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 5月號/2022 第243期

科學人 5月號/2022 第243期

  • 雜誌名稱:科學人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封面標題:新冠病毒這樣改變世界
  • 出版日期:2022/05/01
  • 定價:280
  • 優惠價:9526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2020年春天,一幅漫畫在社群網站上流傳:四周環海的小島上有座城市,天際有個對話框寫著:「記得洗手,一切都會沒事。」在海面不遠處,標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的大浪即將淹沒城市。在這道浪之後是另一道標示「經濟衰退」更大的浪。在它之後則有一道滔天巨浪,眼看就要吞沒一切,標示著「氣候變遷」。
拙劣的訊息傳遞、任性的毫無準備,以及精疲力竭的混亂,在這些凸顯防疫失序的時刻,我總是會想到加拿大漫畫家馬凱( Graeme Mackay)所發表的這幅漫畫。雖然美國的情況與漫畫的預測不一樣,美國去年的經濟其實是成長的。這是否意味著疫情造成的損害不如許多人預測的那麼糟?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考量另一個誇張的情境:美國通報的新冠肺炎病例數(以及死亡人數)是全球最高。
過去兩年來,全球充斥了不協調、矛盾和荒謬。以信使RNA(mRNA)疫苗(參見 60頁〈mRNA療法即將到來〉)為例,全球科學家集思廣益(參見 40頁〈科研溝通新模式〉),催生了超級有效的疫苗,比任何人所想的都更早問世。但在廣泛施打疫苗一年多後,美國是富裕國家中疫苗接種率最低的。一些美國人認為,疫苗即使不是真的武器,也是一種用於壓迫的武器。
終結疫情的最佳工具卻被政治化了,令人訝異。行為科學家、錯誤資訊研究人員、社會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小說家,在 2020年振筆疾書(有時在本雜誌上),呼籲人們關注認知偏誤、影響力操弄、疫苗不平等議題(參見 76頁〈疫苗竟成氣候峰會入場券〉),以及公眾信任度。新冠肺炎疫情從來沒有成為使美國團結起來的「共同敵人」。如同現任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科學與社會事務副主任尼爾森( Alondra Nelson)在 2020年 12月解釋:「團結這種理念(尤其是在戰時)是藉由製造外部敵人而產生。」的確,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想要把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怪罪給中國,藉此製造敵人。他的仇外言論已經散佈,餵養了危險的陰謀論(參見 78頁〈陰謀論混淆病毒起源〉),威脅到科學研究,並導致仇恨犯罪的增加。
新冠病毒也引發出其他期望與轉變,並非全然是壞事。很多居家工作者發現了掌握自己時間的益處(參見 70頁〈工作意義永遠改變〉)。人們因新冠肺炎疫情減少開車,讓歐洲城市順理成章設置更多腳踏車道,得以一窺無車未來城市(參見 57頁〈從封城看車流量減少的好處〉)。疫情揭露了不為人知的依存關係,例如醫院對液態氧的需求推遲了火箭發射時程(參見 77頁〈液氧短缺延遲火箭發射〉)。這場疫病大流行也讓不平等更加惡化(參見 58頁〈疫情擴大貧富差距〉),致使憂鬱症的盛行率上升、道德傷害成為常見詞彙,導致學生的學習軌跡在未來幾年都面臨惡化......
 

編者的話

對抗疫情,正與時間賽跑

文/林一平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在關心台灣當下的防疫政策之餘,本期《科學人》的特別報導要引領讀者,從更宏觀的視野、更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新冠病毒這樣改變世界」。

這一期有多篇文章,讓我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空軍的空襲荼毒,也是改變了歐洲、改變了人類未來的生活。新冠病毒是天災,而納粹空襲是人禍。兩者類似之處,在於科學家為了發明終止禍害的科技,都必須與時間賽跑,快速提出解決方案。

〈科研溝通新模式〉描繪了全世界科學家如何改變傳統的研究思維,團結尋求抗疫科技,包括公開病毒的遺傳編碼、緊急動員研發治療藥物,甚至調整疫苗的臨床試驗方式。而二戰時的英美科學家,也是攜手合作,開誠佈公分享研究成果,尋求空防科技。

〈疫情加速檢測科技研發〉提到,為了更快速且準確診斷人們是否感染新冠病毒,PCR核酸檢測技術需求大增,相關的生物科技、分析偵測儀器產業也蓬勃發展。二戰時,蘇格蘭物理學家華森-瓦特(Robert Watson -Watt)首先想到以無線電偵測飛機,因而促使各種雷達技術加速發展。

〈mRNA療法即將到來〉指出,應用在對抗新冠病毒的mRNA療法可望也用於治療流感、自體免疫疾病,甚至癌症。雷達技術後來也是擴展出微波民生應用的時代,包括家家必備的微波爐(當時稱為「雷達烤箱」),深受家庭主婦喜愛;另一項普遍應用的是雷達測速器,則成為汽車超速者的剋星。華森-瓦特身為雷達之父,自己也曾被雷達測速器抓到超速,他發明的應用讓他自己被罰錢,說來啼笑皆非。

針對自己的發明被應用於罰錢,華森-瓦特幽默地稱之為「粗暴的正義」( rough justice),還寫了一首詩,嘲笑自己是「好心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發明了失控的怪物,結果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自作自受( ......Oh Frankenstein who lost control of monsters man created whole, with fondest sympathy regard one more hoist with his petard......)。我想,為了對抗新冠病毒而發展出來的科技,應該不會有罰錢的應用吧?

