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 10月號/2020 第224期

科學人 10月號/2020 第224期

  • 雜誌名稱:科學人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封面標題:科學人年度專輯-175年科學寶庫
  • 出版日期:2020/09/30
  • 定價:280
  • 優惠價:9526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年度專輯 175年科學寶庫

就在Scientific American從1845年創刊後數年,美國紐澤西州有位木匠在加州的美國河中發現黃金的跡象,掀起淘金熱,數十萬名淘金者湧入內華達山尋求財富。波特(Rufus Porter)是發明家兼壁畫家,也是SA創辦人,他看到的機會與1849年的淘金者不同。他想藉由收費的大型氫氣飛船,把旅客從東岸載往加州,航程只要三天。這項計畫從未成功,SA卻蓬勃發展。
SA能發行至今,原因之一在於不斷自行檢視並創新。抱持這種精神,在本期年度專輯,我們仔細審視過往雜誌,分析談論科學的詞彙有何轉變(參見34頁〈關鍵字看科學趨勢〉);挖掘並攤開SA出版過最不恰當的內容(參見44頁〈檢視過去的傲慢與偏見〉);選出值得玩味的故事,例如貝特(Hans Bethe)為SA撰寫關於氫彈的文章,導致美國政府突襲SA辦公室、燒毀3000本雜誌,最後還認為當時SA總編輯「具顛覆性且對國家不忠誠」(參見81頁〈捍衛編輯獨立性〉)。

最令人感興趣的莫過於本期年度專輯呈現了175年來的科學進展。畢竟當SA於1845年問世時,尚未發現海王星,現在宇宙學家則嚴肅爭論多重宇宙是否存在。一些最聰明的作者和科學家將在隨後的文章描述好奇的人類如何從過往走到今日,以及前進未來的方向。
──Scientific American編輯部
(宋宜真 譯)

關鍵字看科學趨勢
一窺過去175年來科學思路的演變。
撰文/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圖表/史提芬納(Moritz Stefaner)
圖說/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
翻譯/林慧珍

至少從17世紀起,科學界就一直在文字中糾結。英國科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很早便洞見了新的實驗自然哲學,認為語言是一種「市場假象」(idol of the marketplace):人們因慣於以這種偽幣進行交易,而不再關注詞彙與真實世界間的鴻溝。忠於培根思想的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學會之一,1660年成立後不久便以「不輕易隨人言」(nullius in verba)為格言。諷刺文學家史威孚特(Jonathan Swift)在1726年出版的《格列佛遊記》中,戲謔地模仿倫敦皇家學會對語言的存疑態度:拉加多學院(編按:書中虛構組織)的某些成員從不交流溝通,只是隨身帶著一大袋東西用來交換,卻不說明什麼。科學只想作秀而不加以解釋。

然而科學從來不是無法言喻。科學期刊始於17世紀,此後交流溝通成為科學界的一大重點,最開始是科學家之間,後來擴及那些著迷於化石、電學、原子、電腦、基因及星系等最新發現、發明與推論的廣泛大眾。關於這個世界的發現與了解該如何透過語言來交流溝通?在文字與萬物間出現了圖像:各種木刻、版畫、石版畫、照片、圖表和圖形,現代科學充斥了精巧、不假外求、奔放的視覺呈現。難怪在Scientific American過去175年來所有關於科學及技術的文章中,看見(see)這個詞一直出現,歷久不衰。

SA從1845年以來總共5107期,理當把所有使用過的詞彙製作成圖表,這完全符合科學傳播的視覺精神,詞彙出現的頻率隨時間起伏,就像大理石紋紙上的圖案,記錄了科學如何描述科學以及本身。知識德行(知道什麼是通往善的美德),例如確定性(certainty),在19世紀中常與當時流行的普遍(universal)、理性(rational)及真相(truth)相伴出現,而在1950~1970年代,則以想像(imagination)、直覺(intuition)、推論(conjecture)和詮釋(interpret)等最常見。二次大戰後,當時最知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鮑林(Linus Pauling)開始思索科學對一般讀者的廣泛意義,自此,在學術期刊中一直視為理所當然的價值及假設也開始寫入SA的文章中。

37~41頁這些圖表中起伏的高峰與低谷揭示了詞彙隨時間而更迭的軌跡:平均(average)、例外(exception)、肇因(cause)、實驗(experiment)、觀察(observation)、準則(standard)、技巧(skill),當然還有看見(see),這些詞彙出現頻率的樣貌不像高聳陡峭的阿爾卑斯山,反而像平緩的丘陵;雖然有起伏,但多半與地平線一樣平穩。它們代表了科學的持久實踐,歷經各種理論的革新、甚至知識德行的轉變,仍能屹立不搖。

