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雜誌
文訊 8月號/2019第406期 (電子雜誌)
各期珍藏 試閱
收藏試閱本 3
人收藏
適合平板

文訊 8月號/2019第406期 (電子雜誌)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 出版日期:2019/08/01
  • 定價:200
載入中...

電子書閱讀軟體

支援瀏覽器說明

APP下載:

  • 分享
 

封面故事

Not Only Cover Story──無形的設計,有形的文學

20世紀末,報禁解除、出版法廢止、品牌化書店打造24小時敞亮的質感空間……千禧年以來,追求裝幀美與設計感,體驗式經濟興起,生活美學成為顯學。
然而在感官沉浸的發展下,對文字書寫者來說,「設計」是否是把雙面刃?都說「文學」是提出問題,「設計」則是為了解決問題,兩者之間,各為創作主體或互為表裡,將作用出什麼樣的火花?

本期專題,不只是看書,也是拆書──拆解設計與文學的關係。
拆解之一,注目文字的容器,欣賞一本書在視覺、觸感與精神性上的美學三重奏。人們為何/如何閱讀一本書?分別從設計師與專業讀者的角度出發,理解不同的需求與追求。
拆解之二,當眼前這本書,並非理所當然的存在。以切片觀察文學書的產製過程,邀請作者、編輯與設計師,重新審視純文字到成書之間的那段未知狀態,分享過程和心得。
而文學與設計的關係也不僅僅是書。
拆解之三,想像種種可能性,從內容的傳遞與包裝,到媒介的多重轉換,甚至是抽象的相通意志……透過設計與文學的關係,我們終將尋得,自身與文學的關係。
 

編者的話

編輯室報告
書的臉

一本書是一張臉。
不同於「臉書」這個已成當代生活慣常風景一部分的網路社群活動,無數的臉與那張臉代表的人生碎片,匯聚成一部連查詢都幾乎失去意義的大書;反向地想,在網路上搜尋「Bookface」,便會召喚出一些有趣的畫面:人們拿著一本封面有張作者或者書中角色的臉或者身體一部分(有時是一些形狀、線條、造型、色塊)的書,巧妙借位讓自己的臉與身體局部被取代──像是暫借臉與身體給書中人,將之接引到現實來;這行為、現象本身就印證了那個常見的譬喻:對作家、設計師們來說,儘管意義不同,書就是他們的一部分構成。
這或也提醒著,書的「物質性」本身,容易隨手取得,卻常遭忽略──若使用一幅畫或海 報這樣玩,反而顯得慎重其事而缺少隨興的趣味。作為身體、存在的一種延伸,那樣的物質性更代表一種「體驗」,或許也是今天許多讀者、作家仍鍾情於紙本書甚於電子書的理由,那樣的可視可觸摸(甚至可聞嗅、可拆解)的感受,真的讓人十分篤定一部作品的降生與被擁有了。
當然,要擁有怎樣的身體,在今天,一本書的裝幀設計可說由出版者、作者、設計師共同主張其權利,每個主體都有對於這個身體的想像、欲望與理解。作為編輯,十多年來也算就近看過各種想法與立場:譬如作家,有些像量身訂做赴宴服,對裁縫全然依賴信任,期待收到驚喜禮物;有些則視為作品內容的延伸,不容有意志或詮釋上的歧誤;更有些對於文字內容以外任何有形事物的代言,頗感困擾。出版社則各據市場直覺、成本斟酌,或有不容讓步的識別記號。而設計師們作為物質成品的構築者,這幾年間跟市場、讀者興趣扎扎實實拚搏下來,也積累許多實務經驗與美學實驗的論據──這尤其是我們這一期封面專題希望為讀者們探觸的領域。
這個「文學╳設計」題目,說起來算是已在口袋和心裡攥上好幾年,儘管「跨界」如今已不是新鮮的口號,且這兩個目標、技藝美學、價值感、受眾皆日見分殊的專業,儘管在更久以前已長期、密切地合作,今日互動也愈來愈頻繁多元,都有優秀人才現身說法;但仍不能說是真正地對彼此認識,其實仍持續需要更多的交流與溝通,滋養信任與尊重。
這回我們嘗試的,是讓彼此多聽到一些來自對方的聲音。正因二者的潮流時速、時差愈趨明顯──我想有些設計師,不見得有機會聽到不同於臉書草率宣洩的,來自作家、讀者的真正心聲,不論批評或讚美;而出版者、作家們可能也不見得清楚,來自設計師的,超乎想像的高規格高強度細緻考量。
讓彼此弄清楚各自以為理所當然的情況,或理清關係(至少意識到彼此關係牽涉甚廣的複雜層面),我以為有助於讓雙方都生出一些體貼。在可能的衝撞與試探之際,彼此並不必然處於雇傭性質的主從關係,或永恆的對立面。那些在自身位置上,對作品的種種基本考量──還可以多做些什麼,少做些什麼(或不做什麼),做什麼,怎麼做?也似人間修行,本就可以是對於另一創作者的(再)認識功課:對方儘管與自身思考、感性取徑不同,表達方式與結果不同,但藉由創造新的肉身或面目自我省察,並由此感覺充實愉悅的,無非同樣是語言,是時間與美學,是關注與態度,是自由與限制。
那是每張書的臉,不管帶著什麼樣的表情,都期望被認識的內在。
 

