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迎來了久違的颱風,卻在被掃到颱風尾的南部肆因大潮造成嚴重的災情,希望很快水退後,都能快速重整家園。
本期黃健敏建築師介紹法國藝術家丹尼爾.布罕的創作,近一甲子的創作始終如一,堅持條紋的觀念藝術家,創作生涯中近乎完成二百餘件作品,文中介紹多件重要作品,如在巴黎皇宮(Palais Royal)的《兩個平台》 在迭經爭議後完成且廣獲好評;或如在比利時烈日.吉耶曼火車站(Liege-Guillemins Railway Stations)展出的 《從天而降,流動色彩》 是其個人尺度最巨大的作品,原是為期一年的臨時性特展,因太受歡迎展期又延長了一年。 丹尼爾.布罕在台灣的板橋共構車站站體作品規模宏大有五各設置點,非常值得親臨體驗藝術家藉由色彩線條揮灑的光影。
仍在學輔大博物館學碩士班的張葳葳撰《水泥林中自然系:金澤21世紀美術館與台中國家歌劇院之比較研究》,進行金澤21世紀美術館與台中國家歌劇院之比較,有著師承關係的建築師發展水泥林中自然系建築,從基地、景觀、造型結構、室內配置、廳室、動線、歷史定位:公共性vs資本等多個面相比較兩個作品設計上的異同,雖環境、功能不同,卻都有著設計上的堅持與達致的成果。
建築人魏廷與撰《⼩城故事多21 南境雙城——枋寮與水底寮》介紹國境之南,西部平原文化經濟圈的最末端的政經發展歷程,枋寮為陸路進出東部的門戶,戰略地位重要,隨著二戰後興盛的漁業經濟以及南迴鐵路的通車,都加速枋寮的新陳代謝,也讓枋寮古意不在,但水底寮因戰後七十年來,大型建設都過門而不入,反而保持著原始的韻味。
編者撰《現代版清明上河圖 —— 越南會安古城》介紹中越城市會安,在海上風力帆船貿易興盛時期因河港而冠蓋雲集,工業革命後蒸汽船年代被周邊海港城市取代而沒落進入潛沉期,繼而幸運地躲過現代化風潮,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址。如今會安以其多元異文化的優閒旅遊步調迎來如織的遊客,日夜倘佯秋盆河畔,宛如親歷現代版的清明上河圖。
編者另撰《從松江詩園、歸綏戲曲公園到國順公園——比較台北市三個小型鄰里公園》,排比比較台灣政治解嚴後繼而空間解嚴之台北市三個小型鄰里公園,從今日市中心區到昔日鬧區再到邊陲地區,環境紋理不同、社區活動需求不同,各自呈現不同的面貌,但都意象鮮明,值得觀摩學習。
總編輯 陳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