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達人有約】
朱嘉雯:宛如從紅樓夢中走出的娉婷女子
文◎劉曉頤
照片◎朱嘉雯提供
朱嘉雯,這位宛若古畫卷中走出的纖美女子,最擅長的正是古典文學名著研究與解析,例如《紅樓夢》、《金瓶梅》等,她走已成一家之言。訪談朱嘉雯老師,在光影中,凝望她古典端麗的容顏,聆聽她優雅溫柔的聲音,時光是恍惚如夢的。從訪談之初,談起自己和文學的關係,她就堅定地說:
「與文學的親密關係,好像是命中註定的一般。」
避開寒暄以專注文學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但朱嘉雯比他還早——最遲在三十歲時,她已經將文學視為使命一般的存在。
「因為我經年累月地講述中外經典作品,所以閱讀就成為我生活的重心。讀書最重要的是,讀出滋味來,這樣在課堂上、讀書會或錄音室裡講述的時候,才能感動自己,也感動他人。而讀出滋味的前提是要發揮想像力。我從白紙黑字上,理解它的意思,然後看到一幕幕的動態畫面,又聽見各種聲音,甚至於聞到濃濃的氣味,而且最好的狀態是能夠沈浸在書本的感情世界裡,到那時就不僅是感官的體驗,同時也有情感的付出。我最享受那樣的時刻,分不清楚我在書裡,還是書外。」朱嘉雯說。
以研究、著述《紅樓夢》系列專書最為聞名的朱嘉雯,在許多讀者的心目中,無論其美貌、氣質與才情,都是靈氣逼人,甚至仙氣飄飄的。一位仙女般的作家。
甚至,她在生活場域中也有種飄飄然的特質——經常是時間到了,才出現在教室或講堂;課程結束之後,又匆匆離去。「這其實是要避免太多的寒暄。」她說。
大部分的時間,她活在講故事的當下。直到有一天,她偶然乘坐捷運,對面來了一位老先生,他先是看準了座位,然後重重地坐了下去,同時喊了一聲:「哎呦!」讓她感覺到,彷彿腰也疼了,腿也酸了!我心中想著:「是啊,人都會老的。有一天,我也會這樣舉步維艱……」這時卻又聽見緊鄰的親子對話。媽媽說:「這一帶我很熟,以前外婆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我陪她來這附近看診。」大約國小三、四年級的孩子問:「外婆怎麼了?」媽媽說:「不知道,她那時說到處都不舒服,但是也檢查不出什麼結果。現在想來,應該是更年期吧。」孩子:「什麼是更年期?」媽媽:「人年紀大了,都會碰到更年期。」孩子:「妳更年期了嗎?」媽媽:「還沒,還沒,等我更年期的時候,你都上大學了!噢,寶貝,我們到站了,下車吧!」
他們下車後,朱嘉雯內心恍然醒過來:「啊,這是生活!」對話可以是那麼簡單、隨意又親密的。
「我在蘇東坡、曹雪芹的話語中,待久了,突然回到現實,反而覺得很新鮮!可是繼而一想,從老先生到母子,恰好是一齣令人感歎歲月流逝的行動劇。於是我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又回到文學的世界裡去了。」終究本性難移,文學,就是朱嘉雯的生活場域。
她又舉個例子:她經常在校園裡散步,學校的環境很好,其實可以多出來走動,看看天、看看地。但是她又不敢多看,因為眼前的世界太美、太詩意!地上的落葉,有三五片聚在一起的,好像一群好友在討論要去吃飯,還是去看電影;也有兩片葉子互相對反的,像極了正在吵架的怨偶。更有交疊的葉片,讓我直覺想到纏綿的情愛……就這麼一路走著,一路有看不完的故事。
此時她覺得自己無可救藥了,就趕緊仰頭觀天吧,沒想到白雲也是聚散兩依依,美到不可方物!她只好在驚嘆中得出一個結論,「這是個文學的世界!」
較之閱讀,更熱愛寫作
熱愛閱讀的朱嘉雯說,比起閱讀,她更熱愛寫作。如果有人向她邀稿,她幾乎都會很有興致地將這件事當作是首要的工作目標。
「我從書寫中,得到的是啟發智慧的樂趣!我一直很幸運地獲得多家出版社總編輯的青睞,他們也都非常尊重我,讓我寫我自己喜歡的題材,而且用我自己筆調和方式去發揮。於是我的書不僅一本一本地出,而且還有一套一套的好幾個系列。這是過往的情形,未來應該也還會持續下去。」她說。