雜誌目錄

編輯室報告 ◆丁名慶
         
自由談 
〈哪有什麼非虛構〉
風災 ◆阿潑
〈珊蒂化〉
比留子 ◆馬翊航
〈自怡微言〉 
天地若無情,不生江南 ◆張怡微
   
專題 NOT ONLY COVER STORY──無形的設計,有形的文學 
〈視覺本位〉 
文學的外觀 
走進文字的容器 ◆廖韡
設計師的祕密集會──蔡南昇‧蔡佳豪‧許晉維‧葉忠宜‧朱疋 ◆廖宏霖
〈設計與文學的關係之一:橋梁〉
作家和設計師的私房筆記──阮慶岳✕彭星凱:文學的設計.設計的文學 ◆何昔珊
〈讀者觀點〉 
一片吐司 ◆李桐豪
素履之嚮往 ◆孫梓評
如果有一天你和詩集一起掉進水裡 ◆夏夏
尋覓一本書的極致化美麗──張亦絢✕陳栢青:魔鏡魔鏡,誰是世上最美麗的書? ◆李蘋芬
〈文學書切片〉 
時光頁岩 ◆李柚子
詩的容器與連通能力 ◆葉覓覓
壞毀是書的一部分 ◆言叔夏
彷彿與設計師一起置身在手術室,為社會這病體開刀 ◆馬欣
關於無法明說的引誘 ◆鄭又瑜
跋涉萬里的一段路 ◆蔡昀臻
〈出版觀察〉 
鏡頭轉向推書的人──略窺近年台灣書籍設計現象與創意 ◆冬耳
〈設計與文學的關係之二:媒介翻玩〉 
文字逸於書之外──馬岳琳✕王聰威:文學紀錄片與雜誌設計 ◆莊祐端
〈文學書切片〉
表演者與他的裁縫──文學書設計流程剖面談:霧室✕吳欣瑋✕李君慈✕木木Lin ◆言系
〈設計與文學的關係之三:意志〉 
Body Knowing──詹偉雄講座側記:從身體出發,一場打開現代自我創造的冒險 ◆劉佳旻

草原副刊 
〈盼你在此 Wish you were here〉
活成傳說 ◆連明偉
〈當幼鹿尋覓語言〉
大海 ◆曹馭博
〈東陽夜怪〉
腳的故事 ◆陳柏言
〈果菜場〉
沙拉 ◆盧慧心
〈普魯士學派〉
我愛港片 ◆楊隸亞
〈給軟體撰寫者的小說創作指南〉
其七,小說語言如何擴展特性 ◆李奕樵
〈失樂園〉
不是鄉土 ◆胡晴舫
〈冗贅時刻〉
她曾那樣美麗 ◆廖梅璇
〈遠方的空地〉
私處(下) ◆許正平
〈離群者〉
繭 ◆崔舜華
被淘汰的藥攤(下) ◆林立青
 
造島運動
〈時光機計畫‧第三回〉 
檔案08:sio-tsim(相唚)--飄洋過海的情欲觀? ◆吳征揚   
檔案09:森丑之助的異地之旅 ◆黃瀞瑩
檔案10:日治時期的官紳醜聞 ◆陳永傑
檔案11:鹿耳門媽祖廟爭正統──從史料爬梳事件的前因後果 ◆張慧伶
     
活動 
〈紀州庵‧2019編輯工作坊〉
給__的自己編輯工作坊──「刊物編輯學」現場紀實 ◆黎汶懿、蔡雅儀      
   
展覽
啟動文藝思潮與思想運動的歷史之眼──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 ◆文訊編輯部
  
采風誌  
好奇心開啟各種任意門──2019年值得關注的地方誌 ◆雜誌小姐    
      
人物春秋 
〈作家相談室〉
那天下午,我坐上開往群島的紅VAN──胡晴舫╳Mr.Pizza:小說家的雙城對話 ◆羅士庭
〈字以作頁〉 
詩是我的求生證明──湖南蟲談《最靠近黑洞的星星》 ◆董柏廷
〈作家的批信〉
台灣新詩史料的保存者麥穗 ◆向陽
〈譯人譯事〉 
秀陶先生探訪記 ◆陳銘華  
     
