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2025年博客來春節過年各項服務詳情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月號/2024 第116期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0月號/2024 第116期

  • 雜誌名稱: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新功能介紹
  • 刊別:季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社:臺灣建築學會
  • 封面標題:建築的解嚴世代,影響了誰?又建立了什麼?
  • 出版日期:2024/11/13
  • 定價:300
  • 優惠價:9528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我第一次知道忠泰美術館在籌備,談台灣建築發展的建築展,時間是2022年初,之後受忠泰跟研究團隊的
委託,協助記錄前期調研,接近一年中從旁聆聽了十數場的沙龍,整個調研的過程對我這1981年出生,自1997
年進五專開始學習建築至今的人來說,可真是大開眼界,原來台灣自1970年後的建築發展是如此的精彩。而在
經過一年多的蒐集資料跟沙龍後,策展團隊於2023年連續舉辦四場論壇,定調展覽將聚焦談解嚴世代建築人的
養成及其進行的反轉,整個籌備跟轉向的詳細細節,可聆聽由我主持的Podcast節目「ta建築觀察」〈台灣建築
的解嚴世代〉,該集訪談忠泰美術館黃姍姍總監及研究團隊的王增榮老師,在此就不贅述。
展開大時代中的人事物
而這次於學會會刊《建築》的主題,定為〈建築的解嚴世代,影響了誰?又建立了什麼?〉則來自我參與
前期籌備的滿心期待,到展覽開幕後,心中揮之不去的困惑與不滿足,略整理為以下幾點:
1.不是學建築的人來看這個展,能看懂?或會相信是這個世代改變了台灣的建築樣貌嗎?
2.於學校就讀的建築學子,展覽內容能促使他們認識近三十年來台灣的建築改變嗎?看完展又能帶走什麼呢?
3.埋首於日常繁重建築業務的建築工作者,這個展覽對他們會有幫助嗎?
4.建築學術界的研究者,能從這個展覽中獲得怎樣的啟發?
5.最後收尾展出的十件作品,是否概括(服眾)解嚴世代做出的變革?
因展覽雖然在開場時,透過歷史影片、照片及運用年表搭配股市跟房地產的變化,來訴說這個時代的背景,但
其實並未強力的點出「建築」到底跟這些運動、思潮及經濟起飛的關係,以及戒嚴跟解嚴到底給了他們什麼?
也並未交代「解嚴世代群島浮現」展出的這群人,到底在解嚴後至此刻(2024)扮演了怎樣的關鍵角色,而就
直接進入這群人談自己的故事,整個過程太過倉促,不易讓非建築背景者對此產生聯想跟共鳴。
同樣,具建築背景或在這個行業的工作者,在展覽中也不太能感受到解嚴世代,受到哪些壓抑?又受誰影響?
怎麼被啟蒙?試圖反抗誰?又如何擾動?進而改變了什麼。因為這些部分,並未被系統的梳理展開。展覽著墨
較深處是在「建築媒體」跟「不同議題的建築展覽」上,但針對在教育體制上做了怎樣的改革,又在政府建築
政策上提出哪些倡議,及跟大眾息息相關的,在面對私有資本透過土地與房地產獲利時,建築人做出了哪些抵
抗?以及,怎麼透過實體的活動,開始傳遞新的空間理念給社會大眾,在展覽中都未有進行說明。包括展示的
部分媒體,是遇到怎樣的困境,因而被迫結束,又是否有後人接棒繼續,亦未有進一步說明,因此那是否真可
作為翻轉的起點,抑或只是個值得被記錄的浪花?也因此,雖然展覽明確的指出了一個世代的時代性,但並未
將此世代遇到的不同挑戰及其回應加以開展,實為未竟之事。而研究團隊最後挑選出的十組代表作品,也讓人
無法體察這之中的脈絡與關聯性。
因此,我推翻在看展前擬定的專輯架構重新調整,改為補充解嚴世代者,參與或對台灣建築跟空間環境做
的努力跟嘗試,並將目光從「建築物」移開,而是蒐集90至2024年此刻間成立,關注都市、建築跟空間具代表
性的組織及新出現的空間型態,藉專文回顧這些組織成立的始末,以及推動改革時遇到的挑戰。同時訪談三位
在建築不同領域的工作者,談《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的意義,以及建築人進入公部門及房地產業界的觀察。
解嚴世代的不連續性與參與者
