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留言版|走過半世紀, 藝術家50週年
1975年6月創刊的《藝術家》雜誌,至今屆滿五十週年,邁進到第601期雜誌,持續地陪伴、見證、記錄台灣美術和藝術環境的成長與進程、變遷與脈動,積澱出多元且豐饒的藝術文化地層。
6月號「《藝術家》五十週年,1975-2025」特別專輯,從《藝術家》創辦人暨發行人何政廣社長與資深藝文記者、本刊專欄作者陳長華的訪談展開,回溯《藝術家》誕生的時空背景,娓娓道來他多年來穩健的經營視野,以及對美術專業雜誌的信念。多位作者包括前文建會主委與前公視.華視董事長陳郁秀、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以及莊伯和、林谷芳、黃冬富、黃光男、陸蓉之、陸潔民和東之畫廊創辦人劉煥獻等,各自為《藝術家》五十週年寫下與雜誌和出版社交往的情誼與回憶、祝賀與期盼,藝術家陳英德、劉永仁、韓書力亦分享多年擔任海外撰述作者的經驗,均尤為珍貴動人。潘襎、蕭瓊瑞、江淑玲進一步論述《藝術家》五十年在專業雜誌、專書與叢書出版的成就及意義。除了一同回望過去點滴,專輯邀請臺南市美術館館長龔卓軍、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邱誌勇、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王柏偉、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莊偉慈(前《藝術家》雜誌主編),從不同領域和面向回顧2015至2025年的十年跨度觀察,展望台灣當代藝術生態的發展。兩位前《藝術家》雜誌主編張晴文、陳寬育,以曾任職媒體與做為藝評人身分的觀點和實踐,討論、分享《藝術家》在「書寫」與藝評發表所扮演的角色及未來可能。
廖仁義在本期的「藝術正論」專欄中精闢地剖析《藝術家》五十週年所承載的三個意義層次,並指出《藝術家》五十週年相關活動的重點,更在於回顧與前瞻。
為了迎接創刊五十週年,6月7日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走出封閉與禁忌,迎向自由多元─《藝術家》雜誌50週年歷史回顧講座」,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藝術家雜誌社共同辦理。講座內容側記將於下一期的7月號《藝術家》雜誌刊出,以饗更多未能前往參與的讀者。
走過半世紀的《藝術家》雜誌,五十年的歲月,藝術形式與語言不斷地變動,美術史的觀點亦經歷多次的重寫,藝術家的身分與角色也和社會環境產生新的連結。做為見證者,《藝術家》始終在場,而做為參與者,它也持續投入,並成為連結過往、當今和未來等不同世代藝術人之間的交會與印記。在這個變動不居的時代,《藝術家》一路走來仍堅持相信著,藝術的力量及藝術刊物的價值:「人生因藝術而豐富,藝術因人生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