科學圖像是多用途的工具,它們代表了事物、關係甚至論據。但就像地圖無法完整刻劃土地,詞彙也不能一一反映科學界的全部細節。儘管詞彙的相對使用頻率帶來很多聯想與啟發,卻無法傳達每期雜誌的本質。現今讀者可能會質疑:女性在哪裡?為什麼在某些研究領域沒有出現?當時是誰在資助這些科學研究?只要人們感興趣的事情仍繼續隨著時間改變,就不會有任何一張圖表足以完整說明所有故事。成功的圖像能吸引目光,令人有所啟發,以期本文圖表能讓好奇的大眾一窺科學過去175年來的面容更迭。
 

編者的話

知錯要能改

撰文/李家維
鬼月剛過,週末夜我在神佛旁享讀龍應台的新著。書中主角是在大武山魂魄飄蕩的小女鬼,她認得許多台灣原生植物,包括極不起眼的閉花八粉蘭,這學識與興趣源自於她熱愛博物學的母親。龍應台雖然在書末強調情節與人物純屬虛構,讀者不必對號入座,但電話中,她談及這母親角色是以我為模本,儘管結局淒涼,我讀來也相當得意。
這個夜晚的主要功課與享受是閱讀10月要出刊的《科學人》年度專輯,回顧Scientific American 175年來的科學探索,涵蓋範圍廣、精,又動人。第一篇吸睛短文是〈科學對戰超自然〉,描述雜誌社在1922年舉辦國際競賽,高價懸賞鬼魂存在的科學證據,接續辦了多次,當然皆無結果。另一短文是〈捍衛編輯獨立性〉,敘述1950年一篇談論氫彈的文章,讓雜誌遭受同情共產主義及損害國家安全的警告,儘管當期封面主題是愛因斯坦的大作,最後還是被焚書處理。〈誰來阻止大滅絕!〉是個極度傷感的警訊,人類對環境的作為再不檢討改正,生態崩解就在眼前,未來的日子不好過啊!Scientific American官網9月中旬的社論長篇細數川普反對科學及欺騙大眾的例證,標題是〈贊同拜登〉,並聲明「我們175年來從未擁戴過任何總統候選人,直到現在。」如此高調反對,印證美國當下的沉淪,我深有同感。
茶、酒之餘,讀著〈檢視過去的傲慢與偏見〉,Scientific American 坦承曾刊登過許多傷害他人的文章,自勉必須慎重思考「科學即權威」的態度,如此才能善加服務深感迷惘的大眾。這時惡耗來了,《科學人》的臉書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無數粉絲正嚴厲批判一則未清楚標示廣告的貼文。文中無厘頭地讚揚餵食萊克多巴胺的豬,可以增加收益又環保,確實不恰當!迅速聯絡發行人王榮文及榮譽社長曾志朗,深夜我們聯名發文自責,撤下這則既不科學又違反媒體倫理的貼文。過去我們三個老人專注《科學人》紙本內容,鮮少兼顧臉書運作,這回出了大紕漏當然要立即改正、內部檢討。這事件在社會掀起了漣漪,褒貶皆在預期,但稱呼我們是中共同路人,就是鬼話了。
 

雜誌目錄

NO.224 2020年10月號
【關於封面】Scientific American 從1845年創刊至今,這份歷久不衰的科普雜誌乘載了175年來科學知識的累積,猶如一座寶庫。從過往文本中科學詞彙的轉變,可以看見不同時代人們所關注的事物以及科學思想的變遷。這些詞彙是否也引發你的好奇心?甚至成為新問題的靈感來源呢?


年度專輯
32  175年科學寶庫
文/Scientific American編輯部

科學史
34  關鍵字看科學趨勢
文╱達斯頓(Lorraine Daston)
一窺過去175年來科學思路的演變。

科學傳播
44  檢視過去的傲慢與偏見
文/史瓦茲(Jen Schwartz)、施萊諾夫(Dan Schlenoff)
Scientific American曾刊登過許多傷害他人的文章,例如歧視女性、宣揚種族主義,該如何做出改變,才能向大眾傳播更公正的科學內容?