這個篇章是最先確定的內容,由社會學學者詹偉雄老師的專文〈解嚴世代,天選之人〉破題,帶出這個世
代在各個領域上的獨特性,以及他們面對的挑戰。再來是透過訪談陳登欽主秘,來回應這個破題,陳主秘並非
因喜愛建築而報考建築系,卻因在東海建築系的啟蒙,而開始熱愛這門專業,但回到家鄉後卻選擇進入公部門
體制,成為一位非典型的公務員或建築人,扮演建築專業跟公部門溝通的橋樑,進而從體制內試著建立友善的
競圖環境,一步步衝撞來鬆動公部門的僵化限制。接著訪談下一世代的學者謝明達,請他談談對《台灣建築的
解嚴世代》展的觀察,在這解放的世代,到底解嚴了什麼?又有哪些問題,還待再釐清跟解構。
在建築教育注入新的可能
此篇章中,邀請郭文亮及劉克峰兩位老師,郭文亮老師整理70及80年的社會氛圍、經濟環境,可取得之國
外建築思潮,以及具有關鍵性作用的事件及老師等,是怎麼影響了台灣的建築教育,為設計打開了一個更加寬
廣的空間,成為解嚴世代學習建築的起點。而劉克峰老師則以其作為解嚴世代者,整理他在建築教育中進行設
計的實驗,那種無邊際充滿想像,卻又與真實空間環境緊密結合的題目,讓學生能脫離現實建築這門職業的枷
鎖,解放想像重新思索無限的可能,最後再拉回到真實世界。而他所教育出的新生代,也正在建築圈大放異彩。
同時,也來跟此次展覽選出十件作品中,代表建築教育的「建築繁殖場(呂理煌)」做呼應,呈現建築教育中
兩個不同路線的深掘。
建築人參與社會運動及推動改革
做為社會的一分子,建築人也以自己的專業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同時對台灣建築跟空間環境提出改革建言。
此中,於1989年無殼蝸牛運動後,成立的「OURs都市改革組織」,是台灣第一個以都市空間改造、政策倡議為
主軸的非營利組織。而「建築改革社」的前身,則是2000年因921大地震成立的「新校園運動合作社」,後於2006
年正式以改革為名成立組織,開始向外發散能量,對建築師考試、採購法、建築法等進行倡議,推動改革,藉
此補足原本既存建築師公會力有未逮之處。OURs作為一個以運動起家的組織,保有其敏銳度及彈性,在不同階
段有不同的工作,從初創時期的理念價值宣揚,到中期投入各項保存運動的第一線進行抗爭,到近年專注在居
住權及社會安全網上,持續跟政府倡議制定住宅相關政策。此次,藉OURs秘書長彭揚凱及建改社社長何震寰,
各自以專文來回顧這段持續改革的路,補充解嚴世代及接棒者投身在政府政策面及建築職業上的努力。
走入大眾以建築凝聚共同意識
80年代後,台灣在地意識逐漸強化,社區內的草根工作者及建築專業者,意識到空間可做為凝聚社區的工
具及載體,開始將建築專業與課程結合,帶領學生進入社區進行空間規劃,讓建築以一種貼近「人」、貼近「生
活」的方式擾動地方。身為主要推手的曾旭正老師,撰文回顧了社區營造的發展始末,如何從無到有變成現在
政府的重點計畫之一。再來,建築執業環境要變好,來自的是整個社會開始關注並重視建築品質,因此怎麼跟
大眾推廣建築之美甚為重要,台中「築生講堂」成立於1998年,是台灣中部最重要的建築活動聚落,也是大眾
認識建築的重要窗口,而其原是承接中部一群建築師好友成立的「真建築」之脈絡,而能正式成立是來自幕後
積極推動者淑斐,雖然她並非建築背景但因喜愛建築,在其中穿針引線聚集資源而能成立,本篇邀請長期陪伴
築生講堂的羅時瑋老師,帶著我們回顧這段屬於中部的「建築傳奇」。
房地產與古蹟修復再利用
目錄
編者的話
回顧台灣建築發展,「住宅」幾乎可說是不敗的投資商品,也是社會大眾認識建築的起點,此次藉訪談趙
力行老師,回顧80至90年代,台中東海幫怎麼在房地產衝出一波清新的浪潮,最後又怎麼歸於平淡,以及在當
前房地產市場的亂象中,建築人應有的自我追求。與追求土地利益最大化的房地產不同,古蹟修復再利用是試
著藉建築保存精神,但《文化資產保存法》雖已頒布實施超過四十年,真正發揮作用卻是在2002年修法之後,
其實是一個新的建築業務,許伯元建築師以自身的三件修復工作「四四南村」、「華山紅磚區」以及「鐵道部
博物館」,來回顧這段時期相關程序的演變,以及文資價值的多元化發展。
小結:接續作為往下研究的線索
「試圖勾勒出我們理解臺灣建築自身豐富而多元發展的初步脈絡。」是這次《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策展
序的最後一句話,而我也試以本期《建築》作為延續此議題,往下研究的線索,讓讀者更為認識解嚴世代及1990
至2024年此刻間,建築人在台灣各個不同領域及議題上的參與及貢獻。
 

