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ETF吸千億,兆元產業卻失落
看ETF的熱潮,你會覺得,台灣人有錢。但轉頭再看淨零目標下求生路的中鋼與綠電鄉村阿嬤,又會驚訝,這個島有些人是被漠視的。
本期的封面故事與特別企劃,有如一體兩面。
台灣散戶一個月可以生出兩千兩百億,投資兩檔新ETF,熱到券商系統當機。(見54頁)
另一面,兆元金屬產業,正面臨有如燃油車轉電動車一樣的世紀轉型,為首的中鋼卻苦於沒有資源,投資保守。
台灣不是沒有錢,關鍵是怎麼用錢。
得了「利息飢渴症」的台灣人
事實上,二十一世紀以來,台灣投資人一窩蜂的故事,有如一場不斷倒帶的老電影,每隔幾年就要上演一次,只是主角換了。
台灣投資人曾經迷戀南非幣的高息,結果南非幣大貶值,台灣成為全球持有南非幣最多的國家之一。當年雷曼連動債風暴,台灣散戶也是重災區,從高收益債基金、目標到期債基金、儲蓄險,到如今高息ETF,情境都很相似。
這些金融商品在國外都有賣,但在台灣就是會變形,金管會也疲於奔命。其關鍵原因都是,銀行利率太低,台灣人宛如得了利息飢渴症。
其實,台灣有許多急需投資的世紀難題,只要好好設計,都能將資金導入實體建設。譬如,綠電有固定的賣電收入,大可發行利率不差的債券,給人投資。
傳產與偏鄉的綠色生存戰
「我不甘心,日本沒有放棄,台灣也不能放棄,」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講起轉型信念。(見88頁)
鋼鐵被稱為工業之母。從瑞典、德國、日本到韓國,各國都將鋼鐵視為國力象徵,設立大型轉型資金。相較起來,台灣政策與資源傾斜往高科技、半導體,高碳排傳統產業的轉型,整個社會甚少聞問。
台灣喊出二○五○淨零,但實際深究,這個政策有目標、有路徑、有分工,卻不討論資源。
「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這是十大建設時的名言。如今,「今天不做,明天就等著被收拾,」這是以中鋼為首,台灣高碳排企業的綠色生存戰。
另一個綠色「生存戰」,戰場在偏鄉。
資料新聞記者林綺薇帶回陸域風機的眩影短片,我們簡直難以置信,「這怎麼住人啊?」屋內、屋外都躲不掉的眩影,已讓芳苑阿嬤必須吃藥,這是活下去的生存戰爭。(見1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