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客座編輯張晉維博士在學學國際文化創意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學學)開設的【空間 X 文學|建築寫作的設計與構築】,課程進入第三年,精選的三篇文章分別由不同領域背景的年輕作者撰稿,書寫國內外不同世代的建築師及其作品,各有獨特的看見,非常值得拜讀,也非常值得期待在台灣貧脊的建築書寫領域日後能大放光彩。
子斐是珠寶設計師,他採訪建築師且與建築師親臨現場體驗空間,對話所思所見。就案件始末娓娓道來,台大人文館現址有受包浩斯現代建築教育的前輩張肇康建築師作品農業陳列館(經台北市認定為歷史建築),方案需經校園規畫委員會及校園發展委員會審查,且有部分教授發起結合社會人士千人連署反對;捐贈基金會與建築師在空間需求量與基地環境限縮的矛盾等,反覆到第十案的修正案才獲定案,再經都市設計與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聯合審議通過,到完工總計歷經18年。除見證建築師的溝通協調與耐力,發展方案把天井空間引入地下兩層,有十幾座樓梯演繹「回」、「遊」、「流動」、「人」、「光」、「空」、「實」空間劇場。值得帶著雜誌親臨建築現場好好體會品味。
惟宇是建築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築碩士,有台灣、中國與美國綜合建築、從業經驗。他撰寫卡羅.史卡帕與古堡美術館的設計、製做20年歷程,史卡帕住在美術館朝夕體會、思考與匠人討論、指導施做,有別於一般的繪圖、施做的轉譯過程,在歷史的建築中構築現代建築,為歷史小鎮留下輝煌的篇章,後來者很難複製史卡帕的設計、製做歷程軌跡,但當親臨維若那(Verona)古鎮,可多花些時間侵聆西方與東方的邊緣、現代與古典的交界及穩固大地與流動水面間由史卡帕賦予的靈光。
怡臻是財務分析專家,經由旅遊愛上建築與藝術,透過部落格的書寫闡述所見所思。他撰寫2008年普立茲克獎得主法國建築師尚.努維爾設計的阿布達比羅浮宮,努維爾從1981年贏得巴黎塞納河畔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競圖,並於1987年建造完成開放,其空間中光線相會與變化讓努維爾聲名大噪。阿布達比羅浮宮彷彿坐落在阿布達比廣大沙漠中的潔白聖城,建築屋頂覆蓋著一巨型穹頂,滿布鏤空格狀的穹頂,形成密密麻麻的星形孔洞,當陽光穿透時,穹頂下會出現流竄的「光雨」,在穹頂下也彷彿進入阿拉伯人家的客廳,可坐下來分享彼此的文化。努維爾拆掉施工堤壩後引進海水,讓博物館也像漂浮在海洋中的清真寺,為每個文化、基地、客戶打造獨一無二的建築,敘述不同的故事,是努維爾的理念,他也如此做到了!
上期筆者撰《跨世紀對場作——不同世代來到日本的年輕建築師》,這期續篇介紹KDa事務所2個飯店建築,toggle hotel位處都市中心,基地被鐵路、高架橋包覆著,周邊高樓建築凌亂圍繞,基地環境不佳,在此惡劣紋理中,KDa無法他求來自環境回饋的概念,只能內求,色彩是此一小型飯店最便宜且富自明性的機會。在外牆使用灰色和黃色相間,非常醒目顯眼,且凸顯出典雅的品味,在一片雜亂中起到鎮定的作用。至於內部的用色則一反外觀上的調和低調,可以說是恣意妄為,不只採用強烈的配色、對比色等,且運用比例對分,凸顯空間的個性、自明性,由於空間設計的複層變化及色系變化幻化出N種不同的個性空間,旅客可依喜好或想定的體驗選擇色系房型入住,是東京旅遊的參考選擇。
另一作品PokoPoko Clubhouse則是山中休閒渡假村俱樂部,基地隱身樹林間,造型奇特具地標性,猶如林間的精靈小屋,以步道串聯飯店主屋、住宿群,3個似獨立但底層又相連,但各有功能卻又彼此支援。PokoPoko結合其戶外平台、彎曲的連結坡道等提供24小時晨昏不同的體驗感受。KDa一本其對每一基地、任務給予不同的發想與手法,非常值得期待,他倆與約書亞・康德同樣都在年輕時自英國來到日本,在日本工作、生活落地生根,畢竟在截然不同的世紀,所以開出不同的花朵。
魚夫撰《這棟大宅曾庇佑了許多的性命!王沃故居》介紹高雄市鼓山區延平街35號街廓的王沃故居,王沃屏東東港人,日治時期旗津島設有漁產買賣專門市場,王沃發展漁產批發事業致富,哈瑪星新的魚市場設立了,王沃就搬到哈瑪星所開辦的丸山商號成為南部最大的漁獲批發商,出任高雄魚市株式會社取締役、高市漁船組合長、高雄州水產會議員等職。王家大宅於1937年落成,在街角成U字形,裝飾屬Art Deco的新藝術風格,但在二戰時,1945年遭美軍轟炸,原3樓住家部分毀損,未再重建。2017年5月被高雄市政府公告為文化資產歷史建築。王沃不幸於1943年過世,早稻田商學部卒業的長子王定石返台承繼父業,但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不少居民躲入空間較大的王宅避難,但王宅主人王定石及其他參議員等事件處理委員於高雄市政府開會時,因軍人闖入開槍而喪生,王家因而沒落,王宅故居大樓因此荒廢著。
建築人魏廷羽撰《⼩城故事多20命運多舛的高地小鎮——后里》,介紹位於台中最北邊,與苗栗隔河相望的河階高地后里,因地勢高水資源貧乏,土壤為不利農耕的紅土,又為強大的巴宰族岸裡社之勢力範圍,所以開發甚晚,直到乾隆中葉才有人入墾。後經百年經營與建設大量水圳,台地上陸續出現后里等小村莊。日治時車站選址於還是小村莊的后里,再加上月眉糖廠的創設,開啟了埔里的現代化建設。但1935年4月21日的中部7.1級大地震重創此區,災後重建工程順勢啟動市街改正計畫,漸有今日格局。
總編輯 陳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