編者的話

解嚴後的超越期待
1987 年 7 月 15 日,實施了 38 年的台灣戒嚴令正式解除,有關人民基本權利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
的管制被解除,也象徵台灣將走向一條新道路。
對於建築創作及建築文化的發展,「解嚴」的意義為何?解不解嚴,房子一樣蓋,不是嗎?建築事業不像
文學、視覺藝術、表演,容易招惹文化意識之爭,尤其在台灣經濟活動逐步擴張的 1980 年代末期,私人建築
建造案幾乎不太可能捲入政治鬥爭,解嚴與否似乎和建築人關係不大。
不過,想得更深入一些,似乎又不是如此。戒嚴令曾是緊箍每一位生活於此人們思想、行為、人際脈絡
的方式,人們在日常生活、言行及行為常需自我審查,而可閱讀的書籍、媒體也受著程度不一的管控(審查制
度);在解嚴後,似乎天地之間增加了好幾倍的面積,人們呼吸的空氣也因流通量增加而變得新鮮起來;人的
行為及思考變得敏捷、迅速,而整個社會的各方面–由政治、經濟活動到文化生產行為及方式變得能量充滿
及迅猛。
現正在忠泰美術館展出的《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正是描繪台灣在進入解嚴後,建築文化面貌改變的面
貌;由「解嚴第一代」(大概出生年代:1960-1966)的時代狀況描繪,進而提出幾個「關鍵內容」,以提供觀者
對於台灣在進入解嚴後時代建築脈絡發展的觀察。
其中一個「關鍵內容」特別值得說明。由於解嚴,文字報導以及出版得不受審查,出版文化的影響力成
了相當關鍵的文化推動力。此時的建築出版不只是報導建築作品,更將建築物、空間環境作為政治、文化及
社會的評論及批判對象,於是它強化了建築空間的政府施政論述,同時也全面影響學校教育以及建築學生的
思考。1990 世代之後的學校教育方式相較十年前有了飛躍的變化。
《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覽是一份台灣近代建築發展的短篇幅,這裡訴說台灣自解嚴後建築生產過程
中發展的故事;但由於場地限制,這一個展覽只是一個起點,它期待的是開啟大家對於 1980-2010 年代間建
築文化發展的興趣及好奇,並能推動後續更多的研究、資料收集,以及持續的相關展覽。
感謝本期客座主編王進坤先生,他目前擔任台灣住宅建築獎協會的秘書長,長期關注台灣建築文化的發
展,並常常透過各種媒體工具-如 podcast,傳播建築文化之美。這一期的內容中,他除了邀請幾位關鍵人物書
寫建築解嚴世代的觀察文之外,他訪談了數位分別屬於「解嚴世代」以及「後解嚴世代」的學界、政界以及
業界朋友。
對於一個世代的傳承、衝突或是突圍,說的正是時代快速變化中必然的樣貌。《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
或是在本期雜誌中由王進坤所策劃的內容,都非歷史研究或田野爬梳的文件呈現,它的重點在於訴說人們對
於未來美好的渴望,以及一代試圖超越前一代的企圖及想像;但是「超越」不能是一種憑空捏造的口號,它
需要映襯的是一個對於過去深入的理解。
本期刊物的出版內容,可算是位在忠泰美術館中熱烈開場的平行展。它以一個數萬字訪談資料的綿密內
容,交代了許多在美術館現場觀展之後,我們心中留下的不明及詢問。未來會更好的成果是靠著前一代與後
一代中綿密的接棒,慢慢完成的。
 

雜誌目錄

4.主編的話 /褚瑞基
建築的解嚴世代,影響了誰?又建立了什麼?
5 建築的解嚴世代,影響了誰?又建立了什麼? /王進坤
10 解嚴世代,天選之人 /詹偉雄
12 回看東海時光,及建築人在公務系統的關鍵角色 /陳登欽X 王進坤
18 談90後台灣房地產及建築教育的關係 /趙力行X 王進坤
24 重新摸索建築—解嚴前後/在台灣學建築 /郭文亮
34 建築設計的實驗室與試驗場 /劉克峰
40 住宅運動倡議經驗與反省 /彭揚凱
44 建改社引領的建築改革運動回顧 /何震寰
50 建築人如何走入社造創生 /曾旭正
56 築生講堂─建築人的台中傳奇進行式 /羅時瑋
62 談本世紀初臺灣文資修復的歷程—以三案為例 /許伯元
68 解放的世代、解嚴了什麼?
忠泰《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展觀後感 /謝明達X 王進坤
下期預告
72 新.新校園運動 /彭裕奎
會務要訊
73 本會主辦、協辦、贊助及參與之活動
廣告索引
 

內容簡介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詳細資料

  • 條碼:977101969900410
  • ISSN:10196994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國際書展:無限閱讀 未來無限,電子書/電子雜誌/有聲書/影音課程萬種參展品49元起!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