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 6月號/2025 第357期

台灣建築 6月號/2025 第357期

  • 雜誌名稱:台灣建築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社:台灣建築
  • 封面標題:AI科技與創新的進程
  • 出版日期:2025/05/29
  • 定價:260
  • 優惠價:95247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AI科技與創新的進程
 

編者的話

6月手記
未來設計:如何讓AI設計人的溫度和對心靈的撫慰

  今天已進入AI的時代, AI可以參與設計流程,從靈感發想、草圖產出、到文字與圖像溝通,是設計流程中的助理、建議者,也可以激發創意、產生形式;但設計者是否會被AI取代的答案應該還是否定的,因為設計不只是功能性,更講求「感受」與「連結」,其中有關心靈層次的「神」、「氣」、「心」的部分,仍必須由人來掌握,例如設計一個具有詩意氛圍與療癒感的建築作品,讓人安靜、感動、思考、想像,就不只是形式美感的展現,更是一種對「時間」、「空間」、「心靈」的細膩回應。

  以故事驅動設計(Story-driven Design),透過敘事方式,讓使用者產生共鳴與參與感,可以強化情感與體驗;設計者以空間序列營造故事感,以空間中的轉折、暗示與節奏,讓人放慢速度、發現與停駐,有靜思、回望的餘地,提高沉浸與自我對話機會;半戶外廊道、穿透牆面營造模糊邊界的「內外之間」,空間中「可觀看的靜止」元素:一棵樹、一池水、一面留白牆、一個影子角落,都可以讓人自由想像與感受,成為冥想或心靈投射的場域。這些都需要設計者以「人」為核心出發,思考使用者的情感、行為習慣、文化背景,以及對空間的心理期待,融入敘事性,講述一段故事、歷史、或一種情感。

  我們也可結合水、光、風、影、植物等自然元素作為「詩的語言」:利用自然光的日照角度、材質之反射、過濾,塑造精神性的氛圍,光與自然的時間性,如光影移動、滴水裝置、隨風擺動的物件等,都可讓人與「慢時間」對話,回歸當下,建立空間層次感與節奏感,是一種「慢節奏的時間敘事」,讓人脫離現代壓迫性的時間感,回歸內在節奏。另外,選用觸感親和、自然溫潤的材料(如木、土、石、棉麻)可以降低冰冷與距離感,輔佐安靜或自然回音空間(例如水聲、風鈴、木構音場),可以減壓使人安心。「靜」、「光」、「自然」這些元素是東方文化語彙中的「情感啟動碼」,可觸動我們的美學直覺與記憶情感。將「舒適感」、「療癒感」、「靜謐氛圍」等抽象品質為設計目標,以「詩意」為空間敘事,參數設定納入如光影氛圍、尺度親切感、自然元素比例等與情感連結強的參數,可以讓AI學習心理與感官體驗。但也不要忘了,設計者對現地深刻觀察和直覺性的感受,透過現場記錄,融入創作,這種人的直覺與感性判斷永遠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建築被視為一種「地方敘事工具」,熟悉與具有文化記憶的鄉土元素、童年符碼可建立心理連結感、讓人有安全感;在高科技包圍中,傳統記憶與人文質感獲得新的價值,探究地方的記憶、日常生活的連接、在地語言與空間使用習慣,運用建築語言作為「隱喻的載體」,能讓使用者感受到文化的觸動與延續,獲得身心靈的妥當安適。時至今日,在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脈絡下,地方文化不再是靜態的、封閉的本質性存在,而是一種不斷被建構、被詮釋的動態脈絡,設計應當避免直接「複製傳統」,而是去理解背後的文化機制與社會語境,兼顧全球趨勢作文化轉譯,從本質到脈絡性重新定義「地方性」,將傳統元素轉化為當代表達的形式語彙,而非表面符號的堆疊。文化永續、建築敘事、地方性的思考與實踐方向,與藝術、心理、社會學跨領域合作,都是增進文化與感官記憶的關鍵,這樣的轉譯,才能真正讓建築成為一種活的語言,一種不斷敘述、更新並深化地方文化意義的媒介。

  本期感謝李芝瑜副院長與鄭晃二教授關於「設計的未來」與「AI」相關的內容籌劃,讓我們更了解AI;但是AI作為設計輔助工具,雖然具創造力與資料整合能力,提出多種空間配置、形式、甚至預測使用者行為,大幅提升效率,但它無法真正體會人對空間的「感受」,建築師需要以自身的體察與經驗去作反思、篩選、調整與決定;避免對形式的依賴與淪為表面風格,更不要放棄而對地景、氣候、文化、使用行為的整合考量。設計的靈魂來自人對世界的理解與責任,設計師應是哲學的翻譯者,而非僅是技術的操作者,我們要把握住操作AI的主體性,讓AI具有溫度,尤其是心靈層面的滿足!

總監 黃長美
 

雜誌目錄

7 編輯室手記

8 新聞

特約編輯
14 台東竹構之行——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蕭蓓絜
特別企劃
設計未來
論述
16 設計的未來、建築的未來
   李芝瑜

AI科技與創新的進程
論述
36 AI科技與創新的進程/鄭晃二
論述
39 翻轉教與學的過程:AI融入建築設計教育/鄭晃二
論述
44 保持設計主體性的建築教育:建築情境與AI技術實踐/蔡丁毅
論述
46 高年級建築工作室設計教學導入運算方法與AI工具的反思:
   IIA工作室教學實踐/蕭吉甫
論述
52 無師亦友師的知識實踐橋梁:
   在未知讓AI伴隨進入知識實踐新模式/數為CFT 塊陶
論述
58 建築設計日常的靈活應用:腰帶上的AI工具/黃任遠
論述
66 銜接人才知識的AI資料庫:建築師養成的第二個腦袋/江碩濤

ta好作品徵集
作品檔案2453
72 光田綜合醫院向上院區
   大將作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54
82 瑪利亞極重多障服務大樓一期工程
   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建築設計)
   吳明聰建築師事務所+技聯組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建築行政)
作品檔案2455
92 聖方濟少女之家
   張景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埕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作品檔案2456
102 荷樂
    黎光樺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作品檔案2457
108 散置之間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
 

內容簡介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創刊於1995年10月,近14年來,它忠實地記錄了台灣當前建築設計的整體面貌,一直是業界、學術界及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要參考資料,堪稱台灣建築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本雜誌,也是目前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一本建築設計雜誌。

內頁簡介

上頁下頁
  • P.1

  • P.2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471137837117806
  • ISSN:15610543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