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月號/2025 第117期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1月號/2025 第117期

  • 雜誌名稱: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新功能介紹
  • 刊別:季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社:臺灣建築學會
  • 封面標題:新.新校園建築
  • 出版日期:2025/01/21
  • 定價:300
  • 優惠價:9528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近幾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幸參與教育部所推動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簡稱「學美.
美學」),在實際執行計畫的過程中,與學校的師長、參與計劃的設計團隊及來自建築、設計及教育背景的委
員等不同體系的專業者有了大量對話與意見交流的機會,在彼此不同的視角與觀點之下,試圖找出「理想的校
園空間」的最大交集。而在這樣的辯證過程中,讓我也開始回想並思考過往學習歷程的印象裡,一間間模矩、
均質化的教室、操場中央的司令台等等,這類的空間形式從何演變而來?而這樣的環境是否還能支持日益多元
的教學模式?是否有機會提供在課堂以外的美感養成?在既定的法令限制之下,空間改造是否還有機會進行不
同的嘗試與突破?
去年恰好在籌備《美的進化論─2023教育部美感教育計畫聯展》之時,規劃辦理一場關於校園空間美學的
延伸講座,邀請長期關注「學美.美學」的媒體人吳宜晏擔任主持,在籌備初期的討論就以因921大地震所展開
的「新校園運動」為起點,特別邀請賴人碩、林欣億及魏子鈞等三組長期投入校園建築空間新建或改建的團隊
進行分享,在講座討論的過程中得以瞭解到中、青世代建築師在「新校園運動」以後,面對校園空間議題上的
設計觀點與差異性。本期《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即以此場講座所設定的時序基礎下,擴大邀請諸位教育者、
建築及空間設計者透過側寫、觀察及作品與各項重大計畫的成果回顧等方式,約略以「新校園運動」後每10年
為一個切面,窺探台灣的校園空間在不同時期所呈現的樣態,新一代的「新校園運動」也持續不斷地定義我們
對於新教育現場的想像。
「重建到重塑」
1960年代起,適逢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為了滿足戰後嬰兒潮孩子的入學需求,在強調經濟效益及實用
性的訴求下,開始興建大量標準化的校舍,也是大多數人對於校園的既定印象。這些大量起造的校園建築隨著
時序的推進,因為教育改革、降低班級人數的政策與開始出現少子化等現象,出現不同的使用需求。有的學校
開始改建、增建甚至是新建,部分的校舍因耐震不足,需要進行結構補強工程等,也因為多數RC造的校舍即將
達其使用年限,在1990年代末期,可預知臺灣的校園建築即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
就在1999年9月21日,在南投集集發生了芮氏規模7.3級的大地震,史稱「九二一大地震」。由於地震的影響,
不僅造成了大量的傷亡,許多建築物也都傾倒受損,受災範圍十分廣大,而這其中也包含了293棟的學校校舍需
要進行重建。在迫切的重建需求之下,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引入環保訴求、開放校園精神並強調參與式設計的
「新校園運動」於災後隔年五月展開,最後在這一波校園建築的重建中,「新校園運動」雖然只佔其中39所學
校,不過在採用最有利標、公開評審團名單及尊重建築專業的機制之下,也讓建築圈與教育界首次有了交集及
對話的平台。無牆的開放校園、少了司令台的操場,老師與學生的教學空間也更具彈性,校園內更增添了一種
家的感覺,雖然也因為這樣的突破,在學校復學初期導致管理端的不適應,例如有學校因為無牆校園的規劃而
希望另外設置欄杆,抑或是美學及維管觀念上的落差等問題,不過在長期陷入僵化且一成不變環境中,偶發的
