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認清灰色地帶威脅,才能求和平
國際間對台灣社會的無感,其實很意外,」去年年中,資深主編史書華提到,各國極為關注台海中線消失,灰色地帶行動愈來愈激化的情勢,讓我們決定進行此封面故事。
「灰色地帶」行動是介於戰爭與和平間的戰術。用擦邊球般的進犯,一點一滴蠶食對方邊界。在二○二二年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共軍大規模軍演後,這場無聲戰役就在台海間蔓延。
《天下》數位敘事小組不僅運用國防部資料,更納入日本防衛廳公布的共軍路線圖,加上海巡署公布的中共海警船號佐以船舶自動識別系統,檢視在空域、海域、網路的灰色衝突。(見80頁)
威脅不斷疊加。首先,的確已見共機、共艦從原先的台灣本島西南角,突破第一島鏈,進逼第二島鏈。其次,海警船已成為中共第二海軍。在金門,海警船早已不遵循以檳榔嶼為界的默契,巡航路線幾乎把金門包住。最後,關乎台灣對外聯絡的生命線——海纜,頻繁遭到破壞。
此外,中共善用「國際法」空白之處,以精細執法作為,造成既成事實。就像抹去海峽中線一樣,企圖把台灣海峽變內海、讓金門被包進中國執法範圍內。
過去三年,比台灣緊張的各國,包括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等十國都高調通過台灣海峽,目的就是防止內海化(見96頁)。但台灣與國際組織隔絕,不熟悉國際政治,內部社會撕裂,信任不足,政府很少跟民眾說明台海局勢,均造成社會無感。
其實,烏俄戰爭開打,國際間政經交纏的地緣經濟思維,早已取代後冷戰時代的純經濟思維。國家、企業與個人都必須認知。
消失中線必須守,披露灰色地帶威脅不是求戰,而是有事實真相才能討論、形成共識,投入資源因應備戰,以最大智慧尋求和平。《天下》也將上線數位專輯,即時更新灰色地帶戰爭儀表板。
台灣企業估值低於美國
本期另一篇重要文章,是美國在台協會處長(AIT)谷立言的專訪。儘管美國國防部次長候選人似乎有棄台言論,谷立言重申美國「戰略模糊」的主張。他也建議不要緊盯關稅政策,台美在三大領域有互惠空間。(見30頁)
最後推薦麥肯錫最新研究,台灣企業估值為何低於美國?規模偏小的台企,已到整併、收購、再投資的關鍵時刻。(見36頁)