關於與時間賽跑的科技,華森-瓦特很務實地說:「先給他們第三好的,再繼續努力研發。因為第二好來得太晚,而最好的永遠不會來。」新冠肺炎疫情來得凶又急,我們當下就需要解決方案,希望讀者也能務實理解:我們真的沒有時間等「最好的」。
 

雜誌目錄

關於封面
疫情大流行兩年多,遽然改變全世界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出面對突如其來的災變,從認知思維到社會制度,有著許多根深柢固的問題,亟需轉變或調整。依循科學證據並記取教訓,才得以因應氣候危機及未來更多挑戰。

特別報導
34 新冠病毒這樣改變世界
文/史瓦茲(Jen Schwartz)

38 疫病戳破個人主義神話
文/納爾遜(Robin G. Nelson)
我們在演化上是互助合作,而不該是自私自利。

40 科研溝通新模式
文/巴克-柯爾曼(Joseph Bak-Coleman)、柏格斯托洛姆(Carl T. Bergstrom)
疫情催生科學家快速溝通與合作形式。

44 科學躲不開政治
文/路易斯(Tanya Lewis)
防疫行動泛政治化,科學報導除了傳遞真相,還得消除錯誤資訊。

46 疫情加速檢測科技研發
文/卡姆西(Roxanne Khamsi)
40年前研發的聚合?連鎖反應(PCR)檢測技術,正隨全球疫情加速改進周邊設備與應用方式。

48 美國公衛制度暴露缺陷
文/帕梅特(Wendy E. Parmet)

52 世界?生組織該改革了!
文/戈斯丁(Lawrence O. Gostin)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管理缺漏,必須提高該組織的經費,並制定更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

56 防疫都做不好,怎防災?
文/孟塔諾(Samantha Montano)
這場疫情爆發時,美國政府反應遲鈍,並未記取教訓來強化防災相關措施。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政治意願因應接踵而來的氣候危機?

57 從封城看車流量減少的好處
文/湯普森(Andrea Thompson)

58 疫情擴大貧富差距
文/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窮人無論生活在哪裡,都是受害最深的一群人。


60 mRNA療法即將到來
文/衛斯曼(Drew Weissman)
不僅新冠疫苗,科學家正運用mRNA 開發多種疾病的療法。

61 現在不是太空旅遊的時機
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

62 新冠長期症不容忽視
文/奧羅克(Meghan O'Rourke)
感染新冠病毒後,揮之不去的長期症狀,促使醫學界更積極研究相關疾病。

64 從圖表看新冠疫情兩年來的衝擊
文、圖/蒙塔涅斯(Amanda Montanez)、克利斯提安森(Jen Christiansen)研究/戴文斯(Sabine Devins)、蘇利歐(Mariana Surillo)、泰勒(Ashley P. Taylor)
一覽全球在死亡人數、傷害與損失、適應及不平等各方面的改變。

70 工作意義永遠改變
文/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雷特(Michael P. Leiter)
許多人期望能夠兼顧工作與更良好的生活品質。

71 新冠鼻噴劑已在臨床試驗
文/沙提雅納拉亞納(Megha Satyanarayana)

72 美國社會裂痕加深
文/莫利斯(Aldon Morris)
疫情期間,美國各地都出現抗議種族壓迫的社會運動與反制運動,美國社會正處於極為分裂的狀態。

76 疫苗竟成氣候峰會入場券
文/貝西(Nnimmo Bassey)
疫苗不平等導致蒙受氣候危害最嚴重的人更加無法發聲。

77 液氧短缺延遲火箭發射
文/布魯諾(Tory Bruno)
 

內容簡介

《科學人》雜誌-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自2002年創刊以來共11年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雜誌出版金鼎獎!身為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科學人》一直領先報導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脈動與產業趨勢,除生命演化及天文奧秘的探索外,也包括成就未來經濟創新的各種工具:「NBIC,Nano-Bio-Info-Cogno(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神經科技)」,及其聚合衍生的「長壽醫學」、「未來能源」、「淨化科技」、「即時通訊」、「人工智慧」及「前進太空」等產業趨勢內容。除了原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精確編譯外,台灣延伸企劃採訪篇章更佔40%以上,藉由淺顯易懂的編輯呈現方式,帶給產業精英、知識家庭、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最具未來性的知識力。

《科學人》雜誌即將於2017年2月滿15週年!15年來,在「廣」的方面,《科學人》月月帶給台灣讀者科學新知、科學新聞、重要科學研究;而在「精」的方面,《科學人》推出15週年特別獻禮:「博學誌」系列文集,滿足您在單一領域更深入、更全方位的知識渴望。

「博學誌」系列文集

問,時間為何物?(2016/9/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專文導讀

窺探大腦(2016/10/20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發現天文之美(2016/11/20修訂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專文導讀

掌握數位生活(2016/12/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林守德專文導讀 活靈活現動物行為(2017/1/20全新出版)金鼎獎科普作家 張東君 專文導讀

內頁簡介

上頁下頁
  • P.1

  • P.2

  • P.3

  • P.4

  • P.5

  • P.6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R030088258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其他】2024采實電子書全書系:春暖花開‧享閱讀,參展書單書85折起、任選3本79折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