不過,最近她也同時體驗到書寫的新挑戰。其一是去年太魯閣火車出軌的不幸事件,最近即將滿一週年。台鐵與受難家屬欲舉辦感恩追思會。就在追思會的前兩天,突然有人問道:「追思文在哪裡?」這時大家開始緊急聯絡起來。她於是收到一位非常親切的學生家長的來信,她們也是受難家屬。當天上完了所有的課之後,她開始構思一篇追思文,寫得刻骨銘心:
「我以前沒有機會寫這類題材,初次嘗試,才一下筆就進到了他人的內心世界,懂了那種痛,和遲遲無法接受噩耗的感覺。」
另一項特殊的寫作任務是臺灣崑劇團準備在今年秋天做一場沈浸式公演,讓《牡丹亭》裡的「遊園驚夢」真的就在花園裡演出,有池館蒼苔,也有畫廊金粉,她想像著畫面,真是極盡文雅。因為屆時現場觀眾都是預定邀請的VIP,所以演出當下得有兩位新角色出來插科打諢,與在座的貴賓互動,再帶出杜麗娘和春香。於是她將要展開無中生有、移花接木、穿越時空等手法,撰寫一段有趣的崑曲腳本來給演員們演出。
主編書與在電台主講文學
對朱嘉雯而言,所有的新嘗試,都是一種動腦遊戲。雖然她從不玩桌遊、電動、密室脫逃之類的遊戲,但是文學創作的諸多挑戰,對她而言,就是各種遊戲。因此過往她寫過廣播劇本,題材是將《紅樓夢》裡的各種人物搬到21世紀的台北市,看看她們適合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在時空變遷之後,她們的命運又會如何?這個劇本在那一年入圍了金鐘獎「最佳廣播劇本獎」。此外,她也寫過音樂舞台劇的腳本,這是敘述雲南瀘沽湖畔世界僅存的母系社會女兒國所發生的愛情故事,同時描寫她們最重要的古老習俗「走婚」。她還有一本少年成長小說《小提琴女孩》,其實具有濃厚的自傳成分。
除了寫作之外,她今年開始嘗試主編兩本書。一本是她的指導教授李瑞騰老師七十歲慶壽文集,她邀請了同門師兄弟姐妹三十多人合寫,每一位作者都抒發過往與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以溫馨感性的故事,串連起大家對老師的祝福。
另一本書是以自己學校十幾位來自各科系的優秀教師為主,請他們以說故事的口吻,敘述父母親1949年如何顛沛流離輾轉奔波渡海來台的艱辛歷程。朱嘉雯自己也寫了兩篇,一篇寫爸爸的故事,一篇寫公公的傳奇經歷,她寫著,感嘆道:
「在看了其他幾位老師的寫作之後,不得不感嘆大時代底下,各人有各人的心酸淚。」
這兩部文集,目前都在集稿中,但她已經體驗到擔任編輯的辛苦與壓力;不僅隔三插兩就要催稿,而且催稿還得有技巧。同時,她也在思考如何編排這麼多的作品,應該要從編輯的角度,賦予這部書哪些重要的意義?同時她也自己面對出版社,和他們商談,希望作者與出版者雙贏。很多人問她:「這麼忙了,為什麼還要做這件事?」
「我想這就是剛剛一開始說的『使命』吧。我盡量把意識到該做的事情做到做好。在未來不至於感到遺憾。」她含笑道。
她在漢聲廣播電台、警察廣播電台、教育廣播電台、中央廣播電台等處,錄製專門講述文學作品的節目,已經將近二十年了。這些錄音都存放在YouTube 朱嘉雯的頻道上,免費讓大家收聽。截至目前為止共存放了將近七百個錄音檔,有超過二百萬人次收聽。目前在漢聲電台,我還維持每週調頻(FM)兩個節目,與調幅(AM)一個節目。
從2014年開始,她每週講一集紅樓夢,總共花了六年的時間,完完整整講述了305集,終於講完百二十回脂評本《紅樓夢》。許多大陸紅學界的學者在微信留言,感嘆在大陸竟沒有人能做到──而在此之前,她已經將日本平安王朝時期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從頭到尾講述完成。這個系列,一直收到很多聽友的支持。
目前正在講述李卓吾評點本的《西遊記》,已經快要接近尾聲,也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未來除了四大奇書,她最想要錄製完整的有聲書是法國普魯斯特的長篇鉅製《追憶似水年華》。多年前已經錄完第一冊,聽眾的反應很好!經常有人寫信來問她:還有沒有後續的音檔可聽?