天災卻加速推進了校園空間的重建,甚至促使建築與教育界開始互動,進而重塑了下一代校園建築的藍圖。
「演化及挑戰」
「九二一大地震」的災後重建可視為近代首次由中央發起的重建計畫,從教育部、地方政府及各級學校,
連動至建築專業者及民間單位的投入,啟動了這一波從公共工程採購體制的改革,也帶動了校園空間導入美學
及教學方法的契機。而這次的運動成果充分顯現了只要政策的目標能夠清晰透明,儘管資源不足以一次到位,
還是能吸引各方面的專業人才直擊問題核心。不過就在災後重建的「迫切性」結束後,校園空間的建設似乎又
回到了公共工程採購法的迴圈中,尤其在基層學校教育工程預算偏低加上普遍以「最低價標」進行發包採購的
流程,看似單純化行政程序、減少帳面上數字的支出,實質則是交換了整體空間規畫及營造的品質,換言之,
「新校園運動」所建立各種機制的彈性做法並未有效地延續,「參與式」的校園規劃也因回歸政府採購程序的
限制,而難以實踐,尤其對於年輕一代的建築師而言,甫點燃的校園空間改革之火看似無法持續的蔓延。
回顧教育制度的變革,也是影響校園空間轉變的重要契機,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隨著政策的鬆綁,
實驗教育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由於實驗教育強調學生的個別需求及多元的學習方式,促使規劃者需要思
考空間的彈性,例如開放式的教學空間及能夠適應不同教學需求的多功能場地。此外,實驗教育大多鼓勵學校
根據當地文化和自然環境設計課程,需因地制宜的校園規劃也形成具地方特色的校園建築,這些改變反映了教
育應強調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並使校園建築從傳統走向多元與人性化的方向。與此同時,各地方縣市也開始逐
步延續「新校園運動」之精神及模式來推動地方校園空間改革,諸如強調校園整體規劃融入情境教學設計的「高
雄新校園運動5.0版」、以「學校為核心」作為主軸的「新竹市新校園運動校園」及延續參與式設計精神為核心
的「基隆美力校園運動計畫:美力圓舞曲」等,上述計畫皆以擴大參與為訴求,引動校方及教師投入校園改造
的意願,促使建築及教育專業者得以在公共工程的基礎之下,深化彼此瞭解、達到溝通妥協之目的,進而完成
更加合宜的校園空間及環境改造。
「教學及共創」
儘管九二一後加速了校園建築的重建,高齡化的校舍依然是校園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在發展較早、人
口較集中,早期興建的學校較多直轄市等地區,高齡化校舍的占比更顯嚴重,尤其因近年建築成本上升、資源
分配等因素,校園空間要進行所謂的「重建」,也就是一次調整翻新實屬不易,加上近年少子化的議題開始浮
現,原先擁擠的校園空間釋出,開始出現閒置教室,甚至許多偏鄉面臨整併或廢校的危機,校園空間的規劃從
原先較大規模的老舊校舍改建,轉而開始出現許多單一空間的增、改建案,此項趨勢也可以從教育部近年來所
推行之「校園社區化改造計畫」、「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及「校園美感環境再造計畫」等計
畫得以驗證。
自2019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簡稱「108課綱」)以來,各級學校能夠發展獨具
特色的校本課程與專屬的特色課程,更在高中階段增加興趣選修和自主學習等多樣化選項,也因此,相比以往
固定的科目安排與教學方式,當今的課程更加多元,且不再侷限於統一標準的教學模式,過往的教育空間也已
無法滿足日益多元的授課情境。而在某些偏鄉的校園,透過校長及師生們的創造力,積極面對因少子化而可能
閉校的危機,善用地方自然環境及結合社區資源,讓校園生機重現。因為教育現場的開放及新型態教育觀念的
普及,以「使用者為核心」的理念,逐漸取代傳統以好管理、均質化的教育思維,讓校園空間的有了更多樣態
的可能性。
「小結」
目錄
編者的話
本期「新.新校園建築」的企劃試圖以三個大時序的進程,企圖勾勒出「新校園建築」運動後,校園空間
改變及發展的脈絡,本期邀請的撰稿者們也以觀察、參與及建築實務等不同的角度,進行經驗的闡述與觀點的
分享。若這二十年間的校園建築發展能夠因教育與環境的變革進而推動學習空間的優化與改造,在此也邀請讀
者共同思考,在這個科技與資訊更加蓬勃發展的時代,更新的一代的校園空間與環境教育還可以以何種樣態發
展。
 