科技
50  資訊就是發電機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康威(Erik M. Conway)
人們在操控物質與能量上獲得進展,因此推動電力技術問世,不但開創了電話、廣播、電視與網路等發明,更使資訊流通全世界,加快文化的轉變。

57  發明家的地鐵夢
文/柯瑞吉(Katherine Harmon Courage)
美國紐約第一條地鐵是秘密建造,主事者竟是Scientific American的總編輯。

醫學
58  病原體的逆襲
文/麥肯納(Maryn McKenna)
上個世紀,人類發展藥物與疫苗,成功對抗了數種傳染病大流行,開始樂觀認為傳染病不再是威脅。然而,全球化貿易與人口移動使全人類都更容易感染傳染病,人類必須重新全力以赴。

65  科學對戰超自然
文/柯瑞吉(Katherine Harmon Courage)
證明或駁斥鬼魂存在的競賽!

天文學
66 人類的宇宙奇航
文/芮斯(Martin Rees)
天文學家發現宇宙其實更廣大、更奇特,在銀河系之外還有無數星系,存在著黑洞、中子星等古怪天體,以及暗物質、暗能量、多重宇宙這些超乎想像的事物。

73 數學藝術中對稱的一對
文╱奧涅斯(Stephen Ornes)
1960年代,數學魔術師葛登能掀起奇幻藝術家艾雪熱潮。

演化
74  尋根:祖先、近親和我們
文/黃凱特(Kate Wong)
即使化石記錄證實達爾文對人類起源的推論,DNA 分析也揭示人類曾經和其他人族混血的歷史,人類演化還有很多謎題,等待考古學家去破解。

81  捍衛編輯獨立性
文/麥柯伊(Alfred W. McCoy)
一篇談論氫彈的文章,使Scientific American在冷戰時期遭受「損害國家安全」警告,以及焚書處置。

地質學
82  誰來阻止大滅絕!
文/博恩藍(Peter Brannen)
地球史上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在地層中留下了警訊, 除了小行星撞擊和火山爆發,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們所熟知的二氧化碳。



科學人觀點
6   科技現在式:向蝗蟲取經的防撞晶片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知錯要能改 文/李家維

10  讀者論壇

12  科學人新聞
碳定年法新校準|演算法定位漂流物|蟬翼的秘密|用紙偵測火災|魚界鬥牛士|魚卵搭便車|海冰追蹤項圈|番茄育種聖經|一覽世界科技進展|智慧墨水穿上身

形上集
24  沒有人因pq-qp=(h/2π)1獲得諾貝爾獎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26  跳過黑盒子  文、圖/陳文盛

網上世代
28  網路中介者責任之演變  文/黃勝雄

談心說理
29  用巨量資料看人心  文/曾祥非

專家看新聞
90  成癮並非惡習  文/沃爾寇(Nora D. Volkow)

科學佐以詩文
92  方舟  文/阿米塔吉(Simon Armitage)

健康與科學
94  間歇性斷食法有益健康?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科學焦點
95  髒錢玷污學術研究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

反重力思考
96  室內大自然  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生物手記
98  森林中的綠精靈─—螢光菇  文/張瓊之

科學人書摘
100  醫學曾經不科學  文/摘自《隨機試驗》

圖表會說話
104  脈衝星化身為流行圖像  文╱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圖表╱小克拉夫特(Harold D. Craft, Jr.)

編輯部的抽屜
106  穿越175年  文/老編
 

內容簡介

《科學人》雜誌-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自2002年創刊以來共11年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雜誌出版金鼎獎!身為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科學人》一直領先報導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脈動與產業趨勢,除生命演化及天文奧秘的探索外,也包括成就未來經濟創新的各種工具:「NBIC,Nano-Bio-Info-Cogno(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神經科技)」,及其聚合衍生的「長壽醫學」、「未來能源」、「淨化科技」、「即時通訊」、「人工智慧」及「前進太空」等產業趨勢內容。除了原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精確編譯外,台灣延伸企劃採訪篇章更佔40%以上,藉由淺顯易懂的編輯呈現方式,帶給產業精英、知識家庭、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最具未來性的知識力。

《科學人》雜誌即將於2017年2月滿15週年!15年來,在「廣」的方面,《科學人》月月帶給台灣讀者科學新知、科學新聞、重要科學研究;而在「精」的方面,《科學人》推出15週年特別獻禮:「博學誌」系列文集,滿足您在單一領域更深入、更全方位的知識渴望。

「博學誌」系列文集

問,時間為何物?(2016/9/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專文導讀

窺探大腦(2016/10/20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發現天文之美(2016/11/20修訂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專文導讀

掌握數位生活(2016/12/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林守德專文導讀 活靈活現動物行為(2017/1/20全新出版)金鼎獎科普作家 張東君 專文導讀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R030079898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