「所以我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繼續將後面的二至七冊講述完,如果可以做得到,那將是我在文學解讀上,所攀登的最高峰。」朱嘉雯再度綻放美麗的笑靨。
在學校的工作與音樂副業
僅管做了這麼多事,身為教師,她的工作重心其實還是在學校。學校裡的行政工作相當繁瑣,這給她很好的訓練是培養出耐心,在人與事上頭不斷地磨、磨、磨;同時它還在一心想往前進的道路上,不期然地設置了很多障礙與難關,朱嘉雯相信:
「這些關卡,有些我們終究還是通過了,有些則闖不過去。但是到頭來,樁樁件件都成為珍貴的人生經驗。」
所幸行政職是短暫的,唯有文學才是恆久。所以朱嘉雯人生大部分的菁華時光都賦予了文學,在閱讀、思考、講授與寫作之間,感受到生命無比的充實與喜悅。它是她的主業,也是副業。
至於又副業,則是音樂。她學過十多年的大提琴,也有多年的時間,每週堅持上小提琴課、鋼琴課。最近這幾年都在彈古琴,近期則是固定每天播彈南管琵琶。從前還學過豎琴、長笛、古箏以及崑笛等等。
「這些樂器,不僅僅是我的玩具,也是我生命中最大好奇心的來源。我每接觸一種樂器,都是因為很想知道它的發聲原理,以及文化淵源,甚至於思想背景。」
例如:南管琵琶,在彈奏的時候,右手的食指與大拇指要像搓棉絮一般一上一下,在弦上一彈一挑,以產生音響,而這一上一下,就稱為「琵」與「琶」。不僅如此,每一把琵琶都有她的名字,以很好的書法刻寫於背面。那是製作師傅去悉心聆聽她所帶來的音樂,再根據音樂所給予的感受進而命名的。
「所以,每一把琵琶的名字都不一樣。很有個性美!我的琵琶名為『風妍笑』,好可愛!」她欣喜的笑容中帶著孩子般的快樂。
而南管音樂極可能源自漢代的相和歌,這與她在中文系所學到的古詩詞及其文化相應和。而且南管戲模擬於偶戲,如此看來則偶戲極有可能早於人戲,這也於她長期以來所關心的戲曲歷史文化,特別是除了崑曲藝術的體會以外,另一項重要的思考與論述背景。當然古琴也是,而且底蘊與內涵更豐富。這些學習,每每讓她感到觸類旁通;至於西方音樂與文學的關聯亦然。
「所以總是收穫滿滿,從小到大都學得很開心!」
因為教學相長,所以又將這些心得帶給學生,希望彼此交換經驗,共同成長。最近這幾年來,她也隨著大環境的趨勢,從事翻轉教育、跨領域教學、線上磨課師體驗,以及開發元宇宙課程。其中,跨領域課程開設了「紅樓有夢X科技有愛」、「紅樓夢與組織管理」、「紅樓夢與健康飲食」,以及「詩經與科技狂想」等。像她這樣一個純文學的人,現在每學期都與理工學院、管理學院,以及生物科學系的老師們一同授課,在相互搭配與磨合過程中,以及互相聆聽對方的課程上,無疑又為她開啟了人生多視窗,看見新的視野。
尤其是「詩經與科技狂想」這門課,讓她在學校建造了一座佔地八百坪的「詩經花園」,花園裡有三十多種植物都源自古老的文學之作《詩經》。未來還希望將這些跨領域的課程進一步設計為實作課,將古典文獻中所記載的吃、穿等實物,按圖索驥,一一打造出來。讓文學終於變成了可以實踐與手作的課題,這也是她所衷心期待的。
朱嘉雯小檔案
1972年出生於臺北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暨華語文教學國際碩士班、博士班主任。專長研究《紅樓夢》等古典小說、現當代文學、女性文學、世界經典文學等。著作繁多,著有《小提琴女孩》(小說)、《我們來玩紅樓夢》、《文學千山路》、《浮生情海》、《紫金流夢》、《這溫柔來自何處》等專書,與《朱嘉雯私房紅學》系列、《朱嘉雯青春經典講堂》系列、《朱嘉雯經典小說思辨課》系列,以及正在進行的《朱嘉雯經典文學情商課》系列等套書,同時有《華麗大冒險——朱嘉雯品讀西遊記》、《小物件大時代——朱嘉雯解讀紅樓夢》、《異想聊齋》等有聲書。漢聲廣播電台「文學大觀園」節目製作主講,《福運雜誌》、《創價新聞》等專欄作家、第52屆廣播金鐘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