香港六七特輯 
〈香港對談〉 
香港身份賦格曲:「六七暴動與台港文學傳播座談會」側記 ◆留婷婷
   
談文論藝 
〈此岸彼岸〉 
那些年他們在香港──南來作家的浮動與駐留 ◆楊明
〈戰後詩風景〉
從工廠到事務所的變遷,在台灣與世界梭巡──勤勉的耕耘者李魁賢 ◆李敏勇
〈劇場客燒〉 
有時雞啼麻雀鳴 ◆雙人徐
   
書的世界 
〈書評〉
柔情健筆寫書評──讀石曉楓編著《生命的浮影》 ◆果子離
神,與書寫的人──讀崔舜華《神在》 ◆朱嘉漢
黑澤明電影的教科書──讀焦雄屏《黑澤明:電影天皇》 ◆徐錦成
〈華文新書訊息〉
2019年6~7月華文文學出版品略覽 ◆楊迪雅
     
我們的文學夢  
親密與陌生──我與文學的距離 ◆林黛嫚
   
紅樓論壇特輯  
踏看新視野.悲喜哭莊周──「《紅樓夢》的生命哲思」側記 ◆蘇嘉駿
  
銀光副刊 
〈金黃的田畝〉 
孤寂纏身──哀那少數無後的弟兄們 ◆魯蛟
〈詩與歷史的交會〉 
古寧頭海岸的月光 ◆黃榮村
〈鳥籠天下〉 
掛鐘掛了 ◆管管
門之言說 ◆碧果
最美麗,絕版書 ◆林文義
自求多福 ◆莊因
臉譜、陀螺頌 ◆羅行
月光魔法 ◆綠蒂
腳步 ◆吳敏顯
〈一葉心舟〉 
高山的緣分 ◆鍾玲
 

內容簡介

◎每期以「專題企畫」方式探討不同階段、面向的文學發展與趨向,不少議題已觸發許多台灣當代文學工作者繼續鑽研及深化。
◎「草原副刊/青年筆陣」:包含「自由談」「草原小調(短專欄)」等子欄目,納入青年作家們的聲音,讓青春勃發的創意及光彩充分展現。「草原副刊」亦開放投稿。
◎「人物春秋」:我們可以看到終生投身文學的長者們的智慧風華、黃金盛年作家馳騁文壇的心路軌跡、年輕作家的初試啼聲,以及學者致力研究的學思歷程。
 ◎「書的世界」:每月刊出3~5篇文學新書書評,匯整近期文學新作資訊,並邀約出版人書寫工作心情,或製作藏書家或編製過程等主題小輯,反映時代文學脈動與品味。
◎「談文論藝」:追溯文學史或當代藝文現象的重要課題、代表性作品與人物,其他藝術類別與文學的跨度交會地帶。
◎「銀光副刊」:以銀髮族的65歲為界,呈現前輩作家們熟成持重的書寫堅持。 (以下單元不定期刊出)
◎「人文關懷」:邀請著名學者、文化評論家探討當前文化與社會現象。
◎「采風誌」:呈現、探勘各地的藝文環境,以及多元、豐富的藝文活動。
◎「造島運動」:以近年台文中文系所畢業生、研究者們對當代文學環境以及昔往豐富文史資源所做的種種「再轉化」的激活努力為主軸,呈現突破傳統知識構築與推廣體系的殊異風景。
◎「推浪者們」:專訪戮力提升文學教育與養成想像力的團體或機構。
◎「田野通信」:非虛構書寫者們(包含社會報導、人類學、歷史、民俗、紀錄片等)的取材記錄,或者累積材料、觀點、感性的工作過程,或者取材期間亦值得記述的軼事。
◎「遠方」:離開島嶼的人,他鄉作故鄉的人,以台灣作為第二故鄉的人,時空遙隔之際,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書寫?或者,他們如讓使文學融入異域的日常中?
 

詳細資料

  • 條碼:E060006021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2.9MB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使用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 博客來數位內容服務條款』請詳見客服中心說明。

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博客來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支援版本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Safari (14以上版本)、Chrome (103以上版本) 、Edge瀏覽器 (106以上版本)。

APP閱讀:支援IOS13及Android 7以上系統。

電子書、 電子雜誌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請注意:

博客來電子書服務所使用之軟體程式及其支援行動裝置之可用版本隨時會更新調整,請隨時留意且主動查詢調整之內容。並請定時更新您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版本,以確保本服務運作正常。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行動裝置支援版本無法升級),無法使用博客來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博客來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有聲書及影音.課程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