編者的話

新 - 新校園運動
新校園運動起於 921 大地震之後,當時全台 1546 所學校受損,293 所學校須立刻重建。這場地震震出
了財務、人命的損失,更震出了 921 前台灣的爛疽。政府一個連能夠建出好好保護人民安全的基礎設施的能
力都有問題,這妥當地已成為嚴肅的統治信任問題。
新宿舍運動的推動很緊急,且這過程也十分顛簸,一方面校舍改造的問題不只是把校舍蓋起來的問題,
而是校園建設這個議題已經被拉高到談論整個國民氣質、學習意識培養,以及如何面對轉變中的台灣如何面
對未來的積極性企圖。
新校園運動推動後的數年,台灣開始進行門戶計畫、台灣地貌改造等相關計畫,以試圖進行翻轉過去的
台灣,並在 21 世紀後將台灣帶入一個新的美好社會。目前類似的努力在許多機構、個人的努力下依舊持續進
行中,例如進行中的校園美學計畫則試圖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教科書編輯、或是透過改變教室佈置,以期改
變授課思維;而在大學端執行的新世代宿舍運動則期待改變傳統對待宿舍功能的方式,並使其能夠融合教育、
學習及生活為一體。
「設計」是「新 – 新校園運動」的核心字眼,但和 921 之後的新校園運動又有何差異呢? 近來在面對
921 校園運動校園的使用成果,不少檢討聲音已經浮現,例如許多當年興建的校舍維護成本極高,甚至多校
空間已被刻意空置,或是因學校規模的縮減或是空間計畫的改變,但其原有的設施過於有特性,導致轉型不
易,難以活化。
「新 – 新校園運動」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來觀察;一為這 20 年來台灣持續的民主及多元化的發展,如許
多教育政策的鬆綁、各級實驗教育的出現、學校自主、軟硬體的資源補助等等,校園所扮演的角色更趨多元
化;此外,建築師在面對校園設計時,已能「順理成章」地提出積極以及未來性的看法;甚至建築師在有機
會參與校園規劃及設計時,更加像是投射整個自己對於理想「台灣人格氣質」的觀點,尤其是針對
「美」這個氣質;這一代的教育空間,不論出現在校於中的教室、廁所、走廊、花園,似乎都傳達了設
計者想像每一位台灣孩子都應享有的美感性。
感謝長期協助進行「學美.美學 — 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的彭裕奎先生的首肯,以協助了這一專題
的規劃及書寫者的邀約。這一個主題並非展現某些特定計畫的成果,也非宣揚某種價值觀勝於其他價值觀的
看法;而是透過教育設施的建設,一則看到過去改變的理由,以及再思考並能提出挑戰未來的新看法。未來
的教育設施不是一件很容易說得清、看得透的狀態;科技變化太快,社會似已無力面對,而對於光譜一邊的
需求者,由教育單位、老師、家長、學生,到光譜另一端的硬體提供者 – 建築師、教育學家等,其面對的
未來的挑戰應是艱鉅到難以想像。
 

雜誌目錄

4 主編的話 /褚瑞基
新.新校園建築
5 新.新校園建築/彭裕奎
8 建築與教育之間的距離 /曾光宗
13 我的校園設計經驗:回歸教育的本質 /姜樂靜
20 教育改革浪潮與參與式設計對校園建築的影響 /李綠枝
27 建築實務與教育的價值共創 /賴人碩
33 從新竹「以學校為核心」到基隆「美力圓舞曲」:「學美.美學」傳承新校園運動
「設計 x 參與 x 共創」發展思潮
談新校園運動後,各地縣市政府持續跟進的發展與觀察 /吳宜晏
38 擴延的建築元素 /林柏陽
44 天空的幾何 /魏子鈞
50 從時空脈絡談教學現場翻新 /凌天
55 從空間設計改變教學現場 /于沛廷
62 透過體驗找到校園空間的定律 /陳蔡青昔
68 從校園到社會
談新校園運動後,各地縣市政府持續跟進的發展與觀察 /黃瑋儒
下期預告
75 形式與知識的策展:建築書在設計中的關鍵角色 /漆志剛
會務要訊
76 本會主辦、協辦、贊助及參與之活動廣告索引
 

內容簡介

有人認為台灣民眾普遍缺乏對建築品質的專注與認知,而導致了粗糙的建築景觀,又由於粗糙的建築景觀使然,建築相關的題材也似乎因此缺乏報導的誘因,縱偶有仗義執言之士,不吝使出自己的研究或觀點,也可能常常會在其他媒體的零星篇幅上落成個散兵游勇。
編輯室認為,台灣正值從傳統資本決定產業價值的概念,進化到以知識、創意為產業價值導向的轉型期,實在需要更多"建築報導"的環節,一方面專心地提供足夠 篇幅的報導空間,一方面更為優質環境意識的提昇推波助瀾。而建築相關的呈現題材是包羅萬象、精采豐富的,不論是文字或設計作品,都是提昇大眾對於空間品質 和環境意識的利器。
建築學會的會刊雜誌、網站與<建‧築‧網‧訊>正是當前台灣建築報導的一個環節,也欲積極呈現一番豐富的內容樣貌。若提升到教育層次的觀點,學會推廣學術 的宗旨背後更大的意義其實就是必須以好的建築示範負起教育社會大眾的責任,尤其建築系學生更是首要的教育對象;再提昇到國際的視野,台灣建築界需要更高的 能見度與國際競爭力,而這些必定要從廣大群眾的環境意識提昇開始紮根。
我們期待以您的專業和地位為建築學子打開更寬闊視野,並增強會刊雜誌的重要性 ,也讓您的作品和姓名在標誌於會刊封面的同時,成為台灣當代建築活動 或思考的鮮明印記。
 

詳細資料

  • 條碼:977101969900401
  • ISSN:10196994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藝術設計】顯化冥想的力量:高寶心靈覺醒電子書展,參展書85折起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