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 6月號/2025 第606期

建築師 6月號/2025 第606期

  • 雜誌名稱:建築師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封面標題:從香港出發的建築實驗
  • 出版日期:2025/06/04
  • 定價:240
  • 優惠價:9522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編者的話

絢麗香港多面向的再解讀
文/曾光宗

香港,我們曾經十分熟悉,但可能已逐漸淡忘的一座城市。

長期下來香港歷經了多種制度的洗禮,不論在建築及都市計畫,似乎都與臺灣呈現出不同思維與發展方向;例如香港建築師的使命是「在高密度的環境中追求高品質」,其中的「高密度」已是必然的前提。平常受惠於媒體的發達,我們可以快速且頻繁地透過電視或電影去認識香港,產生對香港可以琅琅上口的熟悉感,但是實際親身到訪,面對著真實的環境時,往往都會驚訝於一些獨特的時空現象,而生活於其中的香港民眾卻都很自然地融入於其中。香港由於歷史的多重性,不同的歷史片段逐漸累積在這片土地上,形成特有的文化環境與社會涵構,依此造就出了極為獨特的建築與都市樣貌。

數十年前日本的建築專業期刊,對於香港的報導,大多建立在「異文化」或「異國情調」之觀點上。然而隨著香港的建築及都市計畫專業的高度發展,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專業體系,並累積或造就出許多優秀的建築師及其作品案例,此時的我們就必須以理性與客觀的角度重新解讀香港,深究其背後的種種成因。《建築師》雜誌既往對於香港的報導較少,基於前述理念,本期特以整本特輯—「密度美學×在地實踐:從香港出發的建築實驗」,對香港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報導。在長達半年的編輯過程中,十分感謝東海大學建築系馮國安助理教授的企劃、邀件、邀稿及安排座談會等,讓我們可以從多面向的視點,再一次認識香港。

本特輯區分出《作品》、《對談》、《論述》、《座談》及《建築活動》等不同主題。首先於《作品》中,共收錄了香港近幾年完成的14件作品。從小尺度的都市裝置,到超大尺度的博物館,這些均顯示了不同世代的香港建築師參與創作的可及類型。這些作品如再細分,有「公共空間」類作品;例如馮國安老師的鏡院、謝怡邦及丁慧中建築師的本舍碼頭、蘇暢建築師的城市生活所、曾本治建築師的舍區、CY Lau及Manfred Yuen建築師的香港教育大學博物館入口、及COLLECTIVE與嚴迅奇建築師的瓊林街83號。這類型的作品反映了香港在高密度的都市環境中,公共空間極為缺乏的現況下,建築師們藉由呼應基地特性的設計巧思,創造出人們可以親切使用與感受的公共空間品質。其次為「社會實踐」類作品;例如張國麟建築師的新田圍商場改造項目、黃澤源建築師的揮劍逐夢-營造劍擊校園、馬潔怡建築師的基層家居改造及張智強設計師的西九龍住宅。這類型的作品以民眾切身的住宅、學校、社區中心為對象,在極度的限制條件下,提出了打破既有框架之包含軟硬體的設計策略,最終冀望回歸於民眾的生活性。最後則為「大型公共建築」類作品;例如呂元祥建築師及Revery Architecture共同設計的戲曲中心、嚴迅奇建築師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Herzog & de Meuron及嚴迅奇建築師的大館及Herzog & de Meuron與TFP Farrells的M+。這類型的作品規模較大,且均為博物館類建築,充分展現出香港除了作為亞洲經濟中心外,更意圖以建築設計傳達文化創新及作為國際藝術中心之志向。同時也藉由《對談》,了解M+的定位與發展理念。

其次在《論述》中,共收錄了4篇文章。其中馮國安助理教授的文章,省思著香港在高密度環境下之設計實驗與實踐。彭展華建築師的文章,論述了香港粗獷建築的演進與代表性作品。周穎副教授同時也是Docomomo HK主席的「香港現代主義建築的記錄與保護」一文,除說明香港現代主義建築發展的背景與重要案例外,更也呼籲認識與保存現代主義建築遺產「不僅是現代主義的建築形式或結構語言,更是那些建築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與理想」;黎雋維建築師的「戛然而止的『香港建築』事業—何弢遺世檔案再考」一文,闡述了代謝派與APAC對何弢建築師的影響,並指認出何弢的思想「在日後成為關於何謂『香港』文化想像,尤其是文化身份認同論述的基礎」。
在《座談》中,以「香港建築從何談起?」為題,邀請阮慶岳建築師、張智強設計師、張鐵志社長兼總編輯及馮國安助理教授,以各自的經驗與觀點,討論被邊緣化的香港建築師、香港的覺醒及臺灣影響力的消退、香港的建築與城市、在高密度環境下追求高品質、香港的都市計畫、香港建築師的脈絡、及香港的建築媒體等特定主題。另外的《建築活動》,則介紹了由香港建築中心所舉辦的「竹迷藏-玩竹夏日」竹構裝置藝術展。

本期最後另有「文化資產」專欄,由游英俊建築師說明「我國文化資產保存制度推動及發展」。
 

雜誌目錄

中華民國114年6月出版 第五十一卷第六期
NO.606
2025 / 06

【編者的話】
絢麗香港多面向的再解讀/曾光宗

【特輯-特密度美學×在地實踐:從香港出發的建築實驗】
《作品》
鏡院/間外建築工作室+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本舍碼頭/新營式建築事務所
城市生活所/蘇暢設計研究室
舍區/開物設計有限公司
香港教育大學博物館/元新建城建築師事務所
瓊林街83號/COLLECTIVE、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
新田圍商場改造項目/一口設計工作室
揮劍逐夢—營造劍擊校園/第三教師有限公司
基層家居改造/多磨建社
西九龍住宅/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
戲曲中心/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Revery Architecture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
大館/Herzog & de Meuron、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
M+/Herzog & de Meuron、TFP Farrells
《對談》
關於M+視覺文化博物館的十個問題  採訪/馮國安  翻譯/吳介禎
《論述》
密度下的實驗與實踐/馮國安
香港粗獷建築的形與意/彭展華
戛然而止的「香港建築」事業-何弢遺世檔案再考/黎雋維
《座談》
香港建築從何談起?
《建築活動》
竹迷藏—玩竹夏日:竹構裝置藝術展

【文化資產】
我國文化資產保存制度推動及發展/游英俊
 

內容簡介

  《建築師》雜誌社於民國64年由台灣省建築師公會出版社成立於台中,民國69年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成立,轉由全聯會出版,發行迄今,它忠實的紀錄了台灣建築的發展,無論對專業界或實務界都是一份重要參考刊物。

  《建築師》雜誌社的創辦人,是前國代許仲川先生,由於許先生的洞燭機先,不僅將雜誌的走向定位在會員與會員間的資訊流通,更是公會與社會大眾間的橋樑刊物,使得《建築師》雜誌的路越走越寬廣,由最初的會員發表建築作品的園地,慢慢的將觸角伸到社會、人文環境的關懷,引起專業界與實務界的共鳴,更照應到建築科系學生參閱檢索的需要。

  《建築師》雜誌,忠實的紀錄台灣經濟起飛後的建築榮景,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及同業間的衝擊,更慢慢調整步伐,除了努力讓自己躍上國際舞台外,更致力於本土建築文化的記載,讓《建築師》雜誌未來不僅是建築界的「史記」,更是建築界的「Time」。

各期珍藏

 

詳細資料

  • 條碼:977101168100706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2025滑書祭!電子書、有聲書9元起!我的瘋狂劇場!嗨讀嗨聽嗨學,知識派對熱映中!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