注管理,不是壓榨自己的時間,而是讓自己的思考結構變得更有效率。當你看得清楚專注的模式,就能抓得住真正的影響力。
展開
 

贈品訊息

載入中...

最近瀏覽

 

相關活動

  • 百工起手式——給進化者的行動指引 有聲書/線上課程66折起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iPadOS14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 灌籃高手
  • 每日e書
  • 柿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