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當我們同在一艘方舟
六月,聯合國世界環境日五 十週年。今年《天下》四十 一週年特刊,選擇以「永續台灣夢」為題,在台灣二○五○淨零目標入法、政府公布路徑的這一年,完整探討氣候變遷危機,與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因應之道。
氣候變遷是當今人類極少數有合作共識,沒有人是局外人的世紀難題。《天下》首度發起亞洲媒體跨國合作,與《日經亞洲週刊》、新加坡《聯合早報》、以印度為基地之一的線上平台《第三極》及馬來西亞獨立媒體《Macaranga》共同擇定「水危機」為主題,接力推出報導。(見190頁)
橫跨近六千公里的國際合作
過去三個月,五國記者從喜馬拉雅山腳的印度小村,到東京都旁的地下神殿;從台積大投資的南台灣,到新加坡烏節路、馬來西亞沙巴海底,報導地理範圍橫跨近六千公里。六月二十七日《天下》週年刊發表會,這些國際伙伴將現身分享更多新聞幕後。
氣候難民離我們一點都不遠。不用飛去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在雲林,一九八六年韋恩颱風,讓積水三十六年不退的湖口濕地,只剩兩根泡在水裡的中央廣播電台口湖分台天線,告訴我們那裡曾是陸地(見24頁)。為具象化「預見二○五○」的氣候威脅,團隊上山下海,同仁形容自己像在拍行腳節目,也在此感謝提供協助的研究者與引路人。
殘酷現實:升溫兩度難以避免
儘管國際間,大家還是以二○五○年控制地球升溫不超過攝氏一.五度為目標。但多數研究顯示,升溫兩度難以避免。
這不代表人類該就此放棄。相反地,這代表如果不痛下決心、採取行動,地球反撲將更為失控。另外,調適也將是關鍵。
台灣需要翻新基礎建設,重要性將不亞於上世紀的十大建設。(見72頁)
減碳規範不該只是企業、人類生活緊箍咒,也將是創新所在。八個行業不同的企業創新(見112頁)、五個有感且不難的生活故事(見160頁),驗證人人都可以對減碳有所作為。
《天下》長期相信,企業可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經過半年研發,《天下》與合作伙伴六月底將推出「企業減碳溫度計」,推動企業喊出目標後,要有具體減碳路徑,接受透明檢視。(見152頁)
《聖經》記載,天選之人諾亞花幾十年打造方舟,避開上帝懲罰人類的大洪水。地球花五十億年累積的天然資源,在工業革命後三世紀被人類恣意揮霍,如今也需要打造一艘方舟。
台灣有如一艘太平洋上的方舟。封面上十種台灣瀕危動物,一如我們,同在這條船上。不要遲疑,今天就是永遠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