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ita

Lolita

蘿莉塔

  • 作者: Vladimir Nabokov
  • 原文出版社:Penguin Group UK
  • 出版日期:2011/04/07
  • 語言:英文
  • 定價:49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我是個怪物,但是我愛妳;
我可鄙、殘忍、一無是處,但是我愛妳,我愛妳……
我的蘿莉塔。
  
  「少女學」的代表之作,當代「蘿莉風潮」的開山始祖
  從震驚世界的5國禁書,到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經典

  Lolita
  【名詞】 指性早熟的年輕女孩。
  【出處】 來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一九五八年出版之小說《蘿莉塔》裡的同名角色。──《牛津英語辭典》

  「蘿莉塔,我生命的光芒、我胯下的烈火,我的罪,我的魂。蘿─莉─塔:舌尖從上顎下滑三步,第三步,在牙齒上輕輕點叩。蘿,莉,塔。
  清晨時,她是蘿,平凡無奇的小蘿,四呎十吋高,只穿一隻襪子;身穿寬鬆長褲時,她是蘿拉;在學校她是朵莉;正式簽名時她是朵拉芮絲。
  然而,在我懷抱裡,她永遠都是蘿莉塔。」
  
  年屆四十的歐裔文學教授韓伯特,在美國小鎮邂逅了寡婦房東的十二歲女兒「蘿莉塔」,深深為少女那既孩子氣、又充滿妖異魅力的矛盾特質所著迷。於是他接近少女寂寞的寡母夏綠蒂、娶她為妻,理所當然成為了少女的繼父。
  
  正當韓伯特為自己瘋狂的幻想與佔有慾感到罪惡,另一方面又處心積慮、自我欺騙地接近少女時,夏綠蒂偶然發現韓伯特的祕密日記,得知了丈夫的意圖,她在激烈爭執中衝出門外,卻意外車禍身亡。
  
  於是,韓伯特帶著孤女蘿莉塔展開橫跨美國的漂泊之旅,而逐漸成長的蘿莉塔一方面在誘惑中採取主動,另一方面卻又暗自設法逃離繼父扭曲的掌控。這宿命中互相綑縛的兩人,便一路開向了萬劫不復的毀滅終點……
  
  在伍迪艾倫的電影《曼哈頓》中,
  在瑪莉蓮曼森的單曲〈心形眼鏡〉裡,
  在躍動的日本動漫畫遊戲中,在迷幻的時尚伸展台上,
  在德黑蘭的女子讀書俱樂部裡,
  我們一次又一次,聽見《蘿莉塔》。
  這一次,讓我們重新閱讀它。

  【《蘿莉塔》出版大事記】
  1954 遭美國五大出版社拒絕出版,被迫轉往法國奧林匹亞出版社發行
  1955 出版後,格雷安.葛林讚揚為當年度最好的三本書之一,引起廣泛撻伐
  1956 於英國、法國、阿根廷、紐西蘭、南非相繼遭禁
  1958 在美國上市三週內,成為繼《飄》之後銷售最快的作品
  1962 名導庫柏力克在嚴苛電影審查制度下,將其改拍成經典名片
  1979 「蘿莉塔」風格服飾在日本蔚為風尚,逐漸形成動漫畫界、同人界重要次文化
  1998 高踞美國當代圖書館「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第四位經典之作

  本書中譯本<<蘿莉塔>>由三采出版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my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

  Humbert Humbert is a middle-aged, frustrated college professor. In love with his landlady's twelve-year-old daughter Lolita, he'll do anything to possess her. Unable and unwilling to stop himself, he is prepared to commit any crime to get what he wants.

  Is he in love or insane? A silver-tongued poet or a pervert? A tortured soul or a monster? Or is he all of these?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 4. 22 – 1977. 7. 2)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生於俄國聖彼得堡。納博科夫家族不但文化修養高,並戮力於公職。納博科夫的父親不惜於反猶太主義者為敵,正色敢言,也是反對黨俄國立憲民主黨的重要領導人。一九一九年,布爾什維克革命爆發之後,他即帶著家人流亡異鄉。三年後,他在柏林參加政治集會,為了保護演講者遭右翼人士暗殺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納博科夫及其家人會說英、法、俄三種語言。兒時的納博科夫已開始閱讀喬治.威爾斯、愛倫.坡、布朗寧、濟慈、福樓拜、魏爾倫、蘭波、托爾斯泰與契訶夫,還包括柯南.道爾與凡爾納等暢銷之作。青年時期,他曾在劍橋三一學院修習斯拉夫語與羅曼語系,並於一九二二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接下來的十八年,他曾旅居柏林、巴黎,以「西林」(Sirin)為筆名創作了很多俄文小說,收入來源則靠翻譯、教英文和網球。他也是第一個在俄國報紙發表俄文填字遊戲的人。一九二五年,他與薇拉.史羅寧結婚,育有一子狄米崔。

  納博科夫自一九一九年後流亡英、德、法等國,浪跡天涯,一九四○離開法國,在美國落腳。他曾執教於衛斯理學院、哈佛大學與康乃爾大學。他也放棄用俄文創作,開始用英文寫小說。雖然他在《蘿莉塔》的後記曾說這是「我個人的悲劇,也就是我必須放棄我自然的慣用語,放棄我那無拘無束、豐富且極易駕馭的俄文,改用二流的英語來創作。」然而,納博科夫美國時期的小說或許是他最偉大的作品,包括《庶出的條紋》(1947)、《蘿莉塔》(1955)、《普寧》(1957)、與《幽冥的火》(1962)。他同時把自己早期俄文小說翻譯成英文,也著手翻譯萊蒙托夫與普希金的作品,並出版數冊文學評論集。

  一九七七年,納博科夫在瑞士蒙特勒附近一家醫院與世長辭。

  Vladimir Nabokov was born in St. Petersburg in 1899. He studied at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before moving to Berlin in 1922. Between 1923 and 1940 he published novels, short stories, plays, poems and translations in the Russian language and established himself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Russian émigré writers. In 1940 he moved with his wife and son to America, where he worked as a lecturer and professor until he retired from teaching in 1959. Nabokov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 in English, 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 in 1941. His other books include Ada; Laughter in the Dark; Despair; Pnin; Nabokov's Dozen; 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 Mary; Bend Sinister; Glory; Pale Fire; The Gift; The Luzhin Defense and Lolita, which brought him worldwide fame. In 1973 he was awarded the American National Medal for Literature. Vladimir Nabokov died in 1977.

 

詳細資料

  • ISBN:9780241951644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1.1 x 18.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英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外文館商品版本:商品之書封,為出版社提供之樣本。實際出貨商品,以出版社所提供之現有版本為主。關於外文書裝訂、版本上的差異,請參考【外文書的小知識】。

調貨時間:無庫存之商品,在您完成訂單程序之後,將以空運的方式為您下單調貨。原則上約14~20個工作天可以取書(若有將延遲另行告知)。為了縮短等待的時間,建議您將外文書與其它商品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但若是海外專案進口的外文商品,調貨時間約1~2個月。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小物
  • 認知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